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言实词4571.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545658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文言实词457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理解文言实词457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解文言实词457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文言实词4571.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文言文阅读专题 理解文言实词【知识精讲】一、考情分析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断句的考查、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多义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二、复习指导(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同一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的现象。文言实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词典中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而文中的实词,确切的含义只有一个。阅读

2、时,应根据该词的特定语境来断定其特定的含义。【解题指津】1.巧借本义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堂房亲属关系,如“从弟”。2.紧扣语境推敲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该词的含义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其与全段乃至全篇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协调,前后语境是否一致。如: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

3、钟山记)句说的是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妇人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开这“无苛政”之地,于是孔子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故“识”在此处的含义应是“记住”。句说的是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游到兴起便笑着问儿子苏迈:“你明白吗?”故“识”在此处应当作“明白”“懂得”来理解。3.依据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按语法结构,句中“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否

4、定性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和能愿动词“能”修饰,说明“一”在句中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是“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句中“号令一出太后”,实际是“号令一出(于)太后”,“出”是动词,“一”用在动 2 词前,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出”,是“完全,一概”之义。(二)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与用法有差异,这类词语叫作古今异义词。特别是现代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当这部分词出现在高考翻译题中时,部分考生往往容易犯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错误。因此,在运用“据境断义”法的同时,有必要掌握词义的演变规律。词义的古今变化情

5、况如下:1.词义扩大“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2.词义缩小“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米。“臭”,古义泛指气味,如“乳臭未干”“铜臭”;今义形容难闻的气味。3.词义转移“兵”,古义多指兵器,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今义一般指士兵。“涕”,古义指眼泪,如“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今义一般指鼻涕。4.词义弱化“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

6、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5.词义强化“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7.名称说法改变“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解题指津】(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细致推敲。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依据上下文可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7、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依据就是其所在的具体语境。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应译为“扬言”。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时,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时,则为“宣告,声明”之意。(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 3 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

8、字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的“蚤”替代。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从字形结构分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的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其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字专门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晚”这个意思。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

9、音相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通“性”,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声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通假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字,也可以写那个字。如:“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这里的“知”通“智”。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如:“旦日不可

10、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且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即“蚤”通“早”。3.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古今字和通假字,都用“同”或“通”表示。【解题指津】1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这一点可结合上面的对通假字的分类来理解。2借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

11、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3.在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现象。(四)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少量的双音节词,偏义复词是其中特殊的一类。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了解这类词的特点,就会产生误解。为避免误解,4 要紧扣语境加以揣摩。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只有“异”的意义,“同”为衬字。再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出入”只有“入”的意义,“

12、出”为衬字。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在形式上很相似,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 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只有“寒”的意义,“暑”为衬字;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解题指津】1.把握词语所在的语境,即根据词语所在

13、的语句的具体意思判定。如:“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主要强调五人死难的意义,“死生”偏重于“死”。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即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孔雀东南飞),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重于“作”。3 关注词语与前后文的照应关系。如:“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从后面的“观”可推断“耳目”偏重于“目”。(五)词类活用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特指词类活用的现象。文言文中,甲类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具备了甲类词本不具备的语法特征(如动词的

14、使动用法),或者是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如名词用为动词),并进而产生适合于特定语境的含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的现象。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

15、其址”(游褒禅山记),句中“舍”后带的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这里的“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几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句中“籍”与后面的名词“吏民”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造册”。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罾”本来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5 名词若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16、句中“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命名”。名词用在“欲”“敢”“未”等能愿动词或副词之后,则该名词可能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刃”用在“欲”之后,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2)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廷”用作状语,意思是“在朝堂上”。b.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本是名词“竹筐”,这里用作状语,

17、意思是“用箕畚装土石”。c.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句中“翼”用作状语,意思是“像翅膀一样”。d.表示行为的方式或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用作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的礼节一样”。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趋势等。如“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句中“朝”“夕”用作状语,表示动作“济”“设版”的时间,意思是“在早晨”“到了傍晚”。再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句中“岁”用作状语,表示“赋(征收)”的频率,意思是“每年”。再如“则刘病日

18、笃”(陈情表),句中“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势,意思是“一天天地”。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句中“西”“东”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是“向西”“向东”。(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封”,本义为名词“边疆”,在这里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成为边疆”。(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吾从而

19、师之”(师说),句中“师”就用作意动词,意思是“以为师”“把看作老师”。再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句中的“侣”“友”为意动词,意思是“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如:6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忠良、诚实的人)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

20、,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苦:因而痛苦、痛恨)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友善、交好)(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着急,逼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绿:使变绿)(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乐:以为快

