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1).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4633303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沪科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科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1).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沪科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1的编写思路和特点王溢然(苏州中学 215006) 沪科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1的内容,包含课程标准的两个二级主题、九个三级主题,其物理知识内容相当于传统教材的力,直线运动,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等几章。由于课程标准以主题形式呈现,不再像传统教学大纲有具体的分章,因此编写单位可以有更灵活的安排,可以形成特色纷呈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课改”改变了建国几十年来由一家出版社,一套教材统管10多亿人口大国基础教育局面的状况,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的这套实验教材(下称沪科教版,主编束炳如,何润伟),在

2、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根据编写组确定的总的编写思想,各分册针对具体内容又有不同的体现方式。下面,就必修1的编写思想和有关问题谈几个方面。一、改变传统教材“知识本位”的状况,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传统教材的显性目标,可以概括为“知识本位”四个字,教材内容完全围绕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展开。近年来,虽然已在能力发展上受到重视,但其内核仍是为了便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较少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单一的目标显然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教材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并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其中,强调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一个核心

3、思想。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并具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把科学探究跟知识技能一样作为教学内容。那么,什么是科学探究呢?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密立根说过:“科学靠两条腿走路,一是理论,一是实验。有时一条腿走在前面,有时另一条走在前面。但只有使用两条腿才能前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尽管要求上不能跟物理学家的探究同日而语,但基本的方式还是一脉相承的,同样有着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两种途径。针对必修1的具体内容,我们在

4、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上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1)展示过程 对于某些物理史上的重要史实或学生无法自己探究的内容,采用充分展示的方式,在展示中突出探究过程。例如,本教材曾作为样章送审的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传统教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它的历史地位、蕴含的物理思想及方法不被重视,近年来也只是作为阅读材料点缀在正文后面,给学生的感觉似乎可有可无。本教材通过充分展示伽利略的探究过程及其思想方法,使学生从历史的真实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激励。并在伽利略精神的启发下,引导学生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作了“超越伽利略”的探究活动。(2)引导参与 科学探究不是盲目的活动,学生参与也不是放任自流,相反,科学探究对新教材的编写

5、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许多探究活动都结合学生的前概念作了引导,有些让学生作了部分参与,有些让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自己铺设一条“跑道”,便于进一步的参与。例如,对滑动摩擦力规律的探求。在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先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滑动摩擦力跟压力与表面材料都有关,实验中如何探究?怎样测算压力和改变压力;怎样测量滑动中的摩擦力等。当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后,自己完全可以设计出实验方案完成探究活动了。(3)自主探究 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尤其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探究的地方,本教材让学生经历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而且许多地方都作了强化。例如,关于加速度与外力、质量关系的探究。教材正

6、文中要求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家庭作业与活动”中要求学生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通过用打点计时器直接测出加速度继续探究;全章结束时,作为“课题研究”,要求学生运用DIS系统再作探究。编者的意图显然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F=ma的公式或多做几道习题,而在不同时间里给学生以机会,通过多种渠道、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自主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整个必修模块,教材设计了各种学生探究活动。教材把探究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普通要求扩展到提高要求;从常用器材发展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间上延续较长,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得到真正的有效的锻炼。本教材在过程和方法上展示充分,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是传统教材无法相比

7、的。二、着力帮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任何一本教材都必须保证学生学到相关的基本知识。课程标准的宗旨也是希望让学生学得更为有效,能更好地为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为此,教材在帮助学生学好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方面作了多方面的努力。1.尽量借助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生产实例引入新知识我们知道,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它们可以看成是物理学大厦的基石,对学好物理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这些概念都已脱胎于具体事物,具有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并且都有着严格的定义,学生初学时往往感到艰涩,难以理解。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材中用了“还原”概念本来面目的方法,先尽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导入。例如:位移的概念利用飞机

8、的航线标志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从汽车起动性能引入,-,在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了定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出概念的定义。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2.加强对概念的讨论,辩析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新的物理概念的理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开始时往往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字面意义上,而且常常会与相近的概念混淆,通常都要经过对不同实际问题的多次磨练,才会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教材中在引入新的概念后,紧接着都围绕新概念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辨析,尽可能给学生一点磨练的机会。 当然,我们也并不指望(实际也不可能)依靠这样的一次讨论就能使学生牢固地确立了新的概念,希望这样做能够起着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增

