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教案优秀8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短文教案优秀8篇明确教学目标 篇一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禹 锡 馨 鸿 儒 牍 2、学生结合课文解释试读课文。 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设计 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两小儿辩日: 1掌握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汝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 2掌握下列古今词义的词语: 汤古义:热水及其日中如探汤 今义:菜汤 3掌握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去离开一狼径去 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故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 原因问其故 旧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知了解人不知而愠 智慧孰为汝多知乎 4掌握下列虚词: 以介词,把可以为师矣 介词因是以谓之“文”也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以
2、思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掌握下列省略句的翻译: 省略主语。例:问其故。应补充主语;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省略量词。例:一儿以日初远。应补充量词: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省略状语。例:而日中时(去人)远也。应补充状语:而太阳正午时离太远。 乐羊子妻: 1掌握下列一词多义: 行行走羊子尝行路 品行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外出久行怀思 2掌握下列虚词的用法: 其:代词,指代人、事。 其指自己日知其所亡 指回来的妻跪问其故 指她的羊子感其言 3掌握判断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 4掌握下列被动句: 羊子感
3、其言。 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 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情感目标 能够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启发: 第一则故事学习两小儿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第二则故事学习乐羊子妻反对拾遗求利和鼓励乐羊子坚持不懈地学习的品德。 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
4、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2、借助解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二、朗读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
5、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
6、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四、总结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课时 篇四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
7、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篇幅短小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设计 短文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
8、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9、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
10、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对照解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 (答:一尘不染。)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
11、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学生自读第2段。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
12、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13、,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 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
14、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
15、?(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篇幅短小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16、给下列字注音: 禹、锡、馨、鸿、儒、牍 2、学生结合课文解释试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五、研读课文 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学生翻译,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随后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2、明确:绿和青。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
17、,若隐若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小屋充满青绿之色。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明确: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中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呢?板书:景色清幽。 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 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
18、句,然后全班齐读。 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明确:鸿儒。鸿儒:博学之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浅薄之人。 5、学生翻译此句。 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 7、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明确: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华。 9、那么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呢? 明确: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书桌和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10、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
19、又认为乐声乱耳? 明确:刘禹锡是憎恶官僚权贵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弹素琴,读读经书,而不是声色犬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够在纷扰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一份高洁傲岸的节操,在看似简陋的屋子里却活得逍遥自在,安贫乐道。板书:情志高尚 11、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 明确:像刘禹锡那样品德高尚之人。 12、这正是应验了哪一句话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主题?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翻译此句。 板书:惟吾德馨。并重译此句,加强印象。 13、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
20、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 明确: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同样,房子不在乎简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的导入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类比引题。 14、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 明确:南阳诸葛
21、亮的茅草屋,西蜀扬子云的亭子都很简陋破旧,但因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样被人们景仰。 我们这一课是讲刘禹锡的陋室,干嘛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呢?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明确:这两句话是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开头是用山和水来证明,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大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结束全文。抒发了一种追求高尚情趣,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志向。因此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15、学生一齐大声朗读此文。 16、当堂背诵陋室铭。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这篇短文。 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
22、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景色清幽 陋室不陋、友人博学、惟吾德馨 情志高尚 短文两篇教案 篇六 【教学设想】 这两篇文言小短文,包含着古人对太阳这一永恒话题的不折不挠的探索精神。由于二文简短,教法可以相近,因此纳入一起设计,课时可以灵活安排。由于课文文字精练而意蕴丰富,学生易于掌握,因此设计A强调指导学生多多诵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二文文字极其简练,其中的省略之处也就构成了许多空白点,适合于指导学生进行审美的、想象性的扩写训练,进一步揣摩人物形象,强化对内容的理解,设计B
23、便体现了这一特点。 【教学设计A】 教学目标 : 1、能翻译,掌握基本字词。 2、能背诵默写二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步骤 : 导入 :人类的生活与太阳息息相关,关于太阳的讨论也进行了几千年,而人们似乎从未因此而停止过对太阳的探索。说说你读到过的有关太阳的故事。 一、朗读,整体感知 1、各自大声朗读全文几遍,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达到流畅的程度。 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河渭(夸父追日) 盘盂(两小儿辩日) 2、自己口头翻译两遍短文,在文中注出对关键字词的解释。如有疑难字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落实翻译。 需要重点注意的词:(1)夸父追日:逐走 入 欲 得 河 北 大泽 邓林 (2)两小儿
24、辩日:东 故 以 去 及 汤 为 决 孰 汝 3、全班集体朗读,限时背诵,默写。 二、品读,自主探究 夸父逐日: 1、你怎样看待夸父与日逐走的行为?(教师提示:表现了夸父宏伟的志向,神奇的力量,英勇的气概。注意引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出发正面理解,也允许保留个人见解。) 2、对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提示:力量巨大,勇于追求,死而后已,为人类造福) 3、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教师提示;表现中国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挑战自然的强烈愿望。) 两小儿辩日: 1、你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教师提示:孔子不能理解,在当时很正常。讥笑反映了学派之争,不值得肯定。) 2、两小儿
25、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师提示: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古人强烈要求认识自然现象的愿望。) 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教师提示:博学之人认识能力也有限,人在自然面前也需要不断学习。) 自主思考,写出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点评。 三、拓展阅读:阅读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原文略) 1、自由、流畅地朗读。 2、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能翻译全文。 3、说说这则神话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四、作业 布置 1、巩固背诵、默写两篇短文。 2、课外阅读山海经。 【教学设计B】 教学目标 : 1、落实翻译,能够默写。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
26、章的理解。 教学步骤 : 一、读懂课文,排除疑难字词,搞清文章的主要内容,落实文章翻译。 二、熟读,限时背诵默写。 三、二文的文字极为简洁,省略了很多细节和场景。小组合作,说一说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补充一些省略了的场景,存在哪些审美空白,并说清楚补加场景的理由。 明确: 夸父逐日: 1、夸父与日奔走的场景。 2、夸父饮于河泽的场景。 3、夸父死后的神奇变化。 两小儿辩日: 1、 孔子的有关介绍及孔子的外貌。 2、 孔子听时及听后的心理。 3、两小儿笑语孔子时的神态。 四、选做:1、在上述几种情况中选择一种情形进行扩写。2、在两篇短文中选择其中一文,补充省略之处,扩写此文。 评改,交流。 【资料平台
27、】 1、山海经。 2、沈括日月之形。 3、地震。 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教学第一次真好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重点: 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3、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
28、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4)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5)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3、课堂集中讨论、解答: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1)“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2)“
29、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4)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5)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
30、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读与赏析 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4、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感觉不愉快的
31、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2、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五、小结: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六、
32、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短文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 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孔
33、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试读 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 (四)学生复述故事 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 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学习乐羊子妻 (一)试读 (二)教师正音后范读 (三)学生朗读 (四)点拨重点词语 (五)学生复述 (六)讨论 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 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 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 四、现场表演 两小儿辨日 五、作业 见练习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