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 减值会 计计量 的统一 毛新 述 戴德 明(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1 0 0 0 4 8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1 0 0 8 7 2)【摘要】本文从财务报告模式的转换讨论 了建立与财务报表 目 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要素定义相符的计量标 准,进而分析了现行主要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分离及其不利后果。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基于财务报告“价值观”的要求统一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可能途径,从而为解决以 F A S B 和 I A S B为主的不同准则制定机构关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分歧,实现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以及建立全球统一 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提供 了可行的
2、思路。【关键词】财务报告模式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资产减值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监管机构、准则制定机构和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 值会计计量的广泛讨论。其中,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一直是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最大障碍,尽 管金融危机咨询组(F C A G)2 0 0 9年 7月在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和趋同的建议 中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 事会(I A S 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 A S B)必须推进其趋同。但两者制定理念的根本差异使其趋同 未有实质性进展,为实现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以及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蒙上了阴影。为了推进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
3、国际趋同,准则制定机构迫切需要回答以下问题:1 从概念框架的推理来看,何种计量属性是最恰当的?2 什么情况下应 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什么样的资 产可以采用?应当何时采用?3 为什么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是分离的?两者分离的不利后果有 哪些?是否存在统一的逻辑基础?本文首先从财务报告模式的转换讨论了建立与财务报表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要素定义相符的计 量标准。分析得 出,从概念的演绎看,与财务报告 目标和相关概念相一致的计量基础应当是价值计量。公 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都可以视为价值计量的具体体现,尽管两者的产生、发展和具体计量方法 是分离的。从现行的准则体系来看,两者的分离不仅使概
4、念的演绎未形成内在一致的逻辑,也带来了准则 制定和执行上的困难。因此,本文认为,资产减值会计仅是对价值计量施加了不对称的约束,没有必要为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建立单独的标准,应当基于财务报告“价值观”的要求统一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会计 的计量方法,从而为解决以 F A S B和 I A S B为主的不同准则制定机构关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分歧,实现 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以及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提供可行的思路。本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7 0 9 7 2 1 3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 0 Y J C 7 9 0 1 9 0)、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项目 (P HR 2
5、0 1 0 0 5 1 2)和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 目的资助。1 5 一、财务报告模式的转换:从“成本观”到“价值观”长期以来,会计上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并很好地服务于过去的工业时代。随着信息和知识时代的来 临,历史成本模式因不能及时和真实反映公司所拥有的资源而备受指责。1 9 7 8 年,F A S B率先将财务报告的 目 标定义为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以此为起点,通过逻辑演绎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 架。从概念的演绎看,财务报告信息要对投资者决策有用,一方面应当具有相应的质量特征,另一方面应当 面向未来。基于这一逻辑,F A S B在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
6、,将资产的主要特征定义为预期会给企 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在资产报告时应当充分着眼于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流人(价值观),而不仅 仅是取得资源时流出的对价或摊余金额(成本观)。价值观和成本观的根本区别在于,价值观主要面向未来,需要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考虑,以预期经济利益的流人或流出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依据,后续计量中需要 按其价值进行动态调整。而成本观则主要面向过去,只需要从特定主体的具体交易或事项进行考虑,以实际 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依据,后续计量中通常不需要按其价值进行动态调整。I A S B随后也采纳了类似的观点。财务报告模式从“成本观”向“价值观”的转变导致会
