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重点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重点 (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I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 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 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不同的时期,农业也有不同的地位。其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表现为农业支 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而且 为工业品提供市场。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 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其二,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 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
2、家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重任,非农业完全弄够 依赖自身的积累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农业由于自身的原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 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 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 策。(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 外汇贡献。其一,产品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表现在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 献。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安定和促进相关产业、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二,要
3、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 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 和土地。其三,市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农民作为 买者,对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 扩张。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 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 售规模越来越大。农产品流通的增加不但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农产品的市 场体系FI益完善,也有利于农业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其四
4、,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 外汇。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外汇贡献尤为重要。(3)农业的功能农业的作用还表现在其多功能的特性上。其一,环境功能。农业及相关土地的利用对环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有利方 面包括水十.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不利方面包括可能会造成化学品使用 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水土流失、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等。而且农业对环境的影响还具有不 同规模的地域性特征。其二,社会功能。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 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护农村生活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 人口盲目流向城市
5、、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社会功能,比发达国家更具有重要性,具有更大的价值。促使供给的增加,而投机商人会在认为价格高位时进行抛售,从而减缓价格的上涨。 反之,当现货价格下跌时,会引起期货市场的相应下跌,此时投机商们就会趁机 囤积货物,使得供给减小,价格上升,从而遏制价格的暴跌。这样,就能一定程 度上使农产品未来的供求保持大体平衡,不致造成未来供求的较大波动,对农产品 价格波动起到抑制作用,并能使价格的波动幅度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范围内。第 二,有助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不仅可利用期货市场的未来供求及价格信息来 进一步明确稳定重要农产
6、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还可以通过向农产 品期货市场提供权威性的未来供求及价格信息来引导期货市场的交易活动,促使期 货市场更好发挥价格功能,从而对现货市场的生产流通加工与消费等环节产生影响。 第三,促进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功能发挥情况以及在全球 非范围的地位,将影响本国企业在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中的交易地位和议价能力, 从而有助于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促进本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II .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微观作用:第一,锁定生产经营成本或利润。生 产经营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远期权威价格,通过套期保值操作、远期合约交易 或者订单生产等来锁定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
7、或者特定农产品的原材料成本,降低农 产品现货价格波动的风险程度,从而稳定地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获得稳 定地经济效益甚至提高经济效益,并能够在价格波动中维持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第 二,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导向功能能够有效 地影响农产品现货市场,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资金流向,使 得社会资源能够合 理利用,产业结构能够得到合理地配置。第三,拓展农产品的销售与采购渠道。在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情况下,特定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形成 接近未来供求均衡的价格,即形成一个从短期到长期的较好反映未来供求趋势的完 整价格体系,为现货市场交易双方确定现货成交
8、价格提供权威的依据,从而扩展了 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销售与采购渠道。第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企业和农 户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都面临着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的 风险,客观上需要利用期货市场所特有的规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机制,来规避或 转移产业化经营中所面临的现货价格波动风险并锁定预期的利润。第五章农产品国际市场一.国际贸易理论绝对成本学说:该学说是由应该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 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 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因此,各国参与分工, 如果各国都有自己具有绝对成
9、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 双方都可以获利。1. 比较成本学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成本学 说。他认为,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生产成本都高于另 一个国家时,国际贸易仍然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好处“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 为各国不一定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 品,就可以在进行对外贸易时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比较成本学说的积极意 义在于:一个国家无论处在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种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 势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
10、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2. 要素禀赋学说: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察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 原因,一个多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 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该是那些较多使 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其政策含义是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进行国际分工,进行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通过这种生产和贸易,使得各国福利水 平提高并使全世界的产出达到最高水平。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面对国际贸易的新问题,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 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
