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单元设计《左传》《国语》《战国策》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历史散文单元设计《左传》《国语》《战国策》 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单元设计本单元学习的三篇文言文中两篇属于先秦历史散文,一篇属于史传散文。先秦散文指秦朝以 前的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 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它们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 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包括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及其他。据汉书艺文志载: 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2)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的艺术特色:(1)共同点: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记叙历史事件的
2、过程详略得当,引人 入胜。运用了合理的虚构和想象,以增强形象的生动性。(2)不同点:从题材上说,左传长于描述战争故事:国语长于描述传奇故事;战国 策则长于描述充满了智慧的谏议故事。从语言上看,左传词约义丰,精严典丽,婉 转曲达;国语厚重浑朴,有时又略显枝蔓沉弱;战国策铺陈渲染,辩丽横肆。本单元课文均属历史散文,涉及了左传战国策和史记三部著名史书。在内容和 形式上都有它们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然而各篇散文乂各具特色,每篇选文都能极恰当地体现 各自“母书”的创作风格。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但 晋、秦从国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同时,对秦穆公的老谋深算(派
3、 杞子等驻守郑国)、晋文公及时撤退的冷静沉着等也作了必要的勾勒,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散文名篇,清人编订的古文观止将其收录其内,可见 其价值非同寻常。它不仅语言精练简洁、生动传神,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复 杂、包罗万象,而且情节结构、布局谋篇也是匠心独运,堪称典范。荆轲刺秦王记叙了 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再现了荆轲向秦土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 了荆轲这样一个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鸿门宴记叙项羽和刘邦斗争中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宴会的同时,突出了矛盾斗争的尖锐 和激烈;通过对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
4、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功伐而有“妇 人之仁”;而刘邦则善于拉拢人心,利用项羽的弱点,避免了被消灭的危险。文言文叙事具有一种简洁的艺术美,要认真欣赏和借鉴,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抓关键词语,概 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的重点:1 .了解左传战国策两部史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各自作为历史散文的特点。复 习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2 .赏析三篇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3 .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4 .理解并掌握三篇文章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和重要文言虚词的用法。5 .背诵重要课文和文段,练习利用注释和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4烛之武退
5、秦师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即鲁 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 的简洁叙事可以看得出来。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二 二者全属晋、郑宿怨而与秦无关,秦军不过是作为盟友援军被牵扯进来,为晋所用而已晋 军函陵,秦军汜南”,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又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从空间上来讲,这 也就为下文烛之武离间秦晋及秦郑的秘密接触不易为晋人及时掌握提供了可能,也从侧面说 明秦晋围郑缺乏周密的军事部署和统一的指挥调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图
6、。至于 主体部分写到烛之武离间成功更是证明了秦晋结盟的脆弱松散,不堪一击。相反,郑国君臣 内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当强敌压境,国势孤危之时,势单力薄的郑国虽然有内部 矛盾(烛之武的英雄末路、壮志未酬与郑伯的有眼无珠、埋没人才之间的冲突),但君臣之 间却能够捐弃前嫌,团结协力,同仇敌代,共赴国难,这种“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 凝聚力是强大的秦、晋所缺乏的。强国结盟的貌合神离、脆弱松散与郑国内部君臣的同心协 力、一致对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文章更有力地凸现了主人公烛之 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三)不露痕迹的对应美。全文的情节结构可以说是里应外合,前呼后应,一线贯穿,
7、层次井然,叙事张弛有度,圆美 隽逸。首段埋设伏线,伏线有二,一是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二是两军阵 列态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从原因上讲,秦、晋围郑,以晋为主,秦为辅,且与秦无 关,秦国完全没有必要死心塌地增援晋国。这就为烛之武的巧言离间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 郑人化敌为友,争取秦国准备了先决条件。而秦、晋驻军分列两处,缺乏周密部署和统一指 挥,这既为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和秦、郑的暗中接触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郑国的计划有 了成功的可能性。有了以上铺陈,文章自然地进入主干部分,”说辞为一篇之主”,这段说辞分四层展开。第一 层,指出“亡郑”只能“陪邻”,即扩张晋的势力范围,而于秦无
