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达标测试卷课件新版新人教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达标测试卷课件新版新人教版.ppt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C60在能源、信息、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关于C60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物质由C60分子构成 B.该物质由60个碳原子构成C.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D.C60和C70是两种物质B【解析】C60由C60分子构成,故A正确;每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故B错误;C60相对分子质量为1260720,故C正确;C60和C70的分子构成不同,属于两种物质,故D正确。2.两位英国科学家因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2020年诺贝尔奖。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
2、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B.石墨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所以是一种金属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所有物质D.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C60)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A【解析】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以作钻头,切割玻璃、大理石等,A正确;石墨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但不是金属,B错误;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但不可以吸附所有物质,C错误;金刚石、石墨是由C原子直接构成的,但足球烯(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D错误。3.石墨烯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制得。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如图),图中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碳原子。它是目前发现的最
3、薄、强度最大、导电和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关于石墨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石墨烯和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B.石墨烯的导电性比银强C.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为三个六元环共用D.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解析】石墨烯和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故A正确;由题意可知,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和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所以石墨烯的导电性比银强,故B正确;由石墨烯的结构可知,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为三个六元环共用,故C正确;石墨烯属于单质,故D不正确。4.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C【解析】金刚石中碳原子是成网状排列,一
4、个碳原子周围有四个碳原子,石墨中的碳原子是成片层排列,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A不符合题意;炒菜时闻到香味,说明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腔,便闻到了香味,B不符合题意;压缩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内分子间的间隔增大,重新鼓起,C符合题意;CO2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D不符合题意。5.下列有关碳和碳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构成不同C.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
5、定D.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CO2能和水反应生成酸B【解析】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A不符合题意;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但由于它们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B符合题意;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发生变化,故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C不符合题意;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CO2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D不符合题意。6.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用高粱
6、酿造高粱酒 B.干冰用于食品冷藏保鲜C.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B【解析】高粱酿酒是使高粱中的糖类变为酒精,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体现了化学性质,A不符合题意;干冰用于冷藏食品主要是利用干冰升华需要大量吸热,获得低温,在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体现了干冰的物理性质,B不符合题意;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虽然组成元素未变,但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体现了石墨的化学性质,C不符合题意;一氧化碳与金属矿物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和金属单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体现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D不符合题意。7.下列关于CO2、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O是许多气体燃料
7、(如水煤气)的主要成分B.冬天用煤火取暖时,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C.CO2无毒,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D.大气中的CO2能起到对地球保温的作用C【解析】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A不符合题意;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在煤炉上加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B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无毒,但是二氧化碳也不支持呼吸,因此当二氧化碳含量超标,会使人无法呼吸,导致窒息,C符合题意;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可以保温,D不符合题意。8.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完全正确的是()。A.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
8、O2、CO都有可燃性C.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 A【解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正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B错误;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C错误;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导致酸雨的是二氧化硫,D错误。9.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是一种化合物 B.乙是一氧化碳 C.丙是一氧化碳 D.丙是二
9、氧化碳C【解析】甲是黑色固体,点燃能生成乙或丙两种气体,则甲可能是碳,碳燃烧能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丙是一氧化碳,乙是二氧化碳。10.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右下图所示,其中X、Y表示转化中的另一种反应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B.反应中CO一定发生了氧化反应C.Y可以是CaCl2溶液D.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反应C【解析】碳不完全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故X可能是氧气,氧气是由同种元素(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碳还可与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X可以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C、O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
10、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反应CO得到氧元素,发生了氧化反应,B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故Y不可能是氯化钙溶液,C符合题意;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压强减小,碳酸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D不符合题意。11.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下列过程不能体现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的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D.化石燃料的燃烧B【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A不符合题意。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过程不能体现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故
