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2021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 简答题1.题目: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讲明地球的内部结构(3)注意运用所给的图片信息(4)进行适当的板书参考解析:一、情境导入利用蛋糕切面构造创设情境,引入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想知道蛋糕内部可以把蛋糕切开,提出要了解地球的构造,我们应该如何做,引入地球的内部结构二、借助书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探寻方法展示图片,翻看书本,归纳地震波的分类和特点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中传播。二、利
2、用图片,找出两个不连续面展示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状态的变化图提问:为什么横波和纵波速度开始同时加快,这个距离地表的距离有多少km?提问:当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变缓的时候,发生在底下的多少km处?引出第三个不连续界面,古登堡界面 ,距离地表290m0处,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三、小组讨论引出软流层1、软流层在什么地方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顶部,是我们岩浆的主要成分2.比较地壳和岩石圈谁的范围更大?岩石圈包括什么?四、巩固小结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五、布置作业学习了地球的结构之后,大家回家观看电影地心历险记,下节课分享。板书设计:略2 简答题一、考题回顾1.题目:人口的迁移2.内
3、容: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
4、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人员。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博,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的变化。读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活动(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
6、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3.基本要求:(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3)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4)讲清楚人口迁移的影响。答辩题目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引入:播放“春运”的画面,谈谈感受并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人口迁移的概念老师提问:“春运”时,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请学生阅读课文该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并思考:(1)人口迁移的
7、意思?(2)人口迁移应满足什么条件?(3)哪些属于人口迁移?2.展示图片。“大批墨西哥难民向美国迁移”,“涌至广东打工的人口”。设置疑问:以上两张图片中,第二张图片为什么不属于人口迁移?2.人口的迁移的分类活动一:国际人口迁移。教师出示图片“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迁移特点、迁出(入)地、迁移原因及其意义。活动二:国内人口迁移。出示图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2)国内
8、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原因、迁移方式、迁移方向、迁移规模、迁移目的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那么,人口迁移对我国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什么意义呢?3.人口迁移的影响阅读课本活动,回答问题。(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评价)(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小结作业谈论: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课下搜集材料进行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的迁移?【板书设计】略2021年下半年教师
9、资格证考试高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 简答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题目:鲁教版必修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2.内容:3.基本要求:(1) 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2)配合长江地区相关资料、数据进行讲解;(3)试讲时间约为10 分钟。参考解析:暂无解析2 简答题1.题目:人教版必修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内容: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2)配合适当的板书;(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
10、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教学重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教学过程:一.时政导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二、新课讲授.(一)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由来教师进行提问: 可持续发展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要求学生浏览教材并回答。明确: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生
11、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改变发展观念,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二)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其理论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并回答。教师总结: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教师提问那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各组成成分的地位
12、是怎样的?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并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3.教师提问: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需要遵守什么样的原则呢?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教师进行总结: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
13、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 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发 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三、课堂小结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四、课后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五、板书设计略3 简答题1.题目: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2.内容: .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2)结合具体环境治理案例,讲授本节课内容;(3)试讲时
14、间约为10分钟。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掌握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开发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资料和地图,培养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保护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教学重难点:分析长江流域内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正确认识流域内部保护环境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展示长江流域内河流现在美丽的风光图,让学生感受治理后的美丽风景。再过渡到治理前“五彩”的、受污染的河流,及长江的洪涝灾害的对比图,以此导入本课程。二、新课讲授(一)了解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瓶颈教师通过前面
15、展示的对比图,进行提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有什么意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并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总结。长江流域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教师展示长江流域环境优化实例,并展示现有的一些不足,继续提问学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优化的“瓶颈” 是什么?面临哪些困难?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总结。长江流域水质状况整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造成长江流域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在于排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
16、之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流域内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 瓶颈”。(二)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同学们,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要遵守什么原则?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阅读课后材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共抓长江大保护,并分组讨论总结,派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补充总结。遵守原则: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采取措施:一是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
17、度。二是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三是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四是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三、课堂小结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对本节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四、课后作业课下查找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长江。五、板书设计略4 简答题1.题目:人教版必修二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2.内容: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2)配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小组讨论,提高观察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8、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乡发展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掌握合理利用城乡村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小麦进城的主题曲及视频片段,并简单介绍小麦进城的故事背景,并顺势提问学生对城镇和乡村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自由回答,并提问乡村和城镇内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由此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1.乡村的空间结构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某乡村的空间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农村的农业用地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学生观察示意图,并回答。教师总结: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例如:在我国川西平原部分地区,田地紧密围绕在村落住宅的周边。继续展示示意图,提问住在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进