8、益,因为秦、郑之间隔着 一个晋国,即使灭了郑,秦国也不可能跨越晋国而将郑国纳入自己的版图。这种态势,一经 点明,秦人是不可能不折服的。那么,反之又如何呢?所以第二层便反说,指明若舍郑不攻, 秦国向东发展,反而有了一个补给军粮的通道,于秦无害而有惠,这一点对地处偏僻西隅而 又时时也在图谋向东扩展的秦国来说,无疑极具诱惑力,自然也易于为秦君所接受。但作为 说客,烛之武不能不估计到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晋独占郑的同时,许秦以割让晋国西部 部分土地作为交换条件,以换取秦国的支持。因此,第三层便引晋背秦约为例,说明晋背信 弃义,朝令夕改,不可信任,彻底破除秦对传统盟国晋的幻想。至此,利害得失已说得十分
9、明确了,但烛之武犹嫌不足,再推进一层,指出亡郑的结果不只是“陪邻”,更主要的是, 晋国强大以后,贪欲更大,向东亡郑之后,势必向西扩张,因而“阙秦”便势所必然。四层 意思,三层言害,一层言利,语语在理,句句动心,尤其是说晋不可信任和肆其西封势必阙 秦两层,令人毛骨悚然,不能不使秦穆公为之震动,有拨云见日之感了。烛之武的游说终于收到预期的效果,“秦伯说(悦),与郑人盟不只如此,还留下将士为 郑镇守,以防备晋军入侵,自己则率军回国。晋人见秦人背约,大势已去。尽管心中愤愤然, 但多方权衡之后,也不得不撤兵。由上可知,开篇的两处伏笔,实际上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事态的发展,烛之武的说辞,乃 至最后的结局,
10、无一不为这伏笔所牵制。文章正是在这种若隐若现的伏线贯穿下,将事件记 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针密线合,天衣无缝。(四)三抑三扬的情节美。烛之武退秦师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 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总体来说,其情节结构可以概 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工开篇写秦、晋联合,攻城占地,直逼郑都,大有来势凶猛,锐不可当之势,郑国势单力薄, 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读者自然会为郑国命悬一线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写佚之 狐慧眼识英雄,关键时刻荐举烛之武出使秦军: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简 简单单的十四个字,让我们从一个侧面
11、看到,烛之武是一个可以解民于水火,救国于倒悬的 乱世奇才。“必”,一定,势必之意,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对其智慧才干的坚信 不疑。读到这里,我们又感觉到郑国安危系于一人,万民生死系于一行的些许希望(扬)。 这是一抑一扬。烛之武应召进见郑君,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七十老朽, 屈居“圉正”(相当于弼马温之类的官职),英雄末路,壮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骚满腹,自 责自怨。他是临阵退却还是义无反顾?读者不禁又为他,更为郑国的命运担心(抑),及至 郑伯反躬自省、自责致歉进而晓喻大义、点明利害时,这份诚恳自责,这番透彻分析给烛之 武以极大的思想触动,他终于顾全大局,勇担重
12、任。我们心神为之一震,郑国或许有救(扬)? 这是二抑二扬。文章结尾写子犯建议晋文公击秦,在这个秦背晋约援助郑国的敏感时刻,这种原本就不牢实 的盟国关系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危险。读之令人心神倍感紧张,似乎“山雨欲来风 满楼”(抑),可是晋文公一番“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断果断地拒绝了子 犯的建议,并最终撤军后退,这又让我们心神舒缓,紧张化为轻松(扬)。这是三抑三扬。 综上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弛有度,曲折多变,这也是其 情节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佚之狐乃一只狐一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
13、马给郑伯, 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 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此人产生怀疑。秦、晋大军压境,乌云笼罩着郑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 倡优乞丐,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国民心头,肯定犹如压上了一块巨石,恨不能马上飞往前线。食 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纾难,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身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应该是苦苦地思谋 过退敌之策,否则,不会有“师必退”的论断。战争的风云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烛之武的英雄 虎胆及超人智慧而消
14、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作为毫无疑义的功臣一一烛之武,一开始就 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紧接着,有一种声音大了起来,那就是对佚之狐的赞美!甚至有人对他 打抱不平!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样的 一个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国难当头胸无一计甚至叛国投敌的庸碌鄙俗之辈同口而语,甚 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万倍!然而,他俨然一个超人,这场波诡云濡的战事,仿佛一场戏, 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导演,虽然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预 料之中。请注意,我不是在赞扬他。谁都明白,一开始,烛之武是不愿上阵的,这一点也应该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为 此事就