9、加应用性的例题 解题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知识的应用的初级阶段。学好物理也离不开解题练习,学生的困难往往也表现在不会做练习。当然,这里也包含着多种因素。例如,学生的语文水平会影响对题文的正确理解;数学水平会影响解题的演算;物理学的方法更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建立合适的模型等。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学生正确地解题。其中,物理方面的因素通常居于主导地位。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应用,教材中对每一个定义式或每一条定律的公式都设置了相关的例题。希望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具体认识各个公式的应用方法,也能对学生的解题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体会成功的喜悦,

10、例题加强了思路分析,有些例题在引导后让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 4.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延伸为了使学生了解高中物理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重视知识的应用,并利用不同的栏目,对相关的知识作了适当的延伸。例如: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选用了估算宇宙年龄的一个问题;在运动的相对性后介绍了风洞的应用等。我们认为,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些,思维的触角更灵活些。赵凯华教授为同济大学吴翔教授编写的我国第一本大学文科物理文明之源的序言中说起这样一件事:早期一位到美国去攻读经济学的研究生说,她在入学一开始的课程里,老师就介绍大爆炸宇宙学、黑洞

11、-,这对我们的中学教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当然,这些信息浏览等栏目并不需要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只要有部分学生看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不定在你的熏陶下,这些不经意的浏览,会激发起你班上某个学生强烈的兴趣,成为终生的追求,在不久的将来造就成一个“中国的哈勃”。三、改变传统教材要求单一的状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教材的教学要求整齐划一,对每一个踏入高一年级大门的学生,教材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近些年虽设有选学内容、研究课题,展示仍极不充分的,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本教材完全不同于传统教材,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必修模块的任务,教材内容弹性大,选择面宽,给每一个学生都

12、留下了较宽广的自主发展空间。例如,“多学一点”的内容作为教材的延伸和扩展,理论思维要求较高,为对物理有一定兴趣的学生作为补充材料,以便跟选学理科的学习更好的衔接,同时,在“家庭作业与活动”中也为此留下了余地。值得一提的是教材设置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内容,不仅不同的内容可供学生选择,即使同一个内容也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例如,学习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平衡的内容后,教材要求开展一次以桥为主题的综合性课外活动。学生可以调查当地桥的历史,描绘或拍摄各种桥的风姿,抒发对桥的赞美,阐述桥的功能,对当地桥的建设提出建议,还可以收集世界各地著名的桥的资料、图片作汇总式的展示或比较、评述,最后,

13、还要求学生自选材料,设计制作一座斜拉桥、拱券桥或其他形式的桥,交流活动的收获,开展对桥模型的评价等。这样的一次综合性活动,几乎结合了学生的各科知识,使经历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有益的锻炼。可以这么说,像这种活动,在传统教材中是闻所未闻的。在教材版面上虽仅占几行字,却渗透着本教材编者独具的匠心,是教材的一个亮点。类似这样的活动,如开展一些制作,进行调研活动,为社区作科普讲座(或举办科普专栏)、联系物理知识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做一些评价和介绍等,散见在本教材各章各节和各个栏目中,同样都是本教材闪闪发光的亮点。四、 改变传统教材单一的说教式的叙述形式,强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亲近感建国几

14、十年来的物理教材,曾经几次改革,多方面有了进步,但呈现的形式一成不变,始终沿袭着陈旧的格调,板起脸孔说教。教材的可读性差,学生对教材缺乏亲近感,也不便于学生的参与。传统的教材的这种方式是基于它单一的知识为本的目标所决定的,可以说是一种“顽症”。本教材完全区别于传统的教材,在每章的章首,通过精美的插图和优美的语言,营造欢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的亲和力跃然于纸上,通过围绕本章知识背景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领域。接着站在跟学生平等的立场上,用讨论的口吻展示各项活动,其中溶入较多的则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材可读性强、人文味浓郁,有许多富有吸引力的节标,如“小石头诘难大哲

