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高中地理教资面试试讲真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下半年高中地理教资面试试讲真题及解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下半年高中地理教资面试试讲真题及解析1 简答题(江南博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题目:澳大利亚混合农业2.内容: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须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2)配合板图进行讲解(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参考解析:【试题解析】一、复习导入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以种植业及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大类农业地域类型一混合农业。看这两幅图,请说出混合农业的经营方式:【学生回答】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教师点评】今天的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前两节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从分布、区位条件、特点、问题及措施等方面学习,同学们要注意进行对比分析。二、教学过程【教师活动】1.目标展示
2、;2.出示世界现代混合农业分布图,让学生找出其主要分布地区。【学生汇报】世界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地区以澳大利亚为例。活动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显著特点【教师活动】通过课文及混合农业耕作示意图的阅读,你认为这样的农业生态系统好在哪里?【学生回答】【教师提问】请你从该农场土地利用角度来总结该农场的显著特点。【学生总结】牧场、麦田及休耕地的轮作既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又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农场形成一种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教师提问】混合农业的优势之一是对市场适应性强,这一点是如何看出来的?农民收入的波动性为什么较小?请你从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该农场的显著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混
3、合农业农事安排表”,请学生总结其特点,并说明理由。(点评鼓励)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冬小麦和春小麦的播种和收割的季节。提问学生“该农场”小麦种植的月份和季节? (学生会有答春季的)再引导:“该农场”指哪里?位于哪个半球?活动2: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地区、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及措施。观察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及人口分布图,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地区、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教师活动问题引导:区位条件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读图指导:澳大利亚的地形图一地形平坦。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分布图一-地广人稀,可推断出生产规模大的特点。所处位置一近海, 交通便利。过渡:区位条件除了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外,还
4、应分析影响该地区发展混合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地形降水图及气候图,请学生分析限制性因素。学生汇报1限制性因素,并依据澳大利亚等降水量分布图和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分析该地区灌溉水源不足的原因(重 点分析墨累达令盆地)。教师活动出示墨累达令盆地地形图,补充说明:墨累达令盆地处在东南季风的背风坡,也是雨影区,降水少。过渡;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 主要是什么?学生回答东水西调。(教师补充:又称为雪山调水计划)三、巩固提高,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混合农业-“桑基鱼塘”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四、小结作业将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点列成表格,下节课交流校对。五、板书设计略2 简答题地球的内
5、部圈层结构1.题目: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讲明地球的内部结构(3)注意运用所给的图片信息(4)进行适当的板书参考解析:一、引人入胜,创设情境导入利用鸡蛋的内部构造创设情境,引入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想了解鸡蛋的构造可以把鸡蛋打碎,提出要了解地球的构造,我们应该如何做,引入地球的内部结构二、借助书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探寻方法1、读课文找出地震波的概念,并请同学们来回答。2、展示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地震波的分类和特点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中传播。二、引导同学利用图片,找出两个不连续面展示横波和纵波在
6、地球内部的传播状态的变化图提问:为什么横波和纵波速度开始同时加快,这个距离地表的距离有多少km?引出: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距离地表33km处,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提问:当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变缓的时候,发生在底!下的多少km处?引出第三个不连续界面,古登堡界面 ,距离地表290m0处,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三、请同学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引出软流层1、软流层在什么地方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顶部,是我们岩浆的主要成分2.我们这个地壳和岩石圈谁的范围更大呢?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上顶部岩石圈范围大于地壳。四、巩固小结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五、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结构,大家回家看
7、-看电影地心历险记明天和大家分享-下你们的观影心得。板书设计:略3 简答题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题目: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内容: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须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2)讲解要清晰,突出重点(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参考解析:下导入新课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接着,展示图片“世界生态破坏分布图”及2006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材料,并补充相关材料: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 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广、
8、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最后,明确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后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1、荒漠化(1)一般过程活动:利用课件展示“荒漠化的景观”及“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图片,分析归纳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自然或人为的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使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十荒漠化景观。设计意图:以图片增强学生荒漠化形成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2)概念讲解: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3)概念辨析
