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下课程设计改革探讨与实践_陈倩媚.pdf

上传人:qwe****56 文档编号:74662293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6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下课程设计改革探讨与实践_陈倩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下课程设计改革探讨与实践_陈倩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下课程设计改革探讨与实践_陈倩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下课程设计改革探讨与实践_陈倩媚.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收稿日期:2011-03-28作者简介:陈倩媚(1977-),女,广东博罗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教学改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1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No2,2011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下课程设计改革探讨与实践陈倩媚(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507)摘要:课程标准的实施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课任教师应明确推行课程标准的意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课程的实际,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对课程设计工作进行改革

2、,以实现教学工作与课程标准的顺利衔接。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改革中图分类号:G 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1)02-0049-03一、对课程标准体系下课程设计工作的理解(一)为广大教师参与高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切入点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已作出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改革,但是改革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专业课程设置、学科之间的递进关系和教学目标改革等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却忽视了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课程。因此出现了虽然有科学先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但是许多学科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来处理新的教学计划的现象,这往往是教学改革无法奏效的主因。课程

3、标准的制定与推行加强课程设计方面等微观层面的改革与研究,明确了这是一个全体教师必须参与的过程,而根据课程标准开展各门课程的改革工作,包括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等过程正是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良好的切入点。(二)课程标准以人才培养规格为标准,赋予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大的主动性过去,教学大纲详细规定每门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完全遵照教学大纲所限定的方法来实施教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灵活性与能动性。而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体现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课程标准仅仅对课程培养目标进行描述,即仅对教

4、学效果进行描述,因此赋予教师在组织具体教学过程更大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教师的自主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能根据各教学模块的能力要求,选取、组织与设计课程内容;2.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用或编写开发教材;3.教师自行确定教学场所、教学方式,控制教学进度;4.教师自行确定考核方式与内容,确定考核成绩的构成与评价指标。(三)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整体考虑课程内容选取、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工作的循环推进课程标准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教学评价建议”四个要素组成。因此,新课标在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主动性的同时也促进教师整体考虑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工作的循环推进。如图1所示,三个

5、模块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相互促进、动态循环的整体,其有效的良性循环将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任何一位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和遵循的原则。内容选取与组织模块必须体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标准的有效对接,实现能力标准向课程内容的转化,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选取与设计时必须根据各教学模块具体的能力要求,从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中选取必要的知识、技能点,经过组合设计后形成教学单元,这里指的图1第2期陈倩媚: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下课程设计改革探讨与实践教学资源并不仅仅指现成的教材,而是包括动态变化行业岗位技能信息、从业资格证要求、行业专家的指导意见等等。总之,课程标准要求对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不能僵化

6、地拘泥于现成的教材,而应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映,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进行调整组合。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体现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课程标准赋予了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工作上更大的主动性,因此,每一门课程在进行了有效的课程内容选取和设计后,必须进一步研究如果实现教学内容向学生的有效迁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将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与重构,配以相应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课程内容向学生的高效传递。教学评价并不仅仅是对教学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应该是对改善与提升教学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应

7、重视评价的改进与激励作用,使教学评价能起到改善、促进教学的作用,必须把握考核的“及时性”与“全面性”两个原则,使到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实施评价再实施再评价”的过程。二、商业银行会计课程标准下课程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自笔者所在学院实施一系列课程标准以来,笔者针对 商业银行会计 课程进行了一系列课程设计改革初探,现总结如下:(一)根据课程标准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机制商业银行会计课程的内容选取与组织是以课程标准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南,根据各教学模块的能力要求,从备用的教学资源中提炼合理的课程内容,组织和设计后形成一系列的任务包(如图2)。本课程以银行各项临柜业务

8、操作为主线,根据岗位任务操作模式和特点,将相关的技能知识点加以筛选、分类、综合后,按各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分解配置,最终完成了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二)多策并举完善教学过程设计,实现技能知识向学生的有效传递有效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设计必须尽量提高教学“产出投入”比。因此,为了实现知识技能向学生的有效迁移,课程组多策并举对教学过程设计进行了改革,一是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与重构,二是加强模拟银行、手工模拟实训室和网络课程网站的教学平台的建设。1.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转变,商业银行会计课程在200

9、9年上半年开始试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1)“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设计理念本课程以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类型为线索来设计课程学习任务,全课设计有6大任务包、16个子任务,围绕上述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对所选的技能点和知识点排合理的顺序进行组合重构,同时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每个任务配以银行会计实操训练,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熟练的从业技能、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理论架构,以及优良的从业道德。(2)任务包的设计通过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境,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岗位指向的任务群