15、己经推托过,在此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荐佚之狐给郑伯),还有谁比他更了解烛之武 呢?倘若烛之武始终不愿上阵,确也无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叹,我们便会觉 得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类的道理来要求他,甚至谴责他,都是十分可笑的,关键时刻“肉 食者”干什么去了?最让人不解的莫过于佚之狐,他的能力应该不在烛之武之下(这从叔蹇一 开始就力荐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几十年来,烛之武直担任着郑国的 圉马(相当于弼马温)这样一个卑贱到极点的职务,烛之武能办到的佚之狐岂会办不到?可是 他为什么要力荐烛之武而不自告奋勇去见秦君?仔细想来,原因无怪乎三条:是担心自己 走,国君身边再无能人辅佐
16、;二是担心此去枉费心机无功而返贻笑天下;三是担心此去吉凶难 料而且难保不会出现闪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如果是后面两条,那么此人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失就是亳无疑问的事。因此,我宁愿相信是第 一条。可是,郑伯似乎不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昏阳之君,从他同烛之武的谈话中不难 看出他是那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礼贤下士、诚恳待人的人。以这样一位贤明的国君为中 心的偌大朝廷上不可能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吧?倘若郑伯的周围真的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 再无别的可用之才,那么问题难道不是出在佚之狐辈身上?他们尽到了举贤荐能的职责吗? 显然没有。那么他们是不是因为嫉贤妒能一直在压制人才.?从文中不难看出佚之狐就是郑伯
17、最信任的人之一!如果一个国家的重臣眼睁睁看着一个杰出的人才在野外一天天衰老、萎缩 而不向君主力荐,你能说他是一位良臣吗?烛之武是不是一个人才?他的那番牢骚包含了多少辛酸啊!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是的,风华正茂,渴望一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他,就在秦、晋大 军压境之前,还有最后机会可以享受暮年生活的时候,又何尝有人想到过他!而当郑国黑云压 城将要天塌地陷的时候,有人想到了他,想到了他的人是了解他犹如了解自己的佚之狐,想到 他是因为需要他深入虎穴以使自己能够脱身!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确实也该检讨自己的遗 贤野外。我们应该谴责他过于信任身边的大臣,以致耳塞目盲;但,对
18、他,我们也无法再苛求: 他怎能冲出老谋深算圆滑世故如佚之狐辈的封锁?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大型搞笑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的昏君乾隆,一有棘手之事,和 时便连忙举荐自己的对头纪晓岚,然后还要得意地冲纪晓岚幸灾乐祸的一笑,分明是在说:“怎么样,这回死定了吧?”弄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聪明绝顶的纪晓岚是“进亦忧,退亦 忧”。这一招俗称为踢皮球,说重点叫借刀杀人。由此看来,佚之狐堪称位踢皮球大师了, 在为人上,说他是一只老狐狸想来也不过分吧?二、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根据左传改编时间:战国周襄王52年地点:郑国秦营人物:烛之武、叔詹、郑文公、秦穆公、百里奚、杞子、逢孙、秦国密探008、谋臣、宫娥, 兵士
19、若干第一幕人喊马嘶,军鼓阵阵。秦、晋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合兵围郑,郑危在旦夕郑文公 (背手踱步)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众谋臣 (颤抖)大王,您都踱三天了,小心您那骨折的腿啊!大王(凄厉地) 郑文公 (摇摇头,继续踱)探子甲(飞奔而至)报告大王,秦穆公率主将孟明视,副将杞子、逢孙已与晋军会师! 话音未落探子乙 (连滚带爬)大大王,围兵已破我郊关,直逼曲淆。郑文公 (脸色煞青腿一软)安拉!众谋臣急忙上前搀扶郑文公(唱)(调按倚天屠龙记)这次是我真的完蛋了吗?断送这些先王留下的期待 群臣大哭叔 詹 大王莫急,上天有好生之德也。昨夜我仰观星斗,发现我们王气未竭!不可因敌军 压境慌了手脚,须讨
20、一个退兵良策才是。郑文公说的容易,计从何来?(抹鼻涕一把,破涕为问)叔 詹 大王您听我说。秦、晋围郑,只因为我们无礼于晋并不曾得罪秦国;如今只要退去 秦国,围便解臭。郑文公 (半绝望地)如何退呢,爱卿?叔 詹 找一个能说的,会道的,能吹的,会侃的即可郑文公 (唱)(调按单身情歌)郑国的人那么多,能吹的没有几个。叔 詹 老臣倒知一人郑文公(惊喜交集)Who?叔詹此人便是烛之武。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郑文公 (大喜)快宣!快宜!(群臣喜急而宣)烛之武(须发皆白,拄登山拐棍上)老汉今年七十三,又愁吃来又愁穿。空有一身好本领, 就没混上半个官。如今郑王把我宣,
21、肯定有事找我办。若是此事办成了,我是一一嘿嘿,不 愁吃来不愁穿!(咳嗽蹒跚而上)烛之武参见大王。郑文公 (忙搀起)您就是烛老先生?烛之武 (深揖)正是老臣。郑文公 如今秦晋国郑,郑国危在旦夕。寡人想让先生您往秦营跑一趟,您知道秦国烛 之武 老臣都知道,不过,容我考虑考虑。作罗丹雕塑思索者状烛之武(面向观众沉痛地摇头)我年轻时他不用我,如今老了又来求我唉,也罢!我 也是郑国的优秀子民啊!(走回郑王身边)郑文公 (急切地搓手)烛之武 好吧。老臣就走一趟!(群臣欢呼。“珍重”声四起)郑文公(拉着烛之武的手,深情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老烛,保重啊! 烛之武下,复又上烛之武 (耳语郑文公
22、)给我买份儿保险。(下)第二幕秦营,觥筹交错,君臣欢饮秦穆公(酒从须上流下,一甩,大笑)哈哈哈哈不出三日,攻下郑国城池,我要地有 地,要财有财,要美女有美女一一啜?群臣齐声附和,欢歌笑语,忽有哭声烛之武 (边哭边唱)(调按任逍遥)让我哭也好,让我笑也好,郑国已经快完了;让我 醉也好,让我醒也好,秦国也要完蛋了吆一一秦穆公 噫?何人在哭?大内密探008一把哭歌的人押进来!烛之武踉踉跄跄被008押进来秦穆公哭歌之人是你?烛之武正是老儿。秦穆公(食指成钩形托起烛之武下巴)老头子,起来吧。你到两军阵前来溜达什么?还唱 那么丧气的歌!惹得本王不高兴,可是要杀头的!烛之武老儿当然知道。秦穆公知道还唱。烛之
23、武唉,郑国危在旦夕,我伤心啊!秦穆公回头向群臣一笑烛之武 (大笑)哈哈哈哈!不过秦穆公不过什么?烛之武您助晋灭郑,也难逃亡国之命啊!秦穆公你说什么?寡人看你是个老头子,刚才不与你计较,你竟越发放肆!百里奚大王,且听他讲下去。烛之武大土,老儿并非胡言乱语。哎,蟀螂捕蝉黄雀在后啊!秦穆公谁是黄雀? 烛之武晋国是也! 秦穆公 (仰天大笑)哈哈哈哈老头子,你吃错药了吧?我助晋灭郑,明日郑都一破, 我们要土地有土地,要财宝有财宝,要美女有美女,(回顾左右)晋国谢我还来不及呢,怎 会有黄雀所为?烛之武(摇头)素闻秦穆公乃一代明君,没想到今日一见一一唉,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 (疑惑地)什么?谋 臣 (悄悄
