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17讲-古代商业与经济政策资料.ppt

上传人:得****1 文档编号:75665118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17讲-古代商业与经济政策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17讲-古代商业与经济政策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17讲-古代商业与经济政策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17讲-古代商业与经济政策资料.ppt(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1717讲古代商业与经济政策讲古代商业与经济政策基础梳理-2-知识笔记疑难阐释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商周时期:官营商业盛行(1)商朝人以经商著称,故有“商人”之名。(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对商人实行统一管理。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1)根源: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大变革。(2)表现:出现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出现许多商品集散市场,形成商业都会。工商业者取得社会地位,士农工商合成四民。3.秦至隋唐:重农抑商,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基础梳理-3-知识笔记疑难阐释4.隋唐时期:商业活跃(1)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丝绸之路和

2、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扩大了中外贸易。(2)表现:基础梳理-4-知识笔记疑难阐释5.宋元时期:商业繁荣(1)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进一步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表现:基础梳理-5-知识笔记疑难阐释基础梳理-6-知识笔记疑难阐释6.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1)表现:商品: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普遍流通。人员: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称为商帮,如晋商、徽商。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清朝只许广州一口通商。(2)历史变化:清朝的对外贸易因为海禁政策的推行而逐渐萎缩。工商业虽发展但没有获得根本性突破。基础梳理-7-知

3、识笔记疑难阐释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春秋战国时期:转折中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称为井田制。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实际上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井田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2)商业政策:由重商转变为抑商。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秦国首倡“重农抑商”。基础梳理-8-知识笔记疑难阐释2.汉魏至隋唐时期:调整中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国有与私有并存。私有制下,地主兼并土地,造成土地占有严重不均。北魏和唐朝实行均田制,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2)商业政策:抑商与

4、重商并存。西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唐朝时鼓励工商生产和贸易,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均有发展。基础梳理-9-知识笔记疑难阐释3.明清时期:走向僵化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强化土地私有。明朝编制“鱼鳞图册”,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2)商业政策:贯彻重农抑商。明清两朝均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且以重税限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3)贸易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明朝实行海禁,禁止私人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关闭其他口岸,只许广州一口与外国通商。基础梳理

5、-10-知识笔记疑难阐释1.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趋势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中学历史学习中只需掌握狭义的土地制度即可,即土地所有制度。从所有权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有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春秋以前实行土地国有制,以井田制为代表;春秋战国以后,以土地私有制为主分为地主私有和农民私有,土地国有制主要表现为均田制等。土地制度的变化趋势是:土地国有逐渐变为土地私有,农民的土地私有逐渐变为地主的土地私有。土地兼并是地主侵占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基础梳理-11-知识笔记疑难阐释2.朝贡贸易与朝贡体系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外国来使觐见中国皇帝,进献珍宝方

6、物,皇帝厚加赏赐,以示恩宠。对中国来说,朝贡贸易的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而在于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朝贡体系就是通过朝贡贸易建立起来的中国与海外诸国之间的宗藩关系,中国是宗主国,海外诸国作为藩属,经常朝贡。考点史证-1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一古代的集市古代的集市史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编自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史料二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遏者

7、,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既设官而仍称村者。按:旧吴江县之市镇,其见于莫志者,镇曰平望,曰黎里,曰同里,曰震泽。市曰县市,曰江南,曰新杭。徐志亦载四镇,而市增其七摘编自震泽县志考点史证-1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史料三明中叶至清代前期,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因为经济比较发达,所以,一批新兴的商品经济十分活跃的市镇迅速成长起来。每逢集市“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小至斗粟尺布”。这些地方的丝织和棉纺业十分发达,人口稠密,耕地不足,农民有兼营手工业生产、商业或外出打工的传统。这个地区条件和历史习俗造就了人口向市镇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城市数量不断增加的优越条件。摘编自萧斌中国城市政治

