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钢项目采购供应质量管理(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用钢项目采购供应质量管理(范文).docx(6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汽车用钢项目汽车用钢项目采购供应质量管理采购供应质量管理xxxx 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目录目录一、公司简介.3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4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4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4三、工艺准备质量管理.10四、质量管理发展阶段.18五、质量管理相关术语.29六、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36七、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观点.39八、供应商的质量控制.42九、采购供应的质量职能.45十、项目基本情况.48十一、项目经济效益.5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5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5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5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5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59十二、进度实施计划.60项目实
2、施进度计划一览表.60一、公司简介公司简介(一)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 有限责任公司2、法定代表人:郝 xx3、注册资本:1120 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 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1-5-137、营业期限:2011-5-13 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 市 xx 区 xx(二)公司简介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
3、为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高端市场高品质的需求。(三)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项目20202020 年年 1212 月月20192019 年年 1212 月月20182018 年年 1212 月月资产总额6307.205045.764730.40负债总额1908.981527.181431.74股东权益合计4398.223518.583298.66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项目202
4、02020 年度年度20192019 年度年度20182018 年度年度营业收入13042.7910434.239782.09营业利润2167.801734.241625.85利润总额1781.061424.851335.80净利润1335.801041.92961.7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335.801041.92961.78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指从材料进厂到形成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其质量职能是,根据设计和工艺文件的规定,以及制造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对各种影响制造质量的因素具体实施控制的活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过程并
5、排除该阶段中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以此来确保产品质量。1、明确质量责任,组织文明生产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对生产过程的质量责任和权限。明确生产现场和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与权限;明确部门之间和各类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相关质量业务的处理方法和程序。文明生产指的是合理组织产品生产,建立生产计划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的节奏性和均衡性;有严明的工艺纪律、劳动纪律;遵守工艺规程;毛坯、在制品、成品堆放整齐,工器具齐备、零部件存放有序,机器设备运转良好、排列整齐;投料加工、在制品流转凭证齐全、手续完备、记录准确;工艺文件齐备、完整等等。2、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加强协调(1)提供设备保障。设备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设备维护
6、保养、设备检查和设备修理。设备维护保养的内容是保持设备清洁、整齐、润滑良好、安全运行,包括及时紧固松动的紧固件,调整活动部分的间隙等。简言之,即“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十字作业法。日常保养是基础。保养的类别和内容,要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加以规定,不仅要考虑到设备的生产工艺、结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等具体情况和特点,同时要考虑到不同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维修习惯。设备检查是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或腐蚀程度进行测量和校验。通过检查全面掌握机器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情况,及时查明和消除设备的隐患,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修理质量,缩短修理时间。按时间间隔,可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
7、查。按技术功能,可分为机能检查和精度检查。设备修理是指修复由于日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精度劣化,通过修理更换磨损、老化、腐蚀的零部件,可以使设备性能得到恢复。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是设备维修的不同方面,二者由于工作内容与作用的区别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应把二者同时做好,以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保证设备符合产品质量要求。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实行文明操作和维护保养。要求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维护保养人员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保养工作,并适时对设备进行改善性维修。(2)提供工装保障。严格执行工装、夹具、模具和工位器具管理制度,要求操作者按制度和工艺要求正确
8、地借用工装并及时归还工装,管理部门做好工装的发放、保管、保养和检定、调整、维修、更换工作。(3)提供计量保障。严格执行计量管理制度,要求操作者按照制度和加工零件的质量要求正确地使用保养计量器具;要求计量部门按规定加强计量仪器和器具的校准、维修和更换工作。(4)做好物资供应。按期、按量、按质为生产车间适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部件等生产必需物资。做好物资的标识、领发、搬运、储存工作尤其是在生产现场的转运、清点、保管工作,防止遗失、锈蚀、变形和磕碰划伤。3、做好质量检验工作生产制造过程中质量检验工作要把好以下“三关”。(1)材料关,即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外协件、半成品的质量关。(2)工艺关,即产品
