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pdf(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二感悟文情亲近自然1 三峡2 短文两篇3 观潮4 湖心亭看雪5 诗四首兴趣情境导引暑假中,语文老师布置了唯一的一项作业,要求同学小组合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写一篇研究论文,题为:古代文人与(可填“山”、“水”、“雪”等自然界的景物)暑假后进行交流。写论文的具体要求是:1用 18 页方格稿纸写一篇论文,大约5000 字。2自己查检资料。3文章开头有“内容提要”与“关键词”。4书末列出参考书目。宣布完这个决定后,老师以“山水”为例证,提供了简略的研究内容:孔老夫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如果说“知者乐水”
2、是显示对活跃的生命力的追求,那么,“仁者乐山”则当是显示对沉静的理性智慧的执着了。因此到了六朝玄学兴盛之时,玄学家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画山水序)说的是山水以它外在形状有声有色地(美美地)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本质。于是,崇玄者就说:“嗟山岳之所奇庭,实神明之所扶持。”(孙绰天台山赋)崇道者就说:“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郭璞注山海经叙)崇佛者就说:“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惠远庐山东林杂诗)再于是,道观佛寺就大都建在深山老林了,而游山悟道之风就越刮越盛了:“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世说新语?赏誉)“徘徊崇岭,流目四瞩。”(庐山诸道人
3、 游石门诗序)“游山诗”以及“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游山)也就盛行开来了。从上面说的可看出,古代文人对“山”的推崇,其实是巴望在人世间追求一个带有几分虚幻性的精神超越境界,这样呢,当他们在现实中感到不得意不顺心时,便就往往扑向“山”的怀抱,将“山”作为逃避现实尘俗的隐逸处所。于是,“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谢眺始之宣城郡诗)宦游者不由自主被吸引:“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游仙慕道者也向往“山林隐遁栖”(郭璞游仙诗 其一)。虽然隐士中也有借隐逸而求仕进者,即所谓“终南捷径”、“山中宰相”之流,但“山”毕竟成为了历代文人士大夫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
4、,即使这些“山”的崇拜者大多未曾真正隐居山林,但确实可说是“虽身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庄子?逍遥游注)了。除此之外,古代文人总得长年在外游走,求学谋职,于是,在他们游走过程中,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跟山水发生种种关系。大概从魏晋起吧,宦游跟山水结合就成了诗歌中的一个传统,沈约说了:“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早发定山)鲍照的话更值得琢磨:“乘以乐山性,重以远游情。”(登庐山)就是将“乐山”跟“远游”结合了,要注意这诗句中的俩字“乐”与“情”。这“乐”啊,说明有审美的意思;这“情”呢,又说明有抒情的意味,也就是说作者往往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总之,景跟情纠缠不清
5、了,审美跟抒情水乳交汇了,何逊不就说了么:“在昔爱名山,自知欢独往。情游乃落魄,得性随怡养。”(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于是,旅途中尽管有山有水,但人们往往更瞩目于山:“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迥萦。”(鲍照登庐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写山之中有寄寓,这也是要注意到的一点:“十载重来儿女换,似曾相识有青山。”(刘宰过尤溪)“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开篇词)不论是儿女私情还是家国春秋,都是以“青山”寄寓着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晏殊踏莎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别离苦思与
6、国破悲痛,都一样借助山的阻隔得以重重渲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在这些对自然山岭的叙说之中,暗喻了多少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标签:老例 语文老师告诉大家,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要广泛搜集资料,不要局限于教师提供的内容,以此为联想点,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与搜寻。2开三次碰头会,搜集资料之前集中一次,讨论资料搜集的方法;写成草稿时集中一次,交流写作体会与修改方法;定稿之后集中一次,交流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要求则是了解古代文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学习中国古代诗文写景的方法与情感寄托。难点互动探索难点问题 1
7、理解古诗文中的字词句师: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首先要能够结合古代文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生:老师,我们觉得文言文难读难懂。什么原因呢?师:因为我们积累的文言知识还很少,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今天我们阅读理解起来困难较大。生:怎样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呢?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文言现象。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文言字词的常见分类和用法。生:它们可以分为几类,常见用法是什么?师:所有的文言字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所谓实词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虚词是指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生:它们各有哪些用法呢?师:文言实词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用法:古今同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
8、现象;在接下来的范例阐释中我们会具体分析。生: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呢?师:常见的文言句式一般有判断句、被动句、倒置句、省略句这四种。相关知识链接常见文言词语现象分类 概念 举例通假字通假现象是文言文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一种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等名词: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动词:至于夏水襄陵。形容词: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数词:其间千二百里。代词:飞漱其间。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副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介词:自三峡七百里中。
