《让孩子心灵强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孩子心灵强大.pdf(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目录 Content(一)永远都有两个机会 (二)成功源自内在动力 (三)发现自己,才有创造力 (四)不要用金钱收买孩子 (一)给孩子足够的赞扬 (二)自信了,就积极了 (三)角落里的孩子 (四)让孩子不因父母而自卑 (一)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二)让孩子自己做主 (三)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好朋友 (四)孩子有办法解决自己的事 (一)成长需要冲突 (二)用智慧和幽默解决矛盾 (三)两代人的冲突不可避免 (四)遇到青春期的叛逆怎么办(一)永远都有两个机会(一)永远都有两个机会从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加州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冬季大征兵中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他
2、忧心忡忡,感到末日将临。祖父见到孙子这副模样,就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年轻人问。“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呀。”“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那同样还有两个
3、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人都是会死的,能以英雄来作为自己这一生的结束,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人生永远都有两个机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向两个方面发展,都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即使最差的结果中也会蕴藏着希望,就如同最好的选择也可能带来灾难一样。用中国古老的哲学来解释,就是无常,塞
4、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中,我们许多的忧虑实际上都是庸人自扰。世界就是无常,没有定论,你用好的眼光去看,那就是好的,用坏的眼光去看,就是坏的。所以,让我们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不值得你垂头丧气,把最坏的结果考虑清楚,假如你连最坏的结果都能承受,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把你压垮的呢?(二)成功源自内在动力(二)成功源自内在动力曾经有网友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说:想一想念不起书的孩子们,再想一想战争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压力就会变成动力!中国人多,人多就得竞争。送给天下孩子一句名言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学习,但学习一定是为了活着!我并不同意他的看法。“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学习”这一句是对的,“但学习一定是为了活着”却不一定
5、对。学习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活着,那么,当“活着”的问题解决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学习了呢?这涉及学习的原动力是什么的问题。学习固然是生存的需要,但又还有求知的快乐,这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情况,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主性的学习越多,学习的愉悦感越强,这个人在学习方面就会越持久,越成功。真正的成功都是源自内在动力。看过一篇钢琴家郎朗写的文章,回忆他和父亲的一次冲突。小时候,父亲带他远离老家,到北京学琴。在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期间,他被老师拒绝,才华不被认可,父亲深受重创,几近崩溃,以严厉到近乎病态的方式督促他练琴。他不堪忍受,父子发生冲突
6、。冲突中,父亲暴跳如雷,让他去死,当场拿来一瓶药片逼他吞下,他不吞,父亲尖叫着要他跳楼,跳下去死!他拼命挣扎,生怕被父亲扔下阳台说实话,我看得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郎朗最后终于成功了,很多人可能会归功于他父亲的严厉督促和自我牺牲。其实不是。从他所记述的那一次冲突来看,父亲的强制和冲动已使他产生痛恨音乐的感情,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拒绝弹琴,而且连学校的其他文艺活动,凡是与音乐有关的,都拒绝参加。在那个阶段,如果非要找一个外在的导师,并不是他父亲,反而是尊重他的内在选择的二叔,一个并不懂音乐的小贩。他只不过告诉郎朗,不要生钢琴的气,“钢琴没有伤害你。你热爱钢琴”。确实,郎朗之所以又回到了钢
7、琴身边,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对音乐的爱。如果不是他本心对音乐的爱,如果不是他自己内在的天赋和才华,不是他本身对成功的渴望,他父亲这种近乎疯狂的教育,不仅不能使他成功,反而可能毁了他,让他连普通人都做不好。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有报道说,某个狂人让孩子退学,自己在家教他小提琴,每天练几个小时,练了几年,水平还是初级。最可怕的不是技术上的不长进,而是孩子对小提琴的厌倦乃至憎恨。以反对学校的呆板教育、应试教育为名,让孩子离开学校,却让他进入更为可怕的专制教育、封闭教育之中,这是很多自以为是的家长的误区。也许你认为学校压抑和扭曲了孩子的天性,可是你能保证你给孩子的是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文明、更为广阔的教
8、育吗?我们始终要以理智的心去对待教育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人生不能重来,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三)发现自己,才有创造力(三)发现自己,才有创造力鲁鲁跟我去银行,等着叫号。很无聊,他到处溜达。发现大厅的角落里有一台电脑,就点开页面,看起动画来,直到我办完业务,催促了好几次,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那台电脑已经在那个角落里存在很久了,但我却一直视而不见,每次排号都百无聊赖,却从没想到去玩玩电脑。不仅是我,每天进进出出银行的人多如牛毛,但能够过去碰碰电脑的也寥寥无几。通常,这种营业厅里的电脑,都是用来查询相关业务的,我们这些人,都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用它上网。我问鲁鲁是怎么发现的,他说,看见有