15、学家”、“拔开阻力的迷雾”等。此外,传统教材为适应考试把习题作为唯一的自我评价手段,本教材不仅在教材内容叙述中,每节的“家庭作业与活动”中都提供了许多联系生活、生产、社会问题的讨论题、实验探究题以外,还在课程结束时,专门安排一次课题研究报告会,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并专门提供一些课题,供学生选择和进行探究。 五、有机地溶入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物理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作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时候,也同时产生许多科学思想,创立了许多研究方法。这些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就像一颗颗璀璀闪光的明珠,镶嵌在物理学的各个部分。它们同样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同样应该受到重视。渗透在必修1教材

16、中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主要有:1 理想化方法大家知道,所有的实际事物和过程都是很复杂的,往往会夹杂着许多非本质的东西。物理学家在研究的时候,就要采用简化和纯化的方法,砍掉许多次要的枝节, 突出其中的本质因素,这就是理想化的方法,也就是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 例如,为了研究飞船在空中轨道上的位置,就可以不考虑它的形状,大小,把飞船抽象为一个质点;研究地面附近物体的下落运动,常常可以不考虑空气的阻力,并把地面附近空间看成一个均匀的重力场;许多问题中把接触面看成光滑的水平面;把绳子看成不会发生形变的等。这些都是采用了理想化方法的结果。实际上,中学物理中的研究对象,物理环境等绝大多数都是已经理想化了。其

17、中,理想实验方法称得上是理想化方法的一朵奇葩。 理想实验,又称思想实验或思维实验, 它是以大脑为实验室,用思维操作着的想象中的实验。伽利略在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设想无限长的光滑斜面和对接斜面的实验,可以说开了理想实验的先河。其实, 学生平时也常有亲身经历。例如下棋时,棋手在落子前总会先在头脑中摆上一片假想的战场,自己怎么走,对手会如何应付对弈双方外表平静优雅,不动声色,脑海中却早已经历了几番激烈的厮杀。越是优秀的棋手,设想的战局方案也会越多、越深入、越全面,然后才能走出惊人的妙着难倒对方。 理想实验在科学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材中指出:“它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达到现实科学实验无法达到的简

18、化和纯化程度。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逻辑力量,还可以让思维超越当时的科学水平,在想象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2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对事物一般规律的研究,从而去认识事物的某些特殊规律;二是通过对事物特殊规律的研究,推广扩展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许多时候,这两条途径交叉使用,相辅相成。沪科教版教材在直线运动部分,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进而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规律,就是遵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此外,在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实验探究中,从两侧拉力计对称拉推广到不对称拉,或从不对称拉到对称拉等,就是这两条认识途径的反映。实际上,从更为宽泛的意

19、义上说,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少数几次实验就得出了结论,就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反过来,利用学到的物理概念,定律去分析研究某个实际问题,解答一道习题,就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因此,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交织着这两条认识途径。3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称得上是研究问题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它渗透在教材的方方面面。如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习题的解答和实验探究等。反映在教材中最典型的两个方面,一是微积分的思想;二是隔离与整体的方法。其中,“变”与“不变”是一教材中利用图象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先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谈起,然后对整个运动

20、时间进行分割,使学生认识到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原来的变速运动可以看成匀速运动,最后对各个小段时间内的位移积累起来就得到整个时间内的位移。这种“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实际上学生也有一定的直觉。例如:一个人在生长发育时期每天的身高和经过一个暑假后身高的变化,以及树木高度的变化、铁器在空气中的氧化过程、水蒸发时水量的变化等都是“变与不变”的具体事例。平常生活中用剪刀剪圆,实现直线与曲线的转化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只不过平时学生没有从理性的高度去认识它,教学中不要急于抛出答案,可以先举一些类似的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这种辨证关系。隔离法与整体法主要体现在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物体的平衡,牛顿第

