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低工资标准转型的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最低工资标准转型的思考.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家论坛专LABOUR UNION STUDIES石 云 Shi Yun文关于最低工资标准转型的思考一、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国际社会施行最低工资标准将近 120 年。在我国,1949 年之前国共两党政府都曾试图在各自辖区内推行最低工资制度,但真正立法施行最低工资标准是上世纪 80、90 年 代。1984 年,我 国宣布承认旧中国于 1930 年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制定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1989 年,珠海市率先立法施行最低工资标准。随后,1992 年深圳市、1993年上海市和广州市相继出台最低工资标准的地方规定。1993 年底,我国劳动部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制定企业最低工资规定,
2、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工会、企业家协会研究确定最低工资的权利。1 9 9 4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2004年初,劳动保障部再次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发布最低工资规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最低工资规定,同时废止了 企业最低工资规定。2004 年底,随着西藏颁布本自治区最低工资标准,我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截至 2011 年上半年,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 1320 元,小
3、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 13 元。根据全国总工会 2009 年底的调查,被调查企业有近 1/3 的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的劳动报酬基本上是当地最低工资。再根据我国学者陈永杰的估算,全国至少有 3000 万职工的工资徘徊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然而,这项与全国数千万劳动者收入息息相关的最低工资标准,却存在着一系列不尽人意的问题。1、最低工资标准没有切实体现劳动力的价值目前我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大多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两倍左右。比如 2011 年,最低工资标准比之于城市低保标准,北京是2.4 倍,上海是 2.5 倍。也就是说,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京沪两地,一个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
4、了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之后,其所得到的最低劳动报酬仅够保证包括劳动者本人在内的两口半人的最低生活,还不如一个三口之家的低保户收入。最低工资标准低下的原因,在于相关的法律规定。无论是1993 年企业最低工资规定,还是 2004 年最低工资规定,两个规定都是首先将“当地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作为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数。此外,在两个规定推出的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中,都重点列举了以贫困户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为依据的比重法、以最About Transformation of Minimum Wage Standard2011年第5 期工会理论研究1家论坛专LABOUR UNION S
5、TUDIES低食物费用为依据的恩格尔系数法,而国际通行的以社会平均工资 40%-60%为 依 据 的 社 会 平 均工资法只是附带作了提示。因此,我国各地政府大多基于上述法律规定,以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作为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主要方法,从而导致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最低工资演变为最低生活工资。最低工资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虽然都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制度,但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最低工资领取者领取的是其提供了法定劳动之后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生活保障领取者领取的是无须提供劳动的最低生活费用。如果最低工资沦落为最低生活工资,劳动力价值就被低估了,劳动也就丧失了应有的尊严。其结果必然会造成“就业不如吃低
6、保”、劳动者不超时加班就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等制度困境。2、最低工资标准没有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最低工资标准除了保障劳动者最低劳动报酬以外,还有减少工资不平等现象的功能。国际社会衡量最低工资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率。通过最低工资占平均工资的比率、最低工资增长水平与平均工资增长水平的比例,可以度量劳动者之间工资分配的公平情况。一般来说,最低工资在平均工资中占比大、最低工资增长水平高于或同步于平均工资增长水平,就意味着工资收入差距在缩小、工资分配比较公平。因此,国际社会通常直接使用社会平均工资法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即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月社会平均工资的 40%-60%。如果以最低
7、工资占平均工资的比率作为考察指标,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1)最低工资占平均工资的比率不断下降。上世纪 80、90 年代我国各地相继出台最低工资标准时,最低工资大多超过平均工资的 40%,比率非常合理。但是,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最低工资占平均工资的比率却日趋下降。据有关专家统计,1995 年我国最低工资占平均工资的比率为 44%,2006 年下降至 28%。尽管近两年各省市大幅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但相对于平均工资而言,最低工资依然处于低位。以 北 京 市、天 津 市、上 海市、杭州市、深圳市为例,五城市最低工资占月平均工资的比率,在上世纪 90 年代最低工资建立之年分别为 3
8、8.53%、38.50%、44.59%、39.31%、49.57%;2001 年分别为 28.85%、34.21%、33.10%、29.00%、26.55%;2010 年分别为 22.85%、29.41%、28.74%、38.45%、26.16%。由 此可以观察到五城市的比率,在最低工资建立之年都接近或超过社会平均工资法要求的 40%的底线;到 2001 年这一比率大幅下降;2010 年与 2001 年相比,除了杭州市的比率有较大反超之外,其他四个城市的比率依然是下降的;2010 年与最低工资建立之年相比,五城市的比率全部都是下降的。这表明工资收入低端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9、(2)最低工资增长落后于平均工资增长。从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涨幅的比较来看,我国最低工资增长水平明显落后于平均工资增长水平。以广州和上海两市为 例,广 州 市 在 1993-2009 年的 17 年里,最低工资标准增长了2.44 倍,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了6.48 倍;上海市在 1993-2010 年的 18 年中,平均工资年均涨幅为11.39%,最低工资标准年均涨幅只有 9.26%。沪穗两市最低工资增长水平低于平均工资增长水平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差距越来越大、最低工资占平均工资的比率比越来越小、工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也说明,地方政府通过最低工资政策减少工资不平等现象所作的
10、努力是不够的。3、最低工资标准没有让低收入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衡量最低工资标准还有一个重要指标,是最低工资与人均GDP 的比率。通过最低工资占人均 GDP 的比率、最低工资增长水平与人均 GDP 增长水平的比例,可以反映国家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否相应地转化为低端劳动力市场最低工资的增长。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08-2009 年全球工资报告,全球最低工资占人均 GDP 的比率 2000-2002 年、2004-2007 年 分 别 为68%、60%。我国学者刘植荣指出,世界最低工资平均是人均 GDP 的工会理论研究22011年第 5 期58%,目前中国的最低工资只是人 均 GDP 的 25%
11、,不 及 世 界 标准的一半。同样以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杭州市、深圳市为例,五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占人均GDP 的比率,在最低工资建立之年 平 均 为 24.08%;2001 年 为 分别 为 19.33%、25.83%、18.19%、21.19%、15.89%;2010 年 分 别为 16.40%、15.68%、18.34%、19.32%、14.38%。由此,可以观察到五城市最低工资占人均 GDP比率下降、最低工资与人均 GDP涨幅拉大的趋势。这充分反映出五城市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没有相应地转化为低端劳动力市场最低工资的增长,最低工资标准没有让工资收入低端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二、我国最
