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典园林.ppt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75314722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典园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典园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典园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典园林.ppt(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外建筑史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我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较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平和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在世界园林艺术中享有盛名,我国园林被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一、中国古代园林的概念“园林”一词最早见于441513年梁朝沈约所著宋书中的雉子游原泽篇:“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园林,在中国古籍中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庭园、

2、山池、别业等。但其都有共同的特征,即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在造园风格上,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美学原则,追求“虽为人作,宛如天开”,刻意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讲究自然美、含蓄美。布局呈现生态型自由式,追求自由灵活;西方园林以几何、建筑为美学原则,园林要素按一定的几何规则设计组织,保持中轴对称布局,讲究人工美、图案美,强调理性和秩序。2、在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园林为主体,建筑为园林服务;而西方园林是以建筑统领园林。3、在植物配置上,中国古典园林

3、采用多种方式,以自然形孤植、散植为主;西方园林以整形对植、列植为主,花卉讲究图案。4、在园林艺术构造上,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叠石、书法、绘画、文学等手段;西方园林借助雕塑、工艺美等。5、在文化渊源上,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较大,追求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受科学理念影响较大。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是渊源久远、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发轫于夏商周。至先秦,“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已初见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与宗教的兼收并蓄,使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并促成了唐宋园林的兴盛。至明清,中式园林最终成熟并发展成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体系。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物的分析看,中国古典园林大体

4、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前期、成熟后期。三、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况1.园林的起源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而那些被选择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与株、圈养动物的“囿”。从殷周时期商纣王在沙丘营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囿”作为我国园林的起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形成期-先秦及秦汉时期生成期是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

5、建社会初期的漫长岁月,相当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1.片地宽广。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3.人工设施增加。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 在“囿”内建寝殿屋宇。这一时期著名的园林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思贤园、东苑、乐游园、甘泉池、建章宫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这一时期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以直接利用自然山水为主,规模宏大,但园林造景处于萌芽阶段。园林建筑

6、以大型的宫殿为主,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罗列在自然环境中,还缺乏因地制宜、随势造景艺术手法的应用,园林类型单一,处于比较原始、粗放的状态。主要特征: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汉武帝的“上林苑”“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不

7、过此时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3.发展期-魏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不愿意像传统的隐士在深山里过着清苦的生活,而是主张隐与仕的结合,既向往自然山水的享受,又不排斥世俗的物质生活追求。于是他们在城郊山清水秀的地方造别墅或宅院。皇家园林的狩猎、通神、求仙功能减弱或仅具有象征意义,游赏功能逐渐突出。虽然仍受制于传统礼教和皇家气派的制约,但景观规划较为细致,到南北朝后期受到私家园林影响,造园艺术开始升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过渡阶段,以自然美为核心的

8、美学思想直接影响造园活动,由模仿自然山水发展到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并列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著名园林有:张伦府苑、辟疆园、琼圃园、灵芝园、华林园、铜雀园、兰亭、金谷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1、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 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概况、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2、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 本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

9、园活动的成 就。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 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 的倾向。4、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5、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关系。铜雀园铜雀园毗邻宫城之西,具有大内御园的性质,相传为曹操打算“铜雀春深锁二乔”。该园西北筑有三台: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贮藏冰、炭、粮食),三台之上有飞阁连接,凌空而起,宛若长虹,达到了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顶峰。曹操父子在此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

10、后世留下“建安风骨”的美誉。另外,还有贮藏军械的武库,进可攻退可守,这是一所兼有军事坞堡性质的皇家园林。4.成熟期-唐宋时期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为造园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山水诗、山水画的盛行给造园构思和技巧以有益启迪,写意性山水园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皇家园林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园林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也表现出“皇家气派”:层次严整,在统一中求变化,展现恢弘气魄和灿烂光彩。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官。华清宫是唐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借骊山之势营造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皇家气势。著名的园林有:芳华神都苑西苑,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华清

