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pdf(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8 01 DD2008 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 年 10 月 2008 年 10 月 目 次 前 言.III 引 言.I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4.1 目的.2 4.2 任务.2 4.3 基本要求.2 5 设计编写与审批.3 5.1 设计编写准备.3 5.2 设计书编写.4 5.3 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4 6 基础调查.4 6.1 调查内容.4 6.2 调查方法.5 6.3 地下水污染动态
2、监测.6 7 样品采集.7 7.1 一般要求.7 7.2 采样准备.7 7.3 采样方法.8 7.4 样品保存与送检.10 7.5 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11 8 样品测试与质量控制.11 8.1 样品测试指标.11 8.2 样品测试质量控制.11 9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14 9.1 地下水质量评价.14 9.2 地下水污染评价.14 10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与污染防治区划.15 10.1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15 10.2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16 11 数据库建设.16 11.1 一般要求.16 11.2 数据库建设.16 12 图件编制.16 12.1 一般要求.16 I II 12
3、.2 基础图件.16 12.3 成果图件.17 13 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17 13.1 成果提交.17 13.2 报告编写.1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制提纲.1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污染调查表格.20 附录 C(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测试指标.31 附录 D(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区原则.38 附录 E(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39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D、附录 E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本标准起草人:文冬光、孙继朝、吴登定、何江涛、林良俊、陈鸿汉、
4、李广贺、汪 珊、王苏明、刘 菲、邱心飞、齐继祥、佟元清、郭秀红、徐慧珍、张永波、饶 竹、许俊玉、张二勇、魏伦武、杨 澍。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III 引 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总供水量的近 20%来自地下水。全国 400 多个城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华北和西北城市供水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高达 72%和 66%,许多城市地下水几乎是唯一的供水水源。近 20 年来,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等的不合理处置,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全国地下水污染状况日趋加重。国土资源部门长期对地下水的监测以及 1999 年以来对京津地区、
5、长江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试点工作的结果,显示出我国地下水污染范围日益扩大,水质整体下降,“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微量有机污染物和国际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地下水中部分检出。我国目前尚未系统开展过地下水水质和污染调查评价工作。为了规范此项工作,指导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编制了本规范。IV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污染调查
6、评价的目的任务、设计书编写与审批、地下水污染调查、样品测试指标、样品采集、样品测试与质量控制、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与防治区划、数据库建设、图件编制、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其它比例尺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601
7、 化学试剂 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602 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4091 常规控制图 GB 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 1299991 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DZ/T 0130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8、 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 018119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 HJ/T 1662004 土壤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CJ/T 2062005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卫法监发2001161号文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向着恶化方向发展。3.2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reference valu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9、 1 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参照基准值。可依据以往研究区内无明显污染源、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确定。3.3 地下水污染源 sourc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能够引起地下水污染的污染物来源或活动场所。3.4 天然衰减 natural attenuation 水体(地表水或地下水)、土壤等环境介质受污染后,在其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介质中的污染物数量、毒性或迁移性等产生减少或降低的自然净化过程。3.5 地下水防污性能 vulnerability of groundwater to contamination 指在一定的地质与
10、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抵御污染的能力。3.6 挥发性有机物(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亨利常数大于0.01atmm3/mol,在与空气接触时容易产生挥发的有机物。3.7 半挥发有机物(S-VOCs)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亨利常数介于0.0010.01atmm3/mol之间,在与空气接触时产生挥发,但挥发性不是很强的有机物。3.8 污染源区 source zone 污染物泄漏到土壤和(或)地下水中的区域。4 总则 4.1 目的 查明我国区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国家供水安