9、生产过程的工艺质量。(3)成品关,即生产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满足顾客期望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质量检验工作要做到以下“四不”。(1)不合格的材料不投产。(2)不合格的在制品不转序。(3)不合格的零部件(或元器件)不入库。(4)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4、严肃工艺纪律,建立健全工序质量控制点工艺是生产的法规,管理、技术、制造部门都应该严格遵守。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分层次地进行工艺纪律检查。特别是生产现场的各级负责人,应重视督促操作者严格按图纸、按标准、按工艺进行生产,对工艺纪律进行考核,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所有工艺更改均应执行审批程序,重要工艺更改还应组织工艺验证,并按工艺文件控制程序实施更改。建立健
10、全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关键、特殊工序实行重点控制,严格按质量控制文件要求做好原始记录或控制图表,定期测定工序能力,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纠正措施。5、工序质量控制工序的过程就是指操作者、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测量和环境(5MIE)六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工序质量是指工序过程的质量。(1)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和任务。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把工序质量的波动限制在要求界限内所进行的质量控制活动。工序质量控制的任务就是要维持正常波动的适度水平。(2)工序质量体制的对象。工序控制的对象从直观上来说是控制工序形成的质量特性值,而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受工序因素 5MIE 的影响,所以说工序质
11、量控制的实质对象是工序因素 5MIE,尤其是其中的主导因素。(3)工序质量控制的策划。工序质量控制的策划是指对工序质量控制的全部活动进行预防性的统筹安排。主要是针对关键工序提出的。工序质量控制策划按以下步骤来制定。根据设计部门所提供的产品质量特性重要性分级,明确要控制的质量特性值。对明确要控制的质量特性值,确定其质量形成过程,绘制必要的工艺流程图。按照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原则,确定工序质量控制点,并编制必要的明细表。对确定的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工序能力的调查。在工序能力调查的基础上,对工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主导因素。在工序质量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工序质量分析表,并以此表为核心来编制工
12、序质量控制点的各种文件。三、工艺准备质量管理工艺准备质量管理当产品设计定型之后,工艺准备工作的质量对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新产品从开始设计到正式投产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如何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艺准备的周期,已经成为十分重要与现实的课题。1、工艺准备工作的任务产品设计与开发解决了生产什么样产品的问题,而生产工艺则是解决怎样制造的问题。工艺准备工作的任务就是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和生产规模,选择适宜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将材料、设备、工装、操作工艺、测量技术、劳动力和生产设施等资源,系统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整套用于指导操作
13、和控制的工艺文件,确保产品的制造质量稳定地符合设计规格和内控标准的要求。使产品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2、工艺准备工作的质量职责工艺准备工作的总体策划由工艺部门(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品管、采购、仓库等部门参加,策划的结果应形成必要的产品制造质量控制计划。产品制造质量控制计划实际上是一系列文件的组合,包括工艺规程、检验文件、培训计划、设施和设备计划等。在总的产品制造质量控制计划的基础上,可根据需要,编制各类分计划,如工序质量控制计划、质量检验计划、采购控制质量计划等。(1)工序质量控制计划。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使工作人员在各道工序里正常工作并加以调节,以便达到各项标准要求。一般只针对关键工序编制
14、工序质量控制计划。工序质量控制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应控制的质量特性;确定工序质量控制点;明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控制要求;编制工序质量控制点文件,包括工序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工序质量因素分析表和作业及检验指导书等。工序质量控制计划可作为制造质量计划的一部分,不必单独编写。(2)质量检验计划。对于比较复杂或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一般要编制质量检验计划。其内容包括:编制必要的检验流程图(说明检验程序、检验站或点的设置、采用的检验方式等),合理设置检验站(点),编写检验用质量缺陷严重性分级表,编写检验作业指导书,确定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配置,人员调配、培训、资格认可事项的安排,其他需要做特殊安排的事宜。质量检验
15、计划可并入制造质量计划中,质量检验计划的具体内容见第 5 章。3、工艺准备过程的质量管理内容工艺准备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产品投产之前的生产技术准备阶段,但并不局限于这一阶段。工艺准备几乎涉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向前可延伸至新产品设计调研过程的工艺调。研和产品设计后的工艺会签活动:向后可延伸至生产过程的现场技术服务、工艺更改控制和工艺改进等活动。(1)工艺调研及先行试验。工艺调研及先行试验可以放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如在设计调研过程中进行)。工艺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工艺水平,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情况,用户意见及本企业在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先行试验,预先掌
16、握新工艺的关键,为提高工艺水平创造条件。(2)产品工艺性审查。产品工艺性审查,是指新设计的产品(包括改进的产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符合工艺性指标要求,以便在现有生产条件下能用比较经济、合理的方法将其制造出来并便于使用和维修。产品工艺性审查在设计的各阶段都要进行,产品工艺性审查是生产技术准备和产品开发设计两个职能的接口,并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工艺性审查的内容如下。材料选择是否符合标准规定,选用是否合适,是否经济。零件的结构形状是否合理和便于加工。零件的精度及技术要求是否符合产品功能要求,是否经济合理。零件设计是否考虑工艺技术的选择。装配、拆卸是否方便。是否可利用现有设备、工具及仪表进行加工
17、和检测。产品的结构和零件的通用化、标准化程度是否高。质量特性值是否便于测量和判别。结构的继承性是否合理。继承性的衡量指标是继承性系数,即旧零件数量与全部零件数量之比。(3)编制工艺方案。产品工艺方案是指导产品工艺准备工作的依据,它是提出工艺技术准备工作具体任务和措施的指导性文件,除单件小批量生产的简单产品外,一般都应编制工艺方案。新产品样机试制的工艺方案。提出样机试制所需的各项工艺技术准备工作。包括:对产品结构工艺性的评价和对工艺工作量的大体估计;提出自制件和外协件的初步划分意见;提出必需的特殊设备的购置或设计、改装意见;必备的专用工艺装备设计、制造意见;关键零(部)件的工艺规程设计意见;有关