11、宫,大兴宫,兴庆宫,大明宫,辋川别墅私家园林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艺术处理,并且诗文、绘画、园林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艺术性较前一阶段有所升华。这一阶段造园之风更盛,名园别墅很多,例如王维建于蓝田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都是在自然风景中选地而建、借四周景色稍作加工而成,是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佛教、道教在唐代普遍兴盛,寺观园林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道观园林“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寺庙园林“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园林艺术境界空灵、淡远,但又具有明净、流动和静谧的气韵。唐宋时期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

12、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 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 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 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宗 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4、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诗画情趣特点开始形成。华清宫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同时下令大兴土木,修造亭台殿阁,布设园林美景。

13、此时华清宫的豪华与宏大,通过罗城(即宫城)可见一斑,华清宫重要的建筑都布设在这里,该城分设四门,以南北门相对为中轴线,宫墙内以墙相隔为三个区,东区有瑶光楼,飞霜殿,九龙殿,梨园,在这个梨园里,唐玄宗与杨贵妃教习梨园弟子演练,这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发展之地。中区有前殿、后殿、太子汤、少阳汤、尚食汤等。北门外有观风楼,重明阁,斗鸡殿,按歌台,王母祠等建筑。再外布置有寺观,再东布置有球场,舞马台、斗鸡场等游乐设施。在曲折的宫墙外,有唐玄宗赐杨国忠、秦国夫人之宅邸,也有西瓜园、芙蓉园、荔枝园、看花台等。此时的华清宫占地已达1300余亩,由此可见华清宫当时的豪华非同一般5.高潮时期-唐宋时期唐宋文化艺

14、术颇为繁荣,在园林艺术追求上,不求形似,而着眼于写意传神,全面表现出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征,成为后世的典范,在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预示着鼎盛期的到来。唐宋重文,重视绘画艺术,诗画艺术影响私家园林的总体规划和艺术创作,具有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点。两宋佛教禅宗兴盛,禅宗与儒道结合,寺观园林更多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这一时期著名的园林有:狮子林、琼林苑、玉津园、宜春苑、含芳园、寿山艮岳等。封建文化的发展已失去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的完全成熟的境界。唐宋时期园林的特

15、点:1、这个时期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2、文人广泛地参与造园,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积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3、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中国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以后再度影响日本,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如书院造庭院、枯山 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继兴起。北宋的皇家园林艮岳艮岳以一山三峰的形状设计,突破了汉朝以来的传统营造模式,不再强调模仿真实山水。建造艮岳的主旨是追求意境,不拘泥细节或者强调神似,把诗情画意加入园林之中,典型山水成了主题。园内山峦起伏,众山环列,东有艮岳,南有寿山,西有万松岭。园林中央只有小小的平地,但山峡之间却有池水与瀑布。除了自然景观,还添置不少建筑

16、物。因此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巧妙、以石为主的假山所组成的皇家园林。6.鼎盛期-明清时期明清时代的皇家园林在总体布局、园林建筑选址等方面,吸取历代之精华,兼收南北之所长,多与离宫相结合,规模巨大,景点丰富,建筑宏伟,色彩丰富,把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一个登峰造极的阶段。明清时代,城市开始大量营造富有山林趣味的私家园林,形成“城市山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立的局面。江南苏州、杭州、南京以及岭南等地,私家园林数以千计,艺术造诣最高。明清时期造园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系统的造园著作是明末计成所写的园冶一书,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空间处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设计、树木花卉合理配置等许多

17、具体的艺术处理手法和制作技术。明清时期著名园林有:圆明园、静宜园、清漪园、畅春园、静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明清时期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2、民间的私家园林一直沿袭上代的高峰水平,并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 风格鼎峙。3、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4、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没有出现像上个时期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5、中、西园林文化开始有所交流。圆明园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

18、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中国古典园林以满足居住与游赏等多重需要为目的,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融建筑、绘画、文学、书法、园艺为一体。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园林是一门关于环境美化的艺术。首先,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

19、的河湖水系。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其次,圆明园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最后,圆明园建筑具有宗教特征。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其中的安佑宫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