7、计准则的制定模式 开始从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因为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沦为成本摊余表,甚至有些项 目 根本 就不是资产或负债,因此,资产负债项 目的金额通常不能反映其价值。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转换促使 F A S B 和 I A S B在准则制定中开始大力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成为许 多资产项目计价的依据。对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项目,在其后续计量中,如果资产负债表13 的账面 价值高于其预计未来的经济利益流人,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记到公允价值或可收回金 额。总之,以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依据,提供资
8、产和负债市场价值信息以 计算有序清算时的企业价值(或最低企业价值),是财务报告“价值观”的主要体现。总体来看,“价值观”下的财务报告相对于“成本观”下的财务报告而言,能更好地满足财务报告的 目标,理由如下:1 对权益投资者(1)权益证券 的定价 受美 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 E C)的影响,财务报表包含的信息应当有助于权益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推 测企业的基本价值。因此,F A S B和 I A S B在准则制定中主要关 注权益投资者。对权益投资者而言,财务 报告的主要作用在于向其提供出于投资决策 目的的与价值或价值的估计变量有关的信息(直接估值理 论),或提供用于评估公司权益价值的估值模型所需要的
9、输入信息(权益估值输入理论)。“价值观”隐 含的逻辑是: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需要对股票或者公司进行估价,所有对估价有用的信息都是与决策 相关的;如果会计能够直接估计出每股价值,会计信息便会更加有用(夏冬林,2 0 0 6)。因此,相对于“成本观”而言,“价值观”下的财务报告能更好地满足权益投资者的需求。“成本观”和“价值观”下 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可以通过比较历史成本信息和公允价值信息与权益价值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已有的经验 证据也表明,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而言,在养老金资产和负债、权益证券(包括衍生金融 工具)、投资基金、贷款、投资性房地产以及无形资产的计量方面,可以为权益投资者提供更
10、加具有价值 相关 性 的信 息(B a r t h,1 9 9 1;B a r t h,1 9 9 4;B a r t h,B e a v e r和 L a n d s m a n,1 9 9 6;V e n k a t a c h a l a m,1 9 9 6;B a a h等,1 9 9 8;B a r t h和 C l i n c h,1 9 9 8;M u l l e r,1 9 9 9;D a n b o l t 和 R e e s,2 0 0 7)。在现行各种计量基础中,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并且是唯一具有综合性和内在一致性的计量基础,因 尽管资产减值计量
11、同资产的折旧和摊销都要求对资产进行重新计量,但两者具有本质区别。折旧和摊销本质上是一种“分配”方法,仍属于历史成本计量的范畴。而资产减值计量则是一种价值计量方法(不对称的价值计量),属于新起点计量。详细 的讨论请参见 H o l t h a u s e n和 Wa t t s(2 0 0 1)的论述。l 6 而是最优的(B a r t h,2 0 0 6)。但是,当缺乏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时,公允价值估计中存在的主观判断为管 理层操纵盈余和净资产提供 了可能,从而损害财务报告的质量(D ie t ri c h等,2 0 0 1;B e a t t y和 We b e r。2 0 0 6;H i
12、l t o n和 B r i e n,2 0 0 9)。(2)受托责任的评价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投资者对管理层受托责任的评价。盈余信息常常是评价管理层受托责任 的关键数据,而盈余计量涉及的首要问题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如实或完整的保持,即资本 保全问题,因为资本保全概念提供了盈余计量的参照点。资本保全概念关系到主体如何定义其力求保全的 资本。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基本类型: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尽管 I A S B在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 架中宣称,实物资本保全概念要求采用现行成本计量基础,但是,财务资本保全概念不要求采用特定 的计量基础。但 S o l o mo n s(1 9
13、 9 5)认为,I A S B对资本保全所要求采用 的计量基础做出了一个危险的错误 评述,并指出,无论如何界定,财务资本保全都要求采用某种现行价值模式,它与历史成本模式是不一致 的。事实上,将资产和负债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尤其是将减值损失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很难满足资本 保全的概念,因而也无法恰 当评价管理层的受托责任。、2 对债权投资者 债权投资者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在 S E C和正式的准则制定产生之前,贷款估值的需要和债 务契约的需求对资产负债表 的形成过程发挥着主导作用(H o h h a u s e n和 Wa t t s,2 0 0 1)。资产负债表的债务 契约职能表明,财务
