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9.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9.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大气压强大气压强学 科物理年 级八年级设计者时 间4.9课 题第三节 大气压强计划学时1重 点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课 标要 求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课 时目 标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引 桥突 破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龙卷风电影的视频,上课前播放重要片段,引起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兴趣,加深印象。教 法总结归纳法学 法自学、实验、归纳总结法教学内
2、容及过程一、引入课题1、演 示实验;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再慢慢按下图 1 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2、引题: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 112
3、 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22、师生讨论: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3、实验验证:再看覆杯实验:(如图 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 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
4、个方向都有压强。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 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4、小结: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二)大气压强的大小:1、由图 3 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图 4) ,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如图 5,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
5、强的大小。2、演示(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 (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 760 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3、学生求出 760 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 P=gh,算出得:P=105 帕。 (教师板书这个值) ,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 760 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 105 帕。三、巩固练习3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 。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 300
6、 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2、演示如图 6 的实验: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硬纸片平放教学反思这一节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大气压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利用一段视频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效果较好。组织学生计算大气压的值时,很多同学不知怎么下手,说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也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教师要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才能有效的点拨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同时,问题深度、难易要适中,能恰到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问题的设置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因才设疑” 。既不可进行填空式的简单置疑,也不能把知识搞得过于繁杂、神秘,让学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的“抓手” 。我在本节课采用了:引起兴趣鼓励猜想选择器材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