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课程论试题B及标准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课程论试题B及标准答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夜大2009级教育学专业(本科)期末试题课程论试题B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1. 按照哲学观点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学科中心课程、 、 三大类。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_、_、_、_、_。3.1918年_所著的_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4.泰勒在分析了逻辑程序与心理程序的关系之后,提出了课程组织的三原则,分别是_、_、_。5.一般可以把课程目标分成_、_、_三种取向。6.CSE评价模式包括的四个步骤,分别是_、_、_、_。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C.怎样编制课程
2、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C.忠实取向 D.背离取向3.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实现(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C.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4.“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A.八年研究 B.解放兴趣C.活动分析 D.泰罗主义5. 在课程开发目标模式中,把“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 )。A.学习经验 B.学习条件C.学习环境 D.学习目的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30分)1.依据心理学,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
3、原则?2.课程内容组织原则有哪几种方式?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4.简述目标模式的优点与不足。5.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1. 试述如何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2. 试述如何认识学校的隐性课程,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隐性课程的理解。课程论试题B卷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1.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2.课程计划本身的特征、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教师的培训、各种外部因素支持3.博比特,课程4.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5.行为目标、展开性目的、表现性目标6.需要评估、选择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二、选择题(每
4、题2分,共10分)1.D 2.C 3.B 4.A 5.A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30分)1.(1)动机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注意内在动机的激发;(2)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学习效果关系重大,参与既包括外显的也包括内隐的;(3)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提供给学生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为学生提供超出现有水平,但同时又是通过努力能达到的准则。2. (1)泰勒提出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原则;(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原则;(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原则;(4)直线式与螺旋式原则。3.确定教育目的;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确定课程目标。
5、4. 优点:(1)目标模式与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研究传统相吻合;(2)目标模式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标准,使评价简单明了;(3)教学目标明确,也使课程编制有据可依。不足:(1)目标模式不已对课堂教学的经验研究为依据,与这些研究着过亦不相符;(2)把课程内容分解为行为目标,是与知识的性质和结构有矛盾;(3)过高的估计了理解教育过程、预测学习结果的能力;(4)目标模式只根据学生的行为变化来衡量课程与教学的成败,会导致一些误解;(5)目标模式不能把与教育的控制、教育的报复、教育的个性化联系在一起的伦理和政治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5.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
6、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1要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需要在以下几对关系上作出取舍:(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于人的自由。(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对等与融合,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重视技术课程(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7、4)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关系,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2(1)学生在隐性课程的活动中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2)隐性课程既可能是计划的课程,也可能是非计划的课程;(3)校外教育机构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不能称之为隐性课程;(4)隐性课程既可能是一种教育活动,也可能是一种学生自发的学习活动。 另外,对隐性课程的界定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隐性课程并非与正规课程相对,也不属于正规课程的范畴;其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是依据课程表现形式的不同属性对课程所作的分类,它们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其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区分的关节点是课程的呈现方式。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对隐性课程概念的认识、特点的把握及实施的准则等方面给予实例说明。(根据具体阐述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