14、报告应当反映资产(如房地产和有价证券)的市场价值。原因在于,债务契约使用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来作为对公司资源和债务求偿的估计,以评估债务人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并启动 限制管理层降低公司和债务价值行为的有关条款,这就要求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对其可分离资产市场价值的 估计(S m it h和 Wa r n e r,1 9 7 9;L e w i c h,1 9 8 3)。因此,总体而言,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较基于“成本观”的财务报告而言,可以更好地满足债权投资者的决策需求。H a n n a,H e fl i n b和 S u b r a m a n a y a m a (2 0 0 7)比较了
15、养老金会计中公允价值和平滑模型(S F A S 8 7)下财务报表的价值和信贷相关性。研究表 明,公允价值确实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信贷相关性。基于上述分析,从投资者决策有用性 的角度看,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总体上要优于基于“成 本观”的财务报告。但完全基于“价值观”进行财务报告,还存在较大的困难。一方面,估值并不是财 务报表的惟一功能,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估值以外的包括契约在内的很重要的影响会计和准则制定的力 量。这些非估值因素(如订约、监管等)不仅影响着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实务,而且有证据显示,它们 在会计实务中占据中心地位(H o l t h a u s e n和 Wa tt s,2 0 0
16、 1)。例如,考虑到债权人对公司成长期权上的收益 没有任何追索权,但需承担股东执行清算期权时的损失这种不对称性求偿权,债权人尤为关注资产的最低 市场价值。同样考虑到当薪酬契约与业绩挂钩时,管理层会 出于 自身利益考虑更乐于确认资产增值利得,并避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但 除投资性资产外,非流动经营性资产 的增值通 常无法反映管理层的努力程 度。另一方面,市场 的非有效性可能会对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例如通过高估资产价值在财务报告 中引人偏差和噪音,从而影响契约的效率。非估值因素和市场有效性的考虑意味着需要对价值计量的运用 施加某种约束,即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只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不确认资产增值利得
17、,这就导致了资产减值 会计的产生。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本质上是一种不对称的价值计量。二、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分离 尽管从概念的演绎看,与财务报告 目标和相关概念相一致的计量属性应当是现行价值(公允价值)。然而,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5 号一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S F A C 5)最终没有将现行价值作 为财务报告的主要计量属性,关键的原因是当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准则制定机构对如何确定资 产的现行价值,以及估计的现行价值是否满足可靠性和成本效益的要求存在重大顾虑。尽管现行价值未被】7 指定为财务报告中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但在资产减值会计中却被广泛运用。F A S B也
18、一直未放弃对现行 价值计量的探索,在经过 l 0 年的酝酿和反复讨论后于2 0 0 0 年发布了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 号一在会计 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S F A C 7),为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如何估计公允价值提供了 一个框架,从而为更大范围地应用现行价值计量奠定了基础。F A S B还于 2 0 0 6年发布了 财务会计准则 公告第 1 5 7号一公允价值计量(S F A S 1 5 7),专门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尽管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都被视为“价值观”的体现,然而两者的产生、发展和具体计量方法却是分离的。(一)产生和发展不同 在美国,最早的公允价值运
19、用可能与司法判例有关。受 1 8 9 8 年“S m y t h V S A m e s”判例的影响,公用 事业企业不动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并根据该价值确定投资资本的收益率(于永生,2 0 0 7)。随后,公 允价值在公用事业企业普遍采用,并主要体现在资产重估上。然而,2 O 世纪2 0 年代中期的调查显示,电 力行业重估增值 的记录相 当随意,严重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1 9 3 4年 S E C成立后,开始对资产重估 增值行为进行限制和监管,导致对固定资产重估增值行为的会计实务到 1 9 4 0年已经“不复存在”(Wa l k e r,1 9 9 2)。这种状况随后维持长达 3 O年之
20、久。2 O世纪 8 0年代,金融和技术创新对历史成本 计量提出了 极大挑战,特别是储蓄和贷款危机的爆发,迫使 S E C和 F A S B重新考虑“成本观”下财务报告的恰当性,并着手研究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2 0 世纪 9 0年代至 2 1 世纪初,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等会计准 则中开始被广泛应用。而 2 0 0 0年 S F A C 7和 2 0 0 6年 S F A S 1 5 7的发布,标志着准则制定机构在公允价值计 量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而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最初源于稳健性原则的运用。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可以追溯到 1 5 世纪早期,最 初用于强化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后来演变成