21、二定律的应用中。根据必修1的教学目标,这方面只要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不必补充很多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使用4等效变换的方法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在创立广义相对论时,就受到惯性质量跟引力质量等效的启发。实际上,等效思想学生并不陌生,从小就听说的曹冲称象就是一个很精彩的运用等效变换的实例。实验中用一个大砝码代替几个小砝码;平时生活中用一张百元大钞换成许多一元硬币等都是一种等效变换。教材中,在利用平均速度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时, 相当于把一个匀变速运动转化为一个以平均速度运动的匀速直线运动;在第三章第3节的家庭作业与活动第6题中,要求学生通过逆向转换变换实验方法,对滑动摩擦力再作一次探究等;这里

22、都渗透着等效的思想。而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则完全是建立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教材中,鲜明提出“等效变换方法”的是在超重和失重的一节里,引入等效重力加速度后,就可以把原来的一个加速运动的问题等效成一个平衡问题。 在沪科教版教材中包含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很多,它们像雨露般滋润着教材的各个方方面面。应该注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绝对不要贴标签式地机械地去套什么思想,什么方法的名称,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些方法的精髓。 六、重视人文渗透,注意激发兴趣 建国几十年来的物理教材,曾经几次改革,多方面有了很多进步。但是,呈现的形式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长期以来文理学科之间的鸿沟依然横贯在教材中

23、。物理书中除了“物”和“理”外,就是公式、计算、图像等,人文气息比较欠缺。编写中,我们通过对课程标准理念的学习,探索着如何改变一下原来的这种格调,能够多一点人文渗透,多一点趣味性,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共享科学美与艺术美。为此,编写中努力作了一定的尝试。 例如,教材在每章的章首,都先通过精美的插图和生动亲切的语言,营造欢快的气氛,用浓郁的人文气息打动学生,使学生对物理有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的一些段标,比较有吸引力和激励性(如“小石头诘难大哲学家”,“超越伽利略”等);教材设置了各有特色的不同栏目,呈现的形式比较活泼。教材的语言在确保科学上严密的要求下,尽量简明和轻快些。有时

24、结合着相关的内容,选用一段诗文或一段报道烘托气氛等。编写中,我们环绕着中心内容,尽力希望各章都较好地体现了物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同时,书中配合相关的内容,还有许多或富有哲理,点拨方法或指导学习,提供阐释的的旁批。它们像奇异的花朵,绽开在正文的四周,给学生有很大的启示。例如:在开篇“物理学的探究无止境”的旁批写道: “我们所见固然美丽,我们所知愈加神奇,而我们所未知未见的更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尼尔斯斯坦森” “今天我们必须根据我们今天能认识的真理来生活,还得准备好明天称它为谬误。詹姆斯” 在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中有旁批:“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

25、到了真正完善的程度。卡尔马克思” 在对拔河比赛提出的问题中有旁批:“全部科学不外是日常想法的提炼。 爱因斯坦”这些旁批,无疑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一种美的享受,精神的陶冶。在弹力的教学中,值得注意还有这样的一个旁批:“一个有益的提醒:-礼貌过门:当你推开或拉开弹簧门进出时,注意身后是否有人跟着要进出门。如果有人,应在门把手交给他人以后再松手,否则在弹簧的强大弹力作用下,会使他人受到门的猛烈撞击。”这是运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好素材,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其他班做一次问卷调查,看看有多少学生有此习惯;或者,可以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的弹簧门边统计一下,在30分钟(

26、或60分钟)内经过该弹簧门的人中,有多少人会留意着这么做的。然后,可以在班里请大家议论或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良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人人都在文明行为上跨一小步,我们的社会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 七、几个问题的说明 1关于矢量的概念矢量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对矢量的认识包括方向性和加法法则两方面。学生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教材中采用逐步形成的方法。在第一,二两章学习速度,加速度时,只要求学生知道这些量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对它们的描述也必须包括大小,方向两方面就可以了,教学中不必急于提出矢量的概念。到第4章通过对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研究,得出了合成法则后,最后才完整地指出矢量概念。同时,让学

