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12篇课外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12篇课外阅读.pdf(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组课内阅读1草原(一)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xu n xu n)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y n y ng)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1、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4 分)2、划去文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2 分)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 分)奇丽()愉快()舒服()惊叹()柔美()4、文中有2 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和。我还从课外积累了2 个,分别是和。(2 分)5、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2 分)6、作者为了说明小丘线条柔美,把小丘比作。(1 分)7、作者把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分别比作和。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写一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3 分)8、“一”有一下解释:A、相同 B、数量词 C、专一 D、满,全(3 分)“一碧千里”的“一”应取解释;“一模一
3、样”的“一”应取解释;“高歌一曲”的“一”应取解释。9、作者为了突出草原的美丽,在这段中写了、和,写出了草原、的特点。(3 分)10、作者是按来描写草原的,主要通过描写衬托了蒙古族同胞的心灵美,民族团结的精神美。(2 分)11、“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2 分)_ 12、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3 分)_ 13、在这个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5 分)_ _ (二)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4、,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1、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2 分)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衣襟和绸带迎风飘舞。()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2 分)()()3 用“
5、”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仿写一句。(3 分)_ 4、“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两句话说明草原_ _。(2 分)5、“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2 分)_ 6、“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3 分)_ 7、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从哪看出?请用“”画出句子。“洒脱”这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3 分)8、“疾”的意思有:疾病;痛苦;痛恨;急速,猛烈。(2 分)“群马疾驰”中的“疾”的意思是();“疾风知劲草”中“疾”的意思是()。9、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3 分)_ _ 10、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
6、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4 分)_ 2丝绸之路一、课文传真“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_,公元前138 年,_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 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_与_的友好往来。课文写的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发生在公元前_年,张骞的副使与_国将军代表两国互赠礼品。两千年前,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和交往的大门。我国出口的技术有 _;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艺术_。国外进口的植物有_;国外进口的动物有_。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1)“一条伟大的路”指什么?为什么称它为“伟
7、大的路”?_(2)“丝绸之路”又可以称为“友谊之路”,结合你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称它为什么?_ 白杨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现在呢,
8、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1、上面这个片断选自的,文章写的是。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了。2、从片断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懦弱()坚强()洪涝()和蔼()深思()3、片断中找出爸爸表情变化的词语圈出来。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都是()描写。在()时,心里在想:_ 在()时,心里在想:_ 4、用片断中加点的关联词造句。_ 5、根据文中划线的句子,展开想象,补充
9、下面的句子。爸爸妈妈他们这样的祖国建设者,也像白杨树一样,遥远的边疆需要他们,就到_来工作;_需要他们,就到_来工作;_需要他们,就到_来工作。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6、理解句子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是全文体现_的典型句子。这段话_,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_;另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_ 歌颂了_ 的精神。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的意思
10、是:_。这是一个 _。爸爸以 _ 自勉,_,勉励自己 _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指_;“几棵小树”指_。“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_“浮起一丝微笑”意思是_ 这句话的含义:_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文传真青藏铁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_起步,跨过巍峨的_,将穿越“世界屋脊”_,到达雪域圣城_。风火山海拔 _米,风火山隧道开凿是于_年_月_日,全场 _米,于 _年_月_日胜利贯通。二、写出带点词在文中实际指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1、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
11、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_ 2、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一个下马威!_ 3、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_ 第二组课内阅读5 古诗词三首1、默写牧童()()_ _ _ _ 后两句诗意:_ _ 牧童是代诗人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第二句写,分别从和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的情景,塑造了一个、的牧童形象,表达了。2、默写舟过安仁()()_ _ _ _ 舟过安仁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我们还学过他写的3、清平乐村居()()茅檐低下,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
12、_,中儿 _,最喜小儿 _,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是代写的一首,清平乐是,村居是。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朗读时要读出。古诗词三首在内容上描写的都是_,分别描写了_ _、_、_等古代儿童的形象。我最喜欢_朝_写的 _中_(谁),因为他_ _。赏析品味,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诗句的意思是:。(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诗句的意思是:。6冬阳童年骆驼队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的序言,作者。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2、课文按 _顺序,描写了 _、_、_、_这四个童年片段,表达了
13、作者_的思想感情。2、按课文内容填空。人在_,骆驼在 _。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_的样子;那样_的脸,那样 _的牙,那样 _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_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_热气,_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_。夏天过去,秋天过去,_又来了,_又来了,童年却_。冬阳底下_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多么_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_和_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_。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旱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
14、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咀嚼(ju?ji o)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平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ju?ji o),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1、“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2、
15、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或读音。3、用“”画出描写骆驼外貌和咀嚼时样子的句子。4、读读画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5、用“”画出说明骆驼能沉得住气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要系(x j)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sh m?()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j m?()的旅程,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