18、新材料、新工艺试验意见;主要材料和工时的估算。新产品小批试制的工艺方案。新产品小批试制的工艺方案指在总结样机试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批试前所需的各项工艺技术准备。内容包括:对样机试制阶段工艺工作的小结,对自制件和外协件的调整意见,自制件的工艺路线调整意见,提出应设计的全部工艺文件及要求,对专用工艺装备的设计意见,对专用设备的设计或购置意见,对特殊毛坯或原材料的要求,对工艺、工装的验证要求,对有关工艺关键件的制造周期或生产节拍的安排意见,根据产品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所需的其他内容。批量生产的工艺方案。批量生产的工艺方案应在总结小批试制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批量投产前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工艺、工装和生产组织
19、措施的意见和建议。内容包括:对小批试制阶段工艺、工装验证情况的总结,工艺关键部件和零件质量攻关措施意见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设置意见,工艺文件和工艺装备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意见,专用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意见;有关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意见,对生产进度的安排和投产方式的建议,装配方案和车间平面布置的调整意见。老产品改进的工艺方案。老产品改进的工艺方案主要是提出老产品改进设计后的工艺组织措施,老产品改进工艺方案的内容可参照新产品的有关工艺方案办理。(4)编制工艺文件。工艺文件是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于生产、检验、工艺管理的技术文件,是企业安排生产计划、实施生产调度、劳动组织、材料供应、设备管理、质量检
20、查和工序控制等的主要依据。常用的工艺文件有以下四种类型。综合型工艺文件。包括工艺方案,产品工艺性审查记录,工艺路线表。工艺路线表,是用来描述产品全部零(部)件(外购件除外)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经过部门(科室、车间、班组)的工艺流程,供工艺部门、生产计划调度部门使用。工艺规程。工艺规程主要有工艺过程卡(工艺路线卡)、工艺卡、工序卡、检验卡、工艺守则等形式。工艺过程卡规定了零件(或产品)在整个制造过程中所要经过的车间、工序等总的路线,所使用的设备和工艺装备等。工艺路线是指从零件的加工、装配、检验、试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艺过程的先后顺序和制造部门、小组的分工。工艺卡是针对某一工艺阶段编制的一种工艺文
21、件,它规定了零件在这一阶段的各道工序,以及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和加工规范。如冷冲压工艺卡、电气装配工艺卡等。工序是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进行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工序卡规定某一工序内具体要求的工艺文件。工序卡的主要内容有;操作步骤,质量要求,所选择的作业(工艺)参数,使用的设备、工装,必要的简图等。检验卡(检验作业指导书)是根据产品标准、图样、技术要求和工艺规范对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质量特性、检测内容、要求、手段作出规定的工艺文件。主要用于关键工序的检查。工艺守则是某一专业应共同遵守的通用操作要求。如切削加工工艺守则。工艺卡、工序卡、检验卡、工艺守则等统
22、称为“作业指导书”。工艺装备文件。含专用工艺装备图样的设计文件。工艺管理类文件。包括工艺文件更改、材料代用通知单、材料消耗工艺定额表、外协件、工艺装备等明细表、工艺文件标准化审查记录、工艺验证书、工艺文件目录等。(5)工装的设计、制造和试验。工装(工艺装备)是指按工艺规程制造产品所需的各种工具、夹具、模具、工位器具、辅助工具的总称。使用工艺装备的程度,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具有重要作用。工装分为通用工装、专用工装。通用工装一般通过外购获得,专用工装由企业自行设计制造。工装购买或制造完成后,要进行检验,合格后进行现场验证。(6)检测手段的配备和检测方法的确定。检测手段包括各
23、种计量器具、理化设备、测试仪器和设备。检测手段的配备一般由质量管理部(质检部)工程师负责。质量管理部(质检部)QE 工程师还应编制检验作业指导书,明确检验方法和要求。(7)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工序质量控制点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和主导因素。可以以质量特性值、影响工序因素(5MIE)等为对象来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原则。全部的关键质量特性和少数的重要质量特性及关键部位;工艺上有特殊要求,对下道工序的加工、装配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内外部质量信息反馈中出现质量问题多的薄弱环节;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实施要求。用文件形式明确质量控制点:用
24、工艺流程图或质量控制点明细表等文件形式明确质量控制点,确定需要控制的质量特性和主导因素。编制质量控制点作业指导书和多种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设备操作及维护保养规程、设备定期检查记录卡、设备日点检记录卡;工装维护保养规程;工装定期检查记录表;质量检查工具调整与维护保养规定,量检具周期校准记录卡;检验作业指导书;控制图等。在对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工序能力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和验收。质量工序表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都纳入有关部门进行控制。应有质量控制点管理制度。四、质量管理发展阶段质量管理发展阶段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就是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和以社会对质量的要求
25、为原动力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差不多每隔 20 年,在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就会发生重大的变革。按照质量管理在工业发达国家实践中的特点,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四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检验阶段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主要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人类历史上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法。小生产经营方式或手工业作坊式的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
26、器测量而定。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者,且经验就是“标准”。因此,有人又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如考工记开头就写道“审曲面势以饰五材,以辨民器”。所谓“审曲面势”,就是对当时的手工业产品作类型与规格的设计“以饰五材”是确定所用的原材料,“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进行质量检查,合格者才能使用。1918 年前后,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有人称它为“工长的质量管理”。1940 年以前,由于企业的规模扩大,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的检验部门并直属厂长领导
27、,负责全厂各生产单位和产品检验工作,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这一阶段,大量生产条件下的互换性理论和规范公差的概念也为质量检验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这些理论规定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和适宜的加工精度。质量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对零部件和成品进行检查,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不允许不合格品进入下一道工序或出厂,起到了把关的作用。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入下一道工序的产品质量。质量检验的专业化及其重要性至今仍不可忽视。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也有其弱点。其一,是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诿,缺乏系统优化的观念;其二,它属于“事后检验”