8、文明追踪考点史证-1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论从史出: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何谓城、市、集、村、镇?城指早期的军事据点;市指都邑中的贸易场所;集指农村定期开放的贸易场所;村指民众屯聚的地方;镇指设官将管理行人的地方。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唐代对“市”的管理对商业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为什么?特点:设于城邑之中,为政府所设,多在县治以上地方设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日中为市;有严格的地域限制,用围墙与其他区域分开;设置专门官吏进行管理。有利也有弊,因为这有利于商贸活动有序进行,但限制了商贸活动的自由。考点史证-1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9、明清时期“市”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怎样理解这一变化?变化:打破地域、时间、级别的限制,集市和市镇有突出发展。开始:宋代。理解: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和贸易中心的出现吸引人口的集中,这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集市和市镇作为自由市场便于商品贸易,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考点史证-1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阻碍古代民营工商业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十分有限,这造成市场狭小,工商业发展缺少动力。(2)结构因素:手工业结构中的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依靠规模、技术、原料等方面的优势压制民营手工业。

10、(3)政策因素: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民营工商业的规模,对其征收重税,阻碍其流通,歧视商人,整个社会氛围不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4)社会因素:手工业生产受社会动荡的冲击较大;社会上买田置地的生存理念也影响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5)自身因素:民营工商业内部在技术传承、市场分配、价格制定等方面也存在自身不足,阻碍其发展。考点史证-1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二考点二清代清代经济经济政策政策史料一(1757年乾隆帝的上谕称)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藉(借)洋船谋生,不独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门、黄埔在设有官兵,较之宁波之可以扬帆直至者,形势亦异,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

11、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东华续录(乾隆朝)卷一六史料二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帝在致英国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摘编自中华历史千问考点史证-1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史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

12、,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摘自大清会典事例考点史证-1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论从史出:1.据史料可知,乾隆帝和雍正帝各自作出了哪些决策?概括提炼他们的治国理念,并指出由此导致的实际政策。决策:乾隆帝只许广州一口通商,拒绝英国的通商要求;雍正帝限制奢靡风气,减少手工业占用劳动力。理念:农业为本、天朝上国。政策:重农抑商(或闭关锁国)。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皇帝的理念和政策造成哪些恶果。恶果:限制对外贸易;强化自大心理;阻碍手工业发展;长期处于农耕社会;落后于世界大势;资本主义萌芽难以

13、成长;形成封闭保守的社会状态。总之,造成中国经济文化的长期停滞与落后,19世纪中期以后成为外国争相侵略的弱国。考点史证-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正确认识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实施:重农即重视农业,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一般通过传播技术、分配耕地、减轻田租、推广农作物品种等实现,这显示了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业)。抑商即人为地限制商业发展,以秦朝、汉初、明末清初为典型,一般通过杜绝私营(实行官营)、限制规模、征收重税、社会歧视、管制贸易等实现。考点史证-21-

1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作用:积极作用: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的落后,也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考点史证-2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明清明清经济经济与社会与社会动动向向史料一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櫂转毂,以游帝王之所

15、都,而握其奇赢。休、歙尤夥,故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其株守乡土而不知贸迁有无长贫贱者,则无所比数矣。(明)张翰松窗梦语商贾纪史料二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屯;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是吴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观赴于吴者,又安能挽而之俭也。盖人情自俭而趋于奢也易,自奢而返之俭也难。(明)张翰松窗梦语百工纪考点史证-2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史料三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

16、计,不问非类。(明)伍袁萃林居漫录考点史证-2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论从史出:1.明末社会出现哪些新风气?新风气:离乡外出;舍本逐末;讲究奢华;看重商人。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风气出现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些新风气?原因:经营工商业获利丰厚产生吸引力;农工商业发展满足消费需要;经商致富的成功显示新的人生发展道路;工商业市镇的纷纷出现拓展了活动空间。评价:这些新风气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这说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客观上也能促进工商业发展;但是追求奢华的风气有其消极的一面,需要加以制止和引导。考点史证-2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对明清经济发展的认识(1)近代的前夜:近代的经济特征是资

