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_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1 对低班级的同学来说,除法很不简洁被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在实际观看和操作中把握概念和学问。教学语言富有童趣,能吸引低班级同学。在这节课里,我给同学供应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次给他们争辩、沟通的机会。 做得好以及有待改进的是: 、备课深化,预备充分,内容要求合理。 、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针对这一难点,老师先示范讲解,再让同学争辩、沟通,最终共同总结出规律,从而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3、教学环节清晰,连接紧凑,学问连贯,步步为营,层层推动,合理科学。 4、除了教材上支配的练习形式,能依据实际状况设计更多形式的活动,使同
2、学在丰富的活动中把握学问。 5、老师的数学用语有待进一步提炼。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2 这节课最终上了,感觉比想像中好,但难点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下面我谈谈这节课我是怎样设计的,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一下,让难点得以很好地解决。 一开头让同学看一个猴子捞月亮的故事,通过情境提出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的问题引起同学思考从而引出课题,接着让同学拿镜子自己照一照感受一下镜子照出的像有什么特点。通过同学的回答引出镜面对称的特点像与物体前后上下方向不变,左右相反。然后通过让同学出来对镜子照一照、两个同学一个扮照镜子,一个扮演镜像来验证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也解决为什么左右方向相反难点(由于它们是相对的)。接着做两个
3、小练习来了解一下他们对学习重点的把握状况。接着问:是不是只有人照镜子时才会有这样的特征呢?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同学思考,然后让同学在练习本上写一个汉字、数字、算式在镜子上照一照,再次让同学感受到物体在镜中的镜左右方向相反了。然后做一些抢答题,出示镜面数字、汉字、算式,让同学说了原来的数字、汉字、算式,重点分析、的镜像与原来数字的对比。在这个练习中消逝了一个钟面,开头引出这节课的难点看镜面时间写实际时间,但在这里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把这个难点解决,导致这节课细心预备好的图片欣赏环想,镜子的作用,课后拓展题没有按时完成。 回想这节课,始终都很顺,为什么难点没有解决?我反思缘由可能是在定钟面时间这个环节里
4、,我没有遵循从浅入深原则,一下子就出示一个镜面上是:05分的钟面,把同学一下子难住了,我就让同学在我下发已画了刻度线的钟面上写画时针和分针,然后有镜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发觉?但是还有大部分同学没有理解过来,结果在这里铺张了很多时间也没讲好。后来评课时,他们的建议是我的难度太大了,应先出示一个整时的钟面,让他们先学会看时针如何变化,让出示一具半时的钟面,让同学看一看时针不是对准数字时又怎样看,这样让同学学会看简洁的再出示我所说的:05的钟面,这样会好理解一点。想一想,他们讲得有道理。 在听了邓老师上这节课后,又让我找到我设计这节课上的不足了。她的设计跟我的基本上一样,不同点就在于他的练习上有创新
5、。他在设计看镜面上的汉字、数学、算式,写回实际的汉字、数学、算式这个环节里,他不是出示镜面字就让同学说实际的字,而是消逝实际的字,让同学从两个好像都是镜面里的字中选一个,这样同学就真正把握了知道才会分析找出正确答案了。由于难度提高了,邓老师没有接受我原来让同学在练习本上写一个汉字、数字、算式在镜子上照一照,再次让同学感受到物体在镜中的镜左右方向相反了这个环节,而是直接让同学选,结果他在这里花的时间较长,我想这里假如接受我先学后练习,练习接受邓老师的设计,这个环节就很好了。在这节课里,邓老师在讲钟面时间这个环节里吸取了我上次的失败教训,把钟面时间的难度分散,但上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通过自己上的体
6、会和听课的感觉,发觉原来可能是我们设计的多媒体课件里的镜面时钟不明显,导致同学以为看到的就是一个实际的钟面。在后来的评课里,我们全都认为要有一个情境明显地看到有一个镜面里时钟,这样同学才不致于写出钟面时间就以为是实际的钟面时间,并且还要预备一个大大的教具钟,这样便于验证给同学看。 通过再次的备课,听了谢老师的课后,我最终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难点了。谢老师创设情境,出示了一张相片,并告知同学这是去一个伴侣家照的,你们能从这个镜子里的钟面看出我是什么时候拍的吗?同学一下子就能明白了题意,并能说出正确的实际时间了,谢老师假如这个钟面只有刻度没有数字人们看吗?让同学通过争辩、思考,总结出如何看钟面的时间依
7、据镜面对称的特点,左右方向相反,只要在另一边对应位置画了实际的时针和分针位置就行。 通过对这节课的争论过程中,让我在通过了上课,评课,听课,知道了这节课如何设计,也使我知道了我的不足。让我在以后的练习设计中留意从浅入深,把难点分散处理,这样让同学学是轻松学得好。通过对精品课程的争论,让我获益良多。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3 十进类推这节课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对上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做了一个复习,并且还培育同学仔细观看和类比的力气。为了吸引同学的爱好,教材设计了游海岛谁先上岸这个故事情节,在实际教学中,同学果真特殊感爱好,对问题的探究的愿望也比较猛烈。 十进类推的规律同学不难发觉,特别是加法,同学做得得心
8、应手。但是,消逝变式题目时,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往往不能很快速地找到规律,写出答案,尤其是减法的规律,当涉及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变化时,同学所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为了关怀同学克服在练习中消逝的问题,必需在引入环节就解决它。因此,我补充了变式练习:79-8= 79-18= 69-18= 69-38= 59-48= 这样一组题。让同学通过小组争辩,发觉每一题之间被减数和减数之间的变化,从而找到规律:79-8= 和79-18= 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10,差削减10。79-18= 和 69-18= 被减数削减10,减数不变,差也削减10。 69-18= 和 69-38= 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20,差削减
9、20。 69-38= 和 59-48= 被减数削减10,减数增加10,差削减20。通过这一系列的题包,同学对十进类推的题目就会比较拿手,在练习的环节中,正确率也有所提高了。 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训练同学的学习习惯也特殊重要,二班级的小伴侣由于有了一班级时打下的基础,双语的课堂用语的灌输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因此我着重于吸引同学的留意力,用多种形式评价和鼓舞同学回答问题,同学们也表现得很好,为这个学期的课堂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4 这个学期由胡主任负责我们二班级的教学常规检查,我欣然接受了,只想在这个活动中得到更多老师地指导,以求自己在教学艺术上的更大进步。 依据课时进度我将要分
10、香蕉这一课,可由于这是同学们初次接触除法,在教学上可能会存在确定难度,本想给领导求求情,让她下节课再听。可想到听课后可以得到更多老师的指导,我准备就在今日让同学们来熟识除法。 本节课是要同学结合平均的具体情境与阅历,抽象出除法算式,把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熟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同学还不知道除法的.状况下,从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同学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阅历,开头熟识除法。 课前,我首先利用教材供应的情境“小猴分香蕉”一故事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让同学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
11、西的基础,同学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这时有同学说出:2612,很不想听到的答案竟然被同学们说了出来。这时,我只好停下来,请另一位同学说一说:刚才这位同学所列的算式毕竟求出的是什么数学问题呢?很快,同学们安静了下来。思考之余,大声喊到:求的是一共有多少根香蕉?我紧接着重复了从前的提问:请同学们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来我们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和结果。这时隐模糊约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小声的说道“用除法”。唉,我最终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时同学才猛然想到所见过的除法算式,很快地举起了小手。老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同学看书熟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育了同学的自学力气,
12、把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留意让同学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同学存在问题:有的同学会摆,会圈,却不会列式。有的同学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同学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同学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但是通过数数同学在括号里都能填正确,这种状况必需具体同学具体分析,进行个别指导。在以后的做题中慢慢积累阅历,逐步提高自己。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5 二班级同学由于积累的生活阅历较少,假如只是抽象地熟识克与千克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留意从以下组织教学活动: 1、
