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doc(10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综合说明1.1水库基本概况1.1.1工程概况XX市XX水库座落在XX市XX镇XX村,距XX市城区约12.5km。地理位置为东经117 235.53,北纬29 221.63,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0.66km2,水库正常蓄水位为42.4m(黄海高程,下同),设计洪水位(P=5%)44.45m,校核洪水位(p=0.5%)44.95m,水库总库容67.86万M3(本次复核)。设计灌溉耕地面积1000亩,灌溉面积500亩,保护人口3000人,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二)型水库。XX水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下游正对着XX镇XX村,一旦发生险情,将对XX村构成巨大威胁。大坝一旦失事,
2、将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及重要设施造成灾难性损失。XX水库校核洪水位为44.95m,相应库容为67.26万m3。根据水库等能划分,该水库枢纽工程属等,枢纽永久性建筑物等级为5级,校核洪水位为200年一遇。水库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灌溉输水涵管等(工程特性见附表1)。本区域为乐安河支流潘溪水,本区出露有前震旦系板溪群和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前震旦系板溪群岩性有:灰绿色绿泥绢云千枚岩,墨绿、深灰色千枚状白云绢云石英板岩,条带状绢云母板岩夹薄中层细、中粒长石砂岩及变质凝灰质砂岩,中基性变质火山岩等,主要分布于坝址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主要为残坡积层低液限粘(粉)土、含砾(砂)低液限粘(粉)土,主要
3、分布于坝址和库区一带。本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江南下古台隆,武功山官帽山台拱众埠街断凹,加里东期赣东北深断裂西北侧,自古生代以来加里东及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受其影响区内北东向、北西向的构造发育,挽近时期以来地壳运动趋于稳定,表现为缓慢的上升运动,区域稳定。XX水库属江西省的多雨地区,暴雨的主要成因受季风影响。根据XX市气象局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16.7mm,最大年降雨量为2448.1mm(1983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236.0mm(1979年),实测最大日降雨量达203.0mm(1967年6月19日),实测最大三日降雨量达478.6mm(1967年6月17日6月
4、19日)。每年的46月多为锋面雨,雨量较集中,形成洪水季节,可占全年降雨量的40%60%,最多可达65%,7月可能遭受台风影响,也曾出现过洪水。但一般在7月中、下旬即转入旱季。810月降雨甚少,只占全年降雨量的15%,最少仅为3.5%。1.1.1 工程建设及加固过程工程于1957年冬破土动工、1959年10月竣工。当时的施工条件差,属“三边”工程,施工时对清基只做了简单处理,筑坝土料为库区内表层土,为人工挑筑,人工碾压。根据原施工人员回忆,限于当时的条件,整个大坝土料全部靠农民劳务投工。大坝始建前,坝基为农田,兴建大坝清基时坝基中部沿坝轴线清除了表面杂草、松土及谷底的冲积覆盖层,清基不彻底。两
5、坝肩及上下游坝基只将表层树根、杂草、松土清除。且由于材料缺乏,大坝坝体填筑土料均来自大坝附近山坡上的小颗粒风化料。后续加固对大坝进行过加高加固处理达到现有规模。由于大坝碾压不足,填筑质量差,导致大坝渗水严重,对大坝安全埋下重大隐患。因此,必须彻底进行除险加固。1.2除险加固的必要性1.2.1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XX水库经过49年来的运行,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大坝(1)大坝坝体填筑质量差,土层较松散,坝体透水性较大,大坝清基不彻底,存在坝体渗漏和接触渗漏。现状大坝渗漏严重。(2)上游坝坡无护坡,坡比为1:2.5;下游坝坡为杂草坡面,不平整,无坡面排水系统。内外坡较陡.,坡面不平整,雨水冲刷严重