21、乐)3.动词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追亡逐北。(过秦论)亡、北:溃败(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其后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可带宾语。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词,但较少见。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泣:使起舞、使哭泣)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2、鸿门宴)(从:使跟从,带领)【解题指津】1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分析成分。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目”在谓语位置并和动作行为有关系,活用为动词。2按现代汉语规范对其词性做出判断。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后有宾语,因此“目”为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用眼睛示意”。3参照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推断其所属。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之间的互为活用。准确理解这类词的含义,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活用的词;其次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 7 特定的词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句子中的特定成分;最后确定其具体的含义。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定

23、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被活用了。(1)主语和宾语位置 主语和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了。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至”本来为动词,这里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到达的人”。又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幼”本为形容词,这里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小孩子”。(2)谓语位置 谓语通常情况下由动词来充当,当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为名词,出现在谓语位置

24、上,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又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 氓)中,“黄”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变黄”。再如“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善”是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留侯张良”,故“善”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思是“友善,交好”,又“友善,交好”是一个“相互,相与”的词,故在具体语境中应翻译为“与友善”“与交好”。(3)状语位置 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语(状语)。名词处在动词前又不作主语,那么只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名词“兄”并不作主语,在这里是动词“事”的修饰语,即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的礼节

25、一样”。【对点精练】一、一词多义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节选自宋史廖刚传)A刚喻从盗者使反业 喻:教导,劝说 B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文书 C愿稽

26、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考证,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杜绝,防范【答案】B(檄,这里作动词,“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参考译文】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县人。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县人民听从廖刚的命令。廖刚劝说跟随盗贼的人回来从事自己的本业,接着其他盗贼进入顺昌,部使者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贼人知 8 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不久廖刚被召为吏部员外郎,进言说:“古代天子都有自己亲自率领的亲兵,用来防备意外,增强君主的威势。希望查考先前的制度,挑选精锐作为亲兵,平常作为护卫,行动作战时作为中军,这是增强君主权威削弱地方实力的方法。

27、”廖刚又进谏说:“国家已经达到艰难的顶点,现在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营建建康,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的攻占的想法。”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

28、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节选自北史薛聪传)A虽在暗室,终日矜庄 矜:怜悯,同情 B遭父忧,庐于墓侧 庐:修造房屋(守丧)C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 昏:通“婚”,结婚成家 D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 贷:宽恕,赦免【答案】A(文言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位置来推断。A 项中“矜”与后面的“庄”同义连用,是“庄重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还有“矜持”一词。)【参考译文】薛聪,字延智,品行

29、正直有见识,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即使在看不见人的房间,也整天严肃庄重,见到他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精力过人,对于前代古人的言论事迹,也多有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更是他所擅长的。遭逢父亲丧事,薛聪在墓旁修建房舍守孝,哭泣的声音,使路人悲伤感动。兄弟的情谊深厚和睦,但家教特别严厉,弟弟们即使已成家做官,常常免不了还要受棍棒的责罚,对他严肃恭敬。还不到二十岁时,州府征召薛聪担任主簿。太和十五年,出仕做官担任著作佐郎。在当时,魏孝文帝留心于厘清氏族,审定官秩品级,士大夫入仕做官,优等的人也只能担任奉朝请,薛聪一开始做官就担任著作佐郎,当时的人评论称赞他。后来薛聪升任

30、书侍御史,所有他弹劾的人,不回避有权势的人,孝文帝有时想宽恕这些人,薛聪就据理争辩。孝文帝常说:“我看到薛聪,都不能不感到害怕,何况是其他人呢?”从此权贵外戚都收手不敢妄动。屡经升迁到直阁将军,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依然担任直阁之职。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冲早慧。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毋自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

31、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柱乎?”遂不问。9(节选自三国志魏书)A而为鼠所啮 啮:咬 B议欲面缚首罪 首:自首 C此妄言耳 妄:无根据 D况鞍县柱乎 县:放置【答案】D(“况鞍县柱乎”中的“县”通“悬”,意为“挂,悬挂”。)【参考译文】曹冲少年聪慧。当时军队国家事务繁多,施用刑罚非常严酷。太祖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啃啮,管理仓库的吏役害怕一定会死,琢磨想要将自己捆绑起来去自首认罪,但仍然惧怕不能免罪。曹冲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你主动去自首。”曹冲于是拿刀戳穿自己的单衣,就像老鼠咬啮过一样。他假装不高兴,面露愁容。太祖问他原因,曹冲回答说:“民间风俗认为老鼠咬了衣服,主人就会不吉利。现

32、在我的单衣被咬了,所以忧愁难过。”太祖说:“这是瞎说,用不着自寻苦恼。”不久库吏把老鼠咬马鞍的事情向太祖汇报了,太祖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就不再过问这件事了。二、古今异义词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