16、(h n x n)路的情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1 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断,这个片段是其中的_2 从括号内选一个正确的读音划上“”。3 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4 把划线的句子改成反问句。_ 5 为什么骆驼要系着铃铛?爸爸的解释是,“我”的想法是_。爸爸认为我的想法更美的原因是:_ 6 就骆驼上系铃铛这个问题,你同意谁的看法?理由是什么?_ 童年的发现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烨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dang ch?ng)澈的湖
17、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y n y ng),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shu n b()舒展和双腿弹动(d n t n)动,似(s sh)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ti n f(),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1、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2、用“”划去不正确的读音。3、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的身体()地滑翔()的湖面()地盘旋4 给文中带点的字词选正确解释划上“”。欲:欲望 想要;希望 需要将要明白:清楚;明确 公开的;不含糊的 聪明
18、;懂道理 知道;了解5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迷恋()轻盈()舒展()澄澈()6“我”的发现是什么?和做梦有什么关系?_ _ 7 你认为“我”的梦有趣吗?为什么?_ 8 读完这篇短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具体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_ _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只有
19、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1、“窘”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2、从文中为下列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形容为难;感到难办。()形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3、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师为什么会以为“我”的笑是不怀好意的?_ 4、画线句子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 _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
20、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现()情不自禁()安慰()驱逐()2、联系上下文,请写出“我”和同学们笑的不同原因。_ _ 3、画线的这句话中“清
21、清楚楚”一词说明了什么?_ 4、仿写句子。我清清楚楚地记得_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_ 5、划线的句中的“驱逐”指_。“迫害”指的是_。句中的破折号在这里起_的作用。祖父的园子1、课文中的“我”重点回忆了_、_ _、_这几件童年趣事,表达了作者_ 的思想感情。2、童年的“我”在园子里的心情可以用这些词语形容:_、_、_。儿童诗两首1、读比喻句,完成练习。(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这句话把 _比作 _,写出了 _。(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这句话把 _比作 _,写出了 _。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我想把 _安在桃树枝上,悠出声音_。我想把_接在柳树根上,长
22、成一座_。我想把 _装在风筝上,蓝天是我的_。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变成_和小花,成为_和蒲公英,飞到遥远的远方。(2)如果把童年的水墨画真的看成画,第一幅我会画_的情景,第二幅我会画 _的情景,第三幅我会画_的情景。第三组课内阅读杨氏之子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的,该书是。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为(w?i wai)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儿应(y ng y ng)声答曰:“()。”全文意思:_ _ 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 理解句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3、。这句话起到了的作用。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_ _ 晏子使楚1晏子使楚讲述了,晏子,楚王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的故事。文章按事情的来写,开头写,这是故事的;接着写,这是事情的经过;最后写,这是故事的,。2 晏子是一个、的人。【语段一】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
24、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1把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概括成三个成语。_ 这三个成语的意思都表示人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人多的成语吗?请写出几个。_ _ 2、“难道楚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_ 3“楚王瞅了他一眼”这句话中“瞅”的意思是:_。你能读出什么吗?_ _ 4晏子楚王的这一次斗智,采用的方法是
25、()A贬低对方抬高自己B贬低自己贬低对方C举例说明贬低对方【语段二】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款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
26、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1、“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2、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恰当的词语。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沾沾自喜()笑眯眯()嘲笑()神情自若()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反问句。_ 5、说说两个“水土不同”分别是什么意思。_ 5、用“”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并说说这些话妙在何处?_ _ 6、经过晏子的反驳,楚王对晏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_ 7、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_ _ 半截蜡烛1、剧本主要通过人物_或_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从半截蜡
27、烛这个剧本来看,它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不同,它_。2、为安全起见,_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_里,在蜡烛被例行检查的_点燃的危机关头,杰克以_为借口,想拿走蜡烛,被敌人所阻止。在最后的危机关头,杰奎琳以_的理由,_的表情迷惑了敌人,顺利拿走了蜡烛。打电话 1、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_艺术,打电话是我国著名相声演员_和郭启儒和说的相声。我还知道其他的相声演员:_、_、_。2、打电话运用了_的手法,主要讲了_.在语言方面相声有 _的特点。读了这个相声,我受到了_的启发。3、嗯,我是谁?我是谁你不知道?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1)给这个人起名叫啰唆有什么含
28、义?(2)读一读,想一想,请你用简洁明白的话帮他把意思表达清楚。第四组课内阅读再见了,亲人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血汗),给了我们多少(慈母慈祥)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胜利)了那次阻击战。您
29、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1、把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硝”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2、“雪中送炭”通常用来比喻;在文中指的是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4 从划线句子中用“”圈出反映大娘爱志愿军伤员胜过爱小孙孙的词语。5 语段追忆了朝鲜大娘的三件事:(1)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2)(3)6 用“”把这段
30、话分为“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7 这段话叙述了志愿军战士与告别时的情景,赞颂了8、你是大娘,你会说:。假如你是志愿军,你会说:。8 造句:(1)唯一:(2)情谊: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 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
31、中国人民的友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1、“嫂”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2、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什么呢?请用“”画下来。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句。请改成陈述句:。4、假如你是志愿军,见到大嫂如此的举动,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5、理解句子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用反复呼唤的方式来表达。“再见了”说明,“亲人”表现;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
32、,表达了。2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车已经开动,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3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是,也同样是。6、这段话主要讲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金色的鱼钩一、阅读句子,回答问题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是“我”时说的话。“万根钢针”表现了“我”的心情,后面的省略号省去了。这句话表现了老班长的品质,也表现了“我”的感情。二、句子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
33、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桥木桥前,没脚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对,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
34、胸膛。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五天之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1、“肆”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2、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请你仿写一句。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揪”可以换成“拉”吗?为什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拥”可以换成“跑”吗?)4、文中“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想像