6、,有明显的散浸及集中渗水点。(二)溢洪道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坝头,为人工开挖明渠开敞式溢洪道,全长约27m,进水口底板高程为43.32m。底板为砼衬护,两侧边坡底部为浆砌石衬护,衬砌高度约1m,质量较好(2010年新建),两侧边坡上部未衬。溢洪道开挖边坡较低矮,坡高一般为1.52m,开挖坡角一般为4550,主要为土质边坡,未见坍塌现象,边坡较稳定。溢洪道无消能设施,泄槽出口直接出水渠。(三)灌溉输水涵管坝下灌溉涵管位于大坝右坝端,由斜涵和平涵组成,斜涵为混凝土结构,砼老化剥蚀,漏水严重。平涵为园形砼预制管,管径0.3m,涵管长约30m。管身砼老化剥蚀,质量较差,漏水较严重,危及大坝安全。涵管出口无
7、消能设施。(四)其它(1)水库进库公路及上坝公路标准低,路况差。现状公路为简易小路,长约0.7km,路面凹凸不平。(2)水库无管理设施、通信设施。(3)水库无水、雨情观测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不能监测水库的正常运行。1.2.2水库安全评估结论及建议(一)安全评估结论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将各专项的复核评价结果对照相应的安全性分级表及标准或准则,确定大坝安全性级别,详见表1-1。表1-1大坝安全类别评定等级成果表评价专项评价结果级别评价综合评价防洪评价防洪标准复核大坝不能抗御设计洪水。C安全性级别中有一项以上是C级,即为三类坝病险水库。工程质量综合评价大坝坝基清基不彻底,
8、填筑土较为松散,上下游护坡及排水质量差;涵管及溢洪道在工程运行中已暴露出较严重质量问题。C大坝运行管理评价大坝无安全监测设施;通讯、管理设施简陋;防汛公路简陋。差结构安全评价大坝变形分析 B综合评价为C级大坝抗滑稳定安全系数C输水涵管及溢洪道不能正常运行要求。C渗流安全评价大坝浸润线及出逸点较高,存在集中渗漏。C鉴于以上所述,目前大坝不能按设计要求安全运行,XX水库属三类坝,建议尽快进行除险加固。(二)安全评估建议(1)对大坝进行加固,输水涵管及溢洪道重建。(2)增设工程管理设施,增设水雨情预报、通讯、大坝监测设施。(3)在未进行加固处理前,加强监测,科学调度,确保水库安全运行。1.2.3除险
9、加固的必要性XX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二)水库。水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下游有小胡村等3个村,保护人口3000人,耕地3000亩,水库一旦失事,将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基础设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水库正常安全运行十分重要,由于工程存在大坝渗漏,无反滤层,涵管裂缝、蜂窝麻面,漏水严重,溢洪道无衬砌长度、高度不够、冲刷严重等工程安全隐患,水库已不能安全运行。经江西省XX市水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水库进行了安全评估,评估该水库大坝为三类坝,需进行维修加固。受XX市水务局的委托,我院承担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勘测设计工作。按有关规程规范要求,并根据安全评估结论及本阶段地质
10、勘测资料,经进一步复核和调查分析编制完成本报告。1.3除险加固的主要内容1.3.1挡水建筑物(大坝)本工程大坝加固包括:坝顶、上下游坝坡、粘土防渗斜墙及贴坡反滤等内容。(1)坝顶:坝顶高程为45.85m、坝顶长度110m、坝顶宽度为4.5m,坝顶路面采用砼结构路面,宽度为4.5m,设计结构为基层为碎石稳垫层厚0.20m,路面为0.20m厚C25砼路面,路面向上、下游侧各设2%的横坡;(2)上下游坝坡:大坝上游坡比为1:2.7,上游坝坡采用砼六角预制块护坡,坝脚设1.0m0.8m固脚,下游坝坡设草皮护坡,四周设砼排水沟;(3)下游贴坡反滤:下游坝坡坡脚处设贴坡反滤排水体,排水体顶高程为41.20
11、m,底高程为35.72m,反滤排水体的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粗砂反滤厚0.20m、卵砾石反滤厚0.20m、干砌块石厚0.40m;(4)粘土防渗斜墙:斜墙顶高程为45.85m,校核水位处厚度为1.0m,底厚度为3.0m,截水槽底高程深入基岩0.5m,底宽度为3.0m。1.3.2泄水建筑物(溢洪道)溢洪道由进水渠、控制段、陡坡段、消力池、出水渠五部分组成。进水渠顺水流方向长8m,进口宽10m,出口宽3.5m;控制段采用开敞式无闸宽顶堰型式,堰顶高程43.85m,顺水流方向长6m,溢流堰宽3.5m;泄槽布置根据地形确定,采用等宽式,边墙采用直立式浆砌石衬砌,水平长度24m,纵坡比为0.21;消力池长6.