11、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4.2 任务 在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分布的基础上,系统调查我国主要地下水开发区和具有开发前景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进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建立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4.3 基本要求 4.3.1 调查范围及评价对象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区应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需要,结合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与研究程度确定,优先考虑地下水污染形势严重的地区,调查层位以潜水含水层和用于供水目的承压含水层为主。调查评价对象为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突出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评价。4.3.2 调查分类及精度 调查分为区域调
12、查和重点区调查。区域调查主要是调查评价区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的总体状况,其调查精度为1250000。重点区调查主要部署在重要城市和城市密集区、地下水集中开发利用区、重要污染源分布区等,调查评价区内的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影响因素和污染途径、变化趋势等,其调查精度为150000。4.3.3 调查评价阶段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主要分三个阶段,即基础调查阶段、采样测试阶段和评价区划阶段,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应按照上述阶段先后开展调查评价工作。4.3.3.1 基础调查阶段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水点类型与分布、污染源和土地利用状况,为制定地下水质量和污染采样计划提供依据。4.3.3.2 采样测试阶段 制
13、定地下水质量和污染采样计划,核查采样点、规范采样与测试。2 4.3.3.3 评价区划阶段 评价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5 设计编写与审批 5.1 设计编写准备 5.1.1 资料收集 收集调查区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监测资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测试资料,中间性综合分析研究成果,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污染源有关的调查统计资料等。5.1.1.1 气象资料 收集调查区近20年来主要气象站的气象系列监测资料,包括多年平均及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资料;大气及降水主要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等毒害组分
14、含量等资料。5.1.1.2 水文资料 收集调查区地表水系分布状况,各水体或河系不同区段的化学成分分析资料;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资料;水体底泥的污染情况,流量与水位变化等资料。5.1.1.3 土壤资料 收集地表岩性、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资料。5.1.1.4 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资料 包括调查区区域地形地貌类型与分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包气带岩性、厚度与结构,地下水系统结构、岩性、厚度,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量、水质、水位和水温,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集中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情况,开发利用
15、状况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调查研究资料。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资料,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情况等资料。5.1.1.5 土地利用 包括调查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城市、工矿用地和变迁、建设规模及其布局,农业用地现状及变化资料。5.1.1.6 经济社会发展 包括调查区近30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密度及变化情况,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资料。5.1.1.7 污染源相关信息 包括调查区污染源的类型、分布,主要污染物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堆放量)和空间分布等资料。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过程、危害、遗留问题和防范措施等资料。5.1.2 综合分析 5.1.2.
16、1 根据调查项目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统计,编制专项和综合图表,建立相关资料数据库。5.1.2.2 综合分析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区域地下水资源形成、分布与开发利用情况。5.1.2.3 编录污染源信息,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5.1.2.4 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分布及污染情况。5.1.2.5 掌握研究程度,编制工作程度图。5.1.2.6 提出存在问题,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5.1.3 野外踏勘 5.1.3.1 应根据工作程度、结合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主要污染源分布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制定踏勘工作计划。3 5
17、.1.3.2 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核实重要污染源(区)、井(泉)点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情况,选择重点调查区等。5.1.3.3 编写野外踏勘小结,包括踏勘计划,踏勘路线,踏勘记录、照片、录象等资料,解决的主要问题等。5.1.4 预研究 5.1.4.1 应在充分研究以往资料和野外踏勘工作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分析指标,明确调查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相应专题设置。具体应做好:a)多渠道深入了解社会需求,明确服务对象、工作目标与重点,拟定工作部署方案。b)根据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土地利用分区、地下水水源地分布、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污染区采集代表性水样进行分析测试,确定地下水污染调查主要
18、分析指标。5.1.4.2 在预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工作方案。5.2 设计书编写 5.2.1 设计书编制原则要求 5.2.1.1 编写设计书应按照接受任务、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开展预研究、确定工作方案的程序进行。5.2.1.2 设计书编写的依据 a)项目任务书;b)工作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研究程度;c)有关标准、规范、技术要求和经费预算标准。5.2.1.3 设计书内容应系统、完整,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经费预算合理,附图、附表齐全。5.2.1.4 设计书应在充分做好设计编写准备工作基础上进行,达到工作布置合理、技术方法先进、经费预算正确、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