9、台电脑,上去动了一下,发现有个银行的网页,有了一个网页,其他网页就好找了。原来如此。不禁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以前我为什么从来没有做过?他之所以能做到,固然和有一定的电脑知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欲望,他喜欢动画,喜欢游戏,喜欢电脑,一看见电脑就想去动,就想去找,结果就真的找到了。也许我们会想,要是把这股子劲用到学习( 这里的“学习”二字,通常是指能够让考试获得高分的学习 )上多好啊!但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孩子的内在力量到底会用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甚至连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所以,人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自己,有发现才有解放,才有创造。(四)不要用金钱收买孩子(四)不要用金钱收
10、买孩子一个孩子的妈妈许诺说,毕业考试平均过90分,就给他买一个游戏机。结果他超过了90分,得到了游戏机。鲁鲁很羡慕,说自己平均分也90多了,可什么奖励都没得到。我说,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对学习也更有信心,还考上了好学校,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很好的一步,这些,如果拿一部游戏机和你换,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自己从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用金钱收买孩子,是一种胜算很小的策略。物质激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激励机制,它将金钱设置为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所能提供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且不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也绝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物质奖励都是可有可无的,一
11、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宁肯放弃。所以,某些看起来生效了的物质激励,实际上只是巧合,只产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在动力,孩子所取得的那个成绩,和奖励没有多大关系,有没有那个奖励,成绩也会相差无几。“得到一笔钱”,这只是一个短期目标,金钱刺激也就只能是一个短期激励,学习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在这项旷日持久的活动中,金钱的刺激会很快失效,学习又会很快回到常态之中。学习成绩并非可以随意提高,再大的悬赏,没有能力的支撑,目标也无法达成。在奖励面前,孩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达不成,还是只有放弃。放弃得多了,不仅斗志没有激起,反而产生挫败感,越发不自信,越发没有上进心。一个优秀的孩子
12、不是靠金钱奖出来的,相反,金钱的刺激有时会起反作用。这种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种享受,学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才需要物质补偿。这就把整个事情搞颠倒了!我们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把孩子变成推磨的鬼,但如此一来,他即便获得了钱,其精神的成长,也不是趋向于伟岸。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让孩子真正懂得了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能从学习本身得到乐趣,学习才是可持续的。学习是这样,工作、生活都是这样,孩子终会长大,终将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如果总是在为别人的激励而生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就永远处于桎梏之中,这不是很可悲吗?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能用金钱激励。只是,物质
13、激励要适当。我给鲁鲁的激励,通常就是一个拥抱。即使有物质奖励,也都是些小恩小惠,譬如一块钱两块钱,买个小玩意儿之类,最多就是去哪里撮一顿或者玩半天,至于比较大的行动,譬如寒暑假外出旅游之类,都不是作为奖励,而是一种常规的活动,是需要有严密计划的。在这方面,他爸爸因为奖励他的机会少,就比我大方,出手动辄就是一百两百,但是效果未见得比我的一元两元好。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他要的并不是奖励的那个东西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态度,是大人对他的评价。他爸爸的一百两百所代表的评价和我的一元两元是一样的,所以他在我这里不会奢求更多。鲁鲁适应了我的一元两元,这就成了一个基数,一种标准,他以此为坐标,去调整
14、他的预期和行动。一般的考试一元两元,大的考试三元五元,特大的好事,也不过是十元二十元。那次他在市里得了奖,开口要奖励。我说:“你说吧,多少?”他支吾了半天,大起胆子冒出一句:“二十!”我还回了他一句:“你想把我搞破产啊!”当然,这是开玩笑,为了增加和孩子讨价还价的乐趣。钱真的不是个问题,他要的就是一个态度。如果我们的态度要用很大的成本来表达,不仅以后将不堪重负,而且也不见得会有好的效果。其实孩子顾不了那么长远的事,不可能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奋斗,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能做好每天的事,完成每天的具体任务,就很不错了。再高的奖励,达不到还是达不到;反之,哪怕没有奖励,每天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物质
15、上的奖励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管用,学习本身就有乐趣,就有压力,家长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同学的态度,还有自己成长的本能,这一切都会推动他去学习,奖励只不过是事后给他的一个肯定而已。(一)给孩子足够的赞扬(一)给孩子足够的赞扬所谓游戏成瘾,其形成机制是游戏刺激了人大脑中与奖励和上瘾感觉相关的回路,游戏上瘾其实就是获得奖励上瘾。由此看来,假如在现实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奖励,假如能对现实中的奖励上瘾,孩子不是就能获得与玩游戏一样的动力了吗?事实上,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因为得到了足够的奖励,就是因为对奖励上瘾,才会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受到奖励,得到乐趣,这是我们成人世界的问题。只有家长注意
16、这一点是不行的,孩子生活的世界,家长只是一部分,还有老师、同学、社会,这一切都构成对他的评价。让一个原本优秀的孩子得到奖励,这不难,但要让一个不太出色的孩子也得到奖励,就非常不易了。正因为很难,家长才负有更大的责任,因为孩子是你的,别人顾不了那么多,如果你都不去做,你都做不到,谁又会去做,谁又能做到呢?从报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一位叫谢丽尔的25岁女孩,患上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躯体变形障碍症,她总以为自己是个丑八怪,每天对着镜子自怨自艾,早晨不化妆十来遍,就不敢出门。她极度讨厌自己的模样,甚至常常考虑自杀。但是后来,这个女孩居然成了模特大赛冠军!一个心理如此阴霾的人,是如何变得阳光灿烂的呢?