12、0m,池深0.5m;出水渠设计为矩形断面。1.3.3输水建筑物(坝下涵管)坝下涵管加固设计为拆除原涵管,并在原址新建箱涵,进口为斜涵控制。箱涵进口底板高程35.75m,出口底板高程35.21m,涵管的断面采用矩形钢筋砼箱涵型式,高1.2m,宽1m,管身设分缝及铜片止水,分缝间距为9m,箱涵上游布设一道截水环。1.4工程特性表(见表1-2)表1-2 XX水库枢纽工程特性表一水文单位原设计(假设高程)本次复核(黄海高程)备注1集雨面积Km20.660.662设计洪水(1)校核洪峰流量m3/s8.39(P=0.5%)(2)设计洪峰流量m3/s5.34 (P=5%)二水库1水库水位(1)校核洪水位m4
13、4.95(P=0.5%)(2)设计洪水位m44.35(P=5%)(3)正常蓄水位m56.6542.40(4)死水位m5035.752水库库容(1)总库容万m367.26(2)有效库容万m327(3)死库容万m30三大坝(1)大坝型式型式均质土坝粘土斜墙坝(2)坝顶高程m59.559.7645.85(3)坝顶长m110110(4)坝顶宽m3.23.34.5(5)最大坝高m10.110.1(6)上游边坡1:2.51:2.7(7)下游边坡1:2.51:2.7四泄、引水建筑物1溢洪道(1)溢流堰型式型式无宽顶堰(2)堰顶宽m3.5(3)堰顶高程m43.852灌溉输水涵管(1)涵管型式型式预制砼管砼箱涵
14、(2)进口底高程m35.75(3)涵管长m3054(4)涵管尺寸m0.311.2五工程效益(1)灌溉面积万亩0.040.04(2)保护农田万亩0.30.3(3)保护人口万人0.30.3(4)影响重要区域小XX、义方小XX、义方六进库公路(1)长度km0.70.7(2)宽度m5(3)路面状况差泥结石2水文2.1基本资料XX市XX水库位于潘溪水,座落在XX市XX镇小胡村,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0.66km2。水库坝址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72711,北纬290059。水库流域属低山丘陵区,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较小,水库下游为丘陵平原地区。本次设计用万分之一航测图对水库流域面积等基本数据进行了复核,经量算
15、,其成果与原设计成果数据基本一致,其有关特征数据如下表2-1所示:表2-1 XX水库流域特征参数表项目流域面积F(km2)主河道长度L(km)主河道比降i()备 注原设计0.66本次复核0.661.0252由上表复核结果可以看出,本次复核成果与原设计成果基本一致,因此本次设计采用本次复核流域特征参数。由于原设计成果因历史原因,多已散失,无从考证,因此本次对水库库容进行了重新测量。采用本次复核资料,XX水库水位 库容成果见表2-2。 表2-2 XX水库水位库容面积成果表库水位(m)35.6437.6438.6439.6442.4043.8544.95库容(万m3)0.005.6212.1821.