27、生从加法的意义上,对小学的算术加法,初中的代数加法和这里的几何加法(矢量加法)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矢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2关于直线运动的编写体例 沪科教版对直线运动的编写体例有着跟传统教材很大的不同,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认知思路。传统教材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把自由落体作为一个特例;沪科教版教材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进行编写,即 自由落体运动(Vo=0、a=g)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o=0、a为定值) 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o0、a为定值)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为什么采用从自由落体开始编写呢?有三方面的原因:(1)人们对运动的认识通常总是从认识具体运动开始的。自

28、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很典型、很理想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这么说,在现实生活中恐怕很难找到比自由落体更直观、更理想的匀变速运动的例子! (2)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遗憾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伽利略的研究不够重视,后来稍有改善,也只是作为阅读材料点缀在正文后面,给学生的感觉似乎可有可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憾!(3)更好地突出过程和方法。 伽利略的研究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这个过程的展示,使学生可以生动而具体地看到:伽利略遇到哪些困难?怎样一步步克服困难的? 沪科教版教材对伽利略的研究展示得相当充分,当初这一节作为送审的样稿送到教

29、育部时,受到评审组专家的充分肯定,认为“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3关于速度公式的推导 教材中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速度公式的基础上,直接通过传送带上的一个实例得出来的。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直觉和原有知识 (如小学数学里的顺水和逆水行舟问题),不需要指出运动合成的道理。由于必修课是针对着全体学生设计的,我们认为公式的推导可以简化一点,希望这样做能够突出一点物理思想。考虑到今后部分学习理科学生的需要,教材中还在后面补充了一个推导方法,可以供老师们在教学中选用。 4关于力、重力、弹力等概念的问题 教材在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中只研究了弹力和摩擦力,也许有

30、的老师会认为书的结构上不完整,缺少对力的概念,力的图示法和重力概念等知识点的阐述。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述这些内容已在初中物理中完成了,高中课程标准中不作要求。我们在编写中,为了使得教材显得更紧凑,因此没有再作重复的阐述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复习初中物理的有关知识。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教学中自行补充。关于弹力的概念,教材中定义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有的老师认为定义中不必冠以”弹性”两字。我们这样定义的目的,是希望突出弹力具有”恢复力”的特征。我们知道,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

31、当外力撤去后物体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时(无论是完全恢复或部分恢复)表现出来的力,在物理上称它为弹力。可见,弹力是一种“恢复力”。有些物体(如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但是当外力撤去后它不会恢复形变,也就不会表现出弹力。因此,弹力是弹性物体所特有的力。定义中冠以”弹性”两字,正是隐含着这个意思。5关于牛顿第三定律 教材对牛顿第三定律采用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的方法。 书中承接着以拔河为例,进行合理简化。把拔河比赛中两队人先简化为两个人,然后再进而简化为一个人双手拉弹簧测力计。在简化中实际上同时渗透着研究方法的指导。 由于在高矮两同学间的弹簧测力计不容易保持在水平位置,同时实际拉动时,对弹簧测力计

32、示数的观察也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还可改为让一个学生用两支相同的弹簧测力计拉(有条件时,可给两个学生发一支弹簧测力计)。拉的时候,也可以参考教材上提出的办法变为:先让左手“主动”施力;再让右手“主动”施力;次后再让两手同时施力。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并相互交流探究结果。通常牛顿第三定律都只用文字表述,沪科教版教材中出现了一个公式,目的是希望强化学生关于“成对性”、“相互性”的认识。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特别要强调牛顿第三定律也同样适用于液体和气体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探究:“浮力的反作用”很有意义,也很容易做,教学中必须做好。有条件时,应该利用DIS

33、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运动中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暂时没有DIS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幅图象,向学生说明上下两部分图线的意义。 6关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探究 教材中,承接着对斜拉桥的受力分析,该实验遵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思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两侧测力计与标记线构成不同的夹角比较方便,因此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先找出两侧拉力与标记线成不同夹角的合成法则,再推广到对称拉的特殊情况。 7关于力的分解对力的分解,学生无论在认识上和应用上都较力的合成困难。因此教材没有简单地从逆运算的道理直接指出,而是采用了逐步深入的方法。首先,从斜拉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一个斜向的拉力

