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秋学期七(上)语文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秋学期七(上)语文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秋学期七(上)语文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题班级姓名学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3分)【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躲,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 ” 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 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差可拟() 诸儿竞考取之()取之,信颦().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
2、断一处)(1分)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未若柳絮因风起。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2 .同样是少有才名,谢道镉与王戎各有何特点?(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3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令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停。(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人民教育出版社)乙桓玄问刘太常日:我何个谢太傅?”刘答日:公高太傅深。“又日:”何如口男子敬? 答日
3、:楂、梨、橘、柚,各有其美。“(选自世说新语品濠,人民教育出版社)注刘太常:刘瑾,字仲璋。王羲之的外孙。历任尚书、太常卿。谢太伸:谢安。子 敬:王献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2)尊君在不(2)尊君在不(1)太丘舍去().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太丘畲去()尊君在不()元方入门不顾()我何如谢太傅()1 .乙文方框内应填入一个敬辞,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贤 B.家 C.惠 D.舍.按要求答题。(3分)(1)用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限划一处。(1分)公高太傅深。(2)用现代汉语翻译卜.面的句子。(2分)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 .甲乙两文中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都很智慧
4、,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答案】1 .(1)舍弃(2)同否(3)回头看比. A (子敬是刘瑾的舅舅,桓玄称对方的舅舅应该用敬辞一一“贤”。)2 . (1)公高/太傅深。解析(1) “公高”与“太傅深”是并列关系,要在“高”后停顿。和我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3 .元方针对这位友人对父亲的指责,从信和礼的角度直接驳斥,有理有据,逻辑性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巧用 “楂、梨、橘、柚”的比喻(或类比),肯定了双方的优点,考虑问题周全,比较委婉。参考译文乙桓玄问刘瑾:“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答道:“您高远,太傅深沉。桓玄又问:“我和贤舅子 敬相比,怎么样?”刘瑾答道:“楂、梨、橘、
5、柚,各有各的美味。”(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5分)甲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日:“仁者其言也可。”日:”其言也词,斯可谓之仁乎?子 日:“为之难,言之得无初乎?”问君子,子日:“君子不忧不惧。日:“不忧不惧,斯可谓之君子乎?子日:内省不疚,夫 何忧何惧!(选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乙子夏日:“博学而骂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子张)注切(rOn):因谨慎而言语迟缓,话不轻易说出。得无:能不。L (D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仁者其言也切()期可谓之仁乎()博学而写志() 物问而近思().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6、例句:牛多言西躁A.为人谋面不忠乎B.曲肱跑枕之C.学W时习之D.博学通笃志.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二处朗读停顿。(1分) 君子不忧不惧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仁”,请分别说说如何做才能求得“仁”。(4分)【答案】.仁德这坚定恳切1 . D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而”都表并列。A.表转折。B.表顺承。C.表顺承。2 .君子/不忧不惧解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语法成分,在主语(“君子)和谓语(“不忧不惧)之间停顿即可。3 . (1)自我反省,内心无愧,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的呢!(2)人
7、家不了解我,我却并不因此而恼怒,不也是君子吗?4 .甲文,要求得“仁,就要做到说话小心谨慎,不急不躁,言行一致:乙文,要求得“仁”,就要做到博学、笃志、切 问、近思,提高修养。参考译文甲司马耕,字子牛。子牛话多而性情急躁。他向孔子问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说话很谨慎。” 子牛又问:“说话很谨慎,这就可以算是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子牛问怎样才算是 君子,孔子说:“君子既不忧愁,也不畏惧。子牛接着问:“不忧愁,不畏惧,这就可以算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 内心无愧,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的呢!(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甲】子日:“学
8、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日:“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日:“弗知也。“关尹子日: “未可。”退
9、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列子日:“知之矣。”关尹子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节选自列子说符篇)【注】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请:请教。关尹子:尹喜,擅长射箭。弗:不。 退:回去。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与朋友交而不值乎()列子学射,中矣()(5)退而习之()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3 .【甲】文第五章运用对偶和顶真的修辞
10、手法,写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 .【乙】文从列子这一角度来看,同【甲】文第六章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4分)【答案】1 .(1)同“悦”,愉快自我检查、反省(3)诚信射中练习(学习). (1)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2)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2 .好之乐之.示例:学习要虚心,要敢于向别人请教。(意思对即可)【乙参考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 ”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继续练习。三年之后,又把自己射中靶