11、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 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行为和偶然事件)相互 作用所决定的。第一,要素条件。在现代社会,对于形成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高 效的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比单纯的拥有要素更为重要,并且如人才和科技管理 水平等高级要素的地位越来越突H3只有创造出更多的高级要素并合理进行利用,才 能长期保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需求条件。各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受到 国内需求条件的直接影响。国内需求结构的分化可以对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挑 剔的买方会促使产业的服务和质量得到提升,预示性的买方需求会对生产者提供信 号。国内需求的国际化,也会带
12、动国内产业走向国际。第三,相关与辅助产业 的状况。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和辅助产业会对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很大 的影响,增强后者的国际竞争力。但为了使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没有必 要要求所有的供给产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第四,企业斩落、结构和竞争行为对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发展对国内产业的进步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必须不断地改变经营策略和行为,以使 自身不断地适应竞争需要。与此同时,行业的进步也会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 第五,政府行为。政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或增加产业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但在没有其他有利条件的情况下,政府政策是缺少创
13、造性的。第六,偶然事件。 一些偶然事件和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比如发明创造、投 入成本的非连续性变动、战争、政治决策等。4.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比较优势理论是关于一过怎样进行自由优化配置,尤其是在出口商品和劳务 的生产部门怎样配置资源的问题,而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企业或 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问题。二者既有不同、也有区别。(1) 区别:第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传统的比 较优势理论构建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之下,而竞争优势理论则构建于不完全竞 争市场条件下。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不存在规模经济与企业活动,产 品是
14、同质的,不存在非价格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直接体现为价 格竞争优势,使得两者完全相同。第二,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比较优 势理论主要论证的是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而竞争优势理论则 主要是讨论各国间的同一产.业或同一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发展的现实态势,主要 论证的是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第三,两者的来源不同。 大卫李嘉图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只解释了劳动力要素;要素禀赋学说考虑了 更多的生产要素而没有考虑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等作用;而竞争优 势理论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更加全面的角度进行了论证。第四, 两者的标准不同。比较优势是用影子价格描述的,而竞争优势则
15、是用市价来 衡量的。第五,竞争优势理论不像比较优势理论那样被广泛运用。I总之, 拥有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往往 表现为某一要素禀赋相对丰富,而使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者某种重要的角 色。但竞争优势是一种实际显现出来的竞争能力,是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综合 协调的结果。(2) 联系:第一,一国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有利于该国去建立国际竞争优 势,而只有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才能使该国获得比较持久的比较利益。 第二,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二.WTO与中国贸易1.基本规则:第一,扩大市场准入,消除关税壁垒。其中包括取消非关税壁垒,降低 关税税率;削减进口关税
16、,扩大市场准入机会;关税配额水平的约束及其非歧视性实 施;规定最低市场准入机会;和特殊保护条款。第二,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 争。第三,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第四,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 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绿箱政策GreenBox Policies是用来描述在乌拉圭 I可合农业协议下不需要作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的术语,是指政府通过服务计 戈九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绿箱政策是WTO成员 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措施。|根据农业协议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 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措施,要求成员方必须进行削减。“黄箱”政策措施主要 包括:
17、价格补贴,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 补贴,部分有补贴的贷款项目。| “蓝箱措施”(Blue Box Measures)是指, 些与生产限制计划相联系的直接支付的“黄箱措施”支持,被称为“蓝 箱”的特殊措施,可得到免除减让。但其条件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之一: (1)按固定面积或者产量提供的补贴;(2)享受补贴的产品数量不超过基 期(即19861988年)平均生产水平的85机(3)按牲口的固定头数所提供 的补贴。)2,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发达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而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日益削弱。第一,世界农产品贸易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发 达国家。第二,发展中
18、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地位日益下降。第三,主要农 产品进出口国家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的农产品垄断地位受到激烈冲 击;欧盟农产品自给率迅速提高,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一部分发 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口增长较快的是一些中等收入和一些石油输出国家和地 区。3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品种结构变化:第一,世界谷物贸易增长由快变慢。第二,农业 原料贸易增长缓慢。第三,畜牧产品和水产品不断扩大。笫四,世界水果蔬菜贸 易额增长令人瞩目。第五,新的加工食品和饮料增多。4,农产品国际贸易特点:第一,贸易商品集中。这一特点多指欠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的 品种是有限的。第二,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是指大 部
19、分主要输出物资通常在几个工业化国家的市场上出售。第三,价格波动幅度大引 起出口收入波动。农产品或初级产品贸易波动的幅度非常高,至少高于在世界市场 上进行贸易的制造业产品的价格波动。第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时间性很强。第五, 农产品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出口的大多是粮食, 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大多为经济作物,需求弹性比粮食要大得多。5 .中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除了个 别产品外中国并没有积极参与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虽然有所 增长,但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却在逐步下降。第一,中国是世界上近二十年来农产品 贸易增
20、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第二,中国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总体上升,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第三,由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I另外, 在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中,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逐步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进出口份额上升。未来将导致对国内资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农业的比 较优势逐步下降。6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第一,在地区结构特征.匕中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 场的分布就够比较稳定,始终以亚洲国家以及美国为主要的出口市场。中国农产品 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亚洲地区,而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北美地区。第二,中国农产品 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主要出口的农产品种类有纺织纤维类、