17、心理医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帮助谢丽尔恢复自信。她先给谢丽尔拍摄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化了浓妆的照片,一张是素面朝天的照片,然后陪她来到街头,问每一个路人他们更喜欢哪张照片。结果,躲在一边的谢丽尔惊奇地听到,几乎每个人都说他们更喜欢没有化妆的那张。谢丽尔渐渐意识到自我认识的偏差,慢慢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并且在朋友的鼓励下报名参加模特竞赛,证明自己的美貌和能力,结果竟然一举成功。可见,自我认识对于人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人往往会误解自己,心理医生就是起一个矫正作用。这个医生的方法,是让这个女孩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矫正自我评价。中国人不善于当面赞扬人,感谢人,这是很不好的。那年感恩节,沫
18、沫给我发短信,对我感恩,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但她的感恩使我很感动,真的就很想为她做些什么。感恩激发了我内心善的愿望。相反,如果我收到的是一个抱怨的信息,我内心恐怕也是相反的感受吧。要学会赞扬人。真心诚意地赞扬,这对于被赞扬者来说,是一件善事,而自己也会得到回报。那个模特,就是被赞扬所拯救的。想起博客中一位妈妈的留言,一个才十岁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行,无论如何努力都赶不上班上一流的学生,他抱着妈妈哭,“我是个失败者”。很心疼。才这么小的孩子啊!其实,他的境况与这个模特相似,他的成绩不错,但在自己心中,就是觉得不如别人,这是自我评价出现了偏差。如果一个人,他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获得成功,那么再努
19、力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厌学”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个妈妈也可以尝试心理医生的办法,创造机会,让他听到别人的赞扬。这个别人,既可以是老师( 这是最好的,因为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地位重要 ),也可以是旁人。总之,让孩子听到客观而真诚的赞扬,让他从中得到积极的自我评价,这会让他的心中充满阳光,也充满力量。(二)自信了,就积极了(二)自信了,就积极了如果你问一个老人或者一个女人的年龄,对方并不正面回答,而是让你猜,那么,这个人的实际年龄一定是比看上去的大,他一定是显得年轻,他说出年龄时,你一定会惊叹!他内心里其实就在等着你的这声惊叹,因为在之前无数次类似的情形中,他已经获得过无数这样的惊叹,从中享受到无数的
20、满足和喜悦。他对结果是胸有成竹的,只有自信的人,才敢将自己置于被人评说的境地。越是心虚的人,越是怕被人猜,更不会去引导这个话题,“回避”是他们最常用的法宝。自信才会表现积极。自卑会影响一个人在公众面前的态度,影响他和群体的关系。孩子对有些活动表现出冷漠,不愿参与,不一定是因为不感兴趣,而是因为自卑,是一种自我保护,怕表现不好而逃避参与,就以“我不感兴趣”作为借口,其潜台词可能是“我不是没有能力做好,我只是不想做而已”。某些人嘲笑一切,是为了使自己处于某种心理优势,而之所以需要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优越,是因为实际上缺乏优势,所以对陷入劣势有深深的忧虑和恐惧。不自信的人是难于和蔼宽容的,喜欢给别人
21、治病的人,自己就是病人。有些孩子与环境冲突很大,难于与人相处,其根源也在于自卑。所以,要让孩子有参与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鼓励。要让孩子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赞美。但只有语言上的鼓动和赞美是不行的,说再多“你真棒”,如果他感觉不到自己确实很棒,也没有用。只有自己确确实实很棒,才会有真正的自信。这就需要家长去发现孩子,还要实实在在地帮助他取得进步,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中建立自信,最终从一个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愤世嫉俗者,变为一个豁达宽容的人。(三)角落里的孩子(三)角落里的孩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容大方地站在舞台中央,但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孩子是在角落里默默无闻。为什么