1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活动关怀同学激活原有生活阅历、积累新的生活阅历。 克与千克虽然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质量单位,但是对于同学来说,这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同学并不会认真地进行观看、比较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种已有的生活阅历进一步激活,变成我们的教学资源。比如,让同学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还让同学实地去菜市场买500g菜,去水果市场买500g水果等,并逐步会计算价钱。这样将数学学习融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同学更简洁理解算理的同时,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实践中”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同学积累了确定的生活阅历,也能够较为灵敏地解决相关
14、的数学问题。 2、 通过有效的体验活动,建立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这个对于同学来说是特别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头之前,我先让同学预备的1千克的盐(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针、2分硬币等均可)。由于预备的实物比较多样,同学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关怀同学进行多方位的直观感受,积累了比较充分的生活阅历。由于同学将亲自感受过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质量留给他们的直观印象作为一个标准,因此,同学在不同物品使用什么质量单位的问题上推断比较精确。 3、 老师应在在克与千克的学习中让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在教学填写单位名称的练习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么单位
15、比较合适?”的问题时,老师留意通过引导同学熟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说明为什么确定要强调“合适”。由于1包瓜子的质量其实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单位来表示的,但是由于1包瓜子的质量比较轻,所以用克作为单位来表示是更加合适的。 整体来说,同学学习的效果还不错。但是有部分同学在计算购买已知500g物品的单价数学问题照旧是有困难的。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6 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同学的年龄特征,从同学的生活动身,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让同学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同学亲身经受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同学感爱好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同学统计的欲望,
16、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争论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同学生疏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同学自觉接纳的学问的程序就越高,课中老师就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宠爱哪只羊导入新课,从“毕竟哪只羊宠爱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同学爱好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2、让同学经受统计的全过程。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同学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毕竟哪只羊宠爱的人数最多,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同学又依据数据制作统计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沟通得出当数据比较大时为了便利,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呈现出来。 3、放手让同学沟通合作,让同学主动探究解决问
17、题的方法。 同学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同学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如在教学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同学争辩“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同学沟通想方法,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同学创新意识。 4、让同学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 数学教学要使同学学会运用所学的学问去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因此,我设计同学以自己小组所得的星数,来换取奖品的个数为素材(一颗星可换3个奖品),统计每个小组分别可得多少个奖品?并
18、制成统计图。同学可自由制定一格代表几个单位,可延长到课后完成,使同学能灵敏运用所学的学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同学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有利于进展同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力气。 纵观整节课,老师留意将数学与同同学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布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7 平移的教学中同学能感性熟识什么是平移、能从不同的运动现象中找出平移的现象,但在说为什么是平移时消逝了错误。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同学“知其然,更知所以然”的缘由了。在概念上消逝了认知错误。平移前后大小相同,方向不变。“方向不变”同学理解有误,这里的“方向”指的是图形本身
19、的方向平移前后不变,这要区分于运动的的方向位置,图形的位置要发生变化,但是本身的方向不变,以此来进行辨析会更有效果,通过这样的讲解和课堂距离,大部分同学能后较清晰的明白了平移的特点。 本节课较好的一方面是,在课堂小结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总哪里见到过平移现象,同学的回答很精彩,很多同学有意识的观看教室中的平移现象,当有的同学说重复了都表现了无望的表情,这说明大部分同学都在思考、参与。还有的同学也举生活中的例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同学的细心和想象力,这也激励着我,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老师要教授学习数学的思想。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8 1. 本课应当更放手让同学直接面对“游乐场”的具
20、体情境,用“你问我答”两人合作的形式,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就个体的学习而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完整过程,还是不要把它们分成三个教学阶段为好。要给同学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能老是一步一步地牵着扶着同学走。老师教学环节的铺垫多,可能学起来觉得顺当,但把学习任务变得没有挑战性,学习也就失去了促进同学进展的价值。老师不要过细地铺垫,但不能没有示范在上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重点指导同学提出与乘法或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要描述完整,同时也对“你问我答”活动如何操作做了具体的示范。 2.练习第1题,用同学抢答的方式是否合适?有一部分思维不灵敏、算得慢、跟不上的同
21、学,会不会没练到什么,走过场?基本练习应确保人人都练到位,练习量也要足。练习第4题是结合“投镖”玩耍提出的数学问题,本意不是做玩耍,而是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需要同学进行逆向思维,从计算的结果去找对应的算式,才能解决问题。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9 一、通过营造贴近实际的氛围,提高同学的主动参与性 在进行统计的教学预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同学来说,很抽象,不简洁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失去爱好。所以我认为应当通过直观的、浅显的事例,让同学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熟识统计的过程。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同学感爱好的情境:我们班周末进行一次联欢
