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教育精选课件.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7490106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教育精选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教育精选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教育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教育精选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教育第一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 道德与品德道德与品德 1.1.道德道德 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 行为规范的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是一定社会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 所设定的所设定的一整套规则体系。一整套规则体系。以以善与恶、荣与辱、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善与恶、荣与辱、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和虚伪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人与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以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

2、力量,人之间的关系,以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第二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 道德与品德道德与品德 2.2.品德品德 亦称品行、德性、道德品质,它是个体在遵守一定社会的亦称品行、德性、道德品质,它是个体在遵守一定社会的 道德规范和准则去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和社会之间关系时道德规范和准则去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和社会之间关系时 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性化的社会道德现象,即是品德是个性化的社会道德现象,即是个体的道德面貌。个体的道德面

3、貌。(1 1)从品德的特性来看,品德是一种内隐和稳定的心理倾向)从品德的特性来看,品德是一种内隐和稳定的心理倾向 或特征。或特征。(2 2)从品德形成的过程来看,品德是个体道德价值观念不断)从品德形成的过程来看,品德是个体道德价值观念不断 内化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内化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3 3)从品德的心理构成来看,品德是复合体)从品德的心理构成来看,品德是复合体.(4 4)从品德的表现方式看,品德体现在个体的一系列道德行)从品德的表现方式看,品德体现在个体的一系列道德行 为中为中.第三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 道德与品德道德与品德 2.2.品德品

4、德 亦称品行、德性、道德品质,它是个体在遵守亦称品行、德性、道德品质,它是个体在遵守 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去处理个人与他人、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去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和社会之间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群体和社会之间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 理特征和倾向。理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性化的社会道德现象,即是品德是个性化的社会道德现象,即是个体的道个体的道 德面貌。德面貌。第四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 道德与品德道德与品德 3.3.道德与品德的关系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1 1)两者的联系表现)两者的联系表现 a.a.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是社会

5、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是社会 道德标准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一个人面临一系列道德标准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一个人面临一系列 道德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人格倾向。道德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人格倾向。b.b.个体的品德,构成或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或风气,个体的品德,构成或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或风气,特别是社会的优秀人物的品德,会影响社会的道德特别是社会的优秀人物的品德,会影响社会的道德 风尚。风尚。c.c.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并不是自发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并不是自发的、必然会发生的,品德是在社会与家庭道德气氛熏陶必然会发生的,品德是在社会与家庭道德气

6、氛熏陶 下和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和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五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 道德与品德道德与品德 3.3.道德与品德的关系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 2)两者的区别表现)两者的区别表现 a.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 性质、发展等问题是性质、发展等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现象,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现象,其形成和改变是其形成和改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六页,本课件共

7、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 道德与品德道德与品德 3.3.道德与品德的关系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 2)两者的区别表现)两者的区别表现 b.b.道德是客观存在,不以个体品德为转移。道德是客观存在,不以个体品德为转移。它的产生它的产生 与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它依赖于整个社会与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它依赖于整个社会 的存在与发展,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的存在与发展,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品德则必须以前者为基础,是个体现象。品德则必须以前者为基础,是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它的形成 和发展,一方面要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和发展,一方面要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 受

8、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它的发生、发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它的发生、发 展则有赖于具有某种品德的个体的存在,并随个体展则有赖于具有某种品德的个体的存在,并随个体 的消亡而不复存在。的消亡而不复存在。第七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 道德与品德道德与品德 3.3.道德与品德的关系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 2)两者的区别表现)两者的区别表现 c.c.道德是社会对人们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道德是社会对人们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 是处理契约不断选择的结果。是处理契约不断选择的结果。品德是个体在一定社会道德氛围中习得的,品德是个体在一定社会道德氛围中习得的,是社会道德观念

9、不断内化的产物。是社会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产物。第八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品德心理的结构品德心理的结构 2.2.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 (1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行为准则以及执行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是对道德行为准则以及执行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个体要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掌握一系列道德概念个体要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掌握一系列道德概念 和观念,并进一步形成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系和观念,并进一步形成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系 (道德观)。(道德观)。第九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品德心理的结构品德心理的结构 2.2.品德的基本

10、心理结构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 (2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 是个体伴随着道德认识过程和道德行为选择而是个体伴随着道德认识过程和道德行为选择而 产生的一种内在心理体验。产生的一种内在心理体验。当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并获当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并获 得满足时的体验就是道德情感。得满足时的体验就是道德情感。(3 3)道德意志行为)道德意志行为 指一个人面临道德问题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指一个人面临道德问题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 系列自觉和复杂的意志行动过程。系列自觉和复杂的意志行动过程。第十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品德心理的结构品德心理的结构 2.2