19、措施有效可行。5.2.2 设计书内容 包括前言、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以往工作程度、工作部署、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预期成果以及经费预算等内容,设计书内容编写要求见附录A。5.3 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 设计书审查由任务下达单位组织进行,也可由任务下达单位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通过审查的设计书,由任务下达单位审批后组织实施。6 基础调查 6.1 调查内容 基础调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调查、污染源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各项调查均须按附录B中的表格要求填写,重点调查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影响。6.1.1 土地利用调查 按照国家土地利用分类,结合调查区土地利用特点,
20、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包括城市、农用地、林地、工矿用地、草地等现状及变化。6.1.2 污染源调查 地下水污染调查应在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以收集、整理调查区污染源资料为主,对重要污染源或重要潜在污染源应进行补充野外调查。调查污染源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并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表B.1-B.5。6.1.2.1 工业污染源 调查机械、电子、化工、采矿、冶炼、石油等企业的名称、位置,污水、废渣(尾矿)排放量、排放方式、规模、途径和排放口位置,污染物种类、数量、成分及危害,以及重要污染企业废弃场地、废 4 弃井、油品和溶剂等地下储存设施等。6.1.2.2 生活污染源 调查垃圾场的分布、规模、垃
21、圾处理方式与效果、淋滤液产生量及主要污染组分、存放场地的地质结构情况等;生活污水产生量、处理与排放方式、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和危害等。6.1.2.3 农业污染源 调查土地利用历史与现状;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品种、数量、方式、时间等;污灌区范围、灌溉污水主要污染物及浓度、污灌次数和污灌量。养殖场及规模,乡镇企业污染源情况等。6.1.2.4 地表污染水体 调查污染水体(河、湖、塘、水库及水渠等)的分布、规模、利用情况及水质状况等。6.1.2.5 海(咸)水入侵 调查海水入侵的地质环境背景,调查咸、淡水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水质咸化程度(Cl-、Br-和矿化度等),调查海水入侵影响因素、入侵途径等。6.1
22、.3 水文地质调查 以已有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基本查明重点地区包气带岩性、厚度及其区域分布;重点查明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变化及影响变化的自然因素及贡献,建立、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模式或模型;查清重要的人类活动(例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等)情况,重点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集中开采水源地分布及其开采量等。水文点、水文地质点以及水源地调查内容及要求见附录B中表B.6B.8。6.1.3.1 包气带结构调查 6.1.3.1.1 区域包气带结构调查,应初步查明包气带岩性组成、厚度以及区域分布特征。6.1.3.1.2 重点区包气带结构调查,应查明土壤类型与分区,包气带岩性、厚度、结构及分布特征,特别
23、是包气带中粘性土层的组成、厚度与分布特征等。6.1.3.2 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 6.1.3.2.1 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包括主要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与分布,边界条件,弱透水层的岩性、分布与厚度。建立、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模式模型。6.1.3.2.2 区域调查应突出对地下水系统的整体性、区域分布和边界条件的调查。6.1.3.2.3 重点区调查应根据含水层渗透性,结合包气带防污染特征及污染源分布,初步圈定易污染区等。6.1.3.3 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调查 6.1.3.3.1 基本查明降水变化、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地下水补给变化的影响,调查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与排泄量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其
24、原因。6.1.3.3.2 区域调查应开展地下水水位统测,进行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的均衡动态分析。6.1.3.3.3 重点区调查根据系列动态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或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6.2 调查方法 以地面调查为主,根据任务需要,结合调查精度、工作目的等,可有选择地采用以下调查方法。6.2.1 遥感技术 6.2.1.1 在区域调查中,宜选用 TM/ETM 卫星遥感图像,用于区分地貌类型、地质构造、水体、地下水溢出带、土地利用变化等。6.2.1.2 在重点区调查中,宜选用彩色红外片、紫外或红外扫描航空遥感片和 TM/SPOT 卫星遥感图像,主要用于识别点、线、面污染源
25、,如管线泄漏污染调查,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及规模,城市建设发展变化和工业布局等的调查。6.2.2 地球物理勘探 在重点区调查和专题研究中用于调查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污染空间分 5 布特征调查。6.2.2.1 水文测井 在重点调查区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层,评价水文地质条件,为取得有关参数提供依据。各种方法使用见表1。表1 用于地下水污染调查钻孔的主要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解 决 的 问 题 电阻率(常规和单点)测定不同岩层的特性和厚度,识别多孔沉积状况,说明水质和可能受到的污染。区别粘土/页岩、砂/砂岩的岩性以及淡水和咸水。追踪回灌水的运移,污染质的扩
26、散、稀释和迁移等。自然电位(SP)确定地下水流向。天然伽玛测井(无管和有管)定性分析岩层间的相关关系和透水性,评估岩石类型。测径仪 测量钻孔直径、测定下管深度、洞穴位置、碳酸盐岩含水层等。流量测井 测定井中水来源和流动状况(特别是裂隙水和强透水带),井管渗漏等。温度测井 确定污染含水层位置。井下电视视频 确定洞穴、节理位置,划分岩层。6.2.2.2 地面物探 根据待查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定,重点布置在地面调查难以判断而又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段,钻探困难或仅需初步探测的地段。其探测深度应大于钻探深度。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主要物探技术方法有:探地雷达(GPR)、磁法(EM)、电法(ER)、地震折射(SR)、
27、地磁测量(MM)和核磁共振(NMR),频率域电磁法,主要包括有可控源电磁法(CSAMT)和音频电磁法(AMT)。其中可控源电磁法150000测网密度为,线距12km,点距0.30.5km;磁法150000测网密度为,线距0.5km,点距0.050.2km;核磁共振法150000测网密度为,线距0.3km,点距0.1km;其它方法,如探地雷达无需考虑工作比例尺,或可参照相关规程及专题需要确定测网密度。6.2.3 水文地质钻探 主要用于重点区调查和专题研究。钻孔设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如水样和/或岩(土)样采取、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6.2.4 环境同位素与示踪技术 6.2.4.