9、思考:结合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发生过程思考,沙漠化就是荒漠化吗?荒漠与荒漠化有何差异?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一种,教师可补充我国南方荒漠化的有关事例加以说明。通过对概念的辨析,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1)基本概况活动:教师提供导学提纲,让学生读有关地图,得出结论: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一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气候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形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一干旱活动:运用联系框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
10、因: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2)内部差异活动:读图2、1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及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完成以下表格:略三、巩固提高: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四、小结作业课下收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相关新闻,下节课学习。五板书设计略4 简答题流域的综合开发1.题目:流域的综合开发2.内容;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须有提问环节
11、,9并作出适当提问(2)讲解要清晰,突出重点(3)试讲时间约为10 分钟参考解析:一、导入新课治理前与治理后的田纳西河流域图片对比,引起学生好奇,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了解田纳西河概况,分析归纳下列问题。探究活动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角度,分析田纳西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中低纬度、距墨西哥湾不远、美国东南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水量大;冬春多雨,夏秋降水较少,流域水量不稳,地形:上游山地丘陵、中游丘陵、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导致洪涝频发。资源:水能、煤、石油、金属矿。2.田朝西河流域的降水与当地洪水有什么关彩?中3.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对洪水泛
12、滥是否有加剧作用?【思考】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出现哪些主要的环境问题?为什么?过度垦殖,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芜,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贫穷落后加剧。(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师田纳西河流流域治理的核心:水资源综合开发: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1、梯级开发什么是河流梯级开发?田纳西河梯级开发工程对防洪有什么重要意义?2、区域工业建设,确定工业建设的依据是什么?,该流域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薄利取胜”廉价、充足的电力动力指向型一一高耗能 工业:化工、冶金、建材等!优化调整后一化工、 冶金建材、食品、塑胶、机电、纺织、服装等田纳西河流域电力工业有哪几种类型?其发展与其他工业发展有何
13、关系?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3、田纳西河流域农业发展有何特点?学生思考. (多媒体展示)4、上述特点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种植农作物;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变废为宝;师发展林业,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5、在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过程中,政府做了哪些工作?结合水利工程进行灭蚊防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实现矿区王地复垦和城市垃圾处理制定发展旅游,业的规划总结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流域治理核心-水资源综合开发2、以充足廉价的电力优势,发展高耗能工业,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3、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4、重视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
14、三、巩固提高目前,洞庭湖区正在进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综合治理工程,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发展水产养殖业;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加工工业;充分开发洞庭湖流域的水能,利用水电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利用优美环境发展旅游业和其它第三产业。四、小结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任意选择一个流域,查找该流域基本情况的详细资料,运用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制定该流域的综合治理方案,下星期上课交流。五、板书设计略5 简答题高中地理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出示南水北调工程标识图片,给学生讲解标识含义,四条宽线代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三条窄线代表东、
15、中、西三条调水路线,两者相互衔接、叠压,构成四横三纵的大水网格局。整个图案象征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宏观调控水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1.知识回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学生活动】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少于南方水资源。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我国的解决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即南水北调。采用长江流域为水源地,长江年径流量稳定,且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与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相邻,地理条件有利于兴建从长江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2.南水北调路线方案【教师活动】出示
16、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结合学生知识积累和收集到的资料,请学生总结南水北调共有几条线路,路线是怎样的?【师生总结】共有三条线路:(1)东线:从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2)中线:由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3)西线: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
17、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教师活动】三条线路的工程建设各有优缺点,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总结归纳。【学生活动】四个人一组讨论,根据已有学习经验分析,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师生总结】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除了我国采取了南水北调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其他国家也有相应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请学生举例。【学生活动】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澳大利亚政府不惜余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在雪山河及其支流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经隧洞或明渠。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达令盆地。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搜集我国还有哪些资源