11、.品德心理结构的理解品德心理结构的理解 (1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反过来影响道德认知的倾向和深度;道德情感又反过来影响道德认知的倾向和深度;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和行为的源泉,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和行为的源泉,道德意志和行为反过来影响道德认知和情感的道德意志和行为反过来影响道德认知和情感的 形成水平和速度。形成水平和速度。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品德心理的结构品德心理的结构 2.2.品德心理结构的理解品德心理结构的理解 (2 2)品德心理结构与内容

12、的多层次性)品德心理结构与内容的多层次性 表层系统表层系统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 深层系统深层系统 动机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动机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n品德心理的结构品德心理的结构 2.2.品德心理结构的理解品德心理结构的理解 (3 3)品德心理结构的阶段性和系统动力性)品德心理结构的阶段性和系统动力性 品德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品德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生成结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

13、生成结构 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调节道德行为的执行结构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调节道德行为的执行结构 品德稳定的定型结构品德稳定的定型结构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 1.1.我国传统的品德发展思想我国传统的品德发展思想 (1 1)内求说)内求说 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内求心中之理的过程。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内求心中之理的过程。如孟子曰:如孟子曰: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生来就具有人生来就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这“四端四端”,

14、四端的继续发展就会产生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四端的继续发展就会产生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 1.1.我国传统的品德发展思想我国传统的品德发展思想 (2 2)内求说)内求说 品德的形成是个体在外界的影响下磨砺的结果。品德的形成是个体在外界的影响下磨砺的结果。如荀子曰:如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品德不会通过品德不会通过“终日而思终日而思”来获得,来获得,只有善于只有善于 考察客观事物的外铄式学习才能够培养德行。考察客观事物的外铄式学习才能够培养德行。第十

15、五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 2.2.皮亚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理论的发展理论 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尊重准则和和社会公正感社会公正感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他律他律和和自律自律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 2.2.皮亚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理论的发展理论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

16、心阶段(2-52-5岁):岁):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责任归因与权威中心阶段(责任归因与权威中心阶段(6-86-8岁):岁):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中逆阶段或平等阶段(中逆阶段或平等阶段(8-108-10岁):岁):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1-1211-12岁):岁):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 3.3.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

17、德发展阶段理论 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惩罚和服从取向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第五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社会契约取向第六阶段:第六阶段:良心或者原则的道德取向良心或者原则的道德取向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 3.3.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 1)惩罚和

18、服从取向)惩罚和服从取向 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2 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 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 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 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他们能够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他们能够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 严

19、重程度。严重程度。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 3.3.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 3)好孩子取向)好孩子取向 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 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4 4)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 承当社会的义务和职责。承当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

20、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 序的准则。序的准则。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 3.3.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5 5)社会契约取向)社会契约取向 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认为反映大多数人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认为反映大多数人 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6 6)良心或原则的道德定向良心或原则的道德定向 每一阶段的划分不仅考虑到儿童是选择服从,还是选每一阶段的划

21、分不仅考虑到儿童是选择服从,还是选 择需要,还要看儿童对这种选择的说明和公正性。择需要,还要看儿童对这种选择的说明和公正性。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同样的年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断的最高水平。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矛盾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矛盾错误的道德认识错误的道德认识 消极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心理矛盾心理矛盾

22、道德认识道德认识 情感障碍情感障碍遵守道德规范的意愿遵守道德规范的意愿个人需要动机个人需要动机愿意遵守道德规范愿意遵守道德规范 辨别力辨别力愿意遵守道德规范愿意遵守道德规范意志薄弱意志薄弱道德认识道德认识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愿意遵守道德规范愿意遵守道德规范不良行为不良行为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道德规范学生认知水平差学生认知水平差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矛盾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矛盾 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社会舆论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社会舆论和教育等影响,将社会道德规

23、范内化的过程。和教育等影响,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在儿童道德内化过程中存在八大心理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在儿童道德内化过程中存在八大心理矛盾,正是这些矛盾 推动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应该包括多方面的内化: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应该包括多方面的内化:社会品德评价的内化社会品德评价的内化 社会道德信念的内化社会道德信念的内化 社会需要的内化社会需要的内化 社会道德行为的内化社会道德行为的内化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发展

