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饮料酒产业实施方案(参考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区饮料酒产业实施方案(参考意见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xx区饮料酒产业实施方案20xx年20xx年目录一、 发展原则1二、 发展思路2三、 区位背景分析2四、 主要发展任务6五、 背景分析8六、 保障措施11重点项目分析:xx项目15重点项目分析:xx项目20为加快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一、 发展原则1、坚持创新驱动。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打造一批省级、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通过全面创新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3、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业态
2、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二、 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机遇,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优势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升示范引领产业发展协同发展的能力,使区域产业发展在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中实现提质增效。三、 区位背景分析预计GDP增长xx%;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x亿元(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后增长xx%),其中税收占比x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xx%、xx%。综合各方面因素,本着担当作为、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把“全面性”和“高质量”作为全面小
3、康收官的基本点,作为安排今年目标任务的立足点,确保全面小康成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xx%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xx%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xx%,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x%,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xx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xx亿美元以上,保持进出口稳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x%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xx%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x%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省定目标,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确保完成省定目标。与“十二五”相比,当前时期发展环境正在发
4、生重大变化。从总的趋势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和治理结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在抢占技术优势的同时强化经贸规则主导权,新兴市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性调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快重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通道,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转型升级阶段,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为主的新旧转换时
5、期。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结构调整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上日益发挥着核心作用,资本、技术、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结构性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从面临机遇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经济文化生态三大国家战略平台深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产生巨大需求等政策、市场机遇多重叠加,为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新空间。从面对挑战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延续疲弱复苏态势,对我国经济增长带动力减弱,对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需要
6、努力化解。国内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下行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减速、工业品价格下跌、实体企业盈利弱、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负面传导效应需要努力化解。原材料工业占比高,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弱外送不足,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重化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和成本压力风险加大;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保障水平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非公经济发展缓慢,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活力不强;高精尖
7、和实用型人才缺乏、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难,人才支撑能力较弱,这些困难和矛盾需要下大力气化解。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坚持进出口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拓宽外向通道。推动与国家“一带一路”陆海空大通道互联互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物流链和价值链。优化外贸结构。完善外贸布局,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优化提升一般贸易,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旅游、物流、软件、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等领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和外贸综合服务体等新型贸易业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
8、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产业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扩展。支持成套设备、资源能源、关键技术以及重点消费品进口。大规模“走出去”。加强双边多边政策对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支持有实力、有条件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承揽国际工程项目,跨国兼并收购重点企业和项目。推动企业在境外建设加工制造型、农业产业型、商贸物流型、资源利用型等经贸合作园区。促进沿线人文交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资源“走出去”。推动与重点国家建立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经贸合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引进来”。提升引资、引智、引技水平,引导优质生产要素投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9、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计划、有重点地争取扩大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和使用范围。鼓励企业利用发行外债。四、 主要发展任务(一)优化组织结构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支持中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形成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行业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行业升级发展。(三)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依托优势企业,整合要素
10、资源,支持区域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基地要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实行“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 (四)大力发展产业联盟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形成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有效解决机制;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步伐,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建设各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尤其要加强新兴产业企业与产业链下游企业、相关应用领域的合作、联动,形成既有产品研发优势又有产业链优势的产业联盟,通过提升集成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五)加强政策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