21、了世界主要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普遍接受的会 计原则(毛新述和戴德 明,2 0 0 8)。随着财务报告 的发展,稳健性原则 的含义 也在不 断发生变化。特别 是,当准则制定理念从收入费用观转 向资产负债观后,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从最初“不预计收益,但预计 所有损失”逐步演变为一种不对称的“价值计量”。例如,体现稳健性原则的资产减值会计主要是为了真 实及时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为了“低估”资产和“高估”损失。要求及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限 制确认资产增值利得 的不对称做法,才是稳健性原则的主要体现。稳健性原则主要是应债务和薪酬契约而 产生的(Wa t t s,1 9 9 3;B a s u,1 9
22、9 7)。直接估值或估值输入理论无法解释当前广泛存在的稳健性现象以及 世界范围内对稳健性的不同需求(H o lt h a u s e n和 Wa t t s,2 0 0 1)。从这一点来看,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和发 展 同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根本的区别。(-3 具体计量方法的不同 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两者产生和发展历程不同,从而导致两者的具体计量方法也不同。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准则制定机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1 F A S 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差异 根据 S F A S 1 5 7的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 E t 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
23、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 债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从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角度,确定计量 13 出售资产可 能收到的或转让负债可能支付的价格(脱手价)。因此,公允价值的计量同价值计量的要求是一致的。计 量资产公允价值时,需要首先确定其估价前提,然后通过使用估价技术和估价技术参数进行估计。根据 S F A S 1 5 7的规定,计量资产公允价值的估价前提是市场参与者对该资产的最高最佳使用,其中,最高最 佳使用包括“在用”和“在交换”两种方式。当资产主要通过与其他资产联合使用的方式为市场参与者 提供最大价值,则最高最佳使用是“在用”;如果资产主要以单独形式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
24、价值,则最 高最佳使用是“在交换”。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而不是特定主体计量。因 此,无论是基于 1 8 “在用”还是“在交换”假设,公允价值计量都应当依据市场参与者在资产或负债定价时可能使用的假设 来确定。估价前提确定后,就可 以运用市场法 和收益法等估价技术 和估价技术参数来 估计公允价值。并 且,估价技术参数的可观察性决定了公允价值的层级。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为 一级;一级参数之外 的、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到的资产或负债 的参数为二级;不可观测参数为三级。其中,不可观察参数只有在可观察参数无法获得的情况下才用于公允价值计量,其 目标仍然是获得从持有资产或 承担负债
25、的市场参与者角度来确定脱手价格。F A S B涉及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准则公告主要包括 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 1 1 4 号债权人对贷款减值 的会计处理(S F A S 1 1 4)、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 1 1 5 号特定债务性和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S F A S 1 1 5)和 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 1 4 4 号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处理(S F A S 1 4 4)。S F A S 1 1 4 要求金融机构对已发生减值(根据贷款协议无法全额收回贷款本息)的贷款按照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 量。但在现值计量中,S F A S 1 1 4要求基于债权人的最佳估计(特定主体估计)来预计未来
26、现金流量,并使 用实际利率进行折现。因此,S F A S 1 1 4中使用现值技术对减值贷款的计量并不是公允价值计量。而 S F A S 1 1 5 要求当债务性或权益性证券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公允价值时才确认其减值损失。尽管 S F A S 1 4 4要求对长期 资产的减值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然而,长期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却是分离的。根据 S F A S 1 4 4的规定:(1)当且仅当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从其未折现现金流量收回时,才确认减值损失;(2)减值损失等于资 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采纳了类似的观点。由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同 公允价值通常不相等,这使得长期