24、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基础,是在社会与教育的影响下,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基础,是在社会与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通过个人道德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个体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要经历个体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要经历理性化理性化和和社会化社会化两个过程。两个过程。儿童道德的成熟:儿童道德的成熟:道德认识上的成熟道德认识上的成熟 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即儿童能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推理,即儿童能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进而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进而形成自己的道

25、德原则的能力。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1.1.道德观念的形成发展道德观念的形成发展 (1 1)道德印象的获得,即获得直接的道德经验)道德印象的获得,即获得直接的道德经验 道德印象也叫道德表象。感性的道德印象是学生的直接道德印象也叫道德表象。感性的道德印象是学生的直接 道德经验,是形成学生道德概念的基础。道德经验,是形成学生道德概念的基础。(2 2)道德知识意义的获得)道德知识意义的获得 学生只有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理解道德规范,才能形学生只有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理解道德规范,才能形 成正确的道德

26、概念。道德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分析、综合、成正确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实现的,因此,道德思维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实现的,因此,道德思维 能力在道德知识的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力在道德知识的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1.1.道德观念的形成发展道德观念的形成发展 (3 3)道德观点的形成)道德观点的形成 道德观念的形成,不仅要求学生了解道德知识,道德观念的形成,不仅要求学生了解道德知识,掌握道德概念,还要求学生在获得

27、道德知识意义的掌握道德概念,还要求学生在获得道德知识意义的 基础上,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和道德观点,基础上,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和道德观点,用于指导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用于指导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2.2.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信念指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道德信念指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 动力性的道德观念。其强度不单纯取决于某种道德规范动力性的道德观念。其强度不单纯取决于某种道德规范 的正确程度,主要取决于主体的确信程度。

28、特点的正确程度,主要取决于主体的确信程度。特点:(1)(1)坚定性坚定性 (2 2)稳定性)稳定性 (3 3)情感性)情感性 (4 4)意志性)意志性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道德信念的准备时期道德信念的准备时期 道德信念萌发期道德信念萌发期 道德信念确定期道德信念确定期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2.2.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形成 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 主要条件,除了取决于主要条件,除了取决于 道德认识水平与

29、已有的道德经验之外,还主要依赖于:道德认识水平与已有的道德经验之外,还主要依赖于:(1 1)学生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了与道德认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学生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了与道德认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要形成道德信念,学生需通过道德实践,亲身体验到道德要形成道德信念,学生需通过道德实践,亲身体验到道德 规范的正确性,必要性和可信性,已有的道德知识才会转化规范的正确性,必要性和可信性,已有的道德知识才会转化 为道德信念。为道德信念。这种道德经验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个体的道德知识转这种道德经验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个体的道德知识转 化为道德信念的过程有重大影响作用。化为道德信念的过程有重大影响作用。第二十

30、八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2.2.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形成 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 主要条件,除了取决于主要条件,除了取决于 道德认识水平与已有的道德经验之外,还主要依赖于:道德认识水平与已有的道德经验之外,还主要依赖于:(2 2)道德信念的形成还与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所产生的情感)道德信念的形成还与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所产生的情感 体验的性质和强度密切相关体验的性质和强度密切相关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

31、条件 (3 3)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对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对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 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1.1.中学生情感形式的发展中学生情感形式的发展 (1 1)直觉的道德感)直觉的道德感 (2 2)形象的道德感)形象的道德感 (3 3)理性的道德感)理性的道德感 道德情感形式的发展呈现年龄特征。研究表明,初一、初二道德情感形式的发展呈现年龄特征。研究表明,初一、初二 的学生易受情境的影响,直觉的情绪体验强烈,自觉意识到激的学生易受情境的影响,直觉的情绪体验强烈

32、,自觉意识到激 情后果的水平较低,情绪的自控水平不高;初三以后,直觉的情后果的水平较低,情绪的自控水平不高;初三以后,直觉的 情绪体验明显减少,伦理道德情感逐渐增强。在良好的集体影情绪体验明显减少,伦理道德情感逐渐增强。在良好的集体影 响下,这种情感增长得更快。响下,这种情感增长得更快。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 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2.2.中学生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发展中学生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发展 (1 1)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日益提高)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日益提高 (2 2)中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