11、,在相关领域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引导作用,促进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强化部门联动,推动产业的发展。 五、 背景分析饮料酒是指所有含酒精体积分数0.5%-60%可供饮用的液体,根据我国的饮料酒分类标准,饮料酒分为发酵酒、蒸馏酒和配制酒三大类。从产业链来看,饮料酒产业链上游为原料层,包括水果、谷类、乳类、薯类等原材料;中游为生产制造层,我国是全球饮料酒生产大国,国内饮料酒生产企业数量较多;下游为销售层,包括商超、百货商店、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最后直至终端消费者。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我国饮料酒产业链布局基本完善。饮料酒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我国饮料酒主要包括啤酒、白酒、黄酒、葡萄酒等细分产品,其中啤酒是我国最大的饮料酒细分产品,市场占比接近75.6%,其次为白酒,市场占比为15.6%,葡萄酒市场占比约为1.2%。从国内饮料酒产能分布来看,我国饮料酒产能主要分布在四川、山东、广东、河南、浙江等地区,其中四川省是我国最大的饮料酒生产地,产能占比达到11.4%,其次为山东省。近年来,我国饮料酒产量有所下降,2019年,我国饮料酒产量约为490亿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饮料酒整体开工率较低,但随着国内新冠疫情的控制,白酒、葡萄酒等饮料酒产业呈现持续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2020年,我国饮料酒产量下降至460亿升左右。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深
13、入,以及环保监管日益严格,我国饮料酒企业数量有所下降,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饮料酒生产企业数量约为2400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居民消费观念改变,市场对饮料酒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饮料酒行业逐渐向功能化、安全化、高端化等方向发展。我国是饮料酒生产大国,但整体来看,我国饮料酒品牌效应不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优势不足,国内饮料酒相关企业应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完善饮料酒生产标准,保障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饮料酒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环保监管日益严格,我国饮料酒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调整。经过多年发展,我
14、国成为全球饮料酒生产大国,但我国饮料酒品牌效应不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优势不足,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应加大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力度,推动我国饮料酒行业健康发展。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国外品牌仍占据我国糖果市场主导地位,包括玛氏箭牌、雀巢、亿滋国际、阿尔卑斯、德芙等品牌,我国本土糖果品牌包括大白兔、旺仔、雅客、金冠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糖果行业产品类型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且行业利润低于国外品牌,在此背景下,转型升级成为糖果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发展趋势来看,在减糖大背景下,我国糖果行业将逐渐向无糖化、功能化、健康化、精致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
15、识的逐渐增强,以及市场消费不断升级,市场对传统糖果的消费需求量逐渐减小,导致糖果市场规模增长随之放缓,2019年,我国糖果零售市场规模接近940亿元,同比增长1.6%,国内糖果产量为330万吨。从产能分布来看,我国糖果产地分布较广,主要产地包括福建、湖南、广东、安徽、上海、河南等省市,其中福建、广东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糖果生产地区。近年来,我国人均糖果消费量逐年较低,从2015年的1.4千克下降至2019年的1.3千克。随着居民消费能力大幅度提高,以及国际糖果公司对我国高端糖果市场进一步渗透和引导,包括水果硬糖、低端奶糖及酥糖在内的传统糖果市场占比逐渐降低,功能型糖果市场占比持续增加,目前功能型糖
16、果市场份额已接近传统糖果的市场份额。随着居民消费观念改变,未来功能型糖果市场占比将进一步增加。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市场消费不断升级,传统糖果市场需求逐渐下降,功能型糖果市场占比稳定提升。我国本土糖果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糖果市场仍由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加大产品创新以及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六、 保障措施(一)厚植人才队伍推动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院所的合作。推动重点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定向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从行业龙头骨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中遴选企业主要负责人,组建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库,
17、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二)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引导企业遵规守法、规范经营,健全行规行约,完善行业诚信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自律。组织企业共同建立市场行为规则,维护市场竞争环境。(三)开展宣传引导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产业招商服务宣传,汇编产业相关文件,强化产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贯,运用各种媒介,扩大区域产业知名度。(四)培育品牌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意识地培育、开发新产品,创立名牌产品,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拥有名牌产品的大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步伐,通过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导入国内外名牌,并为自主品牌创
18、立和发展创造崭新的平台。对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应借助各类新闻媒体、大型产业产品专卖市场等,着力提高品牌的社会和商业效应,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提升为名牌优势。(五)加大管理支持力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部门服务管理效能,加快推动部门职能从项目管理向平台、生态和网络优化转变。创新部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支持方式,重点支持要素市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创新环境建设,竞争类产业技术创新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六)创新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项目信贷
19、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发布产业鼓励发展目录等方式,引导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资金进入产业。积极采用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拓宽企业项目的投融资渠道。 (七)优化创新体系完善创业体系,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双创”制度环境,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夯实产业创新基础。依托重大工程,前瞻布局、重点突破可能引发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落实项目单位预算调整自主权,推进实施科研项目间接费用补偿机制,探索实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法人责任制。(八)优化投资环境优化服务机制。完善产业发展的服务机制,优化政策引导、市场监管、质量监督服务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发展模式。根据规划产业
20、布局,结合园区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实施,积极引导产业关联项目或企业向重点园区聚集,集群发展。加快编制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优化投资布局,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促成产业发展高地、成本洼地。优化配套建设。落实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相关配套建设,利用多种合作模式,合作共建,推进项目落地。(九)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面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产业有序转移的需求发现和对接服务机制,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措施和创新性政策。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主体市场化合作,协同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联合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升级转移,合作搭建区域服务业融合创新
21、和展示交易平台,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开展合作。(十)强化政策支持统筹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以及产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给予支持,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先投后补”的方式,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生产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技术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绿色工厂,深化“制造业+互联网”模式应用。对于符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要求的产业企业优先纳入培育库。(十一)健全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公共信息化、社会融资担保、企业诚信管理等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互联互通的民营经济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具有全面、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推进民营企业征信体系建设,融合金融、税务、海关、市场监