21、油籽类、蔬果类和 谷物类转化为蔬果类、水产类和谷物类。出口贸易比重的集中度有了显著提高,出 II规模向少数几类农产品集中的程度 加强。主要进口农产品种 类由谷物类、糖类、 纺织纤维类,转变成油籽类、纺织类、只为油类和水产类。7 .中国入市之后再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第一,农产品关税减让,中国逐年降低农产品 关税,并对所有农产品的关税进行约束。第二,.重要农产品的关税配额管理。中国 按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的要求取消数量限制,但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对一定的农产品实 行关税配额管理。中方承诺保证非国营进口商的参与机会,采取相关措施使私营进 口商参与进口配额的最初分配。第三,国内支持的限制。中国基期综合支持总
22、量 为零,特定产品支持为负数。第四,非关税措施的取消。根据中国入市协定书规定, 中国入市后取消对农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包括配额、许可证等措施。第五,出口补 贴的消除。中国承诺今后不对农产品提供出口补贴。第六,卫生与动植物检疫的限 制。中国提交了新的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法律,并且遵守世贸组织关于和动植物 检疫方面所有的法律法规。8 .中国入市对农业和农民所产生的影响:第一,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中 国在入市的过程中做出了广泛而重大的减让和承诺,较大幅度地开放了农产品市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开放程度 最高的国家之一。第二,农产品进口剧增,压 低了国内市场价格,使农民的利益受损。农产
23、品进口大幅度增加挤占了国内农业 的发展空间。对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的基站,抑制了国内传统种植业的发展。国 内新增的市场机会并未转化成农民的增收机会,而被国外农民,尤其是发达国家的 农民所分享:对资本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市场的抢占,挤压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的空间;对中国某些农产品加工业的控制,减小了民族工业的获利空间。第三,中 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较高的日常准入壁垒。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根据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规定,农业产品关税得到大幅度的削弱和制约,关税壁 垒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作用逐步减弱。但在这种情况下,隐蔽性较强、透明度较低、 不易监督和预测的保护措施一一技术性壁垒悄然兴起,
24、并逐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保护 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第四,农业进一步开放的压力在加大。中国与越来越多国家 建立的自贸区将更大范闱的使外国农产品挤占中国农业的生存发展空间,虽然有少 数的农产品取得了竞争优势,但更多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农业生产要素第六章土地与水资源一.土地资源.含义: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1 .特征:第一,自然特性一一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土地位置是固定的, 不能移动;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第 二,经济特性一一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
25、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 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 .地位: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在农业中具有更加特殊 的重要作用、第一,农业是直接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力和太阳能进行生产的部门, 农业中的第一性生产一一植物生产,对土地有特殊的依赖性,必须使用大面积的土 地,在广阔的地域上进行。第二,在其他生产部门中,土地不能直接加入劳动过 程,只是起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的作用,但在农业中,土地则直接参与农业生产 过程,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以上两个原因就决定了土地在农业中不可替代的 基本生产资料,要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具有和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3 .中国土地资
26、源利用现状:第一,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第二,全国 耕地分布不均,多数耕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季风区。第三,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后背 农用资源贫乏。4 .利用问题:第一,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第二,土地质量下降,土地资源严重破 坏、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层变薄;耕地沙化、盐渍 面积不断扩大。第三,山林乱垦、草原乱垦与荒山大量闲置现象并存。5 .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资源、有偿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对土地实行有偿使用,才能在经济上体现土地的产权关系,才能促进用地单位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以上三原则的贯彻)二.土地集约经营1 .含义
27、: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动,应用先进农产品产量和技术 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在实际中,人们常说的农也集约经营主要指土地集约经营,因此在这里所指的土地集 约经营也就是农业集约经营。2 .类型:第一,劳动集约型。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获得较多的产量和 收入的方式。第二,技术集约型。通过采用较多的先进技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 较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第三,资金集约型。指通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 生产资料,更多的使用物化劳动而提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3 .意义:第一,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
28、通过提 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第 二,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可以更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 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第三,实行土地集约经营,通过采 用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 高产稳产,提高质量。4 .提高集约经营的途径:第一,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 业。第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 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第四,扩大复种面积,提 高复种指数。第五,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索质。
29、三.土地适度经营.含义:土地适度经营是指农户或者农业企业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 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改变狭小的分散经营,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 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就是指在最适宜的土地面积上经营。当某一土 地面积的经营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时,这一土地面积即为适度经营规模。土地适度 规模经营所要求的土地面积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因地、因时、因单位而变化的。1 .意义:实行土地适度经营,有利于更充分地利用农业机器设备,采用先进农业科学 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进而提高农产 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经济效益。2 .途径和措施:第一,要为
30、土地适度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 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也至关重要。第二,不 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大力抓好农业社会服务;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经营 运作。第三,组织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在土地适度经营的组织形式上要因地制宜, 形式多样,不搞一刀切。四.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土地制度含义: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 关系的综合。广义的土地政策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等。狭义上的土地制度仅包括