24、地)他说您不文明。秦穆公 (不高兴地)我说话从来不带脏字,怎么就不文明了?百里奚大王,他说您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好老儿,竟然拐弯儿骂我! 烛之武 大王,老儿并非此意。 秦穆公 (甩袖)那又是何意? 烛之武 为了秦国的发展前途,为了我们的共同利益,大王一一我是来请您退兵的。(从旅 行包里拿出一地球仪,快板)您来听,我来讲一一 郑国深居晋东方, 秦国又居晋西方, 东西相距数千里, 遥遥相望不可及。秦国助晋来灭郑, 两国至,郑既亡, 晋侯岂肯分郑疆? 郑国归入晋国地, 他们势力会更强。 到那时,你秦王, 势不及他必遭殃。(拉住秦王的手,深情地)轻者说,你竹篮打水空一场;重者说,您会由此把国亡! 群
25、臣窃窃私语秦穆公说得好,说得妙,再来一段我还要,要是下面没了词儿,你的人头我也要! 烛之武(走进一步)若老儿没记错的话,晋文公当年逃亡之时,您曾有恩于他,可如今他 羽翼丰满,本来许给您的焦、瑕两座城池却闭口不提,并且大造防御工事。这种背信弃义、 出尔反尔之人,您能信他?百里奚大王,休听他胡言乱语!(大怒,跨出一步)老匹夫,今天不教训你,你是不知道 花儿为何这样红?(拔剑)秦穆公且慢,退下。老先生所言倒有几分道理。不过,我若撤兵,土地一一没了:财宝一 一没了;美女一一(群臣齐呼)没了!(耸肩,摊手)我损失惨重啊!烛之武大王,您别急啊!(胸有成竹地)如今呐,东部可是比西部发达,尽管西部大开发 如火
26、如荼。您若放过郑国,哪天到郑国去旅游,我们作为东道主,实行食、宿、导游三包; 您若放过郑国,哪天出兵经过敝国,我们为您提供粮草一一大王啊,我们就是您东方的仆人 啊!大王,还不要薪水啊,大王一一 秦穆公 (踱步)让我考虑考虑百里奚(沉痛地)大王,莫听他胡言乱语!其他谋臣悄悄道:“我看一一值!” 秦穆公烛之武(在营门外大喊)大王,你们也已饱受征战之苦,回去休息休息吧:大王,为您的 子民想想吧,他们妻离子散,好可怜秦穆公 (果断地)杞子、逢孙听令!杞子、逢孙末将在!秦穆公你二人率一师二师去保护郑国,其他人跟我撤。杞子、逢孙 (异I同声唱)(调按不能没有你)不能退兵啊一一是我唯一的语言!百里奚两位将军
27、随我来。(抚二人背至营门外)烛之武 百里先生(掏出金砖若干)百里奚(大怒)你把我百里奚当什么人了一一(往台下指)有刺客!(劈手夺过金砖,对烛之武说)好说好说。杞子、逢孙满头大汗回来百里奚(抱歉地)唉!眼花喽!(对杞子、逢孙)依我之见,还是听大王的吧,切不可惹 怒大王!三人唏嘘而入百里奚大王,经过我们认真、详细、周密、妥善秦穆公 (不耐烦地)干脆点!百里奚 (操方言)咱回家吧!秦穆公(大喜)好!烛之武 (一揖到地)大王英明,大王功德无量啊!秦军解围而去。歌声响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尾声烛之武(背李宁牌旅行背包,唱上)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忽停住,掏
28、出一红色本本儿,面向观众)事后,烛之武被评为“郑国十大杰出老年”。(完)设计点评本教案贯彻“双自主”的教学原则,用六个字来统领学习全文,这就是:读、解、辨、理、 赏、诵。在教案中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 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 性,切忌死填硬灌。设计方案(二)三维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导
29、语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弹精竭 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 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关于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 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 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道:“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
30、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 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 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 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255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 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 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 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 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总之,左传无论 对后代
31、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2.基础积累(1)生字:函(hdn) 氾(fdn) 佚(yi) 缱(zhui)阙(qu。)(2)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dng)(人名逢孙)(3)通假字:“知”通“智”信息筛选1 .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 了一场战祸。2 .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明确:
32、(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 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 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 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2) “旦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 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 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 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33、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 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 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合作探究.第1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1 .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明确: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 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伯的重任。2 .在第3段中,烛