18、的跨区域调配工程,下节课进行分享。【板书设计】6 简答题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教师展示鞍钢、大连造船厂的图片,引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引导学生思考东北老工业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进而导入新课传统工业区。环节二:新课教学1.传统工业区【教师活动】展示传统工业区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传统工业区?(2)传统工业区有什么特征?(3)传统工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师生总结】(1)世界上的传统工业区有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2)传统工业区以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基础,以煤
19、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3)面临着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过渡】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其原因何在?发展的出路何在?下面以“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为例,共同分析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2.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德国鲁尔工业区思考鲁尔区有哪些区位优势。【学生回答】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煤炭,其附近有法国的洛林铁矿;水陆交通便利;分布在欧洲中西部,这里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利于产品销售。【教师总结】鲁尔区地理位置优越,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对其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
20、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鲁尔区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四通八达的陆路和水路运输网,同时,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也是消费中心。在资源、交通和市场方面的区位优势,使得鲁尔区成为重要的传统工业区。3.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教师活动】展示视频资料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鲁尔区基础工业是什么?主导工业是什么?与这两大工业部门相关的工业是什么?鲁尔区的生产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基础工业是煤炭工业,主导工业是钢铁工业,相关的是电力、机械、化工等。生产结构单一。【教师总结】鲁尔区的工业部门类型单一,主要是重工业,并高度集中于少数工业,这就是造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之一。【教师活动】展示鲁尔区
21、煤炭产量变化图,引导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思考:(1)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煤炭工业衰退对钢铁工业有什么影响?钢铁工业衰落还有其他什么原因?(3)鲁尔区的工业集聚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1)煤炭的能源地位在下降,原因是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使得煤炭的市场需求量下降。(2)煤炭工业衰退使得炼钢的耗煤量降低,同时,世界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日趋激烈,钢铁代替品的广泛应用,都促进了钢铁工业的衰落。(3)工业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这会使得当地的许多企业往外迁
22、。【教师总结】鲁尔区的衰落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煤炭的能源地位,钢铁过剩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密切相关,加上工业集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鲁尔区的衰落不可避免。面对日渐衰落的困境,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综合整治,其进行综合整治的重点有哪些?4.鲁尔区的整治【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分析的衰落原因,同桌两人用3分钟思考整治策略。【学生回答】发展新工业和第三产业,拓展交通,发展科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鲁尔区的生产布局也是需要调整的重要方面,如开发原来相对落后的莱茵河左岸和鲁尔区北部。环节三:巩固提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传统工业区的振兴措施。【师生总结】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23、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促进科技革新;美化周边环境,设立绿化带。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自主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的异同点。【板书设计】略7 简答题高中地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介绍古扬州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并思考:古人曾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形容扬州的繁华,未成为任何一个朝代都城的扬州为何能够如此繁华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1.优化资源配置【教师活动】出示材料:丽丽家住昆山
24、,父母在上海上班,自己在上海上学。引发学生思考:(1)能够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优势呢?【学生回答】(1)先决条件的交通条件的改善。(2)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也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教师总结】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在区域内或区域间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交通条件越便利、快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也就越大。2.缩短时空距离【教师活动】出示图4.11广西凭祥交通位置示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1)凭祥成为我国重要陆路口岸的支撑条件是什么?(2)哪些
25、因素促使凭祥成为我国著名的木质家具产地?【学生回答】(1)位于我国与越南交界处;公路铁路网密集,交通便利;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扶持等。(2)地处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气候适宜,便于木材生长,原料丰富;依托陆路口岸等。【师生总结】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促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3.推动产业发展【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陕西省武功县发展交通脱贫致富”案例,讨论:(1)武功县为脱贫致富,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2)尝试总结交通条件的改善,对相关产业的推动作用。【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为时5
26、分钟的小组讨论。【学生回答】(1)对道路进行扩建改造,硬化路面,布局乡村公路网,普及公共交通服务,(2)交通条件的改善,开拓了的蔬菜的销路,促进了食品加工、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教师总结】交通运输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能够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例如我国的公路网、铁路网、村村通等工程,不仅促使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而且有效地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4.“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教师活动】播放关于“一带一路”介绍的新闻材料,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一带一路”有何意义。【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师生总结】“一