19、行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学习了乡村的空间结构,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一下城镇的空间结构,看看乡村和城镇有什么不同。2.城镇的空间结构教师提问什么是城镇呢?城镇主要是以农业经济活动还是以非农经济活动为主?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乡村是以农业用地为主,那么城镇的用地类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阅读教材后,自由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城镇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
20、休闲区、生态区等。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三、课堂小结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四、课后作业课下收集大圩古镇土地利用的分布图,下节课交流。五、板书设计略5 简答题1.题目:人教版必修-风沙地貌2.内容:(1) 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2)试讲过程需重点讲解新月形沙丘的成因及特点;(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识别主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形态特征,掌握新月形沙丘的成因及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培养人地和谐、人
21、沙共生的理念;引导学生形成“细心观察,大胆探索”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并能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教学重难点:能说出风沙地貌的概念、成因,了解以新月形沙丘为代表的典型地貌特点。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久在樊笼里”, 你是否也想要“复得返自然”?让我们一起开启一场研学之旅,在旅途中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沙地貌。二、新课讲授(一)认识风沙地貌教师提问:什么是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知
22、道了风沙地貌的概念,教师继续那么提问风沙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教师展示风沙地貌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二)探究新月形沙丘教师自然过渡,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进行提问沙丘的形成、分类与危害分别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形成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形态多样,以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分类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如果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危害在沙漠边缘, 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
23、,侵吞衣田、牧场。教师演示“新月形沙丘形成及发展过程示意图”,提问: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及特点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总结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及特点。教师点评并总结:新月形沙丘因形如新月而得名。它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新月形沙丘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沙丘细部形态及与风向的关系。教师进行总结。三、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并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四、课后作业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五、板书设计略6 简答题水循环的地理意头1.题目必修一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内容: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需有
24、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2)结合塞纳河实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原理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水循环的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循环,认识自然界的动态平衡,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展示关于黄河断流的资料(黄河的长度、流量以及断流的次数),并播放黄河流域的示意图,从黄河变化向学生提问黄河为什么会断流,这些消失了的水份
25、又去哪里了,从而引出本节内容水循环。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询问学生图片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并自由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的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塞纳河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塞纳河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雨、水分下渗、径流。水循环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
26、。3.水循环的意义了解了水循环的过程,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三、课堂小结教师用精炼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整个过程,总结水循环的意义。四、课后作业思考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循环的例子。五、板书设计略7 简答题农业区位因素1.题目:湘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一 科学技术因素2.内容: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2)试讲过程需涉及精准农业的概念及运作原理;(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区位因素中科学技术因素包含的内容,了解精准农业的概念及运作原理。过程与
27、方法: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提高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教学重难点:农业区位因素中科学技术因素包含的内容,精准农业的运作原理。教学过程:一、案例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以色列滴灌农业的纪录片,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提问为什么以色列农业发展非常繁荣,由此引入课题。二、新课讲授(一) 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因素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全自动收割机械、无土栽培等先进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科学技术的因素包含哪些方面?学生浏览图片并结合教材作出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教师顺势进行
28、提问,这些因素对于农业发展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派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农业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劳动力从繁忙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农业信息化则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二)探究精准农业教师提问:什么是精准农业?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精准农业是指以“3S” (GIS、 GNSS、RS) 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 技术为基础,面向
29、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教师展示“精准农业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询问精准农业的运行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总结。教师点评并总结:精准农业引领农业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变,利用遥感系统(RS) 快速获取煽情、苗情、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依据;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采集农田信息,指导农机精准作业;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整合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依托决策支持系统,制定农业生产决策,以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目标。三、课堂小结教师进行总结。四、课后作业课后收集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实例,下堂课分享。五、板书设计略8
30、 简答题河流侵蚀地貌1.题目,人教版必修一河流侵蚀地貌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10分钟;四(2)需有师生互动环节;(3)理解流水地貌,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的概念;(4)适当结合板书。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及其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河谷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及河道特征的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理解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
31、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教师展示十元人民币,其背后为长江三峡,观察其地势,雄伟险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险峻的地势呢?顺势引出本节课程。二、新课讲授(一)初步了解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作用自主学习:侵蚀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黄河九曲十八弯”以及“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图片,进行提问长江的上游及下游的部分,它们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总结。长江上游山高谷深,河流高低起伏较大,崎岖不平; 河流下游地形相对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游以流水堆
32、积作用为主。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上下游之间流水作用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只有发言。教师点评总结。长江上下游流水作用的不同,与河流发展阶段以及河流上中下游的地形地貌有关。河流上游一般地势较高,河流落差大,河道较窄,水流蓄积的能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河道较宽,河道较长地势较平缓,流水冲击作用相对较弱。(二)探索河流发育过程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图片,提问河流发育早期、中期、晚期,都是以什么类型的侵蚀为主,对河流发展各自有什么作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阅读教材,讨论交流,派代表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对河流发育早期、中期、晚期侵蚀以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总结。早期:河口地段由于侵蚀基准面的下降,
33、引起河流下切,产生溯源现象,所以,河流发展早期以溯源侵蚀为主。因为溯源侵蚀的作用,河道慢慢变长,而且由于河流的早期发育阶段,流水冲击不是特别强,此时主要形成V型河谷。中期:河流发展中期,随着河道的加长,河流从上游高山峡谷中流出,河流落差变小,流水冲击作用变弱,河流侵蚀主要以沿着河道两岸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为主。在此基础上,也开始向河道两侧延伸,如此一来河道逐渐加宽加深,进而形成了U型河谷。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的河流一般向右侵蚀多些,慢慢也就形成了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情况,而且水患也多发生在凹岸,所以我们古代先民一般都是选择在凸岸兴建定居点。晚期:成熟期河流径流变小,河道里淤积的泥沙逐渐变多,向下侵蚀的动能减弱。这,主要是以侧侵为主,沿着河道两岸侵蚀。河床越来越宽。随着时间的推移,凹岸不断被侵蚀,凸岸不断接受堆积,河道继续展宽,河床剖面形成宽而浅的槽型。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河段都是由多种侵蚀方式共同作用而成的,而在不同河段或同一河段的不同发育阶段,其主要的侵蚀方式不相同。三、课堂小结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四、课后作业课后收集资料,对比一下荆江和长江的不同。五、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