28、,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完全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一经发现废品,就是“既成事实”,一般很难补救;其三,它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这样做有时在经济上并不合理(它增加检验费用,延误出厂交货期限),有时从技术上考虑也不可能(例如破坏性检验),在生产规模扩大和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由于事后检验信息反馈不及时所造成的生产损失很大,故又萌发出“预防”的思想,从而导致质量控制理论的诞生。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统计质量控制(SQC)阶段的质量管理强调“用数据说话”,强调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故将质量管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两个课题研究组,一个是以休
29、哈特为首的过程控制组,另一个是以道奇为首的产品控制组。休哈特小组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提出“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发明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进入检验加预防阶段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 1931 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该专著奠定了质量控制理论的基础)。休哈特主张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应事先做好生产设备的调试工作、生产环境的整顿工作、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并要求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规范操作,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控制之中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道奇在 1929 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
30、法,道奇和罗米格提出了“产品检查批允许不合格品率的概念及抽样方案”,后又提出“平均检出质量极限的概念及其抽样方案”,这些方案在贝尔实验室的大批量产品的生产中进行了无数次的应用,表明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1944 年,正式公布了“道奇一罗米格抽样方案”,两人所提出的抽样的概念和抽样方法,以及所设计的“抽样检验表”,用于解决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问题,它构成了质量检验理论的重要内容。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质量控制理论与质量检验理论之际,恰逢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经济衰退时期,所以当时这些新理论乏人问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需品面临严重问题(武器质量、被服质量、药品质量等),美
31、国政府开始推广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用数理统计方法制定了战时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指南、数据分析用的控制图方法、生产中的质量管理用控制图成功地解决了武器等军需品的质量问题,使美国的军工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和经济上都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由于采用了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给这些军工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战后,质量的统计控制方法成为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统计质量控制强调对生产制造过程的预防性控制,使质量管理由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发展到突出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工序管理,成为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强有力的工具。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出废品并检验产品质量的方法,由专
32、职检验人员转移给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承担。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的问题。但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了统计方法的作用,忽视组织管理和生产者能动性对质量的影响,致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数理统计方法”、“质量管理是少数数学家和学者的事情”,限制了统计方法的推广发展,将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局限在制造和检验部门,影响产品的质量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单纯依靠统计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质量管理问题。3、全面质量控制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
33、量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在高、精、尖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下,显然仅仅依赖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也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这就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质量管理理论从SQC 向更高级的全面质量控制(TQC)管理发展。基于上述背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质量总经理菲根堡姆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在 20 世纪 60 年代先后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概念,于是人们认识到质量管理问题不能同外部环境相隔离,只能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乃至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于是系统的观点、制约的观点、沟通的观点在质量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并且,以人为本的观念被充分强调,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
34、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1961 年,菲根堡姆出版了 TotalQualityControl 一书,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朱兰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有三个环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并于 1951年首次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成为质量管理领域的权威著作。日本推出全公司的质量控制(CWQC).TQC 与 CWQC 的全面质量控制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质量控制阶段的质量管理不再局限于数理统计,而