34、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 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 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3 .本文是如何结尾的?明确:以晋文公在风云突变中,头脑清醒,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想达到的目的。 拓展探究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探讨烛之武这一人物的意义。明确: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 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 之
35、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 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 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 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 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 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 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
36、至终成大器! 课堂小结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 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 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辩臣的形象。这一点,请同学们认真品味。作业设计.写一篇短文,分析烛之武为何能说退秦军。1 .要求学生利用搜狐、3721等网络搜寻工具查寻有关本文的网页或相关的网站。通过解读 这些资料,弄清本文的字词句含意,归纳出烛之武的辩论艺术。再进一步在网上搜集有关朝 鲜半岛核危机的资料,把这些资料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里,再按烛之武的辩论艺术编写与金 正日和布什的对话文本。提示:学生制作提交文本,教师
37、组织学生评价。评价标准:(1)是否准确理解烛之武的说话 艺术。其说话艺术主要是:a.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唯君图之)。b.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 厚,君之薄也)o C.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o d.以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O e.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君之所知也)。(2)是否将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与朝鲜半岛有关资料相 结合并具有一定说服力。郑秦晋围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缱而出板书设计转危为安智说秦君秦军乃还晋亦去之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他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
38、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 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 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 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本文组织严密,前后照应,情节起伏跌宕,详略得当,生动活泼,说理透辟,学习时要仔细 品味,这是学习的重点。思路方法.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作适当介绍,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1 .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背 诵全文。2 .可用“解题导入法”,先解释烛之武退秦师这个题目,抓住“退”字,帮助
39、学生把握 课文的关键;然后提问:为什么要“退”?怎样“退”? “退”的结果如何? 安排一课时。制作部分多媒体课件。三维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3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 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 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第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
40、说维纳斯女神的断 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 水平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 不可言呢!故事导入同学们,还记得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吗?直到现在双方的冲突仍在持续,残酷的战争 使得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分离!然而有这样一场战争:它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它不费 兵一卒、不动刀枪就使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继而化敌为友。那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 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殊战争: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关于这场 战争,左丘明在左传中用很少的笔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41、学习这篇 课文。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 .作家作品(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2)文化常识一一诸子百家。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 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 大小史实(起于鲁陶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20 万,超过春秋本文10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