9、连词:自非亭午夜分。助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叹词:(略)相关知识链接古今义分类 概念 举例例 句 古义 今义古今同义古今词义基本没有改变每至晴初霜旦早晨词义转移(古今异义)古今词义改变空谷传响回音 声响相关知识链接词类活用分类 举例名词活用作动词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状语略动词活用作名词虽乘奔御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相关知识链接文言句式分类 概念 举例判断句古汉语中表判断语气的句子,多用“者”、“也”表判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动句文言句子中,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受动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倒装句文言文在表述过程中,常改变词
10、序和句序,改变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称为倒装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省略句古汉语表达简略,往往省掉某些句子成分,称为省略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范例 1 本单元有哪些需要掌握的文言实词?分析:三峡中的文言实词有“襄”、“沿”、“溯”、“疾”、“素湍”、“曦”、“奔”、“回清”、“绝巘”、“飞漱”、“清荣峻茂”、“属引”等。短文两篇中的文言实词有“五色交辉”、“歇”、“颓”、“沉鳞”、“与”、“空明”、“闲人”。标签:观潮中的文言实词有“沃日”、“艨艟”、“披发文身”、“鲸波万仞”、“腾身百变”、“溢目”、“僦赁”。湖心亭看雪中的文言实词有“是日”、“更定”、
11、“拿”、“毳衣”、“雾凇沆砀”、“焉”诗四首中的文言实词有“理”、“荒秽”、“荷锄”、“单车”、“过”、“征蓬”、“胡天”、“孤烟”、“长河”、“大荒”、“腊酒浑”、“柳暗花明”、“闲乘月”、“无时”。解答:本单元需掌握的文言实词有“襄”、“沿”、“溯”、“疾”、“素湍”、“曦”、“奔”、“回清”、“绝巘”、“飞漱”、“清荣峻茂”、“属引”、“五色交辉”、“歇”、“颓”、“沉鳞”、“与”、“空明”、“闲人”、“沃日”、“艨艟”、“披发文身”、“鲸波万仞”、“腾身百变”、“溢目”、“僦赁”、“更定”、“拿”、“毳衣”、“雾凇沆砀”、“焉”、“理”、“荒秽”、“荷锄”、“单车”、“过”、“征蓬”、
12、“胡天”、“孤烟”、“长河”、“大荒”、“腊酒浑”、“柳暗花明”、“闲乘月”、“无时”等。具体词义,详见书下注释。解题方法链接理解文言文,掌握文言实词为其重点,宜立足书下注释,进行整理。范例 2 本单元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分析: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本单元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动词活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解答:本单元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动词活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春冬之
13、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解题方法链接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活用,要看它的语法功能,即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再来判定它的活用情况。范例 3 请整理出本单元的古今异义词语分析:古今词义的变化,分几种情况: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的发生了变化,其差异或小或大,具体说来,本单元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有以下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2.不见曦月。3.良多趣味。4.林寒涧肃。5.空谷传响。6.晓雾将歇。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8.吞天沃土。9.虽席地不容闲也。10.是日更定。11.余拿一小船。12.属国过居延。13.长河落日圆。解答:词语 古义 今义略无阙处完全 很少不见曦月太阳 日光良多趣味的确 优良,好林寒涧肃
14、寂静 严肃空谷传响回音 声响晓雾将歇消散 休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 但是吞天沃日用水淋洗肥沃虽席地不容闲也即使 虽然是日更定这 判断词余拿一小船划 取属国过居延拜访,访问经过长河落日圆黄河 河流解题方法链接对于古今词义的变化,可从“所指内容”和“感情色彩”两方面来考察。所指内容的差异表现为三种形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主要指词的使用,古今有褒贬的不同。范例 4:本单元的文言句式大致有几类?举例说明。分析:古汉语的文言句式大致有以下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所谓判断句,是指表判断语气的句子,多用“者”、“也”表示判断;被动句中,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
15、,而是受动者;文言文在表述过程中,常改变词序和句序,改变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称为倒装句;古汉语表达简略,往往省掉某些句子成分,称为省略句。解答:本单元的文言句式大致有判断句,如“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动句,如“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倒装句,如“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省略句,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标签:解题方法链接古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特殊的句式和固定结构。在学习时应注意比较古今句式的差别,了解特殊句式的特征,并联系上下文去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难点问题 2 理解古诗文的表现手法范例 1 三峡一文的写景有何特色?分析:三峡以凝练生
16、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 把 七 百 里 三 峡 万 千 气 象 尽 收 笔 底。写 春 冬 之 景,着“素”
17、“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解答: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
18、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三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列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解题方法链接三峡 文笔潇洒豪放,以泼墨的手法勾勒了七百里三峡的全景;又想到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想像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
19、,应“王命急宣”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展示了三峡水势的湍急;还用细致的笔调绘写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奇秀脱和趣味以及“晴初霜旦”时的凄冷惆怅与愁思。既拟声绘色、寓情于景,又联想丰富、荡气回肠。范例 2 记承天寺夜游 与湖心亭看雪 描写景物有何异同:分析:记承天寺夜游先写月色诱人,作者邀友赏月;然后写月下景物,用“积水空明”比拟清泠明洁的月色,以“藻荇交横”比喻月光照射下的竹柏影,既别致而又贴切。最后抒写心情,在随缘自适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失意苦闷的思绪,月景与心境浑为一体,极富于诗情画意。湖心亭看雪则采用白描手法,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使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除此之外,