28、1 应重点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地下水形成过程,用3H、14C、CFC 测定地下水年龄,用O、C、S、N 等稳定同位素识别污染源,并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分析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等。6.2.4.2 采用 CI-、Br-、I-等离子化合物,131I、79Br、81Br、60Co 等放射性示踪剂,萤光素、甲基盐、苯胺盐等有机染料,磷氟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开展示踪试验,获取弥散系数等参数。6.3 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 6.3.1 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点布设原则 6.3.1.1 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点应在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区、边界线、主要地下水开采区(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发生区等不同地区
29、或部位分别布设。监测点数宜控制在地下水污染采样点总数的 520%。6.3.1.2 重点区地下水污染监测点应在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点基础上加密布设,重点监测地下水污染严重区、大中型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重要农业区等地段。监测点数应根据地下水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种类等具体确定。6 6.3.1.3 特殊地下水污染组分监测点布设根据需要确定。6.3.2 地下水污染监测频率 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点采样频率,一般每年平水期采样一次。重点区地下水污染监测点采样频率,一般每年丰、枯水期各采样一次。特殊地下水污染组分监测,一般每季度或每月采样一次。6.3.3 地下水污染监测项目 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项目根据地下
30、水污染调查结果确定。重点区地下水污染监测项目,除应包括地下水污染调查确定的污染指标外,还应根据情况对可能污染的指标进行监测。特殊地下水污染组分的监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7 样品采集 7.1 一般要求 区域调查采样点的布设应综合考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地利用等情况,选择能反映调查区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总体状况的代表性水点。重点调查区采样点的布设应结合污染源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查污染状况。在项目执行周期内,应在采样点中选择监测点对主要开采区(层)、地下水污染区开展地下水污染监测。7.1.1 采样点选择 7.1.1.1 采样点根据调查目的在调查点中优选。区域调查采样点应在区域控制的基础上,优先选择重要
31、地下水水源地、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监测孔、大泉(泉群)、有系列分析资料的农用井、大型工矿企业自备井、矿山排水、油田供水井、重要污染源附近的监测井等井孔或水点。7.1.1.2 重点区调查采样点应重点选择污染源、含水层分布、地下水流向,并结合污染物的扩散形式来确定。当现有井(泉)点不能满足采样密度时,应采用人工揭露方法采集地下水样品。7.1.1.3 地表水采样点主要选在污染地下水采样点附近,最好是水文观测点;土壤采样点宜与地下水采样点相对应;7.1.2 采样点密度和采样时间 7.1.2.1 区域调查地下水采样点山区和丘陵区按每 1 组/(100200)km2样,平原地区按每(34)组/100km2样
32、采集。采样主要在平水期进行,对主要水源地分析异常点作检查采样,并采集相应的地表水样品。7.1.2.2 重点区调查地下水采样点,按(1020)组/100km2取样。样品分丰水期、枯水期两期采集。污染异常区可适当加密采样点,特别是超过饮用水标准的地区,适当加密,原则上按 1020比例增加。同时采集相应土壤和地表水样,加强相应异常指标分析。重点区调查中可选择典型区,深入研究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组份的变化规律,取样点沿地下水流动路迳布置,每条剖面应有 510 个取样井控制。7.2 采样准备 7.2.1 采样计划 7.2.1.1 在采样前由项目负责人与送检实验室协商编制。采样计划应包括采样时间、采样人员、采