11、心的情况报告 关尹子。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 ”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 轻易忘记。不单学习射箭,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也都是这样的。”(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17分)【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为政)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在川上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罕)子夏日:“博学而骂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她,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博学而弓志()(2)年与时触()(3)不逾年()(4)无以广才()1 .翻译下列句子。(6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曲肱加枕之.B.择其
13、善者后从之C.温故网知新D.人不知地不愠.【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是如何 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3分)【答案】(4分)(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增长(各1分)1. (4分)(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2)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荣利,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明确志向;不做到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每 句2分)D (2 分)2. (2分)静躁(每空I分)(3分)人
14、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 “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首先应是有志向的人。(言之有理即可)(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15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诸葛亮诫子书)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 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
15、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周怡勉谕儿辈)注费用:花费钱财.。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5分)非淡泊无以明志()险躁则不能检性()年与时钟()何必图好吃好省:().翻译下列句子。(4分)(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 .甲文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 分).家书是古人教育子女、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 .(1)明确、坚定(2)修养(3)疾行,指迅速逝去(4)穿. (1)不学习
16、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2)从节俭到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到节俭就困难了。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口思无口/莫待无时思有时(解析:紧扣“志当存高远”中的“志”“远,从甲文中找出所对应的句子。根据句意即可断句。).同:这两份家书都劝勉后辈要节俭。不同:甲文还劝勉儿子要立志学习,珍惜时间,不可浮躁轻薄,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乙文还教育孩子节俭 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就再难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了。所以要培养,要坚持。(解析:分别抓住甲乙两文中的“俭以养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进行分析,“俭”是两文的共同点。 乙文着重于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坚持,甲文还
17、谈到了立志、惜时、成才。)参考译文乙从节俭到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到节俭就困难了。吃的穿的,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较 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顿酒肉之餐(的费用),可以置办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纱绢(的费用),可以矍办几件平常的衣 服。(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足够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经常在拥有的时候想着没有的时候,不要等到失去的 时候再想着拥有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能)常常享受到温饱了。(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甲】狼(节选)蒲松龄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房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卷之。方欲行,转视 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18、意将喙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卷,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义鼠蒲松龄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喳目如椒,意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 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炊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 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 为作义鼠行。【注】言:说。瞪目如椒:眼睛瞪得很圆,像花椒一样。果腹:饱腹,满腹。嚼;咬。便捷:机灵 敏捷。炎欠侬)然遁(dM法:快速地跑掉。啾小口)啾如
19、悼(出0)息:瞅啾的叫声好像在悼念哭泣。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一狼胭其中()簟以诱敌()鼠故便捷()及人穴().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2 .【乙】文中的张历友是蒲松龄诗友,曾为此事作义鼠行一诗,诗云:“此鼠义且黠,捐躯在所轻。”这里的 “黠”意思是,【甲】文“狼亦黠矣”的“黠”意思是。(用自己的话作答) (2分).【甲】【乙】两文中,同样是运用智慧,为什么人们批判狼而赞扬鼠? (4分)【答案】.(1)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2)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3)本来(4)到,等
20、到1 .(1)狼也太狡猾,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2)蛇进洞老鼠就来咬,蛇出来老 鼠就跑,像这样反复了好多次。2 .机智(聪明)狡猾(奸诈).狼虽然运用智慧,却贪得无厌,吃了屠户担子中的骨头后还想吃了屠户,贪心不足,最终落得死亡的下场,所以被人 批判;鼠运用自己的智慧,逼迫蛇吐出了自己的同伴,它是有情有义的,所以人们赞扬它。乙参考译文杨天一说:看见两只老鼠出洞,其中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的眼睛瞪得很圆像花椒一样,神情好像 非常怒恨,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蛇吃饱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内爬去,刚爬进一半,那只老鼠就跑来,狠 狠地咬住蛇的尾部。蛇怒了,退出洞来。老鼠本