17、本主义工业大发展,近代前夜就是指当时具备了产生资本主义工业的某些条件,如手工业中的手工工场;农业中的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商业中长途贩运连成全国性市场等。(2)中国的地位:当时的中国对世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如欧洲诸国争相与中国贸易,取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世界10个拥有50万居民以上的城市中,中国拥有6个;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考点史证-2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当时的经济发展各地不平衡;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沉重的地租剥削造成农民购买力低下;清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落后的社会

18、经济政策使得中国社会始终处于近代前夜,未能主动地走向近代。真题剖析-2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一考向一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例1】(2013课标全国,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命题品鉴:立足于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达到对历史思维能力进行考查的高度。两种历史现象相对比,在判断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过程中得到解题启示。寓历史知识的运用(宋代租佃关系盛行)于历史思维的过程之中,题面上不落任何痕迹。真题剖析-2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解题思路:审题干,找题眼:“宋代”“不抑兼并”。

19、审选项,定答案:宋朝时中央集权强化,而非弱化,故A项不符合史实;仅通过材料内容无法看出宋代的流民问题,故B项错误;不抑兼并的结果必然是土地兼并严重而不是缓和,故排除C项;由“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现象较多,故会出现自耕小农衰退的现象,因此D项正确。答案:D真题剖析-2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对点训练1(2014海南单科)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抑制土地兼并只是均田制的目的之一,A项有

20、以偏概全之嫌,故排除;降低婚龄可以促进人口增长,但只是均田制的目的之一,故B项亦以偏概全;依照均田制,小农可占有一定耕地,有稳定个体小农的作用,但也只是均田制的作用之一,故D项也以偏概全。题干中的“按户缴纳赋税”符合增加财政收入,降低婚龄,促进人口增长也可增加财政收入,所以增加财税收入能全面反映均田制的目的,故C项为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关闭C真题剖析-3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二考向二中外中外贸贸易易【例2】(2014课标全国,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

21、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命题品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明清时期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内容。真题剖析-3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解题思路:审题干,找题眼:“清初实施海禁前”“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审选项,找答案:清初海禁政策实施前,“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表明“外国银钱”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结合所学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可以判断A项“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是正确选项。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资本市场,故可以排除B项。

22、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进口货物无法冲击它,所以中国才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因此可以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所以D项亦可排除。答案:A真题剖析-3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对点训练2(2015湖北荆州月考)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腾越乡土志商务篇中说:“海禁未开,凡闽粤客商贩运珠宝、玉石、琥珀、象牙、燕窝、犀角、鹿茸、麝香、熊胆,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经过腾越,其时商务尚称繁盛。”这表明()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题干中“

23、客商”“商务”等关键词可知该材料主要与腾冲地区的经济有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凡闽粤客商贩运珠宝、玉石一切缅货必经过腾越”可知,腾冲地区形成区域市场体系,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中“皆由陆路而行”可知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西南经济与东部沿海经济的比较,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真题剖析-3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三考向三古代商古代商业业【例3】(2011课标全国,2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

24、济发展相对稳定真题剖析-3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命题品鉴:取材带有专业性对货币的分类和使用,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常识来帮助理解。设计带有新颖性认识图表信息并作出判断,难度要超越常见的文字材料题。立意带有学科性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等学科素养,没有现成的结论可资借鉴。真题剖析-3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解题思路:审题干,找题眼:“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审选项,找答案: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使用绢、帛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使用铜钱货币,岭南和河西走廊地区使用金银货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改朝换代非常频繁,因此很多地区拒绝使用铜钱,而金银和实物则不会因改朝换代而产生损失。因此,使用铜钱

25、的地区是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地区,故选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直到两宋,江南经济才超过北方,所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在“发展速度最快”上。C项无法通过货币的使用得出。答案:D真题剖析-3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对点训练3(2013海南单科)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主要经济政策,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赋税征收

26、从实物、货币并收到以货币为主的历史变化,为农业生产者脱离封建政权的经济控制、融入商品经济潮流提供了政治条件,反映出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经济、人身控制有所削弱的历史态势,因此D项与历史发展逻辑恰好相反,也属错误项。赋税征收从实物、货币并收到以货币为主的变化,反映出货币在赋税征收中地位与作用的提升,相应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国家财政制度的冲击与影响,这与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因此A项为正确选项。答案解析关闭A史学要论-37-对对明清明清经济经济走走势势的两种新判断的两种新判断在西方中国学研究尤其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