33、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节俭:生活俭省,不奢华浪费 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致谢:表达感谢之情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贫乏:生活贫困的人 D.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终于:去世在【答案】B(致谢,从上下文看,应该是乡邻们借了李士谦家里的粮食,因为年成不好而无法偿还,因此都到李家来表达歉意。“谢”有赔罪、道歉之意。)【参考译文】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

34、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州中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周济多少。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开皇八年,士谦在家中去世,当时 66 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泪。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追赠给他一个谥号,这件事后来被搁置没 1

35、0 有实行,于是大家一起在他的墓前立了碑。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鸥于海渚遇巷燕。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

36、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节选自刘熙载寤崖子)A.不乐依人焉 依:依傍 B.故飙风得所障 障:遮挡 C.子其病矣 病:生病 D.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爱:怜爱【答案】C(“子其病矣”中的“病”意为“苦,困乏”。)【参考译文】海鸥与住在巷子里的燕子在海岛相遇。巷燕对海鸥说:“我到你的住所来看你,你却不到我住的地方去,为什么呢?”海鸥回答道:“因为我性情孤傲而且不愿受拘束,不喜欢依附人,因而才这样。”巷燕说:“我因为依附人居住,所以狂风中有屏障,冷雨里有遮蔽,烈日下有庇护。由此看来,你的生活是多么困苦不堪啊。”海鸥回答道:“我看似困苦,却能像没有困苦一样生存,不像你生活在隐藏的困苦之中自己却觉察不到

37、。”巷燕说:“我得以依附人,是因为人们不讨厌我而且还怜爱我。你认为我生活困苦不堪,是嫉妒我被人怜爱吧?”海鸥说:“你说人们对我是怜爱还是厌恶呢?”巷燕回答道:“都不是。”海鸥说:“我因为孤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以人们对我的爱憎就无从说起。站在人的角度看,我因为不被人怜爱,所以也不被人厌恶。这样看来,被人怜爱是多么危险啊!”巷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飞走了。后来,巷子里的人吃饭时,巷燕筑巢衔的泥(掉下)弄脏了他们的饭汤。因而他们发怒赶走了燕子,巷燕此时才想起海鸥说的话。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汪廷珍,字瑟庵,江苏山阳人。少孤,母程抚之成立。家中落,岁凶,粥或

38、不给,不令人知。母曰:“吾非耻贫,耻言贫,疑有求于人也。”力学,困诸生十年,始举于乡。廷珍学有根底,初为祭酒,以师道自居,教学者立言以义法,力戒摹拟剽窃之习。与士语,谆谆如父兄之于子弟。廷珍风裁严峻,立朝无所亲附。出入内廷,同僚见之,莫不肃然。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后进以文谒,言不宗道,曰:“斯人华而不实,何以立朝?异日恐丧所守。”后皆如所言,人服其精鉴。11(节选自清史稿汪廷珍传)A.母程抚之成立 成立:成人自立 B.廷珍学有根底 根底:根源底细 C.立朝无所亲附 亲附:亲近依附 D.人服其精鉴 精鉴:善于鉴别【答案】B(根底:根基,基础。“学

39、有根底”即学问有坚实的基础。)【参考译文】汪廷珍,字瑟庵,江苏山阳人。年幼丧父,母亲程氏将他抚养成人。后来家道中落,碰上灾年,家里有时连粥都吃不上,他母亲却不让人知道这件事。他母亲说:“我并不以贫穷为耻,但是对人说自己贫穷是可耻的,那会让别人怀疑我们有求于别人。”汪廷珍刻苦学习,但是用了十年时间才从秀才考中举人。汪廷珍学问颇有根基,刚当上国子监祭酒时,就以弘扬师道为己任,教导学生应以儒家义法为写文章的法则,力戒模拟剽窃的文风。和学子对话时诚恳耐心,好像父亲兄长对子弟一样。汪廷珍为人作风严厉,在朝廷中没有亲近依附什么大臣。出入内廷,同僚看到他,态度都很恭敬。他的服饰和日常用度都非常俭省,有人讥笑

40、他,他笑着回答说:“大丈夫不把歪曲学术迎合世人作为耻辱,却只担忧见识浅陋之人的讥笑吗?”有文坛后学带着文章拜见他,言论并不符合儒家正道,他说:“这个人华而不实,如何在朝堂中立足?他日恐怕会丧失操守。”日后果然都像他预料的那样,当时的人都叹服他的识人之明。三、通假字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A.好游山水 B.深入忘反 C.遇伐薪人问径 D.子骥欲更寻索【答案】B(“深入忘