10、,将自身形成的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每个“任务包”的教学设计具体如表1(即每个任务模块的课堂教学设计):(3)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学效果通过试行,任务驱动式教学体现出以下优点:一是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包括对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流程推进等方面控制;二是由于技能知识与任务高度相关,技能知识点推进次序的合理设置,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学习的关注度;四是以解决任务为目标,锻炼了学图250第2期生对技能知识组织与运用能力2.构建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的全方位实训环境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算化,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计算机操作界面上并没有体现会计核算“有借必有贷、借贷

11、必相等”会计原则,也没有反映出账务处理的流程。因此,商业银行会计课程的实训课程即能做到与时俱进,引进了在商业银行教学软件中最先进的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电算化操作系统,同时,也保留了手工会计操作实训部分,旨在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掌握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从业技能与素质,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分任务教学与综合实训两种形式。每学期的1-14周先进行分任务教学(共16个任务,52课时),而手工实训是结合分任务教学完成的,每个任务配置相应的手工实训案例,重点培养学生填写凭证、点钞、账务记载、计算技术等手工会计核算能力,后4周在掌握各任务操作要点的基础上利用“模拟

12、银行”为进行高仿真的综合实训操作,采取上机实训形式。(三)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力度,提高教学评价反馈的及时性与全面性课程组为了提高教学评价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在商业银行会计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教学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期末终结性考核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实行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占学生总评成绩的50%。本课程形成性考试是配合教学第一阶段的分任务教学实施的,该阶段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中的每一课程任务都配有手工会计实操的内容,以实操成果为主要评价依据,结合课堂

13、提问情况和课后作业得出各任务模块评分,该得分便为学生的形成性考核的得分。教师能根据形成性考核的情况,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学习见解等过程评价指标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作出调整,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改进意见,在持续的教学互动中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三、关于有效执行课程标准的保障措施建议(一)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做好两方面的平衡,一要留有更多的空间让教师发挥作用,二要对课程目标体系作出较好的阐述和分析,明确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中分步到位和培养结果的具体要求,满足学校对课程进行宏观调控的要求。笔者认为如何完善课程标准中目标体

14、系应是下阶段课程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二)促使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纵观教学改革的历史,观念的转变是在各改革阶段普遍而棘手的问题,在新旧观念的交叉重叠的时期,教师在不同的观点与理念之间的徘徊与游离也是教学改革推进缓慢的原因。在本次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教师已经惯于“教学大纲”为教学纲要指导教学,传统上的课程设计根据教材确定大纲然后实施教学,而目前的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展开的,合理的程序应该是“课程标准制定(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课程内容选用或编写教材”。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上述的流程却变成了“选用或编写教材课程标准制定确定课程内容”,即课程

15、内容的选取与设计由教材决定,甚至有的课程的设计放弃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这一步骤,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所选教材内容滞后于市场发展的现象。因此,应加大对课程标准宣传与学习的力度,包括学前动员、过程监督、释疑等环节,使到广大教师能正确的把握推行课程标准的意义、课程标准对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以及课程标准体系下的教学实施与传统教学的异同点等。(三)加强课程组建设课程标准在赋予了课任教师组织教学更多的能动性和灵活度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课程标准的实施规划都必须通过课程组的研究与沟通才可以实现。但是,目前组建课程组的课程并不多,即便是已经建立课程组的,课程组的结构

16、也显松散,其开展的活动数量比较少,形式单一,不能完成课程组构建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同时,一门课只有一名任课教师,或是一人执教多门课程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因此,在本次的课程设计改革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偏颇,或是有好的改革规划但却因课程组力量不足而难以有效执行的的现象,这也是我院课程建设工作不够突出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课程组建设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四)建立课程标准体系下教学改革工作的相关监督和激励机制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是改进工作的良好导向标,而过去的教学改革无法奏效或收效甚微与监督和激励不到位不无关系。例如,形成性考核的作为评价方式的确能对教学工作进行及时的反馈,但是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会大量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如果不配以相应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将无法调动教师实施形成性考核的积极性;又如,教师的自评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教学反馈方式,但是却甚少关于此方面的有效监督激励方式,或是虽有监督机制但却流于形式。总之,对于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都必须配以的有良好促进作用的平台和环境的建设。陈倩媚: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下课程设计改革探讨与实践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机械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