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和我们的思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传统和我们的思维.ppt(1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什么是儒家?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你了解儒家的那些内容(知识)?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你愿意了解有关儒家的知识吗?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你认为该不该把儒家作为一个文化单元专门来讲?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你了解的儒家思想当中,你认为那些是精华,那些是糟粕?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你认为儒家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儒家文化单元你希望该怎样讲?你希望了解什么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中国文化讲义儒家和我们的思维及习惯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
2、点二十二分。一、什么是儒甲骨文中没有“儒”字,但已有“需”字,有学者认为“儒”正是“需”的延展。甲骨文中的“需”,像以水沐浴冲洗濡身之形,礼记儒行云:“儒有澡身而浴德”,说的就是这一传统。早期的文献为什么专注于儒家的这个特性呢?这应该与儒家所自来的渊源有关。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儒”的前身是术士,说文云:“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所以秦始皇坑的是术士,却被说成是“坑儒”。这个“术士”是由早期的巫、祝、卜、史一类的职司中发展而来。辞源:“儒,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后泛指学者。”汉书艺文志也说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中有
3、一篇要,其中引述孔子的话云:“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正透露了其中关联的消息。巫、史都是早期以主持仪式而沟通人神的人,是最早的知识者。无论“儒”从前两者直接发展来也好,还是早期他们从事类似的工作也罢,能确定的是早期的“儒”从事着与主持仪式相关的工作。当早期的仪式还透露这神秘和权威时,仪式的引领和从事者,地位和获得的崇敬是相当高的。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那么“儒”和巫、史有何不同呢?孔子曰:“吾求其德而已”“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德义耳也”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儒后来逐渐成为从事“德业”诲人的人群。
4、周礼太宰概括说以道得民曰儒,礼记儒行说:“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二、什么是儒家见教材p15儒家,通常指信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占有统治地位的学派。儒家思想发展的大致历程: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主张“礼”。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孟子后来被称为“亚圣”。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
5、家,建立起新的儒学框架。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反对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唐朝中期的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
6、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三,儒家是宗教吗这一问题我们留待后面讨论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四、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及其功能在儒家诸多的重要思想范畴中,如果要你说出最根本的两个,你会选择哪两个?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
7、点二十二分。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先来说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说法你承认中国为“礼仪之邦”吗?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你能说出一些相关的内容吗?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说文示部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说文豐部云:“豐,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豐亦声。”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释礼中考证:“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在食器中盛放玉,是礼字的原初形态。作为国家重家重器的鼎,本是做饭之器皿。它鼓腹,比其他容器能盛放更多
8、的食物;两耳,便于提携移动;三足鼎立,方便置火燃烧。炊具和餐具合一,比釜、镬、豆、簋等食器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所以古人认为这是”调和五味之宝器。”用宝器供奉祖先和神灵,施行祭祀的重大礼仪,这就不同凡响,因而被尊为礼器。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联系前面说述“儒”之出身、发源,可知:事“礼”、护“礼”、建“礼”乃是儒家天然的职分和传统,是儒家不可更易的职责和使命。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早期政治文化中的“仪式”代表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连接天地、沟通人神、建构秩序,“仪式”本身就带有神示和权威的意义,各按等差、各守其份最初往往是由“仪式”来最终确定和获得不可怀疑的
9、权威性的。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礼又是什么呢?按照现在文化观念的理解,礼是一种文明的制度,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为了规范群体行为、约束和协调群体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规矩。古仪式的后续、文明发展乃变为“礼”,由仪式之形式而变成礼制之规范,后世礼制之形式其实也还是古代遗留或新建之仪式。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这也正是儒家极重“礼法”的文化基因,整个一部儒家思想体系,可以说基本上是围绕着“礼法”建构起来的。儒家不遗余力地建构、推阐、完善礼制,其终极文化指向到底是什么呢?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不言自明的事实是,儒家礼制指向的是秩序。如论语中