33、样点位置与数量、采样行程与进度安排、检测项目、采样容器种类与数量、采样试剂种类与用量、现场检测项目与仪器、采样设备、采样器材种类与数量、现场质控样品种类与数量、样品送检数和时间等。7.2.1.2 采样计划确定后发放至项目组每个成员和承担检测任务的实验室。7.2.2 采样仪器设备、溶液 7.2.2.1 做好现场用检测仪器的校准。做好采样泵等其它采样器材的准备工作。根据分析项目、钻孔类型选择采样设备。采样设备对不同分析项目的适用性见表 2。采样设备对不同类型钻孔的适用性见表 3。所选采样设备应同时与表 2 和表 3 给出的适用范围相符合。7 7.2.2.2 从送检实验室获取所需数量的有机采样瓶、用
34、于制作现场空白的纯水、制作现场基体加标回收样的标准溶液、现场所使用的各种保护剂,野外取样冷藏箱由项目承担单位自备。表2 采样设备对不同分析项目的适用性 地下水分析项目*采样设备 a b C de f g h i j k l m 敞口定深采样器 闭合定深采样器 惯性泵 气囊泵 气提泵 潜水泵 离心泵 注:*地下水分析项目(适合,在一定条件下适用):a)电导率()b)pH c)碱度 d)氧化还原电位(Eh)e)宏量离子 f)痕量金属 g)硝酸盐等阴离子 h)溶解气体 i)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j)VOCs 和 SVOCs(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k)TOC(总有机碳)l)TOX(总有机卤)m)微
35、生物指标 表3 采样设备对不同类型钻孔的适用性 井 孔 类 型 水文孔 地质观测孔 采样设备 大口井(潜水)上部含水层下部含水层上部含水层下部含水层 测压管 敞口定深采样器 闭合定深采样器 惯性泵 气囊泵 气提泵 潜水泵 离心泵 注:适合,在一定条件下适用。7.3 采样方法 7.3.1 地下水样品采集 7.3.1.1 在进行地下水样采集过程中,应记观察录采样点周围水文地质特征及采样点周围的环境,填写地下水采样表,见附录 B 中表 B.9。8 7.3.1.2 地下水样品采集前,应对采样井进行全孔清洗或微扰清洗,使全孔或采样部位的存储水排出。7.3.1.3 全孔清洗应采用大流量潜水泵或离心泵,排出
36、水量应大于井孔储水量的 3 倍,且现场检测:水温、电导率、pH 值、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等趋于稳定(参数值不再持续升高或降低,而是在某一示值附近波动,波动幅度与所用仪器精密度指标一致等参数。7.3.1.4 微扰清洗宜使用可调潜水泵采集指定深度水样。微扰清洗时应将泵的进水口置于采样层位,通过平稳缓慢地排出井孔储水的方式,引起含水层局部涌水,使采样部位储水得到更新。应待所选取的现场检测项目全部趋于稳定时,结束清洗工作。7.3.1.5 样品采集时,应在泵的出水口前通过一小直径支管分流出一部分排水,将支管的末端插入采样瓶底部,使水发生溢流,缓慢上移出水支管并移出采样瓶。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直接或加入相应
37、得保护剂后迅速旋紧瓶盖。7.3.2 地表水样采集 7.3.2.1 在进行地表水样采集过程中,应观察记录采样点水体底部地层特征及采样点周围的环境,填写地表水采样表,见附录 B 中表 B.10。7.3.2.2 地表水样品应采用敞口定深采样器、闭合定深采样器、惯性泵等设备进行采集。三种采样设备对不同分析项目的适用性见表 2。7.3.2.3 河流采样点应能客观反映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即采样断面的位置在混合区或污染带之外,以了解河段的平均水质并能客观反映水质特征。最好选在水文监测站(点)。采样点位一般应在水面 0.5m 以下、河床 0.5m 以上。水深不足 1m 时,采样点设在实际水深的 1
38、/2 处。7.3.2.4 湖泊、水库采样点位应能客观反映湖泊或水库的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采样点位应远离岸边、河流入口和排污口。一般应在水面 0.5m 以下、距湖(库)底 0.5m 以上。水深不足 1m 时,采样点设在实际水深的 1/2 处。7.3.3 土样的采集 7.3.3.1 在进行土样采集过程中,应观察记录采样点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物种类及采样点周围的环境,填写土壤污染现状调查表,见附录 B 中表 B.11。7.3.3.2 按试坑(长 1.2m,宽 0.8m,深 1.2m)剖面采集样品,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面;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每个
39、剖面一般采集 B、C 两层土样,通常 B 层(淀积层)在距地表 3040cm 处、C 层(母质层)在距地表 100200cm 左右采集;测量重金属的样品应用竹片或木片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采样。剖面每层样品采集重量 1000g。7.3.3.3 无机化合物测定样一般用棉布袋包装,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有机化合物测定样需将样品置于专门处理的玻璃瓶内。7.3.3.4 土样采集后应妥善密封,防止湿度变化,严防暴晒或冰冻。在运输过程中应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对易于振动液化和水分离析的土样应就近进行检测。7.3.4 采样记录 7.3.4.1 现场即时填写采样记录