27、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结合家乡交通条件现状,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查找资料与案例,思考:交通运输布局还会对区域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下节课与大家进行分享。【板书设计】略8 简答题高中地理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原因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纪录片航拍中国视频片段,黄土高原千
28、沟万壑,在母亲河流淌过的土地上,带走的不仅是黄土地上人们的乡愁,还带走了这漫漫黄土。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泥土这么容易被带走呢?这当中又有什么秘密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1.特殊的地理位置【教师活动】出示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并提问: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有何特殊之处?【学生活动】黄土高原处于平原山地、湿润区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农业区牧业区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教师活动】除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之外,黄土高原本身也具有特殊性,黄土高原黄土层厚实,能够达到100200米,黄土干燥时坚实,遇水容易分散,从而加剧水土流失。2.气候带来的影响【教师活动】出示黄土高原降水量年
29、际变化图、黄土高原气温年际变化图,并提问:黄土高原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气温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强度大。【教师活动】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强度大,对地表的冲刷能力强,带走地表泥土,造成水土流失。3.自然原因间的相互关系【教师活动】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探究纪录片,并引导: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水土流失自然原因间的相互关系。【学生活动】地理位置特殊,环境脆弱黄土深厚,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了环境的脆弱性,自身性质导致了其容易被侵蚀,高强度集中的降水则使得水土流失加剧,黄土高原还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同样
30、加剧了水土流失。环境保护的压力显著。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如何治理?【学生活动】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打坝淤地。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搜集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板书设计】略9 简答题高中地理地球的内部圈层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设置生活情境导入法。描述人们挑选西瓜时通常会轻敲西瓜外面,通过振动波来判断西瓜的成熟与否,那么要研究地球这个大球体,我们用什么方法呢?地球内部又有怎么样的结构呢?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1.横波和纵波【教师活动】出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思考并
31、回答: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以及传播介质的异同,推测横波和纵波速度变化的原因。【学生活动】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教师总结】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态。横波和纵波速度变化很可能是该处上部和下部的组成物质或者相态发生了变化,据此,我们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2.各圈层划分的界面【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结合上述图片和教材说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界面位置以及名称。【学生活动】有两个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厚度17千米,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教师总结】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厚度17千米,该处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以上为地
32、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它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3.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教师活动】请学生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概括说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师生总结】教师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总结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它由岩石组成。地壳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叫做地幔,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故这一部分被称为软流层,人们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合称岩石圈;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的。
33、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研究表明,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并说出用生活中的哪个物质来类比地球的圈层结构。【师生总结】教师点评并总结:半熟的鸡蛋,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蛋黄为地核。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搜集有关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一些人类活动。【板书设计】略10 简答题高中地理现代混合农业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纪录片澳大利亚的农业视频片段,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鲜明不同。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如此景
34、象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1.现代混合农业概念【教师活动】展示澳大利亚农业生产景观图,并提问:什么是现代混合农业?【学生活动】饲养牲畜与谷物种植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教师总结】现代农业在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条件,也有一些混合,以获取更多的效益。如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业:一个农场同时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2.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教师活动】出示世界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图,并提问:现代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学生活动】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西南部;美国东南部;欧洲西部等。【教师活动】世界的混合农业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或地区。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
35、【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澳大利亚地形、澳大利亚气候图图,引导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学生活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教师总结】气候条件优越,水分和光照热量较为充足;地处平原和盆地地区,耕地开阔,土壤肥沃;该农业区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经营;澳大利亚农业科技先进,专业化、机械化水平高。【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小麦绵羊业的生产模式图,并提问:结合课本及图片,说一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1.农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2.较好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3.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教师补充】轮作休耕使得混合农