31、土地所有制度与土地 使用制度。1 . 土地制度特点:地位的基础性,构成的复杂性,各国的差异性。2 . 土地产权含义: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它包括一些列的权利一一土地所有权、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处置权、土地 收益权。3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度: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分为社会主义 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两种。我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 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矿藏、水流、森林、山林、草原、荒地、 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
32、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 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第一,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土地的国家所有制是指 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国有土地属于全民所有, 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有以下特点一一国家土地所有权主体 具有唯一性和统一性;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四项权 能是通过法律规定将其中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力固定给使用者,而国家仅保留土 地的处分权。第二,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土地的集体所有制表现在法律上就是农民 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指农民集体对其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 收益和处分的权力。可
33、以分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乡镇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村民 小组农民集体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可以结合,也可以独立。集体土 地所有者有权依法直接使用自己拥有的土地,也可以依法将土地划拨给本集体内部 成员使用,还可以以土地使用权为条件与国有或城市集体所有企业联合经营,是土 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4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属于集体成员的农民,以 9为单位,通过承包经营形式获得农村土地使用权。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 土地使用的基本制度,该制度以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为基础,将农村 土地的使用权均分到户,通过劳动努力与获得劳动直接剩余直接挂钩的形式,形
34、 成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意义一一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解决了由于农 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难以准确计量的问题,使平时的劳动与最终的劳动成 果直接挂钩;适应了农业生产需要灵活决策的特点,使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 了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家庭经营活动激励多样,不仅将监督成本降低为零,而 且家庭的半、辅劳动力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因而家庭承包经营成为我国农村土地使用 的基本制度。5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 制度;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制度;农村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含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在
35、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 营权发生分离以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权利,是有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承包经营主体及其权利 义务关系的一系列规定。1 . 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在土地承包中,涉及到的主体分为双方,即承包方和发包方,这 两个主体构成了土地承包经营中最主要的内容。土地承包方有两类本集体经济组织 的农户、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外的经营主体。土地发包方一一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发包 方、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的发包方。2 .主体的权利义务:第一,发包方享受的权力一一发包农村土地的权力;监督承包方的权 力;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行为的权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力。
36、第 二,发包方的义务一一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尊 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依照承包合 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执行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集体经 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第三,承包方的权力 对承包了地的使用权;对承包地收益的获取权;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产品处置权;土地 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补偿权;法律和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其他权力。第四,承包方的义务一 -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 永久性损害;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其他义务
37、。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原则:第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力。第二, 民主协商、公平合理。第三,承包方案应当经大部分成员的同意。第四,承包程序合法。六.水资源.中国水资源利用问题:第一,浪费惊人。第二,水利建设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第 三,地下水开采过度。第四,水域环境污染严重。第五,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 重建轻管,重新轻配等现象,使得水资源利用不充分,保护不得力。1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途径:第一,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水资源是一 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的配置和利用过程就应该让市场来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从而调节 供求,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第二,建立.水资源
38、配置和利用的利益调节或补偿 机制。中国水资源在地区和季节上表现为严重不均,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就要对水资源 进行调配和输送,如果不对供水方进行补偿和利益调节,就会加大供水方的成本,降低 成木承受者的配合积极性。第三,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水资源 是种典型的公共资源,如果单纯靠市场机制会造成水资源配置的失灵,就需要国家出 台宏观调控的政策,促进用水单位的节约和水资源的均衡利用。第四,建立水资源配置 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必 须走节水农业的道路。第七章农业劳动力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含义:农业劳动力一般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
39、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的数 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 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 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农业劳动数量和质量因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教 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1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 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3.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农业劳动是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农业劳动是农业 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
40、性,即他是在农业生产 力各要素中,唯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规模巨大,而劳动力既是 重要的生产要素,有时消费者,如果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丰富的农业劳动力,就能促 进农业更快的发展,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就会成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 发展的沉重负担。4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的基本特点: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主要来自农村人口资源。第一,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生产和消费的增长。第 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大的弹性。由于农业生产的直接收益和比较受益较低,农 户不会把全部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因此,农业劳动力供给的收缩性比较大。第 三,农业劳动