20、筑中所少见的。四、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归纳为若干个类型,其中主要类型有三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又名苑围、宫苑,为皇家所建,是供帝王居住、活动和享乐的园林。古籍称之为苑、苑圃、宫苑、御园等。一般多建在京城,与皇宫相连。有些则建在郊外风景优美、环境幽静之地,多与离宫或行宫相结合,表现出明显的皇权象征。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景山、故宫御花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纳历代艺术之精华,收天下南北之美景于一体,成为时代造园的顶级之作。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有:(1)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皇家园林占地规模浩大,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1、的皇权思想。(2)建筑多样,庄重华贵。皇家园林建筑形式多样,宏伟高大,敦实厚重,功能齐全,富丽堂皇。建筑物色彩以红、黄为主,富丽、浓重。建筑厚重有余,空灵委婉不足。(3)构图严谨,立意鲜明。皇家园林空间布局复杂、严整,分区明确园中建宫,园中设园,构成庞大的综合性园林体系。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1.在风水选址上,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占尽了风水宝地如承德的避暑山庄东北来水东南积水,东南流去,西北高山在园林内部,也是仿照风水的格局进行东,南西,北的四围山的堆叠在山水格局上,中国皇家园林采用的是山型的山水园风格。以山为主,以水为辅 中国古代讲究智水与仁山的结合以仁为主,以智为辅,也是中国人的道德观所以园林中

22、必有堆山山体高大,以山上的主体建筑为视觉中心,以水中的小岛为构图中心,采用两心合一 2.在轴线,对称和中心上,皇家园林是坚定不移地走轴线与对称的道路。如颐和园,从后山的北宫门到风景中心的佛香阁,以至昆明湖的凤凰墩,是一条明显的轴线同时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有坤宁宫后面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等。3.在分景与围合上,中国皇家园林采用实墙厚景和高墙的形式如北京皇城内园林,每座园林都有高高的城墙围护,承德避暑山庄也是如此这样的围合是把墙当作安全的城墙来设计的,体现了当时帝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地位特点。4.在框景,对景和漏景上,中国皇家园林运用得非常多框景一般用窗框来实现:对景般是用山水之隔来实

23、现;漏景一般是用回廊或游廊来实现的5.在道路上,中国皇家园林多采用砖,瓦,石等材料的拼花以人工的陶制砖石为主,以自然的山石辅运用图案构成的方法在植物栽植上,用体量比较小,绿化覆盖率比较低,主要是为了显出人工之中见自然的效果植物种类上,多喜欢采用四季的植物,开花的植物。如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对春之桃,夏之荷,秋之枫,冬之松,都有同样的喜好,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表现在植物修剪上永远是自然形态的优美高于一切。6.在建筑上,表现为如下几点:第是类型上,主要是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第二是建筑布局上以规则中轴线对称为主第三是建筑数量上采用密

24、集型建筑密度比较大第四是建筑体量比较大第五是桥梁,多采用石拱桥。案例分析:皇家园林之颐和园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位于玉泉山静明园与圆明园之间。这里原有一座平地突起的瓮山,山前的水面原称“瓮山泊”,这块山水园林宝 地元朝时就得到开发了。清漪园始建于1750 年,以瓮山与水泊为基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进行改造和规划。改造后的瓮山称“万寿山”,山前之湖称“昆明湖”。从清漪园的布局可以明显看出,万寿山与昆明湖的相互关系、昆明湖水域的划分乃至形状、湖中西堤的位置及走向都与杭州西湖十 分相像。清漪园内可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区与后山后湖区三部分景区,总面积290 公顷,其中水面即占据了四分之三。1.宫廷区清漪

25、园的宫廷区在全园东北部,地处万寿山东南角下,西临昆明湖,东宫门为主要大门。宫廷区之所以选择在这个位置,是因为此处距离圆明园最近,便于帝王来往于两园之间,而且北靠万寿山,西 临昆明湖,紧邻山水游览区,符合前朝后苑的传统格局。进东宫门迎面就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仁寿殿群体,由仁寿门、大殿及左右配殿组成。2.前山、前湖区这个景区包括万寿山山脊以南和山前整个昆明湖区域,是清漪园最主要的风景区,面积占全园的88%,又可以分为前山与前湖两部分。万寿山面朝南方,前临昆明湖,有广阔的视野,所以成了园内主要风景建筑的集中。昆明湖采用一池三山的布局,提供了从东往西和从南往北的纵深景观距离,在客观上保证了宫廷区和万寿山