21、来就非常机灵敏捷,(看到此状便)快速地跑掉,蛇追不上,就返 回了。等蛇再次进洞,老鼠又跑回来,和上次一样咬住蛇的尾部不放。蛇进洞老鼠就来咬,蛇出来老鼠就跑,像这 样反复:了好多次。最后,蛇爬出洞来,把吞下的死鼠吐在地上。那只老鼠跑过来,用鼻子嗅着自己的同伴,啾啾的 叫声好像在悼念哭泣,然后用嘴衔着死鼠离去了。我的朋友张历友为此写了一首义鼠行。(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16分)【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卷之。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狼
22、亦,黠矣,而顷刻两卷,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 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除朗言日:“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 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 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臼:“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曾乎? ”刘(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注释知州:官职名称。取困:自取尴尬。1 .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字
23、。(4分)(2)级行甚远(4)或对语问其故()(2 分)(2)级行甚远(4)或对语问其故()(2 分)(1)其一本坐于前()(3)公休矣()2 .下列选项中,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之:久之,目似眼 辄自往驱之B.故:两狼之并驱如故或对语问其故C.而:吾尝终日巾思狼狈跑归D.乃:乃悟前狼假寐乃令仆妇居此室。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曾乎?5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2分)【答案】1 .像狗一
24、样连接,这里指紧跟停止有人.C【解析】考查一词多义。A.补齐音节,不译代词,指狐;B.原来原因:C.表修饰,不译表修饰,不译:D. 才于是;故选C。2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解析】21.考查断句。句意: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断句为: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3 . (1)另一只狼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2)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呃?4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解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5、根据乙文中的“有书室为狐所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 曹乎可知,狐狸占据了他的书房,他想把狐狸赶走。那个仆妇是个真正孝顺的人,狐狸看到她就会躲避,于是刘 士玉就让妇人住进了书房,赶走狐狸。【参考译文】【乙】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 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 刚刚走进书房,就听见房檐问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 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
26、要多言自 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 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 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 狐怪当天就离去了。(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13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日: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
27、闻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及其家穿井到,等到之于宋君使听说.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2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2分)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乙】枭(xi do,猫头鹰)逢鸠(斑鸠)。鸠日:“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 ”枭曰: “乡人(当地人)皆恶(wu )我鸣。以故东徙。“鸠日:“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乡人皆学我鸣谯 子将案之哪里.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2分)不能更鸣/
28、东徙/犹恶子之声.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有缺点或错误不要回避,更不要责怪别人。(2分)【参考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安家)? ”猫头鹰说:“我打算向东边迁徙 斑鸠问:“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声,因此我打算向东迁徙。”斑鸠说:“您只要能够改 变自己的鸣叫声,就可以了。如不能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迁徙,村里人照样讨厌你的鸣叫声。”(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13分)【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日:“天果积气,日
29、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日:“日月 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日:“奈地坏何? ”晓之者日:”地,积块耳,充塞 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 天)【乙】沈屯子偕友入市,闻唱书者言,“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诵叹不已。友曳之归。日夜 念不置,日: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 ”从此悒悒成疾。家人劝之徘徊郊外,以纾其意。又忽见道上有负竹 入市者,则又念日:“竹末甚锐,衙上行人必有受戕者。“归而益忧。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刘元卿贤奕编) 【注】杨文广:北宋名将。悒悒(yi):闷闷不
30、乐。纾:解除。衢:(qin,街道。戕:(qiGng),杀害, 残害,伤害。L解释加点词语(2分)身*所寄()四唱书者言()2 .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2分)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翻译句子。(6分)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3 .对于上面两则材料,人们有以下两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3分)A.两则材料讽刺了那些杞人忧天的人。B.两则材料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答案】(2分)无,没有听到1. (2分)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4分)你(在地上)踩踏,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忧它会崩坏呢?