27、究中流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几百年来的经济停滞不前,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多数西方学者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经济有比较缓慢的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中国也会慢慢走向近代西方式的发展道路。这两种观点其实都只认同西方的经验,认同历史发展只有西方一种类型。这当然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作为20世纪80年代反对“西方中心论”的代表人物,黄宗智大声疾呼:必须破除以前先验式的思维方式,必须从中国历史的真实出发,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他认识到,要想真正改变欧美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点,只有“破”是远远不够的,“立”才是关键。因此,他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明清时

28、期中国经济发展迥异于西方的独特道路,即“内卷化”的观点。史学要论-38-他着意指出,在1979年以前的六百多年中,江南农村经济的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决不是、也不可能引起西方式的近代增长(即他所说的“发展”);江南是一种另外的经济增长方式“内卷型增长”(即他所说的没有发展的增长),其根本特点是,总产量增加而劳动生产率下降。尽管黄宗智提出的这种新观点最终使人感觉仍难逃“西方中心论”的窠臼,但它毕竟是一种新颖的解释方式,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极大地冲击了国内史学界,促进了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史学要论-39-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

29、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汽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相比较而言,中国不仅没有类似发现新大陆这个“意外之财”,而且中国煤矿也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离核心区江南太远,运输成本昂贵)。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摘编自仲伟民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史学要论-40-阅读提示(1)历史认识要有世界眼光,应当把中国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和认识。(2)历史研究

30、的基本方法包括比较法,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材料中的观点体现了多种比较:以中国为中心,还是以西方为中心,或是以世界为中心。(3)历史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新旧历史观点之间总有新陈代谢的更替。对于明清经济,从“停滞不前说”到“缓慢发展说”,从“内卷型增长”到“大分流”,人们的认识在深化。随堂练习-41-123451.(2015河南郑州二模)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B.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C.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D.以民间

31、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题干主要描述了唐代对市场上出卖有毒脯肉的处罚条例,可见唐朝对市场秩序的管理比较严格,故A项正确;古代法律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故C项错误;是否以私法作为主要立法方向,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随堂练习-42-123452.(2015陕西渭南一模)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导致田制为空文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手工业发展迅速B.人口迅速增长C.土地兼并严重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材料反映了唐朝“承平日久,丁

32、口滋众”,导致政府无田可授,均田制成为空文。唐朝手工业发展迅速,与均田制的瓦解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均田制无法继续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即人口迅速增长,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严重是均田制瓦解的重要原因,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均田制瓦解的重要原因,但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随堂练习-43-123453.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等说法。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B.纲常礼教愈趋严苛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答案解析解析

33、关闭题眼是“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允许选择工商业来经营,商业成为“民家常业”,这表明古代中国传统的轻视商业、贬低商人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C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C随堂练习-44-12345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

34、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答案 答案关闭D随堂练习-45-123455.城市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文献记载,每市有220行,为长安城内士农工商提供各色商品,西市的大衣行、绢行、秤行、窦家蜡烛店、侯景先当铺等都非常有名。西市内有收购宝物的胡商,有胡商开设的波斯邸。此外,西市附近的里坊中还有波斯寺、祆寺、摩尼寺、景教寺等为外国商人使用的宗教场所。由于隋唐长安实行宵禁制度,市是封闭的,出入必经市门。唐会要市载:“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摘编自贺从容古都

35、西安等随堂练习-46-12345材料二梦粱录如是描述临安商业繁荣的情景:“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处处各有荣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叶朗主编中国美学通史宋金元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长安的城市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东京的城市特点。这些记载是否可信?请说明理由。(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宋城市特点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 答案关闭(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2)特点:市的分布广泛;出现夜市;商业活动自由。判断:可信。理由:北宋都城开封已经坊市分离,商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清明上河图为证。(3)说明:城市功能发生变化;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生活逐步活跃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