22、他们愿意待在角落呢?一方面,角落是一个安全又安静的地方,狭小的空间反而给人心灵的自由,心灵的空间和现实的空间并不一定成正比。角落里的孩子,往往有着更丰富、更敏感的内心。安静的时候,人的活动指向内心,这正是内在力量聚集的过程,随时都在喷发的火山,威力并不大。沉默的人一旦爆发,能量是惊人的。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可能确实有能力上的欠缺,怯于展现自己,害怕出现自己不能掌控的局面,害怕听到否定的声音。他喜欢角落,是因为他不自信,他害怕这个世界。但这种害怕并不是坏事,往往正是聪明的表现,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状况,能够避开外界的伤害。这样的孩子,随着自身的成长,他和世界的力量对比也会
23、发生改变,当他意识到自身的强大后,便会有信心,也会有胆量。他也可能成为舞台的主角。自卑也是一种原动力。自卑让人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处于低位,也就看到了上升的空间,人要战胜自卑,就要走向更高处,这便是一种上进的冲动。让孩子走出角落,并非要否定他的安静和敏感,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树立自己的目标,有了自信,有了方向,他就能从容应对了。(四)让孩子不因父母而自卑(四)让孩子不因父母而自卑一个10岁的男孩,父亲是城管人员,小时候他很为父亲自豪,在他眼里,城管父亲的那一身制服,和同学的警察父亲、军人父亲身上的制服一样神气。但是,当他10岁的时候,听到同学们指责城管喜欢打人,喜欢欺负做小生意的穷人
24、,看到同学们眼里鄙夷的神情,他的自豪感彻底消失了,从此不敢提父亲的职业,不敢让父亲穿制服出现在学校,性格也越来越内向,变得少言寡语。这让他的父亲非常痛苦。家庭,不仅给孩子提供生存的保障,还给孩子提供一种价值感,因为孩子本身的弱小,他自己还没有进入社会,因而他的社会价值,他的社会地位,往往就只能通过家庭来体现。孩子和家庭是一体的,拥有受人尊敬的父母,他自己也能感到安全和自信。曾经有一个少年,乘坐出租车时,和女司机发生争执,就因为司机骂了一句“你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他内心突然就腾起一股怒火,冲动之下把女司机杀了。后来法院调查了解到,他父母社会地位非常卑微,他从小生活在周围人的白眼之中,内心的扭曲
25、一直像岩浆一样积累着,终于在一个特定的刺激下爆发出来!父母的状况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影响他的价值判断,影响他的心态,影响他人格的形成。因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个正面的、有尊严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但毕竟社会很复杂,个人很渺小,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会有如意的工作和收入,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崇高的地位,当这种不如意影响到孩子的感受时,父母内心的痛苦感可能会超过自己在社会上受到的委屈。每个父母都希望受到孩子的尊重甚至崇拜,但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意识到,如果这种尊重失去,痛苦的不仅是自己,孩子受害更大,不仅是自卑,而且容易陷入情感的混乱之中。一方面是不可选择、不可割舍的血缘之爱;一方面是不如意
26、的现实,既感恩又怨恨,种种矛盾的纠葛会让他的内心处于冲突和焦虑之中。这样的家庭,孩子和大人都是很不幸的。所以,大人首先要自重,要自强,要努力地提升自己,去获得社会的敬重,也获得孩子的敬重。像语言粗俗,衣着邋遢,随地吐痰,这样一些事,你千万不要认为是小事,这很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曾看见报道,一个小学生,一直雇人去开家长会,直到最后穿帮。他之所以不让母亲去开会,并不是因为表现不好,怕老师告状,而是因为其母言行粗俗,他怕丢脸。其实,发生这样的事,对双方都伤害很大,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批评孩子自私 薄情,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的自尊,就会对他也投以一份同情。其次,要多和孩子沟通。很多
27、时候,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很难触及他的精神世界。但一个人的价值确实不是外在的财富和地位所能衡量的,这种依据外在标准而形成的判断本身就有偏颇。更何况,孩子所能接触的社会很狭小,也很幼稚,同学之间的一句议论又有多大的合理性呢?往往一句误判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所以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让他了解自己的工作,了解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此去获得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这并不只是自己的面子问题,拥有一个令人放心的、令人尊重的父母,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有自信。(一)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一)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有一道著名的选择题:如果母亲和老婆同时落水,你是先救母亲还是先救
