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_1.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531901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_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_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_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

2、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1)10x-4.9x2=0 (2)x(x-2)+x-2=0 (3)5x2-2x-

3、14=x2-2x+34 (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

4、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1.2有理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 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 与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方法;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标准分类 1.2.1有理数同步练习含答案 5、对-3.1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 A.是负数,不是分数 B.是负数,也是分数 C.是分数,不是有理数

5、 D.不是分数,是有理数 1.2有理数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8、如果a与1互为相反数,则|a|=( ) A.2 B.-2 C.1 D.-1 【考点】绝对值;相反数。 【分析】根据互为相反数的定义,知a=-1,从而求解。 互为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 【解答】解:根据a与1互为相反数,得 a=-1. 所以|a|=1.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了相反数的概念和绝对值的性质。 9、若|1-a|=a-1,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1 B.a1 C.a1 D.a1 【考点】绝对值。 【分析】根据|1-a|=a-1得到1-a0,从而求得答案。 【解答】解:|1-a|=a-

6、1, 1-a0, a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求法,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难度不大。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是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中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中起着对后面进一步学习的铺垫作用,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让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进而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理解额数与频率的概念。 2。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二)过程

7、与方法目标 1。经历数据的处理过程,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2。在形成猜想和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利用数据的收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体验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李小姐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李小姐、6个亲戚;工作人员有5个领工、10个工人和1名学徒,现在需要增加一

8、个新工人。 小张姐姐应征而来,与李小姐交谈,李小姐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小张姐姐工作几天以后,找到李小姐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每周3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300元呢?”李小姐说。“小张。平均工资是300元,不信,你看这张工资表” 人员李小姐亲戚领工工人学徒合计 工资/人2200250220200100 人数16510123 工资总数22001500110020001006900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小姐说平均每周工资3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姐姐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

9、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

10、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附:自学提纲: 1._、_、_统称为整数, 2._和_统称为分数 3._ 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 、分数:;正整数:、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

11、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整数可分为:_、_和_,分数可分为:_和_.有理数按符号不同可分为正有理数,_和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0不是有理数。 (4)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所有的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

12、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杨桂花: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正整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2)零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3)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4)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5)一个有理数,它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

13、14页:1、9题 知识与技能 篇五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

14、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你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引导学生观察08年奥运村模型图,你能从中找到一些你熟悉的图形吗? (2)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从高科技产品到日常小玩意,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15、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探索

16、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

17、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

18、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问题1: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

19、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

20、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

21、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

22、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

23、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

24、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

25、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

26、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回顾新知,巩固新知,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2、小林、小强、小芳、小兵和小刚5人进行象棋比赛,每2人之间都要下一盘。小林已经下了4盘,小强下了3盘,小芳下了2盘,小兵下了1盘。请问:小刚一共下了几盘?分别和谁下的?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连线(课件演示)。 (4)结合连线图得出:小刚一共下了2盘,分别和小林、小强下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变难为易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了,请你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 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