40、表和采样标签。7.3.4.2 野外编号由省(市、区)简称+县名拼音开头字母(大写)+镇名拼音开头字母(小写)+取样顺序号组成。例如:河北省清河县连庄镇第 50 号样的编号为:冀 QHlz50。7.3.4.3 采样记录应包含样品编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及地理坐标、水源类型、表观描述、现场检测参数及结果(例如水温、气温、电导率等)及天气情况、检测项目、保护剂类型及添加量、采样深度,取水层段位置等内容。7.3.4.4 采样瓶标签应填写样品编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等。9 7.4 样品保存与送检 7.4.1 样品保存 所有野外采集的样品,须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保存,具体保存方法见表 4。表4 各种检测项目
41、样品的保存方法 测 定 项 目 最 小 采样量(mL)容器保 存 方 法 允 许保存时间(d)备 注 Eh 100 G,P 现场测定 2NO 100 G,P原样保存 1/3 最好现场测定或开瓶后立即测定 pH,+4NH100 G,P原样保存 3 K+,Na+,Ca2+,Mg2+,Cl-,HCO3-,CO32-,F 24SO500 G,P原样保存 30 对矿化度高的重碳酸型水,HCO3-,Ca2+,Mg2,游离 CO2应在现场测定 Fe3+,Fe2+250 G,P加入硫酸-硫酸铵 30 现场固定 侵蚀性 CO2 250 G,P加入碳酸钙 30 现场固定 磷酸盐 100 G 加硝酸酸化,使 pH2
42、 10 现场固定 可溶性硅酸 100 P 含量100mg/L,原样保存;100mg/L,酸化,使 pH220 现场固定 3NO 100 G,P原样或 pH2 20 总铬 100 G,P加硝酸酸化,使 pH2 30 现场固定 六价铬 100 G,P原样保存 30 Mo,Se,As 100 G,P原样或加酸,使 pH2 15 Li,Rb,Cs,Ba,Sr 200 G,P原样或加酸,使 pH2 30 金属组分 1000 G,P加硝酸,使 pH2 7 现场固定 硫化物 500 G 加醋酸锌 7 现场固定 溴 100 G 原样保存 10 碘 100 G 原样保存 10 耗氧量(COD)100 G,P原样
43、或 4保存 3 硼 100 P 原样保存 30 挥发性酚,氰化物 1000 G 加 NaOH 使 pH12,或 4保存 1 现场固定 有机农药残留量 5000 G 加硫酸,使 pH2 7 现场固定 铀、镭、钍 1000 G,P加硝酸,使 pH2 7 现场固定 氡 100 G 原样保存 1 H21,18O 100 G 原样保存 H31 1000 G 原样保存 VOCs 40 专用瓶 浓盐酸为保存剂,4保存 14 取两瓶样 S-VOCs 1000 专用瓶 4保存 7 7d 内萃取,40d 内分析 注:G 玻璃瓶 P 塑料瓶 10 7.4.2 样品送检 7.4.2.1 样品运输。按采样计划在规定的时
44、间内将样品送到指定的实验室。运输前应逐件核对样品记录表和样品瓶标签,分类装箱。需在 4保存的样品放在专用冷藏箱内运输。运输过程应采取防震措施,避免阳光照射。分析 VOCs、S-VOCs 及气体组分的样品瓶应按要求运输。冬季运输应采取防冻措施。7.4.2.2 样品交接。由送样人填写送样单,送样人和收样人共同核对样品,确认无误后双方在送样单上签字。送样单一式二份,双方各保存一份。7.5 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 对NO3-分析样、半挥发性有机分析样应进行现场质量监控样品的采集。原则上每批(约20个样)取重复样一组(取双份),空白样一组,加标样一组。经费限制情况下,每期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三次监控样,
45、分别在工作初期、中期和末期采集重复样一组,空白样一组,加标样一组。8 样品测试与质量控制 8.1 样品测试指标 8.1.1 区域调查水样测试指标 区域调查水样现场测试、无机物测试以及有机物测试指标见表5。表5 区域调查水样测试指标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指标数现场 气温、水温、pH 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浊度 7 无机 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偏硅酸、硝酸根、亚硝酸根、铵离子、硫酸根、碳酸根、重碳酸根、氯离子、氟离子、碘离子、钠、钾、钙、镁、铁、锰、铅、锌、镉、六价铬、汞、砷、硒、铝 27 卤代烃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二氯甲烷,1,