28、老婆?不管你先救谁,都会吃不了兜着走!它的难于回答之处在于,每个被问的男人,同时都兼具两种角色儿子和丈夫,而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这两种角色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发生了激烈冲突,你必须维护一方而放弃另一方。任何人都会难以抉择!生活中这样的冲突是很多的,所以很多人会焦头烂额。能不能跳出这个坑呢?母亲和老婆,最好不要同时落水。即使同时落水,最好有两个男人在场,这样,各救各的老婆,两个男人都成了英雄,两个女人都很幸福。很多时候,类似难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女人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母亲应该和老伴在一起,而不是和儿媳争夺儿子的爱。之所以到儿子成年之后,母亲还不能退出儿子的生活,往往因为在儿子年幼的时候,母亲将过多
29、的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忽略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夫妻间的关系,这不仅对自己的家庭有害,对自己的人生有害,对孩子的将来也是隐患。付出越多,要求的回报也就越多,孩子就越难做人。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人都有感受,很多时候,父母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就是对儿女最大的支持。同样的情况,最终也会落到我们和孩子之间。作为父母,自己的成长和强健,自己身心的安顿,也是孩子幸福的前提。其实,女人要明白,当你落水的时候,真正最应该救你、也最可能救起你来的,不是别人,是你的丈夫。在你的人生中,真正能够陪伴你一直到老的,不是别人,是你的丈夫。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孩子过多的付出,不仅是对自己和伴侣不
30、公,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这一点,我从自己身上感受很深。鲁鲁去上初中后,寄宿,周末才回家。他爸正好也辞职在家,我们一度非常难受。儿子一走,家里好像空荡荡的,那段时间,回忆儿子成了我们俩最主要的话题,无论什么事都会联想到他,经常弄得泪眼相对,很惨。但不久就慢慢适应了。没有儿子的日子,我们开车出去玩,拍点照片。回来自己做两个好吃的菜,喝点小酒。晚上出去散散步,想走多远走多远,再也不担心儿子在家没人照顾。还认识了一帮踢毽的朋友,每天聚在一起玩上一两个小时。一段 时间下来,瘦了好几斤。更重要的是,老夫老妻之间,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馨,一起做饭,一起游玩,一起讨论各种事情,一起接送儿子,为儿子的回家
31、做各种准备孩子的离开,让我们真正有了相依为命的感觉。孩子迟早是要飞的,迟早会去建立他自己的人生,留给我们的,还是夫妻两人的世界。当我有了这种感觉的时候,对教育的问题也突然有了前所未有的洒脱。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应该有更多自己的空间。其实,当我们真正这样想、这样做时,孩子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松手而堕落,反而会飞得更高,在精神上更加强健而丰富。因为他是一个自主的人,他是在为自己奋斗,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为父母。我们所感觉到的温馨,同样也会传递给他,家庭的和谐让他在心理上更加阳光,这也是一种动力。这个周末,鲁鲁写了篇作文,标题就是 进入初中,我不再依赖父母 。读着他的作文,心里很感动,当我们在思考我们和
32、他的关系时,他也在思考他和我们的关系。所幸的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是一致的。我相信,在并不遥远的将来,我的儿子,至少有一点,他不会陷于救母亲还是救老婆的困境,他将有着更加自由的心灵。附:鲁鲁的作文进入初中,我不再依赖父母进入初中快半年了,在初中生活中,我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我不再去依赖父母了。刚进入初中时,我对不依赖父母的理解是自己在寄宿制的学校里,父母都不在身边,就算是想依赖,也依赖不了。记得刚开学没多久,有一次,我睡完午觉起床,发现床单上有一些血渍,原来是手破了流血弄到床单上的,没办法,在学校里又没人能帮你,只能自己解决。于是我一边抱怨自己倒霉,一边拿出备用的床单,花了20分钟