35、是从企业内部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已经不再局限于质量职能领域,而演变为一套以质量为中心,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发达国家组织运用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使产品或服务质量获得迅速提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责任(PL)和质量保证(QA)问题。于是,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在 20 世纪 70年代末先后发布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由于各国实施的标准不一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壁垒,一套通用的、具有灵活性的国际质量保证模式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迫切需要。4、
36、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所谓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它强调了所有相关方受益。目前举世眠目的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经营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等丰富了全面质量控制理论,尤其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 ISO9000 族的国际标准,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从 1961 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
37、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起始于 1950年戴明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以及 1954 年朱兰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在日本虽然他也教授统计方法,但他很快就发觉,仅教授统计质量管理可能会犯以前美国企业界所犯的错误,因此,他修正计划而改为向企业的经营者传授品质经营的理念及重要性,而使日本早期的经营者几乎都见过戴明博士而受教于他,并实践戴明博士的品质经营理念,如准时制生产(JIT)、看板管理、质量工程等,奠定了日本 TQC 的基础。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
38、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2)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TQM 起源于美国,却在日本开花结果,20 世纪 80 年代“返销”美国,并且为美国工业和经济复兴作出了贡献。20 世纪 80 年代,TQM 开始成为美国人的关注焦点,当时美国人主要是想对日本在汽车制造业和其他耐用品比如空调的质量优势方面作出回应。对日本和美国空调制造者的一项研究表明,质量最好的美国产品比日本最差的制造产品平均次品率要高。美国的质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如此严重,以致在整个行业中改善质量成为整个国家的优先任务。1980 年
39、 6 月 24 日美国广播公司(NBC)在电视播放举世闻名的日本行,为什么我们不行(IfJapanCan,WhyCantWe?)纪录片,介绍日本通过全面质量控制(TQC)活动,创造出优异产品的情况,同时,第一次向美国介绍日本的爱德华,戴明质量奖及其在创造经济奇迹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日本企业与产品在全球大获成功,TQM 迅速向世界各国普及推广,并且在实践中产生出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总结日本 TQM 的基础上,提出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和顾客全面满意(TCS)概念,获得巨大成功。(3)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40、。1986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 年 3 月正式颁布了 ISO9000 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人们通常所熟悉的 ISO9000 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ISO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诞生于市场经济环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总结各国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广大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强化技术基础、完善内部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护环境、改善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提高企业信誉等方面提供了科学指南,同时也为企业迈向国际市场找到了“通行证”。(4)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随着质量管理
41、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各国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已成为许多国家强化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除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外,许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都设立和开展了国家质量奖。在全世界所有国家质量奖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推日本爱德华,藏明质量奖、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这三大世界质量奖被称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创造者和经济奇迹的助推器。日本企业通过申请戴明质
42、量奖,把 TQM 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中去,而且使经营战略得到贯彻实施,戴明质量奖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了 TQC 到 TQM 的转变,纠正了企业过去不重视经营战略的做法,引导和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引导企业通过连续的质量改进和设定业绩的卓越标准而获得顾客满意。“质量”在波多里奇奖中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由于波多里奇奖是针对“管理质量”和“经营质量”而被称为“卓越绩效模式”,欧洲质量奖的使命:一是激励和帮助欧洲的企业,改进它们的经营活动,并最终达到顾客满意、雇员满意,达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卓越化;二是支持欧洲企业的管理人员加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在