27、资产的减值计量并未完全体现为一种不对称的“价值计量”。因此,就 F A S B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 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公允价值计量基于市场 参与者假定估计,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要么是基于特定主体假定的估计(S F A S 1 1 4),要么是基 于市场参 与者假定的估计(S F A S 1 1 5),要么是由于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同而导致其计量结果同公允价值计量不一致(S F A S 1 4 4)。2 I A S 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 的差异 截至目前,I A S B尚未发布专门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公允价值的规范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之 中。其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
28、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尽 管该定义中采纳了“交换价格”的理念,但没有 明确交换 价格应 当为买人价还是脱手价,也未引人“市 场参与者”假定,因而并不完全符合“价值计量”的要求。I A S B于2 0 0 9年5月发布了 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 以 S F A S 1 5 7为蓝本修改而成,并基本采纳了 S F A S 1 5 7的观点,如脱手价、市场参与者假定、估价前提(最高最佳使用)、估价技术和公允价值层级等。从 目前来看,反馈意见认为 以脱手价定义公允价值是合适 的,并普遍支持市场参与者概念,认 为采用“市场参与者”术语 比“公允
29、 交易中熟悉情况 的自愿各方”更清晰。在资产减值 的确认 和计量 中,I A S B引入了可收 回金额 的概念,并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资产的公允价 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使用价值(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二者中的较高者。英国 财务报 告准则第 1 1 号固定资产和商誉的减值以及我国 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 中均采纳了 类似的观点。I A S B采用可收回金额作为资产减值计量的基础,主要是以管理者的理性行为为出发点。当 资产(现金产出单元)发生减值后,企业或者继续使用,或者将其出售,相应地,管理者要做出这一决策 就需要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使用价值。运用现值技术并不
30、是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因为两者使用的估计假设不一致。估计公允价值时,强调公平、自 愿交易。而在估计使用价值时,对未来现 但如果使用贷款可观察的市价或其担保物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则可以视为贷款的公允价值,并应遵循 S F A S 1 5 7的规定。1 9 金流量的估计较多地依赖特定主体的估计(毛新述、戴德明和姚淑瑜,2 0 0 6)。在资产减值计量中,I A S B站 在主体自身的角度,基于最佳最高使用假设来计量可收回金额,因而并不符合“价值计量”的要求。因此,就 I A S B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基于 市场参与者假定(交换价值假定)估计,而资产
31、减值会计计量主要是基于特定主体进行估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F A S B与 I A S B除了自身内部对公允价值计量 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存在差异外,二者之间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尤其是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领域,这也一度成了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 会计准则趋同的最大障碍。F A S B和 I A S B的根本分歧在于估计时所站的角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估价假设 不同。F A S B认为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环节同公允价值计量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此都应当基于市场参与 者假定运用最高最佳使用前提进行估计。如果需要使用现值计量,现值计量中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使 用市场参与者假定。而 I A S B则认为应当基
32、于特定主体假定运用最高最佳使用前提进行估计,现值计量的 目标是从 主体 自身 的角度估计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3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分离的不利后果 对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采用不同的标准,一方面使概念的演绎未能贯彻始终,因为两者 本质上都是价值计量的体现,惟一的区别在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是一种不对称的价值计量;另一方面,两 者的分离也提高了准则的复杂性,加大了准则 的执行难度。如果 I A S B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采纳了基于 市场参与者假定的“在用”和“在交换”前提,那么就有必要 为资产减值会计计量 中对使用价值的估计 采用特定主体假设提供合理的解释,反之亦然。而且,还需要
33、对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进行详细 阐述,即现值计量何时应当使用市场参与者假定?何时应当使用特定主体假定?这就大大提高了准则的复 杂性和执行难度。三、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都是财务报告“价值观”的体现。从价值计量的角度看,资产减 值会计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需要建立单独的资产减值计量标准,因为资产减值会计仅是对价值计量的运用施 加某种约束。因此,重要的是明确资产减值会计 的确认条件,即只有 出现明显的资产减值迹象(触发点)时才要求实施资产减值会计,而不是建立单独的资产减值计量标准。将资产减值会计计量视为公允价值计 量的不对称运用,既符合价值计量的要求