33、时间,终于把床单铺好了。这时,我才意识到宿舍里已空无一人,去看了看别的宿舍,也没有人。我狂奔到教室,上课已经10分钟了,老师让我罚站。下课后,我不停地抱怨自己今天多么地倒霉,多么地点儿背,还时不时地说一句要是爸妈在多好啊,两三分钟就搞定,也不至于被老师罚站。现在想起当时的举动,觉得自己太愚蠢了,明明是自己做出的事,自己做出的选择,所有的决定都是自己做出的,那为什么不能自己承担后果呢?抱怨有什么用!现在对不依赖父母的理解是,既然自己在学校里生活,要培养的就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还什么事都依赖父母,那么这场游戏就没有意思了。在上上周三,我发了一次烧,早上一起床就感觉头疼,之后去洗了一把
34、脸,感觉稍微好了点,但是还是有些头疼。上午上课时一直想睡觉,但还是艰难地熬过去了。午饭后,回到宿舍,上床没过五分钟就睡着了,一直睡到打起床铃,起床后感觉精神好多了,头疼也没有了。后来才想起,自己没有靠别人,只是吃了一包感冒清热颗粒和自己身体的调节。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要比打电话回家再去医院折腾一大圈好。这一次我也是用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困难,但是与前一次不同,我感觉很快乐。为什么两次都是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而前后的心情却不一样?第一次是抱怨,而第二次是快乐?我认为应该是你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以及态度。就像我之前说的,人生好比一场游戏,你可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合作,但是所有的成功都应该是经过你自己的手
35、创制出来的。成功靠自己,这好比就是游戏中一条最重要的规则,如果你是通过违反规则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游戏还有什么意义?胜了也不会高兴!2008年12月21日(二)让孩子自己做主(二)让孩子自己做主不看孩子的日记,不查他的聊天记录,不偷听电话等等,这些方面对孩子的尊重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但在一些小事上尊重孩子,譬如不随便动孩子的东西,这反而容易犯。因为你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是为了他好,辛辛苦苦帮他收拾,什么烂东西,该扔就扔了,殊不知,你所认为的烂东西,或许正是他的宝贝,你认为这样摆放更美观整齐,他却感到极不方便,而且他那样放置,就是他的意志的体现,你去移动,恰恰是对他的意志的忽视和伤害。我
36、们不光是在学习上给孩子压力,有时连生活习惯上的要求,如果过于严苛,也让孩子不堪重负。譬如,要求房间整洁,遵守作息时间等等,这些原本正确的事情,如果过于严格,完全没有弹性,也会令人窒息。我在年轻时有一段单身时期,屋子并不是每天整理,到特别忙的时候,回家倒头就睡,早晨起床就走,连被子都不叠。有一次同事小岳跟我回家取东西,从没到过我家的她,一进门就指着长沙发的一角说:“你平时肯定坐在那里!”我很惊讶她怎么知道,她说,因为只有那一角没有灰。搞得我相当尴尬。可见我那时的散漫到了什么程度。但过了那个阶段,工作有所缓解,社交也多了,家里人气也旺了,这时候没有人监督我,我也会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时兴致来了
37、,还会买一些饰品,尽量弄出些情调来。试想在那个忙乱的阶段,每天累得要死,回家还有人逼着你收拾房间,责怪你这里脏了那里乱了,我恐怕只有疯掉。幸好那时是单身,不需要为谁负责。后来有了家,在整洁的问题上不得不认真一点,但也有一块角落永远是凌乱的,那就是我的书房。偌大的家里,我最爱的就是这个阳台上的书房,它既是家的一部分,与亲人们相连,又只属于我,给我专有的宁静和自由。大多数时候,我坐在自己的电脑前,沉浸于精神的世界,所以并不在乎阳台的狭小,甚至因为没有多余的空间需要照料而更加自在。我也不在乎阳台的凌乱,头顶晾晒的衣服,正好给它增加湿度。北京的气候是相当干燥的,有了这些衣服,阳台上的花草似乎都更滋润了
38、。桌上、窗台上总是随处摆放着书、本子、相机、小纸片等等,都是我随时需要的,在顺手的地方,我从来不许别人随便去动。坐得累了,就站起身来活动活动。打开窗到处张望,会望到许多有意思的东西,电脑里因此就多了一个文件夹“阳台上的风景”,都是随手拿过相机拍摄的。有雪后一个清洁工在扫地;有一辆停在院里的小车自燃,消防队赶来救火;有一队送 葬的人抬着纸驴纸马吹吹打打;有餐馆的服务员在马路边做操;雨后,天上有一朵特别白的云;群山、晚霞、月亮那个月亮拍得不太成功,肉眼从窗口望出去时,一轮巨大的月亮光洁无比地悬挂在布满繁星的天空,那样的令人感动,但是拍下来却只是一个光斑,印在一块黑乎乎的天幕上。不得不遗憾地承认,真