22、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乐观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走入教学中来了。我还不失时机的提出几种大家常见的水果,确保课题的正常引入,也防止了同学们的思维过散,过杂。在同学们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后,我又假设了“给同学发放小嘉奖卡片,但又不知道每类卡片有多少和关怀小刺猬数数有什么水果,各多少个的情境,让他们参与整理、关怀统计,从而是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 二、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加同学乐观发言的自信念 本单元我留意到了对同学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肢体语言的支持。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对同学的学习乐观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形式我除了用以关注
23、同学对学问技能的把握,也用以关注同学情感态度的行成的进展。 三、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效果,提高教学对同学的吸引力。 正由于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易提起同学们的爱好的问题,我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确保课件与授课同步,充分吸引了同学的留意力,较为有效地把握了部分同学溜号、开小差的现象发生。 但是本节课也反映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我想用一个完善的定义来说明统计这个概念,因此,在说明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到同学的理解力气,叙述相对抽象、难懂,同学们有些接受不了。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其次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同学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
24、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认为在本节课中姜老师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简洁、指向性明白的语言。 数学老师的语言是同学的表率。同学有很强的向师性以及仿照力气,数学课上简洁,规律性强的语言给孩子们起了示范作用。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指向性明白则能够让同学清楚的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做。比如:一堆松果是几个几?怎么用乘法算式表示?剩下的口诀你能试着编一编吗?既让同学动脑思考,又为同学供应了语言进展的机会。 2、自主探究性学习。 姜老师以探究式的同桌争辩以及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同桌沟通特殊便利,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同学发表见解、培育语言力气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同学把握了确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
25、准时地总结时,放手让同学总结效果显著。 3、“做中学、玩中学”。 姜老师在同学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玩耍。比如在熟记口诀时接受了对口令、练习时采果子等玩耍,使同学乐记且又记得牢,增加了趣味性。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11 除法是二班级下册课本中同学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学问,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同学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学问入手,遵循同学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同学在动手操作中经受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熟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同学平均分的需要,让同学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
26、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给了同学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同学更有所关怀,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同学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查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同学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学问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同学自主查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沟通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12个呢?同学消逝了看法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4相加,一方认为是4个3相加,我让同学举手表决了一下,发觉几乎是
27、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同学依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同学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同学去观看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终,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同学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受一个“深化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同学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是12?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同学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1
28、2 熟识厘米和米是同学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老师要引导同学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同学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都会给同学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老师留意培育同学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假如老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确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班级的同学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熟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很留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同学对1厘米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到位。熟识了厘米,紧接着就熟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班级的同学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若把1米等于1
29、00厘米的学问直接灌输,不利于同学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假如老师能够让同学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同学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或许长度的熟识后,老师引导同学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同学有了10个10是100的熟识,他们能够熟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老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同学就能够清晰的熟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同学既熟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把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猎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同学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
3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老师留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同学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或许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班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同学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熟识不是二班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老师,就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数学学问系统性,训练同学的思维,为同学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同学既然熟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同学有误差,一般来说,老师也会给一个