10、的礼,共出现74次。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论语中的高频率词:曰755,之596,子431,而319,者202,于174,为170,以152,矣138,则121,问120,与119,知116,吾113,如111,仁109,君子107,行72,学64,道60,闻58,何54,好53,民48,所47,我46,乐46,从43,政41,德38,诸36,求36,过32,虽31,尔28,立26,中25,思24,义24,然24,正24,文24,犹23,怨22,直22,达19,后19,忠18,将18,患17,孰16,勇16,唯16,志16,乱15,忧15,齐15,恭13,师13第二十九页,编
11、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12、子闻之,曰:“是礼也。”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後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子曰“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
13、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而已矣!”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第
14、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以上是论语中的“礼”字出现的大致状况,在不完全统计的高频率词实义词当中仅排在仁、君子之后,约为第三位,可以看出“礼”在孔子思想中的位置和影响。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因为礼可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乃至于平天下,孟子所说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无论是国、家还是身,其修成及达到之关节就在于礼。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及治国之“礼”都有相关论述。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关于正心,修身。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反复说过“不知礼无以立
15、”的话头,又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知“礼”对个体立足社会的关键性作用。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关于齐家。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
16、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儒家化人的逻辑是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从而逐渐扩大,到家庭家族再到国家。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关于治国。“上好礼,则民易使”。、“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後进
17、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礼的这种正修治平的功能,古人有明确的概括: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昭公五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礼记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董仲舒:
18、“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也。”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礼的本质是指向秩序。什么秩序呢?由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条和董仲舒的话我们其实可知,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先进:“为国以礼”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那么这种秩序又是怎样建构起来的呢?先来看看一些情况:十三经中有三部经是关于礼的:周礼礼记仪礼第四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其
19、中仪礼一书记载同代的诸般礼节及其仪式:士冠礼:年到二十岁谓之成人,要加冠服,规定给他为“士”的种种礼节。士昏礼:即婚姻成家的礼仪。士相见礼:与人交接、相见,对待的方式。乡饮酒礼:乡“士大夫”在乡党之间,宴饮、集会的礼仪。乡射礼:春秋两季,人民集会,射于州序。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燕礼:朝廷或诸侯,欢庆或纪念,集会、宴饮的一种礼节规定。大射:诸侯举行祭祀以前,举行的一种礼仪。聘礼:聘是朝聘或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礼节。公食大夫礼:国君以一种礼节,招待来聘的大夫的礼仪。觐礼:诸侯国君见天子的礼节。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丧服:自天子以下死丧的礼制、包括丧服、丧期等等
20、。士丧礼:“士”丧其父母,从死到殡葬的礼法。既夕礼:士丧礼的下篇。士虞礼:父母死后,祭祀、尸祝的方法。特牲馈食礼:诸侯之士祭祖先的规矩礼制。少牢馈食礼:卿大夫祭祖先于家庙的礼节。有司:少牢馈食礼的下篇,讲祭祀后的一些措施。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如果再加上以后诸种细化了的乡规、族约、家法,古代的礼仪岂是一个繁复了得!举个具体的例子,宋代有本叫居家杂议的书,书中有这样一些规定。第五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都说中国是伦理型社会,不错的,其核心特征就是血缘姻亲。第五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笔写不出两个张字,五百年前
21、是一家,兄弟如手足,是亲三分向,兄弟鬩于墙,四室同堂,认祖归宗,后继有人,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一脉单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九族,五服,三亲六故,沾亲带故,七大姑八大姨,株连,灭门,第五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古代的家庭中就有很多的规矩和礼仪。第五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如太太生的长子叫“元子”、“冢子”、“嫡子”,妾们所生的就叫做“庶子”、“支子”,属于“庶出”,即使都是庶出,也还有分别,还得分姨太太和通房丫头等等。大奶奶养的、后娘养的、丫头养的,都不一样的,即使妾生了大儿子,也只能叫“长庶男”。第五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家庭单
22、位还有其他的关系,如三亲,哪三亲呢?第一亲:是宗亲,就是与自己同一祖先的亲人以及他们的配偶,如祖父母、父母、叔伯婶婶兄弟姐妹,这是最亲的血缘关系。第五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第二亲是指“外亲”,指母亲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虽与自己不同姓,但与自己已有血缘关系,所以是第二重要的亲族。第三亲是“妻亲”,就是妻子的直系亲属,有婚姻结成,于三亲中最远。第五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但即使在第一亲中,也还是分尊卑远近的,如同时叔叔,还有伯、仲、季、叔的差别,同时兄弟,亲兄弟和表兄弟有不一样。长幼大小在古时候是区分得十分严格的,不能乱了辈份、混了尊卑。第五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