11、B符合题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故C不符合题意。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故D不符合题意。12.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Fe2O3转化为铁的具体过程是Fe2O3400500,Fe3O4600680,FeO700800,Fe。已知铁的氧化物除Fe2O3外,其余均为黑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装置中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B.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氧化铁是否完全转化为铁C.该实验中所有的化学反应里,氧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D.当硬质玻璃管内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4%时,固体成分是Fe3O4和FeO13.实验操作考试中,小红同学抽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以下
12、是她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D【解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大理石为固体颗粒状药品,取用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大理石置于试管口,再缓缓竖起试管,使大理石滑入试管底部,A选不符合题意;稀盐酸为液体药品,通过倾倒法加入,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一手拿起试管,一手拿起细口瓶,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慢慢倒入,B不符合题意;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导管口伸入到集气瓶底部,C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利用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进行二氧化碳的验满
13、,若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图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D符合题意。14.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A【解析】实验室常采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硫酸钙为微溶物,覆盖在块状大理石表面不利于反应进行,A符合题意;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
14、空法收集,B不符合题意;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先在底部聚集而后向上聚集,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C不符合题意;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D不符合题意。15.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和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氢气B.装置和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C.装置和组合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D.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随时停止B【解析】实验室采取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选,由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需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不能选,故A选项错误;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采取过氧化氢分解法,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属于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选,
15、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故B选项正确;实验室采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型,因此发生装置选,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因此收集装置不能选择,故C选项错误;装置中固体与液体接触后不能进行分离,不能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随时停止,故D选项错误。16.(15分)现有O2、H2、CO2、CO四种气体,其中:(1)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有_。(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_,能灭火的气体是_。(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点燃后的生成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5)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_。(6)有剧毒,燃烧时产
16、生蓝色火焰的气体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CO、H2O2CO2 CO2Ca(OH)2=CaCO3H2OCO2COCO2、O2CO(7)能溶于水,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气体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8)能将灼热的氧化铜还原为铜的气体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9)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CO2H2O=H2CO3CO2CO、H2CO217.(8分)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已知A是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B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F是最轻的气体。(1)G的化学式为_。(2)反应的实验现象_
17、。(3)写出的化学方程式:_。(4)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分解反应【解析】A是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所以A是一氧化碳,B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所以B是氧化铁,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所以C是水,F是最轻的气体,所以F是氢气,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会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E是氧气,D会与氧气反应生成G,所以D是铁,G是四氧化三铁,经过验证,推断正确。18.(8分)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探究思路】(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
18、化学反应根本依据是_,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_。(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_(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伴有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不能(3)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提出猜想】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猜想二:_。【实验设计】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a.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b.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类物质;c.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任写一种即可)(1)“实验设计”中的稀醋酸还可用_
19、(填物质名称)代替。(2)“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是_。(3)“实验设计”的目的是_。【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稀盐酸(或稀硫酸、磷酸等其他非氧化性酸均可)向第二朵纸花喷水验证CO2能否使紫色石蕊变色不变红,变红【反思交流】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_(填字母)。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 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ABCD19.(8分)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要求。(1)某学习小组将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相关知识归纳如下:KMnO
20、4CaCO32HCl=CaCl2H2OCO2BC(2)该小组将制取的O2和CO2(各一瓶)混淆了,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区分。复燃氢氧化钙红(3)制取气体的过程包括:a.选择制取装置;b.验证所得气体;c.明确反应原理。据此,该小组总结出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为_(填“甲”“乙”或“丙”)。甲.abc 乙.bac 丙.cab丙20.(6分)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_;b_。(2)若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填字母),若用F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从_(填“c”或“d”)端进入。通常用澄清石
21、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其原理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试管锥形瓶DcCO2Ca(OH)2=CaCO3H2O(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若用E来收集氧气,收集完毕的操作顺序是_(填序号)。盖上玻璃片 正放在实验台上 取出集气瓶A21.(10分)过氧化钠(Na2O2)可用作防毒面具和潜艇等的供氧剂,其反应的原理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为了模拟该过程,小丽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34.4g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吸收后,固体质量增加了5.6g。(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原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_。2Na2O22CO2=2Na2CO3O21132【解析】(2)设二氧化碳质量为x。2Na2O22CO2=2Na2CO3O2 固体质量增大156 88 212 21215656 x 5.6g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O2质量比为 88g(34.4g8.8g)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