43、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的进程。应该看到,质量管理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就其过程而言,如朱兰所说;“大部分是彼此首位重叠的”,是不断地继承、扩展和完善的过程,而不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截然分开的,它们共同构筑成现代质量管理科学。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大进步,统计质量管理着重于应用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发挥预防性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然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与其他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和因素相关联,这不是单纯依靠统计质量管理所能解决的。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
44、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我们必须明白,质量管理理论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21世纪,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体系和过程(包括产品生产和工作),以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工作质量、过程质量和体系质量等,而在应对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中,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必然会更为完善、丰富和持续发展,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五、质量管理相关术语质量管理相关术语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最富能量的要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有形资产的扩张,而是在深刻的知识创新的基础上,把知识转化为财富。因而,质量管理的理念得到
45、进一步提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等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其 IS09000;2005 质量管理基础与术语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了对质量管理及其相关术语的认识。1、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关于质量的相互协调的活动”。注:关于质量的指导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围绕着质量而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质量管理必须与组织其他方面的管理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紧密结合,才能在实现
46、组织经营目标的同时实现质量目标。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1)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规定的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开展质量改进等活动予以实现的。(2)组织在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需要对诸如质量、计划、劳动、人事、设备、财务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序的管理。由于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向市场提供符合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产品,围绕着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是组织的各项管理的主线。(3)质量管理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是否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关系到组织的兴衰。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正式发布本组织的质量方
47、针,在确立质量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配备必要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开展各项相关的质量活动,这也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所以,组织应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和工作热情,造就人人争做贡献的工作环境,确保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活动顺利地进行。2、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意图和质量方向”。注 1:通常质量方针与组织的总方针相一致并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注 2:本标准中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可以作为制定质量方针的基础。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
48、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各方的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也是各方质量行为的准则。质量目标是“关于质量所追求的目的”。注 1:质量目标通常建立在组织的质量方针基础上。注 2:通常对组织的各相关职能和层次分别规定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体体现,目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其通常依据组织的质量方针制定。为了使质量总目标落到实处,就必须按照系统的要求,将质量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使之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3、质量策划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
49、目标并规定必要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注:编制质量计划可以是质量策划的一部分。质量策划的目的在于制定并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组织可以在质量方针制定的基础上,依据质量方针所确定的框架,在不同的层次进一步细化制定出质量目标,同时确定为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措施(必要的运行过程)和必要条件(相关资源)。为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策划应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入手,策划的结果会形成管理方面的文件,如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为实现产品的质量目标,策划应从产品的实现过程入手,策划的结果可能会形成质量计划。应该认识到,质量策划强调的是一系列活动,而质量计划只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通常是一种书面的文件。4、质量控制质
50、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质量控制是以预防为主。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质量的控制,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还适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的采购、服务的提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配置,涉及组织内几乎所有的活动。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为此,要解决要求(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过程)、需要对哪些项目进行控制等问题。质量控制是一个设定标准(根据质量要求)、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