23、点二十二分。这些规定和差异当然有族规定死的,也通过家法族规来维护和执行。除此之外,规矩和礼仪的维护和承传,还有另外直接而具体且影响深远的象征演练。第五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如传统社会最重视的丧葬礼仪。有所谓“五服制”。五服制是指在丧礼上亲人为死者穿的五种不同衣服,作为五种象征,有深刻的内容。第五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一是“斩衰”,穿粗麻布做的丧服,布幅二尺二寸,经线二百四十缕,边上不缝。儿子为去世的父亲,妻子为过世的丈夫,父亲为死去的长子,表示穿此服者与过世者关系最亲。守丧三年。第六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二是“齐衰”,丧服可以缝边,麻布细些,三百二
24、十缕。分为父在为母(一年)、父卒为母(三年)、夫为妻(一年)、为祖父母(一年)、为曾祖父母(三月)。三是“大功”,麻布再细些,为五百六十缕。一般是父为子(非嫡子)、为长女,为姑姑、姐妹、从父兄弟。时间九个月。第六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四是“小功”,麻布为八百缕,更细。主要为外祖父母的兄弟,隔两房的堂兄弟等。丧期五个月。五是“缌麻”,这是最细而精的麻布,一千一百缕,丧期三个月。主要是为岳父母、女婿、为舅舅等。第六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仪式以及礼仪的长久演练,就会固定和强化成自觉的意识,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规范,所以,即使这些仪礼环节在生活中退却和淡化,在我们的心中还
25、会保留着种种印记,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或淡地影响着现实的生活。第六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家庭单位往往构成家族,再继而构成家族共同体,他们往往以同姓相连,居住于共同的领域,有同一个祖先和祠堂,或有共同的宗谱,从而形成了大的宗族组织,有族长、有共田、有组织权力系统、有家法。形成特定的社会单位。第六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在儒家的礼制逻辑当中,礼仪的功效和应用范畴是可以无限效仿和推演的,家为小天下,天下大家庭。君君臣臣和父父子子是共同的。第六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所以我们习惯说:我们的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四海为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天
26、下;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先大家,后小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忠孝不能两全;第六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由家治到国治之间的关联在儒家看来再自然不过了,所以论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六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包含着家庭的天下的这个大家,也有典礼,如祭天、祭地、祭山川、祭宗庙等等,据学者考察,这些基本上是仿效家庭家族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和规范发展扩大而来,与整理家庭秩序一样,是为了整顿和规范天下秩序。第六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在论语当中,孔子提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
27、原则规范世间的秩序,那就是“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而已矣!”第六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实际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得无非就是“名”,即严格遵守各自的身份、职守,不能僭越和越轨。比如天子就是天下共主,就可以祭天地、用九鼎,舞八佾,配七庙,享韶乐;比如诸侯就只能用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这是儒家维护礼制的一条基本
28、原则。王安石概括说“今儒者之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第七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论语中,孔子争的、极力维护的也是这个“名”: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然;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cuji)如也,与与如也。第七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
29、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第七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所以礼记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第七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礼记仲尼燕居又载,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
30、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第七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甚至,礼已经成为内中意识的天然部分,“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我们通常说儒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我们都是儒家的信徒,但我们往往在别人给我们介绍了许许多多儒家的知识之后,我们依然不知道儒家到底和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习惯、和我们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实际上,我们生活底盘是建立在儒家的信念、习惯和方式之上的,无论承不承认,认不认
31、同,知不知道,都没办法都落掉我们身上特定的文化基因。第七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我们现在的很多行为,都与儒家的特定方式和特别的思维有关:第七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比如说世界华人或说炎黄子孙的祭祖,比如说中国人的恋土重迁的观念;比如说中国不是个法制社会,却有个比其他文明都要长久和稳固的社会秩序,当然现在的社会要实现真正的法治又有多难!比如说平等意识的建立和权利维护的自觉怎么会难么难!比如说我们顺从的意识那么自觉且天然而抗争的努力又是多么脆弱。等等第七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外在礼制的内在依据:仁第七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关于“礼”的追问
32、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天经地义、不言而喻、不言自明、众所周知)第七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礼是孔子企图为世界重新建立和谐秩序的手段和方式。孔子穷其一生,都在为他的现实目的忙碌,周游列国而无成。第八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后世有人推尊孔子为“素王”,“素王”终究不是真王,终究不是真正的政治家,他没有推行己见和抱负的政治权力。第八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所以,不得已地,孔子最终做了教育家,由谁想过孔子作教育家的苦衷和目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以此来延续和推行他的梦想。事实是,孔子的梦想在他的后继者们受理实现了弟子三千后来散落在各地为官,再后