16、4534.3149.9067.26面积(万m2)0.005.627.5111.0414.6616.5318.192.2设计暴雨本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由于控制流域面积比较小,因此暴雨汇流时间比较短。洪水季节有明显的规律性,一般6月份中旬进入汛期,到8月下旬结束。此后汛期基本结束进入枯水期。本次设计洪水采用推理公式法推求设计洪水,设计雨型采用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确定的以1小时为时段分配的区域性综合成果,设计暴雨选用地区综合成果,经与周围单站短历时暴雨成果比较后,选用的暴雨成果对工程的安全有保证,无须对其进行修正,由此推求的洪水是合理的。且得出下面结论:坝顶高程在现状情况下两种水位情况时均能满足现
17、行规范的防洪要求,现状大坝防洪安全性为C级。大坝现状可安全运行的洪水频率为20年一遇。现状溢洪道断面能完全满足过流要求.2.2.1设计暴雨计算2.2.1.1复核依据(1)防洪标准(GB50201-94)(2)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4)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5)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2.2.1.2大坝等级与洪水标准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XX水库总库容67.26m3,属小(二)型水库,工程等级为V等,永
18、久性主要水工建筑物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复核设计洪水标准,正常设计洪水采用20年一遇 (P=5%), 校核洪水采用200年一遇(P=0.5%)。2.2.1.3暴雨成因、洪水特征水库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现时间与暴雨相应。流域雨季一般在39月,46月为主汛期,该时期流域内暴雨频繁,极易形成大洪水,79月流域受到台风影响,多出现台风雨,虎山站实测最大1小时降雨80.8mm(1998年)。最大6小时降雨167.8mm(1998年),最大24小时降雨268.0mm(1969年)。本流域洪水期一般从4月份开始,至8月结束,洪峰多出现在6、7月。本流域因面积小,洪水汇流迅速,具有明显的山溪性洪水特
19、征,洪水历时一般23天,退水历时为涨水历时45倍。2.2.1.4设计洪水推求方法XX水库流域内未设、水文测站和雨量站,但在水库附近有虎山等国家站网的雨量站,各雨量站资料系列都较长,资料精度也较好。本次洪水标准复核,采用虎山雨量站作为参证站,虎山雨量站有1966至2007年实测最大1、3、6、24小时时段降雨量资料。现将虎山站19662007年实测最大时段降雨量资料系列,经频率计算,由P一型曲线适线,求得其统计参数及设计暴雨量。2.2.1.5用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暴雨由手册附图查得XX水库坝址各历年时暴雨参数如下:H24=135mm, Cv=0.48, Cs=3.5Cv, =0.9998H6=90m
20、m, Cv=0.45, Cs=3.5Cv, =0.9996 H1=42.5mm, Cv=0.43, Cs=3.5Cv, =0.9994表2-3 XX水库各频率设计点暴雨量成果表站名时段CvCs/Cv均值频率(%)0.55手册查算值10.433.542.5113.978.23180.4123.960.453.590251.1169.2240.483.5135396.9263.3虎山站实测值 10.3633786.5862.5360.35396193.58160.32240.53129.6391.84257.90由以上两种途经推算出的年最大时段暴雨量成果进行比较反映出,虎山站实测值排频求得各频率设
21、计暴雨量成果大多是查手册法较小,故本次水库防洪标准安全复核的设计洪水分析,采用手册法查算出的暴雨量成果。2.2.1.6设计暴雨及时段净雨量计算根据手册查得Kp值,求得各种历时各频率暴雨,3小时面暴雨根据以下公式推求:H2p=H1p3 (1-n2)1-n2=1.2851g(H6/H1)故求得各种历时各设计频率暴雨值,结果见表2-4。表2-4 XX水库各时段设计暴雨值时 段H1H3H6H24均 值42.590135Cv0.430.480.48Cs/Cv3.503.503.50Kp0.50%2.682.792.945%1.841.881.95点暴雨设计值(mm)0.50%113.9180.4251.
22、1396.95%78.2123.9169.2263.3点面折算系数0.99940.99950.99960.9998面暴雨设计值(mm)0.5%113.8180.3251.0396.85%78.2123.8169.1263.2由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附图3-1产流分区知,小XX水库在产流第区,查附表3-2可知IM110mm,设计前期雨量Pa=70.0mm。采用江西省统一的暴雨时程分配,时段取t=1小时,计算暴雨时程分配,由时段毛雨量计算各段累积雨量,将各时段累积雨量与设计前期雨量(该区为70mm)相加,查附表3-2()得相应各时段累积迳流量R总,再计算各时段迳流量R总。由24小时平均暴雨强度p=
23、24P/24,查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附表3-3(区)可得各频率下的下渗率,查算成果见表2-4;扣除稳渗求时段设计净净雨,各时段设计净雨计算成果见表2-52-7。表2-5 各频率下渗率计算结果表P0.5%5.00%H24p396.8263.2Ip16.5310.97fc2.32.1 107表2-6 XX水库流域24小时暴雨时段暴雨量表时段(3h)频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H24 (P=0.5%)7.37.37.37.37.37.300014.614.614.614.128.328.339.9113.826.613.113.111.77.3
24、7.35.8H24 (P=5.0%)4.74.74.74.74.74.70009.49.49.49.118.118.127.478.218.38.58.57.54.74.73.8表2-7 XX水库流域24小时净雨量表 时 段(3h) 频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4 (P=0.5%)0.0 0.3 0.70.60.71.00 0 0 5.37.610.711.8262637.6111.524.310.810.89.45.05.03.524 (P=5.0%)0000000001.82.32.73.712.316.125.376.016.26.