39、实世界的美感我们无法表达。阳台给我如此的幸福,在这个不足五平方米的小小空间,我每天有超过十个小时的时间在这里度过,从来没有厌倦。人其实真的不需要太多。世界再大,只要有一个小小的角落,完完全全属于你,就够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是人内心最深沉的渴望,如果在你自己的家里,一个小小的角落,你都不能随意摆布,那你的心真是无处搁置了。所以,儿子的房间,他的书桌,他的抽屉,他的窗台,他的墙壁,他那些乱七八糟的、属于一个十来岁男生所拥有的各种玩意儿,乱也好,脏也罢,在他的房间里,就是他自己的事,我不会去替他整理,也不会责怪它太乱。我只不过会提醒他收拾一下,而即使我不提醒,实在乱得不成样子
40、的时候,他自己也会发现确实该收拾了。但是某些地方,譬如客厅、饭厅,他爸会管得比较严格,因为这是家庭的公共空间,就不仅是个人的事了。“自由”和“规矩”总是相互制约着,有一个合适的度就好。他的地盘,就让他自己做主吧!如果你一方面希望他在生活中是自信的,自主的,一方面却在家庭生活中剥夺他自主的权利,那他的独立性又如何能够健康地发展起来呢?将来你又有什么理由去批评他的依赖,指责他太软弱?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都是相互的,你尊重他( 其中就包括了他本人、他的空间、他的物品、他的朋友等等 ),也是让他学会尊重你,尊重别人。我们可以指导、提醒,却不可替代,不可强迫,自尊是自主的基础,被尊重、被信赖的,才有人格上的
41、自信和强大。(三)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三)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好朋友对父母过于依恋,过于亲密的孩子,其实是有问题的。父母总是希望能做孩子的朋友,一旦有那样的亲密关系也会引以为荣,但事实上,这却从反面说明孩子根本就没有朋友,两代人关系再亲密,也无法取代同龄人间的友情,血缘之爱和社会成员间的友情不是一个范畴。其实,孩子结交朋友的过程,就是在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一个朋友,就是打开一道门,通向更广的世界。老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种“靠”并非只是相互帮忙,而是社会之网上的一个又一个节点,形成一种完整的社会关系,不仅在完成现实的事情上帮助你,还在精神上形成一种支撑。没有朋友的危害,除了心理
42、上的孤独,压力无法释放外,还会造成他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他将来的社会生活留下隐患。我上大学时十六七岁,有一次和同学L闹矛盾,几天不说话,其实两人都有心和好,但谁都不愿先开口。我们俩一直是最好的朋友,每天都在一起散步,经常买了一包瓜子、花生,边走边吃边聊,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不说话的那几天,心情极其郁闷,和其他人说话也觉得没劲,平时见面也都避开。而一回寝室,必须面对面时,心里很难受。我们的失和成了寝室的一件大事,大家都来撮合,但越是被人关注,就越是迈不出那一步,谁都不愿先开口。一直僵持了好几天。有一天,大家在寝室里谈论某个问题,谈到兴头上,我们都参与了,突然,在我说完一句话后,她
43、补充了一句,我又接了一句,不知不觉我们就对上话了,本来是很自然的,但不知是谁欢呼了一声:“说话了!说话了!”我不知怎的,鼻子一酸,喉头哽咽,再一抬头,看见她在上铺哭了。那真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现在想来,少女时期那种同学间的友谊的确是非常亲密而纯洁的。关系好的朋友在一起,就有一种愉悦感,任何小事都可以说上半天,而且总会把最深的秘密拿出来分享,而青春的秘密,不外乎友谊和爱情,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以及对于异性的感受,这些是永远的话题。但男孩似乎不同,他们并不说很多话,而是通过活动,在一起打球、玩游戏等等,来实现彼此的联系。女生之间成天有那么多话说,在他们看来简直是无聊。男孩子对于内心的探究可能晚一
44、些,也不太爱表达,就像 北国之春 里唱的:“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常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这就是男人之间的情形。即使是非常开朗的男人,也不太爱和同性深谈内心的东西,但即使不深谈,那种和谐的相处,也令人温暖踏实。无论男女,假如没有朋友,形单影只,不仅意味着缺乏帮助,而且意味着无法和人分享人生的体验,这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没有朋友的人是危险的。很多父母以为让孩子吃好、穿好、学习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就什么都好了。还能怎样呢,把一切能给的都给你了,还能怎样?但事实上,有一个东西是父母所无法给予的,那就是朋友。孩子的朋友只能他自己去结交,我们认为优秀的孩子,值得他交往的孩子