35、一下老支书在喊什么呢?。5、你觉得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假如你在祭奠的现场,你有什么话对老支书说呢?请写下来。6、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的?为什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声中()。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
36、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1、多音字组词:倒奔折没似2、看拼音写词语3、在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标点。4、联系课文,解释词语咆哮:势不可当:5、“像泼。像倒。”短短四个字,构成了几句话?写出了什么?6、“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是不是比喻句?()7、文章把“山洪”比作了什么?写出了什么?8、句子练习: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间接引语:9、请用“”划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些句子运用了、的
37、修辞手法,把表现得淋漓尽致。10、请用“”划出表现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失措的语句。人们的表现与老汉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你从哪句话看出?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把比作,写出了老汉的水渐渐窜上来,()地舔着人们的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38、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着,来这里()。她来()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1、看拼音写词语。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 分)放肆()发抖()吞没()呻吟()3、按括号内文字要求把句子换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保持不变。(6 分)(1)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改为把字句)(2)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改为被字句)(3)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改为陈述句)4、“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也为下文写(4 分)5、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呢?(3
39、 分)结尾处,老太太祭奠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是文中的和,这样写的好处是6、你认为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梦想的力量一、大显身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成千上万个非洲孩子喝了受污染的水死了,()瑞恩下定决心要给他们挖一口井。2、()能捐出70 元钱,()能帮他们挖一口井。3、()瑞恩通过自己干活挣了70 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4、()瑞恩一家来到乌干达的安格鲁(),他们受到了全村人的欢迎。5、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加入捐钱打井的队伍,()通过有关部门,使瑞恩他们跟非洲的孩子通上了信。6、()心中有梦想,并能为之而努力,()一定能实现。二、精彩再现,阅读片段,完成练习。村里的一位老人站出
40、来,高声说:“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他们全都是健康的。这要归功于瑞恩和我们的加拿大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听到这儿,瑞恩和父母都流下了激动、幸福的眼泪。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1、把加横线的句子改成肯定语气的句子。2、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它产生了怎样大的力量?3、一个小小的梦想产生如此大的力量,你认为靠的是什么?4、瑞恩和父母为而激动,为而感到幸福。第五组课内阅读将相和一、经典回顾1、本篇课文时根据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指,相指,和是的意思。2、课文以 _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_的活动为线索,通过_、_、_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_到 _又到
41、 _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_、_的斗争精神和_的爱国精神,同时赞扬了廉颇_的精神。2 本文写了小故事,分别是:、。其中,是事件的起因,是的发展,是这件事的结果。3 蔺相如是一个、,、的人,廉颇是一个,的人。4 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实质原因是。将相和好 的表面原因是,实际原因是:。二、妙解句子。读下面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1、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
42、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_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是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
43、,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1、在文中画出表示蔺相如动作的词语。2、画线的句子说明秦王_,因此蔺相如才敢假意撞璧。3、在括号中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这个词是_。4、蔺相如要秦王举行一个隆重典礼的原因有二:一是_,二是_。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44、?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我们俩闹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1、“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荆”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句话。_。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削弱()进攻()同心协力()4、不改变句子的意思,请将文中画横
45、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5、从文中选项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小故事的标题:6、你认为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做法对吗?草船借箭一、经典回顾草船借箭节选自_代作家 _的长篇历史小说。你还知道这本书中的哪些故事?_。课文写周瑜由于,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超过自己。故事以为主线,按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最后写了事情的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人物特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 ,其它三部作品分别是。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
46、(商量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推脱)。”诸葛亮说“都督(嘱托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招呼)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
47、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1、“督”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 _,“甘”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 _。2、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划掉。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4、周瑜为什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5、文中写到“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周瑜高兴是因为:6、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诸葛亮在跟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7、结合本文段,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
48、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yua la)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di o ti o)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
49、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1、“援”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丞”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2、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读音划掉。3、在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5、诸葛亮选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这是为了_说明诸葛亮“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是为了_,“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排开”是为了_,“擂鼓呐喊”是为了_。“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是为了。敢逼近曹操受箭,说明诸葛亮。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不仅有丰富的天文知识,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6、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诸葛
50、亮当时会笑些什么?7、“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当曹操听到这话后,可能会对诸葛亮说:景阳冈 一、这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课文按顺序可以分为四段:喝酒、_、_、_。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在手里,()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了一按,望上一(),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在地下,把腰胯一()。武松一(),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起来一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