34、(估值功能),也满足稳健性原则的要求(非估值功能)。即便 如此,从现行 的财务概念框架看,为了建立与财务报告 目标和要素定义相一致 的计量标准,减少准则及其 执行的困难,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统一的可能途径至少包括以下两种:(1)以公允价值作 为资产确认计量的依据,为资产减值建立单独的确认条件;(2)以可收回金额作为资产确认计量的依据,为资产减值建立单独的确认条件。公允价值和可收 回金额都可以用来计量未来经济利益的流人,从而与资产的定义相符。两者的根本 区 别在于估计时所站的角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估价假设不同。公允价值计量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进行估 计,而可收回金额要求从主体管理者 的理
35、性决策出发,因而本质上是站在主体 自身的角度估计。从财务报 告的“价值观”来看,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量更为恰当。原因是:(1)从概念层面看,站在主体自身的角度估计的可收回金额,没有提供一个价值计量的中立基础。虽然主体管理层的预期通常是有用且信息充分的,但市场是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最终裁定者(S F A C 7)。在 有效市场中,市场所形成的估计不仅是无偏的,而且是无误的。因此,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 量为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提供了一个中立基础,并与财务报告 目标和要素定义最具有理论一致性。即使市场缺乏效率,也不应出于实际操作考虑破坏概念框架的内在逻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公
36、允价 值计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通过确认和计量的分离来限制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2)从法律层面看,当缺乏可观察的信息时,站在主体 自身角度估计可收回金额,如果后续计量中 20 改变了以前自身使用的估计假设和参数,则主体、管理者或审计师容易受到操控信息的指控而遭受诉讼,即使管理者详细披露了估计的假设和参数也是如此。而使用市场参与者假定从概念上提供了一个中立的基 础,因而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的出现。(3)从执行层 面看,可收回金额计量 可能更 加复杂。在可收 回金额计量 中,即使资产存 在市场价 值,也需要从 自身主体出发估计其持续使用中的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特定主体估计和市场一 致估计是并
37、列的。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中,通常只能使用市场一致估计,特定主体估计只是市场一致估 计的替代。(4)从计量结果看,当存在活跃市场 的公开报 价时,两者 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当不存在任何可观 察参数的极端情况下,计量公允价值时,并不排除使用主体预期的信息和假定,但这些信息和假定应当是 在充分考虑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隐含的假定是特定主体估计和市场一致估计的结果一致。因此,不考虑交易成本时,可收回金额和公允价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和计算复杂性方面,对计量结果并 无实质影响。(5)从准则趋同的角度看,F A S B一直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推动者,I A S B在征求意见稿中基本采 纳了F A S
38、 B公允价值的定义,新的定义要求 I A S B重新审议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恰当性,这为实现公允价 值计量和资产减值计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根据上述分析,F A S B应当统一长期资产减值会计 的确认和计量标准,I A S B应当以公允价值而不是 以 可收回金额作为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同样,对贷款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也应当基于公允价值,而现 行准则体系中采用的已发生减值模型,以及 2 0 0 9年 l 1月 I A S B发布的 金融工具:摊余成本与减值 (征求意见稿)中提议的预期损失模型均不符合价值计量的要求。在财务报告的“价值观”下,对资产而言,何时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何时应当对公允价值计
39、量 的运用施加约束,实施资产减值会计?我们认为,对于“在交换”的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是最相关 的,而对于“在用”的资产而言,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实施减值会计可能更为恰当。无论如何,在价 值计量 中,不仅需要对信息 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权衡,而且需要对财务报告的估值功能和非估值功能进 行权衡。在无法获得可观察的市场参数时,充分披露则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强调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本质上都属于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 日的新起点 计量)。在初始计量 中使用公允价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实际意义,除非资产 的成本无法获得,如企 业合并交易中取得的资产。同样,基于“价值观”的财务报告也并不排斥
40、在初始确认时对交易采用成本 计量,因为价值计量总是针对财务报告而言的。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避免我们 陷入在初始计量 中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是否应当确认首 日损益这样的争论。总之,与财务报告目标和相关概念相一致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考虑到财务报告的非估值功能和市 场的非有效性,现行准则 中需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施加不对称的约束,即实施资产减值会计,但这并 不意味着需要建立单独的资产减值计量标准。准则制定机构应 当在界定资产减值确认条件 的基础上,基于 公允价值来建立单一 的减值计量模型,以形成 内在一致的逻辑,并简化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主要参 考文献 毛新述,戴德明,姚淑瑜2 0 0 5 资