45、,他却并不一定喜欢,我们认为不怎么样的孩子,却偏偏黏在一起,分都分不开。其实,我们拿自己年轻时候的恋爱来看,就很好理解了,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往往并不是由门当户对来决定的,也不是各种条件的优化组合。朋友的形成也是如此。朋友,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有时候,他对朋友在乎的程度可能超过了父母,这和有没有孝心是两个概念。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朋友就是社会化的标志之一。没有朋友的人是孤独的,也是失败的,张楚那句歌词“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不仅适用于恋爱的季节,也适用于成长的各个时期。要尊重孩子的偶像,善待孩子的朋友,这是你尊重孩子的表现。要关心孩子在他那个圈子中的人际关系
46、,他已经是一个社会人,他交往的对象不仅是父母和老师,他有自己的圈子,他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看重。孩子的偶像,你可以不崇拜,他的朋友,你也可以不喜欢,但都不要去嘲讽,去贬低。厚道一些,善良一些,孩子心里是有数的,你对他的朋友好,就是给他面子,他会心存感激,也会从中学到一种态度,有助于他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孩子有办法解决自己的事(四)孩子有办法解决自己的事天冷了,问鲁鲁在学校是如何洗脚的,这才知道,并不是用洗脚盆端水到寝室去洗,那样耽误时间,还会把寝室弄湿;也不是在盥洗间接水浇到脚上洗,更不是到洗澡间去冲洗,而是你想都想不到的,就在盥洗台旁边,接一盆热水,站进去,一边刷牙洗脸,
47、一边就把脚洗了。站着洗脚!你想象一下,热热闹闹的盥洗间,一排一排的男生,都站在盆子里,真是很好玩!孩子们有办法解决自己的事。想起鲁鲁刚去学校的时候,我教他毛巾怎么放,眼镜怎么放,衣柜怎么收拾其实都是多余!从没有一个家长教孩子在地上叠被子,但他们学校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地上叠过被子,因为不那样,就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叠出标准的豆腐块。现在鲁鲁终于探索出了在床上制造“豆腐块”的方法,他的被子也终于可以从地上解放出来。鲁鲁他们刚去学校时,论坛里有些家长说,孩子不习惯,哭着不愿去学校了。其实,学校的条件够好了,鲁鲁的一个小伙伴,考到另外一所重点校,也是寄宿,学校连澡堂都没有,再热的天,也最多只能擦把汗,忍
48、到周末回家再洗。人家还不是过来了!其实,不说古人,不说艰苦地区,就仅仅是二十年前,哪怕身在大城市,我们谁又是天天洗澡的呢?人的适应性强得很,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关键在心态。说到洗澡,我曾经很担心,儿子从来没在公共澡堂洗过澡,怕他搞得一塌糊涂,甚至就眼镜应该怎么放的问题,我就唠叨了半天。其实,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一切都自有办法解决。鲁鲁说,他第一天没有洗澡,不仅是他没洗,寝室里的人都没洗,因为看见那么多人,不习惯,有点紧张。第二天就去洗了,什么也没发生。后来就天天洗了。至于眼镜怎么放,鲁鲁说他是把脸盆端到换衣间,将衣服、眼镜、毛巾、香皂等等,都放在盆里,这不就解决了!我们还是太低估孩子了。其实我们小
49、时候都是到单位浴室去洗澡,都是很多人挤在一起洗的,没有谁会因为人多拥挤而不知所措。现在的孩子也一样,鲁鲁他们也很快找到了捷径,或者是几个熟悉的同学合用一个水龙头,打肥皂的打肥皂,冲水的冲水,各得其所;或者是打时间差,要么一下晚自习就飞奔回寝室,争取最先到浴室占个龙头,要么压后,到熄灯之前别人都洗得差不多时再去洗。总之,最后大家都有办法洗好。寝室里的内务整理也是一样。刚开始一周,鲁鲁一个人拖了三天地,因为别的同学还没有习惯做值日,早上时间紧,动作快的做完自己的内务一溜烟就跑了,作为宿舍长的鲁鲁,只好把寝室的卫生承担起来。但是经过一周的适应,孩子们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办法,既有值日安排,又并非绝对照章执行,如果谁多做了一次,下次少做的那个人就要补上。有一周,寝室里一个同学生病没来,吃饭的时候,他们那桌就多出来一份水果,但其他同学并没有哄抢,而是轮流享用,自动形成了秩序。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就像野草,即使没有人种,没有人收,也会蓬勃地生长起来。(一)成长需要冲突(一)成长需要冲突鲁鲁和他爸有几次比较严重的冲突,当时都受伤很深,但过后确实收获很大,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说是成长中的一次飞跃。如果完全是温和的教育,孩子内心的能量难以引爆,也难以有一种“震撼”和“顿悟”的效果。激烈的冲突,乃至受伤,就像针灸或手术,直指病灶,给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