46、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1,2二氯丙烷,溴二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溴仿,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 氯代苯类 氯苯,邻二氯苯,间二氯苯,对二氯苯,1,2,4 三氯苯 单环芳烃 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 有 机 有机氯 农 药 总六六六,-BHC,-BHC,-BHC,-BHC,滴滴涕,p,p-DDE,p,p-DDD,o,p-DDT,p,p-DDT,六氯苯 36 8.1.2 重点区调查样品测试指标 8.1.2.1 水样 水样现场测试、无机物测试以及有机物测试指标见表6。8.1.2.2 土样 土样理化测试、无机物测试以及有机物测试指标见表7。8.2 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8.2
47、.1 样品测试条件 8.2.1.1 实验室资质条件 承担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测试工作的实验室应具有国家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和(或)国土资源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审查认定的资质条件,覆盖并同时具备“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中所列测试项目的相应技术能力。11 表6 重点区调查水样测试指标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指标数现场 气温、水温、pH 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浊度 7 必测 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偏硅酸、硝酸根、亚硝酸根、铵离子、硫酸根、碳酸根、重碳酸根、氯离子、氟离子、碘离子、钠、钾、钙、镁、铁、锰、铅、锌、镉、六价铬、汞、砷、硒、铝 27 无机 选测 挥发酚
48、类(以苯酚计)、氰化物、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水源地必测)、硫化物(特殊地区必测)、总磷、溴、总铬、铜、钡、铍、钼、镍、硼、锑、银、铊可按总样量的 10-20%的比例,增加总 放射性和总 放射性、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 20 卤代烃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1,2二氯丙烷,溴二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溴仿,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 氯代苯类 氯苯,邻二氯苯,间二氯苯,对二氯苯,1,2,4 三氯苯 单环芳烃 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 有机氯农药 总六六六,-BHC,-BHC,-BHC,-BHC,滴滴涕,
49、p,p-DDE,p,p-DDD,o,p-DDT,p,p-DDT,六氯苯 必 测 多环芳烃 苯并(a)芘 37 综合指标 TVOC,TOC,总石油烃 氯代苯类 1,2,3 三氯苯,1,3,5 三氯苯 汽油添加剂 甲基叔丁基醚(MTBE)有机氯农药 七氯,七氯环氧,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 有机磷农药 敌敌畏,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甲拌磷 其他农药 莠去津(阿特拉津),克百威,涕灭威 酚类 五氯酚,2,4,6三氯酚,2,4二氯酚,间甲酚,苯酚,对硝基酚 酯类 二-(2-乙基已基)邻苯二甲酸酯,二(2-乙基已基)已二酸脂,二(2-乙基已基)磷酸脂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总量,萘,苊,二氢苊,芴
50、,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茚并(1,2,3)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 多氯联苯类 多氯联苯 有 机 选 测 其它 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氯乙醛、硝基苯、苯胺 51 表7 土样测试指标 指标类型 项目名称 项目数量理化 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可溶盐、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土壤颗粒级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粘土矿物组成 8 无机 镉、汞、砷、铜、铅、总铬、锌、镍、总磷(TP)、总氮(TN)、氟化物、氰化物 12 综合 滴滴涕(总量)、六六六(总量)、总油 农药 六氯苯、七氯、七氯环氧、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