22、管、建设、环保、安监、公安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档案,把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黑名单”,形成完善的失信惩罚和守信激励机制。重点项目分析:xx项目(一)项目建设性质该项目属于技术改造新建项目,依托当地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饮料酒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年产值可达137000.00万元。(二)项目承办单位xx有限公司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
23、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战略合作单位xx有限公司(四)项目提出的理由当前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发生新变化,既
24、有国际环境重大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一)发展机遇全球制造业发展呈现新趋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速推动制造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深刻变化,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的推动下,传统制造业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发展新趋势。这为南京发挥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优势,加速迈向产业中高端水平提供了难得机遇。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对建设制造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
25、在国家、省的大力推动下,全社会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这一战略规划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类资源向制造业集聚,也有利于激发制造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城市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枢纽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和生态型经济,将进一步发挥丰富的科教人才优势、深化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推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动力。(二)面临挑战国际国内市场面临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国际贸易规则存在
26、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发生重大变化,消费需求升级速度逐步加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这对南京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拓展产业国际化发展空间、巩固提升产业国际地位带来新的挑战。发展动能亟需切换。制造业传统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产能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以投资拉动、出口带动的增长方式逐渐向依靠创新投入、需求拉动的方式转变,未来产业发展需实现中高端发展与规模中高速增长双重目标,对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接续关键期,传统因素消退与新兴力量成长并行,行业和区域走势分化,结构调整面临多重压力和调整。创新
27、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当前时期,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率先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更加注重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入实施全面创新改革,打造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全球高端创新中心及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当前时期,要着眼提质增效,增
28、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调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推进产业功能化、功能集聚化,发挥高端产业功能区的集聚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平稳健康发。(五)项目选址方案项目选址位于xx产业示范基地,地理位置优越,建设条件良好。(六)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93333.24平方米(折合约140.00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项目总建筑面积137199.86平方米。(七)项目进度规划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八)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项目预计总投资47053.0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7763.
29、74万元,流动资金9289.32万元(九)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136651.35万元,税后净利润12549.9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0223.8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3.49%,全部投资回收期5.13年。重点项目分析:xx项目(一)建设单位xx有限公司(二)公司基本情况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 “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为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高端市场高品
30、质的需求。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公司始终坚持“人本、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服务宗旨,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和洽谈业务。(三)机遇与挑战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与形势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抢抓机遇中增强主动,在应对挑战中保持定力,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活力,再创经济特区发展新优势。(一)国际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
31、,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加快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国际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经济正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深圳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前瞻思维,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格局新趋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在新的国际经济坐标系中谋划更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引擎。(二)国内环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32、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国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地区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率先开辟新常态下质量型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实现特区更大发展。(三)机遇与挑战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新、质量高、韧劲足、潜力大,有能力、有条件率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实现特区新发展。深圳作为全国先行发展
33、的地区,要向更高发展阶段跨越提升,就必须正视超常规发展和超大型城市建设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增速放缓常态化下,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推进结构优化和保持较高经济效益难度增大;城市承载能力严重受限,优质公共资源供给不足,人口压力增大与高端人才短缺并存;快速城市化遗留问题凸显,环境污染、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突破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难度加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当前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价值链为纽带,形成专业化分工相对明确、错位竞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格局。(四)项目选址xx经济技术开
34、发区(五)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106666.56平方米(折合约160.00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项目总建筑面积141866.52平方米。(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项目预计总投资61950.8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3589.74万元,流动资金18361.08万元(七)资金筹措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八)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201606.26万元,税后净利润22730.86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4776.31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3.68%,全部投资回收期5.48年。(九)进度规划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