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9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 时期(公元前 2070公元前 771 年)(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 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2、分封制:分封制的推行:前 1046 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3、宗法制: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
2、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商周时代的农业: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2、手工业: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
3、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三)文化: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9 2、文字:商朝汉字(甲骨文)已形成完整体系。3、绘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无 春秋战国时期:(前 770 年前 221
4、 年)(一)政治: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争战。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称“王”。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兵强国进行改革或变法(二)经济: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推广。技术:垄作法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 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商业:首倡“重农抑商”(商鞅)繁荣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
5、地位提高,各地出现 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三)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士”阶级活跃起来;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形成:儒、墨、道、法等各学派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学派的主张和思想。1、孔子和早期儒学 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人;要实现这个核心,就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教育上:首创私
6、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2、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孟子: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3/9 扩充人的本性。荀子:民本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伦理观上: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使人向善。影响: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道家和法家: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
7、无为,知足寡欲。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相互依存,不 断转化。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认为发起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 自由。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主张: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 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 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无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年公元 220 年
8、)(一)政治:1、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内容:(1)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2)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命。(3)军事: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官制:丞相(掌承天子,处理万机)【国务院】御史大夫(处理奏折,下达诏令,监察百官)【检察院】太尉(全国军务)【军委】(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又皇上定夺,这
9、样就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决策的失误)4/9 郡县制:领土扩大,为便于管理,采纳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 36 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内又分为若干县。与郡县制相适应,又建立一套地方官僚制度: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长、县令县的长官。(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上直接任命)郡县制作用: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当中。2、汉朝中央集权的发展:实行:汉初推行郡县制与封国制。(郡国并行)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产生了“王国问题”。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
10、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作用)。中央官制: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选官制度: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二)经济:1、农业:农具: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两牛三人)、后来又出现犁壁 影响: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技术:西汉,赵过推行 代田法 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水利工程:漕渠、白渠、龙首渠 2、手工业:1、冶铸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2、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丝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人。
1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 称为“丝绸之路”。3、商业: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发展比较缓慢。西汉都 城长安东西市共有九处。(三)文化:秦朝: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沉重打击。汉朝: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5/9 主要思想主张:
12、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倡“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起,儒学经典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规定“五经”,并设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为“博士”。教育为儒学所垄断。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影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巩
13、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西汉时期,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20 年公元 581 年)(一)政治:中央官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二)经济:北魏至唐朝,政府实行均田制。农业: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工具: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手工业: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丝织业:无 民间手工业曾遭到摧残 商业:无(三)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流
14、传。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无 隋唐时期(公元 581 年公元 907 年)(一)政治: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中央官制: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6/9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确立三
15、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选官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科举考试形成,为历代所沿用。(二)经济:农业:农具: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唐朝时出现了筒车(灌溉)影响:至此,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手工业:制瓷业: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丝织业: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民间手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商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 继问世。市:长安城设东西二市。(三)文化: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
16、一”,主张 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道教和 佛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 出复兴儒学。(五)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五代十国、辽(公元 907 年公元 1125 年)略 宋元时期(公元 960 年公元 1368 年)(一)政治:1、政策: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军队。(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
17、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有中央直接管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辖,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手中央节制。影响:(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中央官制: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7/9 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18、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代替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驶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王位的继承。(二)经济:农业:农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 耕作制度: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制,极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手工业: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 丝织业: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元朝时,民间手工业棉纺织品增多。商业:宋朝时,商业环境相对轻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
19、要来源。元朝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市: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时间也不再受官府限制。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说法。(三)文化: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教的活动,同时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礼,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程颢、程颐 被称为“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提出“格物致
20、知”的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朱熹:提出人性本应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时期,程朱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地更紧了,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两宋时,中国通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船只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8/9
21、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时期(公元 1368 年公元 1840 年(前期)公元 1912 年)(一)政治:明朝: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2、1380 年废除宰相制,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上负责。3、后期设置内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4、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宫内文渊阁,参 与机密事物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 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 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清朝: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2、但军国机要,由满洲
22、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也受到很大限制。3、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设立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4、雍正帝在位时设立军机处,有官无吏,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意义)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二)经济:农业:政府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农具: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手工业:制瓷业:
23、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 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商业: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以致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明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江南一部分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三)文化:明中期以后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
24、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他吸取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明朝后期 9/9 李贽,离经叛道,他认为是非标准一招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正常的私欲,人不应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明清之际 明末清初 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翻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有规律可循。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