25、36.45.41.92.12.12.3设计洪水推求由手册附图4-2江西省推理公式分区图查得XX水库位置属第区。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地面洪峰流量和汇流历时:Q=0.278h/F式中: Rt净雨累积值(mm);,t时间(h);F流域面积(km2);Q流量(m3/s);J河道平均比降;m汇流参数。(1)计算值:先按前后相邻大小排列净雨并计算累积净雨,后计算,由公式计算各时段相应流量,成果见表2-8。表2-8 Qtt关系曲线表时间t(t=1h)0.5%5.00%Qt(m3/s)Qt(m3/s)116.111210.87.338.45.747.34.856.54.265.73.775.13.384.73.0
26、94.32.7104.02.5113.82.3123.52.1133.32.0143.11.9152.91.7162.81.6172.61.5182.51.5192.31.4202.21.3212.11.2(2)列表试算值Q:10查区计算式: 表2-9 Q关系曲线表(小时)22.533.544.555.56Q(m3/s)46.6619.119.224.982.921.821.190.820.58(3)点绘Q与Qtt曲线,两曲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的地面设计洪峰流量与汇流时间,结果如下表2-10。表2-10 地面设计洪峰流量与汇流时间表频率P=0.5%P=5.0%Qm地面(m3/s)8.35.25(h
27、)3083.46(4)设计地面洪水过程线推求洪水总量W=0.1h24F洪水历时T=9.67W/Qm地面设计地面洪水总量和洪水历时见成果表2-11。表2-11 XX水库设计地面洪水总量和洪水历时成果表设计频率P(%)0.50%5%推理公式法设计净雨h24308.6181.4W(万m3)169.43T(h)18.717.4概化五点折腰多边形过程线见成果表2-12。表2-12 XX水库地面洪水流量过程线表频率P座标a点b点c点d点e点0.50%Qt(m3/s)00.838.31.660t(h)01.874.6749.34818.75.00%Qt(m3/s)005255.251.050t(h)01.7
28、3744.3448.68717.37(5)地下径流回加计算设计洪水地下径流峰值按 计算,Qm地下为地面径流终点。地下径流过程采用以 Qm地下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底宽为二倍的地面径流过程时间。T=9.67W/Qm地面小时,W=0.1h24F。自Qm地下开始向前减少一个时段、向后增加一个时段流量均随之减少一个Qm地下,(),即得地下径流过程。地下洪水流量成果见表2-13。表2-13 不同频率的地下洪水流量成果表频率P0.5%5%R下48.241.8T18.717.4Qm地下(m3/s)0.370.35Qm地下(m3/s)0.020.03地面地下洪水流量回加计算设计洪水,设计洪水过程线成果见表2-1
29、4。表2-14 XX水库洪水过程线汇总表序号频率P=0.5%频率P=5%时间t(h)Qt(m3/s)时间t(h)Qt(m3/s)1000021.870.871.740.5634.678.394.345.3449.351.858.691.22518.70.3717.40.35619.70.3518.40.33720.70.3319.40.31821.70.3120.40.29922.70.2921.40.271023.70.2722.40.251124.70.2523.40.231225.70.2324.40.211326.70.2125.40.191427.70.1926.40.171528.
30、70.1727.40.151629.70.1528.40.131730.70.1329.40.111831.70.1130.40.091932.70.0931.40.072033.70.0732.40.052100002.3.1设计洪水成果分析为了进一步检验成果的合理性,将表2-11计算结果与本地区相邻的其它水库设计洪水成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15。表2-15 设计洪水成果比较表水库名称集水面积(km2)设计洪峰(m3/s)洪峰模系数P=0.5%P=5%P=05%P5%XX水库0.668.235.213.068.25大坞庙水库1.7729.2819.2820 13.20龙塘水库2.5137.
