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工作方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工作方案现将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工作方案印发 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确保2023年春季学期平安开学、 开学平安。根据关于做好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和疫情防控工作 的通知精神,按照“有序返校、安全开学”的原则,结合 属地相关通知和我校实际,为切实做好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工 作,特制定本方案。一、师生返校安排(一)教职工返校安排全体教职员工原则上须于2月8日前返回* (或校区所 在地),2月9日、10日报到上班,做好新学期各项准备工 作。人事处要做好教职员工返校情况统计工作。(二)学生返校安排学生2月11日、12日返校注册报到,2月13日正式上 课。分期分批错
2、峰返校安排如下:2月H日:健康监测正常的2019级和2020级本科生 13980人返校(其中校区5082人,校区7768人,校区1130 人);健康监测正常的研究生2449人返校(其中校区612 人,校区1837人)。2月12日:健康监测正常的2021级和2022级本科生14298人返校(校区8326人,校区4482人,校区1490人)。(三)师生返校基本要求开学返校前一周,全体师生员工要做好每日健康自测, 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应进行抗原或核酸 检测,结果异常的,须如实报告所在单位,并延迟返校,不 得带病到校工作和学习。疫情流行高峰平台期的地区师生暂 不返校。二、学生返校流程1
3、 .各学院密切关注返校学生信息,准确掌握学生返校 前7天的健康状况。2 .各学院将返校学生情况、延迟返校学生情况按照归 口分别提交学生处和研究生院审核后,安排专人通知符合条 件的学生返校时间、注意事项等。3 .接到通知的学生合理规划出行方式和路线,尽量做 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4 .学生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感染风险。5 .学生返校时,核验身份、测量体温,送行车辆按指 定路线行驶。三、有关工作要求1 ,夯实工作责任。新冠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不是放 任不管。校疫情防控各专项工作组和各学院要进一步提高政 治站位,切实扛牢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第一 责任人职责,准确把握政策要求,摸
4、清师生底数实情,提前 谋划安排相关工作,统筹抓好开学返校和疫情防控,确保师 生有序安全返校。2 .做好开学准备工作。要以适当方式全面摸排学生新 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科学制定有效应对措施,按规定要求 足量储备两周以上的防护物资和药品。动员符合条件的师生 及早完成疫苗第二剂次加强接种。进一步完善健康驿站建设, 完善工作专班,确保健康驿站高效、规范、有序运行。后勤 处(校医院)、校区要主动与合作医院联系和沟通,建立校 内诊疗点,开通热线电话或网上咨询平台,保证全天候24 小时接诊,为师生员工提供快速便捷医疗服务。开学前,要 对疫情防控、校园安全、食品安全和开学准备情况进行一次 全面彻底排查,全面开展
5、校园环境卫生整治。3 .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 等线上资源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员工防病意识和自 我防护能力,引导师生树牢并自觉践行“健康第一”理念, 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要加强营养饮食、规律作息、适 度运动、日常防护等方面教育引导,加强感染师生康复期健 康指导,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师生参加剧烈运动。要细化师 生健康台账,依靠网格化管理体系精准掌握师生健康状况, 返校后第一周重点开展健康监测,倡导减少聚集,加强自我 健康管理,出现症状应及时报告,确诊后应及时转入校内健 康驿站或校外有关医院进行健康监测或治疗。4 .统筹安排教育教学。教务处、研究生院要按照2023 年
6、教学工作计划妥善安排,指导各学院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 秩序,全面开展线下教学工作;对不符合返校条件或因其他 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校的,做好相应的线上教学和跟踪服务 工作。学生返校后要及时安排“开学第一课”,采取多种形 式阐释防疫政策,普及防疫安全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 教育。对上学期延缓的教学任务、课程考核等要尽最大可能 补足补齐,尽量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要对 师生假期过后调整适应留下空间、做好预判。根据疫情形势 变化,做好分区管理、减少人际接触、调整教学安排等各项 预案。5 .全力确保校园安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加强校园 安全管理和风险隐患排查,列出风险清单,主动防范化解, 确保校园安全和谐稳定。开展全校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师生 员工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守护 安全美丽校园。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强化心理重 症和危机识别与干预,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充分发挥“信 息立交桥”作用,持续落实“接诉即办”要求,切实解决师 生“急难愁盼”问题。聚焦重要节点、重点群体和平台阵地, 进一步健全完善研判预警、排查化解、责任落实等工作机制 流程,提前完善应急处突预案,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做到早 发现、早处置、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