20、湖文还将叙事、抒情与描写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解答: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简炼;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两篇文章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所不同,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恰当地选用量词,“痕”、“点”、“芥”、“粒”,反衬天地之阔。标签:解题方法链接共同之处为情景交融,文字简练,不事雕琢。不同之处一为点染,一为白描。范例 3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
21、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分析:周密在观潮 开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由远而近,写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当潮水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时,细如“银线”,由于距离远,“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见其大致的形貌和颜色。渐渐地就会看到“海上涛头一线来”,有一条银色的横线向这边缓缓移动,像大家闺秀,身披银色条裙,姗姗而来。这时观潮人都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着远嫁归来的姑娘。后来,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岭一样。那潮声如疾雷轰鸣,惊天动地;那气势像要吞下蓝天、淋洗太阳
22、,豪迈恣睢,真可谓“怒涛沃日为之阴”(郑獬观涛)啊!作者用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来形容大潮来时的情景,两相印证,巧作小结,画龙点睛。钱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观,而精彩的水军演习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以惊涛骇浪烘托水军演习武艺高强,水军与巨潮大浪斗智斗勇着实让观潮人捏出一把汗,不过有惊无险,宋军胜利了,“敌船”灰飞烟灭,随波消逝。当然,这里描写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国之思而已。“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数百弄潮健儿的惊险表演,更让观潮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作者在这里着意刻画出人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钱塘郭里
23、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沿岸十余里,人头攒动,车马塞途,江潮人潮,连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解答: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
24、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解题方法链接本文于叙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写,诸凡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和兵民、皇室观潮的情态状貌都逼真地再现了出来。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刻意渲染,因而能凭借极经济的笔墨,勾勒出现潮的热闹场面,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范例 4 从 归园
25、田居 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分析:诗人用白描的笔法,勾画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歌主要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表达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淡的心境以及个人的情趣。在这首诗中,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构成了别致的画面。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标签: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26、。“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后四句是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平和。解答: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是平淡自然。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
27、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解题方法链接研究这个问题,要注意三层意思:表层为画面的平淡性,中层为心情的愉悦性,里层为深刻的思想性。范例 5 试分析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分析:一二句:“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远在西北边塞。三四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10 个字
28、轻轻带过。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 写景。出使边塞,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便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缕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
29、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 字似无理,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30、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该诗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沿途所见,第 5、6 句为千古佳唱。解答:这首诗以境界和形象见长,充满诗人灵魂中通明透亮的青春气息。诗句用语简炼,形象清新明快,毫无拖沓杂乱之感。它既像一曲轻快的抒情曲,又像一幅大胆用色的泼墨写意画;既有文学的间接性,又有绘画的直观感,整个意象系列还蕴藏着音乐的节律。其形象实体对审美主体的美感作用是多方面的,读者常产生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若即若离,虚实共存的感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更是脱颖而出,提拔出全诗的精华部分。大漠固是自然之荒物,但孤烟却道出人间神迹。长河固神秘辽远,但落日却
31、近在目前。我们进得去,也出得来;要冲破却不能,要逃避也不行。这就是那种让人流连忘返的境地,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世界。标签:解题方法链接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分析其诗艺术特色,必须注意诗画一体的特点。难点问题 3 对古诗文意境的探索师:王国维先生言:“词以境界为上。”其实,不仅诗词,散文也是如此。叶圣陶曾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享用。”学习本单元的,体味每篇文章的意境,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生:老师,什么是“意境”呢?师: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主观与客观、意与境、情与境的高度统一和自然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生:怎样