41、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5 .农业供给的决定因素:第一,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 源的规模和构成。第二,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第 三,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第四,农业 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6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包括对农业劳动里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 方面。农业劳动力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 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 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需求形式包括宏观
42、需求和微观需求。微观需求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 位为了维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雪球梁;宏观需求是指在现 存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喝水对农产品日益增长 的需要,整个社会对农业劳动力总量和质量的整体需求。7 .需求特点:第一,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第二,农业劳动 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第三,农业劳动需求的质量在提高、质量在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第一,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 小。首先,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农业劳动力需求也越多,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农 业劳动力需求越少。其次,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越
43、高,需要的劳动力越少。但自然资 源始始终是有限的,有限的自然资源就决定了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潜在极限。第二,社会 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首先,人口因素是决定农业劳动力数量 的基本因素.人口的规模越大,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相应需要的劳动力数量 也就越多。人们的食物构成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要也具有明显的影响。若人们的食 物结构以植物性产品为主,那么需要的农业劳动动力数量就少,而如果以动物性食品为 主,那么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就多。其次,社会经济状况是决定农业劳动力宏观需 要的根本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科学、教育、非农业部门发达,则工农业 劳动力素质好,资本有机构
44、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高,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就 少,反之就多。第三,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首先,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会产生影响。当人口政策鼓励生育时, 农业劳动力数量就会增加,反之则会相应减少。其次,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弄额劳动 力需求状况也哟影响。当政府实施有利于提高人民素质的曾策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就会相应减少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8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第一,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第二,农业劳动 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农村人口 仍在继续增长,农业劳动力还会出现更多剩余,
45、农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第三,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农业劳动力转移I.农业劳动力转移一般规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业产业 或城市的流动。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部门转移。一种是空间转 移。规律是一一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业或者城市转 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里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 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如果差 距加大,转移的速度也将变大。第三,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 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
46、量的增加,相对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 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同时下降。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第一,刘易斯模式(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 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4)城市现代工业 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 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 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不足之处:该 模式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47、该模式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 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 的。该模式在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该模式把不变的工 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第二,拉尼斯一费模式: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 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 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劳动边 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托达罗模式。(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 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 考虑包括心理因素。(2)使人们 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
48、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 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第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口迁 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 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 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 拉力。第五,吉佛的引力理论。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 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 比。
49、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 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 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第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 成本收益理论。舒尔茨和夏斯达则从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出发来解释人们的迁移行为。人 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 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 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 决策。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含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 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者 复数。即使这部分劳动力分离出来,原有的有效劳动时间和产出量不会减少,也不会 影响农业的发展。1 .类型:农业劳动力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将超过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