26、这两 个最主要观景区的景观效果。3.后山、后湖区后山后湖景区最主要的标志是后溪河,这是一条位于万寿山北麓,从西向东挖掘出来的溪河,挖出的土方堆筑成土山,与万寿山形成两山夹一河的格局。由于地势的限制,溪河的河道当然不可能太宽,在这东西长达1000米的狭长河道上,造园者有意识地将它们作了宽窄相间的处理,形成了一个小小湖面,并且还借北侧的山势与之相配合,河道宽处山势低缓,河道窄处山势高峻。后山的山势平缓,同前山一样建有十多处建筑群。其中最主要的是居于后山中心位置的须弥灵境寺庙,这是离宫型皇家园林中最大的佛寺建筑,既满足了皇帝礼佛的需要,也起到了团结藏、蒙等少数民族的作用。如果把前山前湖与后山后湖两个

27、景区的景观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到,前者的景观是广阔的、开放的,后者则是幽静的、内敛的;前者气势恢宏,后者幽静深邃。二者既形成对比,又互有联系。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最后兴建的一座皇家园林,它既将天然山水与人工胜景共冶一炉,又兼具皇家园林的宏伟与江南园林的精致,在园林整体规划、构思、创意,以及景点的丰富多彩等方面都达到了很 高的水平,显示了清朝园林建设的高度成就。2.私家园林古籍中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这主要是指王公贵族、官吏富商、文人学士,在府宅附近辟地建造供自家居住和享用的园林,是私家园林的主要类型。私家园林分布以江南之地为多。家地域范围较小,且大多建于城市,功能

28、上居住、休憩、游赏合一。环境的限制使其在环境气氛的创造和处理上,更注重对自然风光的追求,注重构图,突出主题,建筑点缀,山水为主,意境淡雅,诗情画意浓厚,对造园者的艺术造诣和技巧相对要求更高。私家园林的特点是:1.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2.建筑体型高大,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富丽堂皇;3.集天下能工巧匠,收天下之美景,耗费巨资建成,尽显皇权威严。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1.在布局上采取灵活多在布局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的手法私家园林布局不用传统的宫室、寺庙四合院中轴对称的规整形式,而是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布置,按功能的需求,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厅堂、楼阁、亭榭、画舫。-一栋建筑的布局既要“成景”又要“得

29、景”,即建筑的位置、形象在这座园林中要能构成一处可观赏的景观,同时又要求在这栋建筑里能够观赏到园中某一处或几处的景观。-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往往与邻近的山、水、植物共同组成一处景观。-为了求得景观的变化,这种通道宜用曲折小路而忌用径直大道,既有露天石径小道,也有能避雨遮阳的廊子。-为了在不大的范围内尽可能扩大游览空间,在私家园林里多以游廊、院墙将空间分隔成若干不同特色的景区。2.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先看山:自然界的山脉就其外貌看,总是山势高低连绵,山峰有主有从,而在园林中人工堆山,形状上最忌二峰并列或诸峰列如笔架,而要依园林景观要求而定。景观的开阔或幽深,与堆山的多少、大

30、小、走势都有关系。堆山用土、用石或土石并用,用湖石则山体灵透活泼,用黄石则显浑厚宏伟。再看水:私家园林多数建于城中,即使在江南水乡,园林水池也多为人工挖凿而成。自然界有蜿蜒长流的江河、水面浩渺的湖泊和水塘,所以人造池塘切忌规整方正,而以曲折自然为好。水面较大宜用小桥分割为大小不一的水域,以增加水景的层次;水池尽头多变为细小水湾,造成水有源而无头的假象,一塘死水就此变得灵动活泼;水中宜种植莲荷等水生植物,使池水显出勃勃生机,但又不可满植,以免影响观看建筑在水中的倒影;池岸曲折,四周宜用黄石或湖石作驳岸,叠石有高有低,立在高处可观看四周景色,低处则可嬉水作乐。3.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私家园林没有皇家