32、才能把握文章的意境呢?师:领悟意境,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读。不同的文章感情各异,有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有对高尚情操的赞扬,有对美好事物被毁灭的哀怨,有对腐朽事物的怒斥。读的时候语调要富于变化,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感情或慷慨激昂,如大海波涛;或流畅自然,如莺歌燕语;或轻言细语,如春雨润物。总之要充满感染力,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美妙的意境之中;其次是想,即激发想像,感悟意境。通过想像在眼前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画,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性地拓展画面内容。可以合理想像出文章描写到的物象,使内容变得更加丰实,构成最理想的境界,从而更直接地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三是思,
33、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将众多同类或相似的材料放到一起,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自身的经历,努力挖掘作者通过形象表现的情思,尽力达到更深层的独特感悟,最大限度地感觉文章的意境美。相关知识链接意境探索步骤 要求读 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想 想像,再创造思 联系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联想类似材料,“酿”造意境。范例 1 三峡创设了什么样的意境?分析:感悟意境,不可不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接下来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
34、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
35、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最后描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洞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
36、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秋天的萧瑟。标签:解答:三峡虽是为水经作注,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作者的审美情思也与眼前景物浑融契合,构成虚实相生、蕴意无穷的悠
37、远意境。解题方法链接三峡一文融情于景,景中见情。探索意境,宜从景物描写入手,结合作者身世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探寻流淌于笔下、附着于景物中的生命的震颤。范例 2 答谢中书书 一文是如何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的?分析: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含情感的语言再现自然胜景,表现了四种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山上是“高峰入云”,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文辉”
38、,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村之美。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
39、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致描写,无不渗透着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生命愉悦。解答: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人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
40、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乌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41、。”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解题方法链接融情于景,景中见情,是古代山水游记常用的手法。探索意境,宜从景物描写入手,结合作者身世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品味情感,要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标签:范例 3 试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形象。分析:“闲者”之谓,淡然超脱,不拘执于物表也。冠盖如云,繁华满目,举世熙攘,营营各有趋求。事繁则念杂,烦忧则心乱,欲多则性迷,日复日,年复年,汲汲戚戚,身不能由己,心不能自持,皆因俗务
42、所役,利欲所驱,不能得悠闲之故。“非宁静无以致远。”欲得宁静,须求“闲心”任凭世风浊浪,我心自恃,波澜不兴;若欲做风月主人,须求“闲情”远俗忘我,沉迷自然,赏心悦目,感怀抒吟。“闲心”、“闲情”每每生于夜,随于月,故“闲”字原为“閒”,故苏轼每有“江月”、“月色入户”等语。万籁俱寂之时,本性归复,便觉神清气正;月华流辉之际,皎皎素洁,心宁气和,便生幽远之思。大千世界,无边风月,悦我目,感我心,万物随我俯仰,任我之所享用。故闲,非是不欲作为,无所事事也。心能闲定,摒杂去芜,方可潜思。省察恬然自在而无须鉴貌辨色,惴惴终日也。于静观默察中有品赏,有审思,有顿悟,豁然而开明,得见新天地矣!可知,闲文不
43、闲,而闲者即是主人也。解答: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入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
44、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解题方法链接月夜步于中庭,这是事之雅者;月光如积水,树影似水中藻荇,这是景之美者;自身为闲人之叹,这是情之深者。以贬谪之身而得此闲暇,也只能从悠游审美中得到解脱,这里固然可以看出作者不滞于物的胸怀,但是在对闲人的叹息中,也包含着对世事的牵念。范例 4 湖心亭看雪 中叙事、写景、抒情是如何结合的?分析:本文写孤舟夜赏雪,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却熔写景、抒情、叙事于一炉。写景如画,抒情却尽在不言;叙事则如尺掀波:人鸟声俱绝,则“独往”;独往赏雪,却遇客,共煮酒赏雪;兴尽而归,却又
45、借舟子之口,从侧面说出绝妙情致。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溶化在自然之中,因而他能真正地领略大自然的美。张岱一向认为,西湖之美,要在秋冬、月夕、雨雪之时去寻找。湖心亭看雪,选择的正是西湖清静、洁白之时,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张岱的审美情趣。解答: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作者的游踪。写景则是游记的表现重点,本文写景的一段,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了宇宙与人的对比景象,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常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叙事、写景与抒情交融,表现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解题方法链接解答此题,需要明白叙事、写景、抒情的特征,并通过阅读,找出叙事、写景、抒情的文字,进而加以体味。综合开放课堂【随堂热身】1 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12 分)(1)略无阙处()(2)不见曦月()(3)沿溯阻绝()(4)属引凄异()(5)震撼激射()(6)吞天沃日()标签:(7)如履平地()(8)吴儿善泅者数百()(9)溯迎而上()(10)出没于鲸波万仞中()(11)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12)雾凇沆砀()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6 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良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