41、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会计研究,1 O:3 5 4 1 在初始计量 中应当严格贯彻成本计量原则。因为在会计 计量中,对于企业发 生的各项成本 费用,通常需要首 先对象化,如果 不能 对象化,才作为期间费用进行处理。21 毛新述,戴德明2 0 0 8 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一项理论分析会计研究,9:2 6 3 1 夏冬林2 0 0 6 财务会计:基于价值还是基于交易 会计研究,8:1 01 7 于永生2 0 0 7 I A S B与 F A S B公允价值计量项 目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Ho l t h a u s e n RW。W a t t s RL 2 0 01 T h e R
42、e l e v a n c e o f t h e Va l u e R e l e v a n c e L i t e r a t u r e f o r F i n a n c i a l Ac c o u n t i n g S t a n d a r d S e t-t i n g J o u r n a l o f A c c o u n t i n g a n d E c o n o mi c s,3 1:37 5 Ba r t h M E 1 9 9 1 Re l a t i v e Me a s u r e me n t E o rs a mo n g Al t e rna t
43、 i v e P e n s i o n As s e t a n d L i a b i l i t y Me a s u r e s T h e Ac c o u n t i n g R e v i e w,6 6:4 3 34 6 3 B a r t h ME 1 9 9 4 F a i r Va l u e Ac c o u n t i n g:E v i d e n c e f r o m I n v e s t me n t S e c u ri t i e s a n d t h e Ma r k e t Va l u a t i o n o f B a n k s Th e A
44、c c o u n t i n g R e v i e w,6 9(1):1 2 5 B a r t h ME 2 0 0 6 I n c l u d i n g E s t i m a t e s o f t h e F u t u r e i n T o d a y s F i n a n c i a l S t a t e m e n t s A c c o u n t i n g H o ri z o n s,2 0(9):2 7 1 28 5 B a r t h ME,W B e a v e r,W L a n d s ma n 1 9 9 6 Va l u er e l e v a
45、 n c e o f B a n k s Fa i r Va l u e D i s c l o s u r e s u n d e r S F AS N o 1 0 7 T h e A c c o u n t i n g R e v i e w,7 1(1 0):5 1 3 5 3 7 B a r t h ME,C l i n c h G 1 9 9 8 R e v alu e d F i n a n c i al,T a n g i b l e,a n d I n t a n g i b l e As s e t s:As s o c i a t i o n s wi t h S h a
46、r e P ric e s a n d No n ma r k e t b a s e d V alu e Es t i ma t e s J o u rnal o f Ac c o u n t i n g Re s e a r c h,3 6:1 9 92 3 3 B a a h ME,C l e me n t MB,F o s t e r G,Ka s z n i k R 1 9 9 8 B r a n d Valu e s a n d C a p i t al Ma r k e t Va l u a t i o n Re v i e w o f Ac c o u n t i n g S
47、t u d i e s 3:4 16 8 B a s u S 1 9 9 7 T h e C o n s e r v a t i s m P r i n c i p l e a n d t h e As y mme t ric T i me l i n e s s o f E a r n i n g s J o u rna l o f Ac c o u n t i n g E c o n o mi c s 2 4 (9):3 3 7 B e a t t y A,J We b e r 2 0 0 6A c c o u n t i n g Di s c r e t i o n i n F a i
48、r Va l u e E s t i ma t e s:A n E x a mi n a t i o n o f S F AS 1 4 2 G o o d w i l l I mp a i r-m e n t s J o u rna l o f A c c o u n t i n g R e s e a r c h,4 4(2):2 5 7 2 8 8 Da n b o l t J ,WRe e s 2 0 0 7 Ma r kt oma r k e t Ac c o u n t i n g a n d Va l u a t i o n:E v i d e n c e f r o m UK R
49、e al E s t a t e a n d I n v e s t me n t C o m-p a n i e s Wo r k i n g P a p e r,Un i v e r s i t y o f Gl a s g o w,S c o t l a n d Di e t ric h J R,MS Ha r ri s,KAMu l l e r I I I 2 0 0 1 T h e Re l i a b i l i t y o f I n v e s t me n t P r o p e r t y F a i r V a l u e E s t i ma t e s J o u r
50、nal o f o u n t i n g a n d E c o n o mi c s,3 0(2):1 2 5 1 5 8 Ha n n a RN,F He fl i n b,KRS u b r a ma n a y a ma 2 0 0 7 F a i rv a l u e P e n s i o n A c c o u n t i n g J o u mal o f Ac c o u n t i n g a n d E c o-n o mi c s,4 4:3 2 83 5 8 Hi l t o n AS,P C OB r i e n 2 0 0 9 I n c o L t d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