31、9025.3820.4813.72表2-15中看出,推理公式法推求的设计洪水成果与附近工程成果比较,洪峰模数接近,成果基本合理,本次鉴定采用由手册查出的流域暴雨特征值,用推理公式法所算出的设计洪水成果。3 工程地质1.2 3.1 概述1.2.1 3.1.1 区域地质概况本区域为乐安河支流潘溪水,属丘陵岗埠地貌,山顶高程一般为80120m,山头分布零乱,多为缓坡园顶状,山坡较平缓,山坡坡角一般2555,冲沟发育,植被良好。区内未见有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自然山坡较稳定。本区出露有前震旦系板溪群和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前震旦系板溪群岩性有:灰绿色绿泥绢云千枚岩,墨绿、深灰色千
32、枚状白云绢云石英板岩,条带状绢云母板岩夹薄中层细、中粒长石砂岩及变质凝灰质砂岩,中基性变质火山岩等,主要分布于坝址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主要为残坡积层低液限粘(粉)土、含砾(砂)低液限粘(粉)土,主要分布于坝址和库区一带。本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江南下古台隆,武功山官帽山台拱众埠街断凹,加里东期赣东北深断裂西北侧,自古生代以来加里东及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受其影响区内北东向、北西向的构造发育,挽近时期以来地壳运动趋于稳定,表现为缓慢的上升运动,区域稳定。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度,区域稳定性较好。
33、建筑物可不进行抗震安全复核。区内地表水主要有河水和溪沟水,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潜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埋藏于河漫滩冲积堆积层和山麓残坡积层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沟谷及河流,地下水位埋藏较浅,水量较丰富。基岩裂隙潜水埋藏于地表裂隙发育且连通性较好的风化带岩体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在沟谷或低洼处主要以泉水排于地表,地下水位相对埋藏较深,水量较贫乏。地下水动态类型属降雨迳流型。1.2.2 3.1.2 勘察工作量简介该工程兴建时未做过任何的地质勘探工作,历史资料缺乏,也没有任何地质成果。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完成坝址区工程地质平面测绘0.01Km2,工程地质剖面测绘约255m,对
34、天然建筑材料进行了调查,在大坝坝体上开挖了探坑2个,坝基开挖了探坑2个,总开挖深度约5.5m,在野外通过用手搓土条法对土体进行初步定名。1.3 3.2 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1.3.1 3.2.1 主要建筑物的工程质量评价一、大坝1、坝基清基质量评价根据施工回忆,大坝施工时只是将表部的杂草及松散土层进行了清除,开挖深度一般为0.30.5m,坝基部位仍存在第四系冲积低液限粘土层,贯穿大坝上下游,厚度1.53m,下部土层较密实,透水性较弱,属弱透水体;上部土层较疏松,透水性较强,属中等透水体强透水体,因此坝基清基质量较差。2、坝体质量评价大坝为均质土坝,现状坝顶高程45.4545.7m,最大坝高约9.
35、9m,坝顶宽3.74.7m,坝顶长约111m。上游坝坡正常水位以下为块石护坡,块石松散零乱,块径小,风化严重;下游坝坡为杂草坡面,不平整,无坡面排水系统。根据本次探坑揭露,大坝填筑土主要为低液限粘土,棕红、棕黄色,呈可塑状。坝体土体结构较疏松,属中等压缩性土,填筑质量较差,属中等透水土体,防渗性能较差,存在坝身渗漏的问题。大坝无排水体。二、溢洪道质量评价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坝头,为人工开挖明渠开敞式溢洪道,全长约27m,进水口底板高程为43.32m。底板为砼衬护,两侧边坡底部为浆砌石衬护,衬砌高度约1m,质量较好(2010年新建),两侧边坡上部未衬。溢洪道开挖边坡较低矮,坡高一般为1.52m,开挖
36、坡角一般为4550,主要为土质边坡,未见坍塌现象,边坡较稳定。溢洪道无消能设施,泄槽出口直接出水渠。三、输水涵管质量评价坝下灌溉涵管位于大坝右坝端,由斜涵和平涵组成,斜涵为混凝土结构,砼老化剥蚀,漏水严重。平涵为园形砼预制管,管径0.3m,涵管长约30m。管身砼老化剥蚀,质量较差,漏水较严重,危及大坝安全。涵管出口无消能设施。1.3.2 3.2.2 主要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评价一、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1、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坝址区属丘陵岗埠地貌,山体低矮,山顶呈缓坡园顶状,植被较茂密,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较厚,岩石零星出露。河谷较宽,河底宽约5055m。两岸地形较对称,山坡较平缓,山坡角约