36、业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还具有典型的商业特点。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势明显,有什么不足?【学生活动】但是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农业区淡水资源不足。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搜集我国农业资料,并思考: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对我国有何借鉴之处。【板书设计】略11 简答题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含义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电视剧东宫中频繁出现的荒漠景观,询问学生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1.荒漠化的含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说出荒漠化的含义。【学生活动】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
37、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2.荒漠化的成因【教师活动】出示塔里木盆地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以及当地居民日常农事活动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仔细观看并以地理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5分钟的小组讨论,尝试总结荒漠化的成因。【学生活动】塔里木盆地气温逐年升高,夏季高温天数变多,降水量不断减少。居民日常生活生产对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荒漠化问题突出。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3.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及主要表现【教师活动】播放“荒漠化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总结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和主要表现。【学生活动】荒漠化形成过程: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
38、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教师补充】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展示关键词: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
39、、人类活动和沙漠化,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课后收集关于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板书设计】略12 简答题高中地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诗歌导入。播放杨朔的诗歌雪浪花节选,以“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为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1.知识回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学生活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外
40、力作用中,风化、侵蚀使得裸露的整块岩石支离破碎,变成碎石、泥沙,为搬运提供了可能,搬运过程中由于载体速度变化发生沉积,年长日久这些沉积物又会固结成为岩石。这样造成地表形态不停的发生变化。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师活动】出示黄土高原景观图和崇明岛景观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图中景观的形成和哪种外力作用有关?【学生活动】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河流水流的流速对于侵蚀作用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上游由于河流的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狭而深的河谷地形。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这种作用越强。这些冲刷下来的泥沙,到了下游,河水流速减慢,便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沙
41、洲或平原。【教师活动】展示风蚀蘑菇景观图和沙丘景观图,提问学生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5分钟的讨论。【学生活动】在干旱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小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教师活动】通过流水和风力这两种外力作用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学习,了解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外力作用的雕刻,因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平常所看见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环节三
42、:巩固提高【教师活动】解决课前疑问:礁石的怪模怪样到底是谁捏弄的?【学生活动】海浪的侵蚀作用。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搜集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并总结成因,下节课进行分享。【板书设计】略13 简答题高中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电影中烟雾引起火灾警报,自动灭火程序启动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自然灾害,能不能建立一个自动监测的机制以减少它的影响呢?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1.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遥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学生活动】具备全球监测能力,同时可
43、以全天候监测。【教师活动】提问:遥感监测到的大量数据,有没有手段可以快速处理?【学生活动】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GIS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教师活动】展示GIS工作原理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后结合课本图例总结GIS的工作流程。【学生活动】第一阶段:收集信息,通过遥感自动检测输入或其他资料人工输入的手段收集大量的信息并分渠道归纳整合。第二阶段:将这些信息分类输入GI
44、S系统中,GIS根据已有的模型对其自动进行分析,生成分析报告。第三阶段:如果系统发现问题可自动报警,并保留相关资料交由人工识别,工作人员可根据系统总结的信息快速制定相关对策。交给总结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防灾减灾【教师活动】展示课本案例1,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五分钟的讨论:案例中出现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学生活动】出现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通过遥感的全天候监测,相关部门掌握了洪灾发生情况的第一手数据,同时,经由GIS的计算,可能的影响范围得到了及时的体现,帮助防灾办进行快速的响应处理。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遇到自然灾害应该如何处理?【学生活动】要树
45、立科学严谨的态度,了解了具体的情况才能对症下药。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对于历年灾害的作用,与其他同学分享。【板书设计】略14 简答题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播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从路边捡起一块石头,发现这块石头竟是海洋生物的化石,由此提出疑问,为什么在高原上会有海洋生物的化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内力的作用的能量来源和
46、表现形式是什么?【学生活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教师总结】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教师活动】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水平组和垂直组两个大组,为水平组提供红海和地中海面积变化统计材料;为垂直组提供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