34、会形成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效果。接着,让学生参与一个活动,获得亲身的感受。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这个环节,这个活动取材容易,学生很感兴趣,而且也为日后的相关计算作了铺垫。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再从合成的逆运算指出力分解的方法。最后,还要求学生对斜面上物体重力分解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作出评价(采用的是近年来高考中的一种新题型)。整个过程步骤清晰,希望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到各个过程中,绝对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在研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具体问题中,希望能突出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体会到,怎样将一个实际问题(如关于在墙上的三角支架的受力问题)经过物理抽象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进而转化为一个研究边角关系的数学问题。 8关于

35、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在全章结束时,教材还要求开展一次以桥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研究(无论是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历来是中学物理中较为困难的一个地方,许多老师曾作过探讨,教学专业杂志也曾为此向全国老师征集过有关方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明确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材中提供了两套方案。其中的一套方案要求较高,需要通过实验中采集的数据,画出图像,然后得出结论。另一套方案只需要结合运动学公式,通过定性比较得出结论。从物理内容上说,这两套方案都是传统的,并没有物理方法上的创新。编写中,我们也设计并比较了其他的有关方案,最后考虑到便于学生的操作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验条件,因此作这样的选定。同时,我们在要求

36、上作了变化,突出了探究性,增加了对学生的引导,希望降低些难度,能给教学上带来一点方便。 9关于开篇的教学“开篇”也可以说是沪科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它起着“序”的作用,但又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序”。不仅提升了序的地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还特别强化了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和文理的结合。开篇共分三节,包含着三个部分: 01 物理学理性的追求 介绍物理学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相当于一部浓缩的物理学史,使学生在瞬间跨越千百年的时空,对物理学形成初步的认识。 02 物理学人类文明的奇葩 介绍物理学跟技术、社会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物理学的作用。 03 学物理探究求真 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要求,对学习

37、作了具体的指导。 初中学生经过紧张的升学考试,升入高中对新的高中学习生活充满着渴求、好奇,又带有几分迷蒙,所以在开篇的第一节教学中,一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开篇的教学内容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都理解(实际也不可能都理解的),也不要追求细节的一些问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和积极发展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对物理学史的了解甚少,对物理学的体系更不清楚,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这些既有科学内涵,又有故事性,还带着几分神秘的传奇色彩的史料是十分爱听的。 开篇的教学希望老师们一定要饱含激情,并配合一些图片展示,演示实验和学生讨论等活动,相信老师们在第一课上,就能以物

38、理学特有的魅力和老师们创造性的演绎,“征服”你的学生,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的热情。开篇第2节中物理学与技术的关系,内容较为显性,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认识物理学与技术、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物理学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内容较为隐性,有一些概念较为艰深,只需要使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教学中可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 开篇的第3节建议配合一些有趣的实验,采用学生的讨论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学习物理的一些具体要求。10对一些活动的建议 教材中有部分章节设置了一些学生的活动,它们不同于“信息浏览”、“多学一点”等栏目,是要学生动手工操作或参于到实地去考察研究的。这些活动

39、跟上述栏目一样,自然也并不需要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我们希望教学中能够尽量创设一些条件,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能够施展各自的才华。 例如,在第4章结束时,教材要求开展一次以桥为主题的综合性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去调查当地桥的历史,描绘或拍摄各种桥的风姿,抒发对桥的赞美,阐述桥的功能,对当地桥的建设提出建议,也可以通过收集世界各地著名的桥的资料、图片作汇总式展示或比较研究最后,还要求学生自选材料,设计制作一座斜拉桥、拱券桥或其他形式的桥的模型,交流各人的活动收获,开展对“桥”的评比谁制作的桥用料最省,跨度最长,承重最大,外观最美。 这样一次综合性活动,几乎综合了学生的各科知识,将使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每个人的才智都得到充分展示。可以这么说,像这样的活动,虽然在教材版面上仅占寥寥几行字,某种意义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希望能尽量加以利用。总之沪科教版教材无论从思想观念、从内容到形式,都已远远超出了旧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显示出时代气息,是研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一次有益尝试。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机械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