12、低工资标准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根据目前学术界韩兆洲等学者对最低工资标准“三线”(生存线、温饱线、发展线)的研究,假设在食品、衣着、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八大类居民消费支出中,包括前四类支出为生存线、前六类支出为温饱线、全部八类支出为发展线,2010 年我国大部分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徘徊于生存线,仅够维持最低生存需要。如果进一步用社会平均工资法进行推算,现阶段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生存线”、“温饱线”、“发展线”,应分别为平均工资的30%、35%、40%。因此,在我国发展模式进入转型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也必须相应地转型。具体地说,
13、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方法应从目前主要以贫困户人均生活费支出水平为依据的比重法,转变为国际通行的以社会平均工资 40%-60%为 依 据 的 社 会 平 均工资法,使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走出维持最低生理需求的“生存线”,向包含生理和发展需求的“发展线”迈进,成为战胜在职贫困、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社会政策。1、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工资理论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应该包含生理要素和发展要素,坚决批判资产阶级及其学者仅仅将“灵魂不离开躯体”的最低生理需要作为工人“最低限额的工资”。因此,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如果还停滞在维持生理底线的生存型,与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2、体现最低工资的最初目的
14、国际社会一百多年前建立最低工资标准的目的,就是要废除“血汗工厂”支付给劳动者仅能维持生理底线的“血汗工资”,保护低收入劳动者获得较为“公平”的工资收入。国际劳工组织在2008-2009年全球工资报告中重申,设计最低工资政策的第一原则,就是体现其初衷,即提供一个可以维持体面生活的“体面工资底线”。国际劳工组织进一步指出,各国最低工资水平占平均工资的比例不同,但很多在平均工资的 40%左右,这在各国考虑理想的最低工资水平时可作为一个有用的参考。由此可见,国际社会倡导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是生存型而是占平均工资 40%左右的发展型的最低工资标准。3、践行中共中央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中共“十七大”以
15、来,党中央一直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提低、扩中、控高、打非”等手段,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其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已成为党和国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排序第一的举措。“提低”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而最低工资标准只有从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才能有效地发挥“提低”的作用。4、顺应我国发展模式的第二次转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模式从经济增长转向民生改善的决定性时期。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之下,我国人保部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率写入五年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 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
16、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 40%以上。因此,最低工资标准从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是符合我国发展模式转型和“十二五”规划要求的。5、部分省市已着手实施发展型最低工资标准近年来,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家论坛专LABOUR UNION STUDIES2011年第5 期工会理论研究3大幅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的强劲势头之下,广东、浙江、北京等省市进一步提出将最低工资标准与当地平均工资挂钩的设想,计划在近年内将最低工资提升到平均工资的 40%。这些设想表明,实行发展型的最低工资标准已势在必行。三、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转型的可行性关于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从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的具体目标,可以参照我国人保部“十二五”规
17、划中关于最低工资的发展目标,即“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 13%以上,“十二五”期末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 40%以上。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1-200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8%。其中“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 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 10.6%。未来五年,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年均增长 7%。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信息,2011 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 20445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
18、.6%。国家宏观经济的雄厚基础和良好运行态势,为低工资劳动者提高收入、推动最低工资标准转型提供了可靠的客观条件。2、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2001-2009 年,我 国 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1.8%。其 中“十 一 五”期 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从 2005 年的 14803 亿元增加到 2009 年的34542 亿元,增长了 1.33 倍,年均增长 23.6%。专家预测,未来五年的企业利润仍可保持 15%左右的年均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信息,2011 年 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实现利润 28004 亿元,同比增长28.3%。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19、企业利润继续增加,有条件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适当改变资本与劳动的收入分配关系,为改善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状况做出努力,实现最低工资标准转型。3、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1-2009 年,我 国 财 政收入年均增速高达 19.9%。其中“十一五”期间从 2005 年的 31649亿 元 增 加 到 2010 年 的 83080 亿元,增长了 1.63 倍,年均增长21.3%。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仍可保持 1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国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财政实力的日益增强,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政府有条件通过财税优惠和社会保险补贴等
20、手段,扶持低工资劳动者集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中小企业有能力执行发展型的最低工资标准,支持最低工资标准转型。4、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2001-2009 年,我 国 城 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名义增长 11.8%,实 际 增 长 9.9%。其中“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05 年的10493 元提高到 2010 年的 19109元,增长了 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 9.7%。未来五年,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目标是年均增长 7%以上。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对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差
21、距作出合理调节,促进最低工资标准转型。5、借助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旺势,五年转型可以预期“十一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虽然 2009 年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暂停调整,但年均增长率依然达到 10%。2010 年全国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幅上调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为 22.8%,一些省份甚至达到 25%以上。2011 年上半年,全国共有 18 个地区再次大幅上调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2%。纵观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在“十一五”期间稳步增长和近年来大幅上调的态势,“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 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达到平均工资 40%以上的目标是可以预期的。(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发稿 张 琼)家论坛专LABOUR UNION STUDIES工会理论研究42011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