33、来,就有了儒家。第八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从上面的那个角度看,失败了的孔子又是及其成功的斯人独憔悴生前生后名大任斯人第八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所以,不得已地,孔子还做了哲学家第八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没有政治强权做保证,要推行他的治世理念,孔子得给出他的“礼制”合理存在、当行可行的内在依据。这一依据得是人所共具、只要合理梳理陪护就可以使人领略且信服的。那就是论语中讨论最多的“仁”。第八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由“仁”而“礼”的关系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内在与形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34、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第八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第八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前面介绍过,“仁”为论语中用的最多的实义词。可见在孔子和其弟子日常的言谈中,“仁”是讨论最多的话题。第八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那么,什么是“仁”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的另一句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也是差不多的意思。第八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前面论述“礼”时,提到过礼制范式由家而国的逻辑,在孔子那里,作为思想情感的“仁”,同样
35、也溯源于家族成员的亲情关系。第九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最有名的还是有子的那句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学把“仁”的追索到了血缘亲情。亲缘之间的孝悌乃为人之本性。这也就是论语阳货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第九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据说孔子少谈性和天道,如子贡就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不过,从“性相近,习相远”的话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孔子承认人的本性是大体一致。第九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黑格尔嘲笑孔子的思想不是什么成体系的哲学,不过是一些精明的世俗生活谋略和法则。第九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
36、。有一定道理吧,中国的思想体系不大愿意做纯粹的抽象思辨,像西方一样。从体系或逻辑的角度看,显得零星而简单。而别人所指责的,却正是我们的长处:感性而实际。第九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孔子对什么是“仁”的解释,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的回答。不是孔子思想不定,也不是思维混乱。那么是什么呢?第九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谁说孔子的学说不成逻辑呢?血缘亲情(性)仁礼秩序家庭秩序族群秩序社会人群国家秩序。由个体的内修外制到群体的从家至国,不抽象玩概念,也不玄虚弄精神,而直指生活本身,以感性实践和实践感性来安排生活的程序。这种生活哲学是相当成功的。第九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
37、分。它成功地运作了两千多年,塑造了一个叫做儒家文化圈的区域。它在其他文明圈的世俗政权加神权的文化政权模式之外,建构了一个无神却有序的政权,而且结构超稳定。如果不来算历史旧账,说儒家如何如何拘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手脚和步伐的话,第九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那么世界上哪一家文化有孔子的高明呢?从长久地对一广大人群进行内修外制的影响并获得持久成功的角度,我称儒家为宗教。第九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五、儒家是宗教吗三教合流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服膺儒教。”梁书儒林传序:“魏晋浮荡,儒教轮歇。”鲁迅坟寡妇主义:“我生以前不知道怎样,我生以后,儒教却已经颇
38、杂了。”第九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当然,这只说明古代有“儒教”一词,上述例子中“儒教”之“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宗教”之“教”的意思不同。那么,你认为儒家是宗教吗?第一百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儒家是否宗教的问题,由清末民初开始至今仍然有颇多的争议。在1949年之前,此问题与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有很密切的关系。儒家是宗教说:主要代表康有为、陈焕章等从文化保守主义的观点,以为儒家是宗教,并提倡将儒教订为国教,希望藉政治力量巩固儒家在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第一百零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儒家非宗教说:主要代表陈独秀、蔡元培、冯友兰等多少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重科学
39、而轻宗教,以为儒家不是宗教,从而减低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力。如:陈独秀从提倡科学的角度,反对宗教,亦反对儒家为宗教,进而反对康有为等人以孔教为国教的主张。蔡元培亦从提倡科学的角度反对宗教,并倡以美术代宗教。冯友兰重哲学多于宗教,更倡以哲学代宗教。第一百零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在1949年之后,此问题有较独立的讨论。中国大陆方面儒家是宗教说:主要代表任继愈、李申等。从文化社会学的观点,以为儒家是宗教。儒家非宗教说:主要代表张岱年、郭豫适等。从从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反对儒家是宗教。第一百零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港台方面儒家是宗教说:主要代表当代新儒家(包括第二代的唐君毅
40、、牟宗三等,以及第三代的杜维明、刘述先等)。从文化哲学的观点全力说明儒家具宗教涵义,从而是宗教。儒家非宗教说:主要代表劳思光、冯耀明等。从文化哲学观点说明儒家不是宗教。第一百零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牟宗三论儒家的宗教涵义的主要观点牟宗三论儒家的宗教涵义的主要观点牟先生以为宗教是一个文化体系的根本,是文化生命的动力,具独立的重要性,不能以民主和科学等文化项目来取代。他以为宗教最重要的涵义有二:1.作为日常生活的轨道。2.提升精神,具备使人向上的价值之源。第一百零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牟宗三认为儒家具备此二涵义:1.作为日常生活的轨道基督教祈祷、礼拜、婚丧礼等佛教戒律等