31、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同学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当尽量的精确一些。同学在二班级阶段,只熟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同学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同学们的误差就比较大,由于同学只有1厘米的表象,假如老师留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同学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推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推断出或许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精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留意对10
32、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一个星期有几天这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7的乘法口诀。依据教材的设计意图,本课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同学经受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在编口诀的过程中把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进而解决一些简洁的乘法问题。 在教学中,我没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诀后才让同学自主探究后3句口诀。这样做虽然照看了自主性弱的同学,但却影响了自主性强的同学探究的乐观性。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兼顾。 从教学内容传送的角度讲,这是一堂没有悬念的.课。甚至可以说,没有老师的讲,同学也能将7的乘法口诀倒背如流。那么这堂
33、课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想我们对于乘法口诀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熟背成诵,而是更加深化的理解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将它运用到乘除法计算中。这节课我着重想体现的是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图表达我的创意。由于事先对于时间的预算不够,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没有呈现。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没有起伏的课。从环节的实施看,没有做到步步为营。这主要是由于备课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状态不佳,给听课的人呈现了松散的教学状态。 从教学过程看,本堂课在每个环节都没有做到细致。所谓课不磨不成形,计算课的教学争论才刚刚开头,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细心琢磨,认真学习,将计
34、算课的研讨进行毕竟。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熟识”是人教版二班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同学已经初步熟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特殊广泛,但是二班级的孩子对角的熟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关怀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同学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熟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同学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 四是
35、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学问。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沟通”的争论方式,促进同学将丰富的感性熟识上升为理性熟识,把同学的思维引向深刻,进展同学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熟识角时,我借助同学生疏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同学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同学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 充分利用同学认知过程中的这一学问“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同学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慢慢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学问,为同学以后学习角的有关学问做好了铺垫。 然后让同学
36、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同学一个抽象学问的过程,精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推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布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制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同学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照旧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同学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同学发觉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这奇异的一比,不单关怀同学感知了角的大小
37、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同学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学问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同学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同学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同学熟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关怀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制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同学推
38、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需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 上来呈现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其次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忙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觉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惋惜。 二班级数学教学反思15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同学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预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同学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同学亲身经受了1克、几克和1千克、
39、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同学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发觉、熟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育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阅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由于有了体验,学问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学问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进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熟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
40、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接受讲授记忆的方法,同学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消逝同学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峻脱节。克和千克的.熟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阅历。所以在“克的熟识”中,我反复让同学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同学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同学头脑中的建立,同学经过眼晴观看、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受、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同学的内心深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