31、园林那样广阔的空间,也没有宏伟的建筑群,只有含蓄曲折的空间,包括多种建筑和山水、植物,所以为了看、游、居皆妙,除了在总体布局上下功夫外,还须十分讲究园中建筑、山水、植物的细部处理。私家园林中建筑类型不少,分别安置在园中适宜的位置,有的本身即为一景,有的是观景的绝佳点。园林中的地面,多用砖、卵石、碎石和瓦片铺就,造园工匠善于利用这些材料的不同形状、色彩和质感,将其拼成不同图案的地面。这些具有不同纹饰的路面,使地面看起来清洁而且充满了生机。造园者在园林中栽种植物,除了利用原有的树木外,其他的品种都是有所选择的。他们通过对自然界各种树木、花草的观察和研究,根据植物的生态,包括它们的形态、生长期、枝叶

32、花卉的色彩等等加以选择和配置,使之符合营造园林环境的需要。案例赏析之拙政园我国古典园林建造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并以“可游可居”为目的形成独特风格。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至今已有四百七十余年历史,是江南占地最大、景色最开阔疏朗、艺术和文物价值最高的一座名园。拙政园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典雅畅朗”,既有以池岛假山为主的景区,又有以荷花池水为中心的景区。她的美在于山水配合的协调到位,花木与山水映衬得相得益彰,山水花木与寒暑更迭衔接得天衣无缝。我国园林艺术的理水有聚、散之分,小园以水之聚为主,大园则要适当分散。池中垒土石构筑成东西两个岛山,把水

33、池分划为南北两个空间。为了充分发挥水景的优势,造园家还别具匠心地创造了我国园林中很罕见的别院水庭景色小沧浪。它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拙政园的“林木绝胜”是它的又一特色。早春的玉兰,仲春的海棠,暮春的牡丹,秋可赏橘林秋色,冬可踏雪寻梅。粉墙黛瓦的黑白色调显得恬静自然,优雅清新,配以绿色的草木石池,素净淡雅,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集中体现了园林的色彩图画美。3.寺观园林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在佛教寺庙、道教官观等宗教场所附设的园林,是宗教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产物。寺观园林服务于宗教活动,其目的是创造修身养性的氛围,因此表现出幽静肃穆、

34、超凡脱俗、庄严神秘的意境,在都市之中人化出景色优美的自然情趣,将人间喧嚣置之度外,以张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宗教文化内涵。(1)虚实交融,恬静淡雅。寺观园林布局取宁静清雅所在,层叠曲折,曲径通幽,意境淡雅悠远。(2)依山就势,幽邃掩映。寺观园林多建于深山,环境幽静,诗云:“深山藏古寺”;“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3)构图独特,景观相融。寺观园林往往巧妙利用地形,多不饰色彩,朴实无华,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泰山、武当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等宗教圣地寺观园林产生的原因1.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2.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

35、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3.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4.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5.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寺观园林的特点:1.1.公共游览性质公共游览性质不同于禁苑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

36、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这是由宗教性质所决定的。宗教目的旨在“普渡众生”。庶民百姓只有到寺庙中去进香,才能兼带得到游赏。2.选址址规模不限模不限在选址上,宫苑多限于京都城郊,私家园林多邻于第宅近旁,而寺庙则可以散布在广阔的区域,使寺庙有条件挑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僧占名山”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带规律性的现象。特殊的地理景观是多数寺庙园林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寺庙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寺庙园林的范围可小可大,伸缩的弹性极大。3.园林寿命园林寿命绵长绵长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

37、的连续性。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使寺庙园林包含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4.寓园林于自然寓园林于自然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寺庙园林特别擅长于把握建筑的“人工”与自然的“天趣”的融合。为了满足香客和游客的游览需要,在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以园林构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空间的散乱无章状态,加工剪辑自然景观,使环境空间上升为园林空间。寺庙园林-普陀山寺庙园林-五台山寺庙园林-九华山五、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中国古代园林讲究“三境”,即师法自然的物质层次“生境”、高于自然的美学层次“美境”和天人感应的精神层次“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就在于通过具体、有限的园林形象,传达出深远微妙、耐人品味的情调氛围,使游赏者睹物会意、触景生情,在有限空间环境中感受到无限丰富的意趣。这种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就是中国园林在欣赏者心中造成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殊美感,很大程度上取于这种意境的创造,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余味无穷的奥妙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