41、儒家礼乐(尤其是祭礼)与五伦2.提升精神,具备使人向上的价值之源。儒家所讲的仁贯通两方面的意义:伦理学的意义(内在意义),即仁义礼智信中的仁。形上学的意义(超越意义),即宇宙本体,亦即超越而普遍的道德精神实体。仁的此二义,牟先生许多时候以儒家的性与天道二观念来表示,前者为内在义,后者为超越义。牟先生常以“既超越又内在”说明儒家精神的核心观念。第一百零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对于“儒家是否宗教”的问题,牟宗三给出肯定的答案:自事方面看不备普通西方宗教(指基督教)的形式。不是普通所谓宗教。自理方面看它有宗教性足以为日常生活的轨道,并足以提高精神,肯定超越而普遍之道德精神实体(是人的终极
42、关心)。第一百零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学界的补充: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宗教的最重要的涵义,不在乎其经验的、现实的外表,如有否教主、教仪、教团、教规等,而在乎其价值的、理想的内涵。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用语,宗教最重要的涵义,是指追求一超越者以安顿我们的精神生命,亦即安身立命。所以儒家是不是宗教,不同层面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孔子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也透露过:“性相近,习相远”,不过较少。可以猜想一下,孔子为什么少谈人性问题?附:儒家的性善性恶问题第一百零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
43、点二十二分。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p202)第一百一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p200)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44、也。(p203)指向仁政第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荀子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荀子天论“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荀子正名:“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第一百一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
45、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p349)第一百一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荀子正名:“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指向礼制第一百一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附: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韩非子备内:“医善吮人之伤
46、,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第一百一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韩非子八经:“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六反:“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过受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指向法第一百一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扬雄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董仲舒
47、:性三品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就依据性与情的关系、尤其是情的多寡,将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一是所谓“圣人之性”,即情欲少,不教而能善者。二是所谓“中性之民”,即虽有情欲,但可为善亦为恶者。三是所谓“斗筲之性”,即情欲盛,虽教亦难为善,只可为恶者。故董仲舒认为“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第一百一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衽,与天道一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第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王充说有三种人
48、,有的善,有的恶,有的善恶兼有:论衡本性:“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杨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第一百一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韩愈原性:“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第一百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朱熹论语集注卷三云:“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
49、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题本体,其实一理也。”王阳明综合众家之长,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不善不恶是心之本,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一百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孔子以后,儒学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子思、孟子尊仁,不谈礼治而言仁政;子夏、荀况崇礼,畅言礼治。孟子继承孔子的本质方向,依仁以成礼,荀子继承孔子的礼义之统,设礼以显仁。在孔子,仁是内在的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孟子将仁义礼智全部内转,使仁义礼智根于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第
50、一百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在孟子,仁与礼虽然都是内在的,分别为人之本性的“四端”之一,然而仁与礼在孟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并不等值,仁是孟子思想系统的基石,也是其思想系统的全部根据所在。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又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仁义礼智以仁为纲维,为主脑。“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在这里,智和礼服从于或者说服务于仁与义,仁为主,礼为从。第一百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二十二分。与孟子不同,荀子等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