41、反”中的“反”通“返”,意为“返回”。)【参考译文】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返回。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楚多鹑,善格,如胶,弗之解。大夫黎嗜之,偶使韩,遂挟以行。左右言于韩君,君说之,令国中罗鹑与格,皆不胜。君以韩无鹑,馈之。无钩大夫曰:“夫鹑,海内所有也,而韩独无乎

42、?然而能格与否,在所择焉尔。今衣褐斑文,鹑也。翁鳞而尾隹,鹑也。刀啄而剑距,鹑也。鹑则鹑矣,求能格者几何?虽然,此不足道也。国中圆冠方屦,尧行舜趋者皆士也,能与君排难解纷者复几何?能否在君,不在物也。”(节选自宋濂择鹑)A.如胶,弗之解 B.遂挟以行 C.君说之 D.刀啄而剑距 12【答案】C(“君说之”中的“说”通“悦”,意为“高兴,喜悦”。)【参考译文】楚国多产鹌鹑,它善于格斗,(格斗时)纠缠在一起如同被胶粘住一样,无法分解开。黎大夫嗜好斗鹌鹑,偶然出使韩国,就带着出行。手下的人(把这事)说给韩国的国君听了,国君很高兴,命令国内搜罗鹌鹑来和黎大夫的鹌鹑格斗,都不能取胜。国君认为韩国没有(善

43、斗的)鹌鹑,要求黎大夫将鹌鹑赠送给韩国。(韩国)无钩大夫说:“鹌鹑,大陆上都有的,难道唯独韩国没有吗?但是是否能格斗,在于选拔啊。凡是身上羽毛褐色且花纹斑驳的,是鹌鹑。颈毛像鱼鳞且尾巴短的,是鹌鹑。刀一样的嘴且剑一样的爪,是鹌鹑。鹌鹑都是鹌鹑,但是能格斗的有几只呢?诚然,这(鹌鹑)没什么值得说道的。国家之中戴圆帽穿方鞋的,行动举止像尧舜的都是儒士,但是能够为君王排忧解难的人又有几个呢?能否有(这样的人才)在于君王,不在于臣子啊。”四、偏义复词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

44、预新政。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节选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A.定国是之诏既下 国是:国家的重大政策 B.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擢:提拔 C.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 结:结交 D.冀缓急或可救助 缓急:缓解急难【答案】D(“冀缓急或可救助”中的“缓急”为偏义复词,偏在“急”,意为“急难,危急”。)【参考译文】今年(1898 年)四月,皇上决定国家大事的诏书下达后,谭嗣同因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征

45、调入京,提拔他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与新政。可是西太后及贼臣更加嫉恨他们。等到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给密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谭嗣同与康有为捧诏大哭。当时诸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期驻守朝鲜,力主变法。谭嗣同秘密奏请皇上以优厚的待遇结交袁世凯,希望(眼下的)危急形势或许能够(得到)援救,言辞极为激烈直率。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意赏赐侍郎的官位。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聂政)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

46、“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13(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A.乃遂西至濮阳 西:向西 B.徒以亲在 徒:只是,仅仅 C.众终莫能就 就:完成,做到 D.不能无生得失 得失:得到与失去【答案】D(“不能无生得失”中的“得失”为偏义复词,偏在“失”,意为“发生意外”。)【参考译文】(聂政)于是往西去,到了濮阳,拜见严仲子,说:“

47、之前之所以不应允您,只是因为母亲在;现母亲已终天年。您所要报仇的那个人是谁呀?请您让我来解决这件事。”严仲子就告诉了(聂政)实情:“我的仇人,是韩国的相国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他们宗族很大,住的地方守卫森严。我曾派人行刺,最终没有谁能成功。眼下有幸先生您不丢弃我,请让我给您准备更多的车马壮士来帮助您。”聂政说:“韩国与卫国,相距不太远,现在想要刺杀别人的相国,相国又是国君的亲戚,这种情形不宜用很多人(去行刺)。如果人多了,不能保证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泄密。秘密泄露,韩国全国就都是您的仇人,岂不就坏事了啊!”(聂政)于是就谢绝了车马人手(的帮助)。五、词类活用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

48、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

49、不加我矣。”(节选自晏子春秋)A.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 禄:赏赐 B.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C.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D.弛刑罚 弛:松弛【答案】D(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宽松,减轻。A.“禄”是名词用作动词,由“俸禄”引申为赏赐,封赏。B.可采用课本联想法,屈原列传 中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句中“疾”就是“痛恨”之意。C.“宗”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尊崇,崇奉。)【参考译文】14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打扮美女,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百姓力量疲困,使百姓财富耗尽,使

50、百姓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景公说:“这样就算了。既然这样,君子难道偏偏就不想追求富贵吗?”晏子说:“我听说做人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偏偏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征收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赦免。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也是君王的利益。”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的国君说:“齐国安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