37、1015。坝址区未发现有滑坡、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自然边坡稳定。2、地层岩性坝址区广泛分布前震旦系板溪群千枚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现就其岩性特征自上而下阐述如下。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按其成因可分为人工堆积物、残坡积物和河流冲积物。(1)人工堆积物(Q4s):主要是坝体填筑土,由棕红、棕黄色低液限粘土组成。(2)河流冲积物(Q4al):主要由低液限粘土组成,呈可塑状,结构较疏松,厚1.53m,分布于河床部位。(3)残坡积层(Q4edl):褐黄色、褐红色,主要由低液限粘土组成,土体多呈可塑状,结构较密实,属中等压缩性土,厚度约1.53m,广泛分布于坝址区。前震旦系板溪群 (Ptbn) :岩性主要为
38、灰绿色绿泥绢云千枚岩,间夹深灰色变质砂岩。其中绿泥绢云千枚岩,呈灰绿色,风化后呈灰黄色和浅紫红色,主要成份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岩石为千枚状构造,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岩层产状N17W,NE46。岩石较软弱,岩石物理力学性能较差,遇水易软化。变质砂岩,呈青灰、深灰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片状构造,变余砂状结构,岩石致密坚硬,岩石物理力学性能较好。3、地质构造坝址区构造形迹主要表现裂隙:坝址发育有三组构造裂隙,第一组层面裂隙,产状N17W,NE46,裂面平整,扭曲,沿裂隙有风化加深现象,裂隙微张或闭合,延伸长,极发育;第二组产状N39W,SW60,裂面平整,扭曲,沿裂隙有风化加深现象,裂隙
39、张开或闭合,部分裂隙有石英脉充填,局部有泥砂充填,延伸长,发育;第三组产状N47E,SE67,裂面较平整,沿裂隙有风化加深现象,少部分裂隙有石英脉充填,局部有泥砂充填,延伸较长,较发育。4、岩石风化坝址区岩石风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沿地表的均匀风化。根据野外勘察,岩石表部一般为全强风化,全强风化带岩石厚度68m,以下为弱风化和微新岩石。5、水文地质坝址区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其中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物中,水量较丰富。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石裂隙之中,水量贫乏。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和库水的补给,排泄于沟谷及河流,地下水动态类型属降雨径流型
40、。6、坝基岩土体透水性及渗漏评价根据施工回忆,大坝施工清基时未按要求进行,坝基残留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棕黄、棕红色低液限粘土层,厚度约1.53m,层位较稳定,贯穿大坝上下游。上部土体结构较疏松,透水性较强,属中等强透水体,下部土体较密实,透水性较弱,属弱透水体,因此坝基上部土体存在渗漏问题。坝基岩体主要为灰绿色绿泥绢云千枚岩,间夹深灰色变质砂岩。表部岩石呈全强风化,岩石裂隙发育,多呈微张,少为闭合状,局部见有泥质物充填,透水性较强,表部岩石一般为中等透水岩层,坝基表部岩体存在渗漏问题。二、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坝头,为人工开挖明渠开敞式溢洪道,全长约27m,进水口底板高程为43
41、.32m。底板为砼衬护,两侧边坡底部为浆砌石衬护,上部未衬。溢洪道通过地段山体低矮,山坡平缓,未见有滑坡、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自然边坡稳定。溢洪道出露的地层岩性上部为第四系残坡积棕红色低液限粘土,稍密状,下伏为前震旦系板溪群 (Ptbn)灰绿色绿泥绢云千枚岩,间夹深灰色变质砂岩。表部岩石呈全强风化,岩性软弱,裂隙发育,多呈微张状。溢洪道底板为砼衬护,两侧边坡底部为浆砌石衬护,衬砌高度约1m,质量较好(2010年新建),上部未衬。溢洪道开挖边坡较低矮,坡高一般为1.52m,开挖坡角一般为4550,主要为土质边坡,未见有坍塌现象,边坡较稳定。溢洪道无消能设施,泄槽出口直接出水渠。综上所述,溢洪道衬护质量较好,抗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