33、)中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 (3 3)中学生的友谊感强烈)中学生的友谊感强烈 3.3.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行育情、以境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行育情、以境育情 (1 1)改变传统的德育观,重视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改变传统的德育观,重视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 道德情感学习道德情感学习 (2 2)正确对待与培养学生的需要)正确对待与培养学生的需要 (3 3)组织道德活动,创设道德情境)组织道德活动,创设道德情境 (4 4)培养学生情感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情感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

34、、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 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 1.1.中学生道德意志行为产生的基本过程中学生道德意志行为产生的基本过程 (1 1)产生道德动机)产生道德动机 (2 2)作出行动抉择,树立道德信心)作出行动抉择,树立道德信心 (3 3)执行道德决定,显示道德恒心)执行道德决定,显示道德恒心 2.2.中学生道德动机的发展中学生道德动机的发展 (1 1)主导性道德动机逐步明确)主导性道德动机逐步明确 (2 2)道德动机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道德动机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 3)道德动机的社会性与现实性进一步增强)道德动机的社会性与现实性进一步增强第三十二页,本课

35、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 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 3.3.中学生道德意志行为产生的基本过程中学生道德意志行为产生的基本过程 (1 1)他控到自控,即从强制性向半强制性再向自觉纪律发展)他控到自控,即从强制性向半强制性再向自觉纪律发展 (2 2)外控到内控,即从外在纪律要求向内在纪律性发展)外控到内控,即从外在纪律要求向内在纪律性发展 (3 3)被动到主动,即从被动的个人遵守到积极维护纪律发展)被动到主动,即从被动的个人遵守到积极维护纪律发展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 中学生道德意

36、志的发展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 4.4.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 a.a.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道德意志锻炼的榜样,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道德意志锻炼的榜样,提高 学生对道德意志力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自觉锻炼学生对道德意志力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自觉锻炼 意志的意愿;意志的意愿;b.b.教师应该注意创设特定情境,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创设特定情境,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学生 的意志;的意志;c.c.在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

37、,采取不同的 措施,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拟定个性化的措施,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拟定个性化的 锻炼意志的计划,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意志。锻炼意志的计划,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意志。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 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1.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其训练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方式的讲解、榜样示范、其训练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方式的讲解、榜样示范、道德行为步骤的分解、道德行为方式的练习、道德行道

38、德行为步骤的分解、道德行为方式的练习、道德行 为练习的反馈调节等方法来进行。为练习的反馈调节等方法来进行。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 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2.2.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学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学是 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发展的趋势看,从发展的趋势看,一般是在初三前后形成的;一般是在初三前后形成的;从内容来看,从内容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良好与不良道德行为习

39、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良好与不良道德行为习惯 向两极分化;向两极分化;从稳定性来看,从稳定性来看,初三前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初三初三前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初三 以后有较大的自动性,可塑性降低。以后有较大的自动性,可塑性降低。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7页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n 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3.3.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条件:适当的强化,榜样的选择和给予实践机会。条件:适当的强化,榜样的选择和给予实践机会。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有意识地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

40、)有意识地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 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2 2)注意创设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情境;)注意创设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情境;(3 3)向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拒绝仿效不良行为;)向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拒绝仿效不良行为;(4 4)训练与动机激发相结合,采取多种训练方法,如行为)训练与动机激发相结合,采取多种训练方法,如行为 模拟、角色扮演、评比与竞赛等,要及时反馈、扬好模拟、角色扮演、评比与竞赛等,要及时反馈、扬好 抑坏;抑坏;(5 5)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坚定意志,鼓励学生与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坚定意志,鼓励学生与不良行为 习惯作斗争。习惯作斗

41、争。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n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1.1.过错行为过错行为 是指中学生个体或群体是指中学生个体或群体违背道德规范违背道德规范而出现的问题行为。而出现的问题行为。对个体而言,过错行为会给家庭和学校带来麻烦,经常性对个体而言,过错行为会给家庭和学校带来麻烦,经常性 的过错行为,学生会在惯性的驱使下转化为品德不良,妨的过错行为,学生会在惯性的驱使下转化为品德不良,妨 碍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成为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隐碍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成为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隐 患;群体性的学生过错行为,既会

42、对学校校风班风建设带患;群体性的学生过错行为,既会对学校校风班风建设带 来损害,也会造成学校管理困难,增加管理成本。来损害,也会造成学校管理困难,增加管理成本。过错行为具有过错行为具有盲目性、偶然性、情境性、情绪性、易变性盲目性、偶然性、情境性、情绪性、易变性 等特征。等特征。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n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2.2.不良品德行为不良品德行为 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一贯的、严重的、有意识地违反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一贯的、严重的、有意识地违反 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