31、世上担忧过多的人就像这个人一样啊。2. (3分)同意第一种观点。甲文中杞人担忧天地会崩塌,乙文中沈屯子担忧杨文广的困境和街上行人被竹竿梢头 戳到,两个人都是没有根据地担忧,属于庸人自扰。(3)元方入门不顾()我何如谢太傅()2.乙文方框内应填入一个敬辞,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贤 B.家C.惠D.舍.按要求答题。(3分)(1)用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限划一处。(1分)公高太傅深。(2)用现代汉语翻译卜.面的句子。(2分)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 .甲乙两文中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都很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5分)甲司马耕,字子牛。牛
32、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日:“仁者其言也切。日:“其言也切, 斯可谓之仁乎?子日: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问君子,子日:“君子不忧不惧。日:不忧不惧, 斯可谓之君子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选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乙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子张)注词(ren):因谨慎而言语迟缓,话不轻易说出。得无:能不。1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仁者其言也初()斯可谓之仁乎()博学而写志() 切问而近思().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牛多言不躁A.为人谋财不忠乎B.曲肱加枕之C.学购时习之D.博学贿笃志.用标出下
33、面句子的二处朗读停顿。(1分)君子不忧不惧.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仁,请分别说说如何做才能求得“仁。(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甲】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日:“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雍也)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日:“弗 知也。”关尹子日:“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 者乎? ”列子日:“知之矣。”关尹子日:“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 之。”(节选自列子说符篇)【注】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请:请教。关尹子:尹喜,擅 长射箭。弗:不。退:回去。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为国与身:治理国 家和修养自
35、身。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不亦说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退而习之(吾日三省吾身(*(4)列子学射,中矣(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3 .【甲】文第五章运用对偶和顶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一“”,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 .【乙】文从列子这一角度来看,同【甲】文第六章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4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36、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日:“三军可夺舛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 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解
37、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博学而写志()(2)年与时型()(3)不逾年()(4)无以广才()1 .翻译下列句子。(6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曲肱画枕之. B.择其善者购从之C.温故W知新D.人不知W不愠.【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 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3 .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课 文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3分)(六)
3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 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 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 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周怡勉谕儿辈)注费用:花费钱财。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5分)非淡泊无
39、以明志()险躁则不能检性()年与时地()何必图好吃好着().翻译下列句子。(4分)(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 .甲文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o (2 分).家书是古人教育子女、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有 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16分)【甲】狼(节选)蒲松龄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卷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房自后断其股,亦
40、宏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义鼠蒲松龄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意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款然遁去 ,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 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注】言:说。瞪目如椒:眼睛瞪得很圆,像花椒一样。果腹:饱腹,满腹。 嚼;咬。便捷:机灵敏捷。炎欠(XU)然遁(ddn)去:快速地跑掉。啾朋)啾如悼(出。)息:瞅 啾的叫声好像在悼念哭泣。1 .请解释
4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一狼迪其中()羊以诱敌()鼠故便捷()业人穴().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2 .【乙】文中的张历友是蒲松龄诗友,曾为此事作义鼠行一诗,诗云:”此鼠义且黠,捐 躯在所轻。”这里的“黠”意思是,【甲】文“狼亦黠矣”的“黠”意思是 o (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甲】【乙】两文中,同样是运用智慧,为什么人们批判狼而赞扬鼠? (4分)(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房暴起,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方欲
42、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蛇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 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 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 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效避,况我曾乎? ”刘乃令仆妇 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43、(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知州:官职名称。 取困:自取尴尬。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字。(4分)(1)其一犬坐于前()(2)缀行甚远() (3)公你矣()(4)取对语问其故()2.下列选项中,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之:久之,目似瞑 辄自往驱之B.故:两狼之并驱如敢或对语问其敢C.而:吾尝终日也思 狼狈项归D.乃:乃悟前狼假寐乃令仆妇居此室。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5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
44、妇居此室”的原因。(2分)(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3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日:“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及其家穿井()犀之于宋君()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2分)【乙】枭(xi G。,猫头鹰)逢鸠(斑鸠)。鸠日:“子将安之? ”枭日:“我将东徙鸠 日:“何故? ”枭曰:“乡人(当地人)皆恶(
45、wCj)我鸣。以故东徒。鸠曰:“子能更鸣,可 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乡人皆学我鸣()子将家之().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2分)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1 .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2分)(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13分)【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 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日:“天果积气, 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 中伤。”其人日:“奈地坏何? ”晓之者日:“地,积块
46、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乙】沈屯子偕友入市,闻唱书者言,“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诵叹不 已。友文之归。日夜念不置,日:“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 ”从此悒悒成疾。家人劝之 徘徊郊外,以纾其意。又忽见道上有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日:“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 戕者。”归而益忧。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刘元卿贤奕编)【注】杨文广:北宋名将。悒悒(yi):闷闷不乐。纾:解除。衢:(qU),街道。 戕:(qidng),杀害,残害,伤害。1 .解释加点词语(2分)身亡所寄()网唱书者言()2 .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2分)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3 .翻译句子。(6分)若躇步蹴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4 .对于上面两则材料,人们有以下两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 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