42、作春秋经 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 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曲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 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 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 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 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 见其人,如闻
43、其声。(3)经典名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背景分析。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值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 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 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 势不妙,马上派使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
44、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薪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 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 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 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2 .基础知识一、重点实词贰“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少年中国说)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离叛,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
45、室,则诸侯贰。”(左传)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从属二主。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鄙边远的地方。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庸俗,鄙陋。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看不起,轻视。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J (左传昭公十六年)许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瑕”赞同。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约数。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表处所。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微卑贱。例:“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史记曹相国世家)幽微,精妙。例:微言大义(成语)隐蔽,不显露。例:恒公微服而行于民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如果没有。例
46、:“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敝坏,破旧。例:”使史更敝衣草屐。”(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谦词。例:敝人。疲惫。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损害,衰败。例:因人之力以敝之。二、虚词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而今急而求子夜缱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朝济而夕设版焉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 三、词类活用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表顺承,连词把,介词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副词,怎么能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之
47、 兼词,于此(1)(1)晋军函陵。(驻军,名词作动词)(2)(4)(5)(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邻之厚,君之厚也。(加强;削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越国以邮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朝济而多设版焉。(“朝”“夕”,名词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共, 厌, 说,通“供”通“媵”,满足通“悦”作疆界)四、通假字(1)共其乏困(2)何厌之有(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五、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至IJ)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