43、利益的行为。3.3.中学生不良品德的特点中学生不良品德的特点 (1 1)呈现出低年龄化和侵财化)呈现出低年龄化和侵财化 (2 2)组织)组织“团伙化团伙化”(3 3)呈现出暴力化和类型)呈现出暴力化和类型“多样化多样化”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n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3.3.中学生不良品德的特点中学生不良品德的特点 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应该注意防范以下情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应该注意防范以下情形的出现:形的出现:(1 1)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从不良行为、恶作

44、剧发展到违法犯罪;(2 2)由学习不良发展到道德、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由学习不良发展到道德、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 帮成伙或逃学,发展成违法犯罪;从冒险、游乐到离帮成伙或逃学,发展成违法犯罪;从冒险、游乐到离 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而违法犯罪;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而违法犯罪;(3 3)从娇生惯养到称王称霸到行凶打人从娇生惯养到称王称霸到行凶打人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n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3.3.中学生不良品德的特点中学生不良品德的特点 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应该注意防范以中学生不良品德

45、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应该注意防范以下情形的出现:下情形的出现:(4 4)从被歧视、虐待到行凶报复,或被遗弃而流浪街头,从被歧视、虐待到行凶报复,或被遗弃而流浪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被坏人教唆而犯罪;(5 5)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窃抢劫;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窃抢劫;(6 6)模仿影视里的暴力和色情镜头,从好奇到偷尝禁果而模仿影视里的暴力和色情镜头,从好奇到偷尝禁果而 违法犯罪;违法犯罪;(7 7)沉迷网吧,色情、暴力游戏日益成为青少年品德不良沉迷网吧,色情、暴力游戏日益成为青少年品德不良 的重要诱因。的重要诱因。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

46、矫正n 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理论综述理论综述 (1 1)青春机危机理论)青春机危机理论 人的发展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相近的环境中,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易于越轨,主要是在相近的环境中,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易于越轨,主要是 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的差异所致。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的差异所致。(2 2)社会失调理论)社会失调理论 社会结构的失调势必导致一批低文化青少年层的出现,社会结构的失调势必导致一批低文化青少年层的出现,这是青少年品德不良升高的社会原因。这是青少年品德不良升高的社会原因。第

47、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n 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理论综述理论综述 (3 3)遏制理论)遏制理论 对人的行为的遏制有两种:对人的行为的遏制有两种:一是外部遏制(主要是社会压力);一是外部遏制(主要是社会压力);二是内部遏制(内在控制力)。二是内部遏制(内在控制力)。当具有良好的外部遏制和内部遏制能力时,就能约束当具有良好的外部遏制和内部遏制能力时,就能约束 人们不敢产生品德不良行为;否之,则相反。人们不敢产生品德不良行为;否之,则相反。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三

48、、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n 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理论综述理论综述 (4 4)标定理论)标定理论 青少年品德不良是社会对有过错的儿童贴上坏的青少年品德不良是社会对有过错的儿童贴上坏的 标签的结果,当他们第一次被贴上坏的标签之后,标签的结果,当他们第一次被贴上坏的标签之后,就放纵自己的不良行为,来对抗社会对他们的不良就放纵自己的不良行为,来对抗社会对他们的不良 标定。标定。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n 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理论综述理论综述 (5 5

49、)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品德不良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品德不良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社会环境中人们的 言行或直接体验品德不良活动获得的。言行或直接体验品德不良活动获得的。获得犯罪行为的外部条件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亚获得犯罪行为的外部条件是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亚 文化群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中言语、文字、图像等符合文化群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中言语、文字、图像等符合 的示范;的示范;犯罪行为由于得到外部强化而得以保持;犯罪行为由于犯罪行为由于得到外部强化而得以保持;犯罪行为由于 模仿、不利处境的逼迫、诱因的作用、命令与强迫、妄想、模仿、不利处境的逼迫、诱因的作用、命令

50、与强迫、妄想、酒精作用等因素而被激发。酒精作用等因素而被激发。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7页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三、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n 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理论综述理论综述 (6 6)亚文化理论认为,)亚文化理论认为,青少年品德不良是下层社会少年中亚青少年品德不良是下层社会少年中亚 文化发展的结果。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渴望达到中上层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渴望达到中上层社会 的生活目标,但是由于本身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的生活目标,但是由于本身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 学校或社会上的竞争中经常遭到失败或挫折,但是又无法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