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档素材: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原文 重点字词、文言现象 翻译 把关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429346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原文 重点字词、文言现象 翻译 把关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原文 重点字词、文言现象 翻译 把关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原文 重点字词、文言现象 翻译 把关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档素材: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原文 重点字词、文言现象 翻译 把关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6石钟山记苏轼一、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面对)深潭,微风 鼓(激荡,掀动)浪,水石相搏(击),声如洪(大)钟。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把)钟磬置水中,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使发出声音)也,而况 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旧址),得(得到)双石于(在)潭上,扣(敲) 而聆之,南声函胡(同“含糊”),北音清越(清脆、悠扬),样(鼓槌)止响 (响声)腾(传播),余韵(声音)徐(慢慢地)歇。自以为得之(得名的原因) 矣。然是说也,余尤(更)疑之。石之铿然(敲击金石发出来的响亮声音)有声 者(定语后置),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本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2、,余自齐安舟(名作动,乘船)行适(到)临汝,而长子 迈将赴(到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于是)得观所谓石钟者。寺 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敲)之,硅硅焉(形容词词尾)。余来)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极陡峭的)壁下。大石侧 (名状,在旁边)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阴森的样子)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鸟鸣声)云霄间;又有假设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有人)曰此鹳鹤也。余方(正)心动(心惊)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形 容钟声洪亮)如钟鼓不绝(停息)。舟人大恐。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裂 缝),不知其浅深(偏义复词,偏深,深度),微波入焉(

3、兼词,到那里),涵 澹澎湃而为(形成)此(这种声音)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抵 挡)中流,可坐百人,空中(中间空的)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吐,有嶷 坎镖鞫之声,与向(之前)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语气词)。因笑谓迈曰:“汝识(通“志”,记住)之乎?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簌坎链整者,魏庄 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事不目(名作状,亲眼)见耳(名作状,亲耳)闻,而臆断(主观推断)其 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大概)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 小舟夜(在夜里)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虽然)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的原因)不传也。而陋者乃(竟

4、然)以斧斤考击而求(寻求)之,穰侯,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姓魏,名冉。武王死后,没有儿子,所 以立武王的弟弟为国君,就是昭王。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 拥立昭王。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 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把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 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 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昭王七年(前300),樗里子死去,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赵国人楼 缓来秦国任相,这对赵国显然不利,于是赵国派仇液到秦国游说,请求让魏冉担 任秦相。仇液即将上路,他的门客宋公对仇液说:“假

5、如秦王不听从您的劝说, 楼缓必定怨恨您。您不如对楼缓说请为您打算,我劝说秦王任用魏冉为相将会 有所保存。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将会不听从您 的劝说。您这么说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乃用楼缓为相),会让楼缓感激您; 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为相),那么魏冉当然会感激您了。于是,仇液 听从了宋公的意见。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魏冉做了丞相。秦昭王要诛杀吕礼,吕礼逃到齐国。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举用白起 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它们,斩敌二十四万 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第二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此后,魏冉 托病免职,秦王任用客卿寿

6、烛为丞相。第二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 于是赐封魏冉于穰地,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 的土地。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昭王十九 年(前288),由魏冉操持,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渭王为东帝。过了一个多月, 吕礼又来到秦国,齐、秦两国国君取消了帝号仍旧称王。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 第六年上便免职了。免职后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在第四年时,派白起攻 取了楚国的郢都,秦国设置了南郡。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是穰侯所举 荐的将军,两人关系很好。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昭王三十六

7、年(前271),相国穰侯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 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睢自称张禄先生,讥笑 穰侯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昭王于 是任用了范睢。范睢向昭王说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穰侯在外事上专权,泾阳 君、高陵君等人那么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 掉穰侯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穰侯走 出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穰侯死于陶邑,就葬在那里。秦国 收回陶邑设为郡。太史公说: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 曾经称帝于天下,各

8、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是穰侯的功劳。等到显贵至极豪 富无比之时,一人说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异国 的臣子呢!自以为得其实(事实真相)。余是以(因此)记之(宾语前置),盖(发语词) 叹郦元之简(简单),而笑李渤之陋(浅薄)也。二、文言现象(-)通假字1 .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3.汝识之乎(通“志”,记住)(二)古今异义.空中而多窍今义:天空中今义:水军今义:承上文转折古义:中间是空的.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古义:船工.自以为得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三)词类活用.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激起、掀起)1 .而此独以钟名(名词作动词,命名)3.磔磔云霄间(名词作动词

9、,3.磔磔云霄间(名词作动词,磔磔地叫).噌眩如钟鼓不绝(名词作动词,敲钟;敲鼓)5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容词作动词,动乱;冲击).不知其浅深(形容词作名词,浅度;深度)6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大石侧立千尺(名词作状语,在旁边)7 .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事不目见耳闻(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8 .而臆断其有无(名词作状语,用臆想).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四)一词多义.壁(1)凿壁借光(墙壁)(2)至绝壁下(3)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4)项王军壁垓下(5)小姐这壁坐.察(1)徐而察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殆(1

10、)以父母之遗体行殆(2)殆有神护者(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4)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五)特殊句式L判断句(1)噌咄者,周景王之无射也(2)襄坎镇辂者,魏庄子之歌钟也(3)此世所以不传也(4)所在皆是也(5)那么山下皆石穴罅.被动句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倒装句(1)宾语前置(陡峭如墙的山崖)(军营,营垒)(坚守营垒,筑营垒驻守)(边,面)(仔细看,观察)(了解,弄清楚)(考察后予以推举)(危险的事)(大概,恐怕)(近于,几乎,差不多)(同“怠”,疲乏,倦怠)(陡峭如墙的山崖)(军营,营垒)(坚守营垒,筑营垒驻守)(边,面)(仔细看,观察)(了解,弄清楚)(考察后予以推举)(危险的事)(

11、大概,恐怕)(近于,几乎,差不多)(同“怠”,疲乏,倦怠)古之人不余欺也是以记之(2)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3)状语后置得双石于潭上又有假设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声发于水上三、翻译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 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 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 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 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 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

12、失。他自 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 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 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 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 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单独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 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 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 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

13、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 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 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 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 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 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嶷坎镇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 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眩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 声音;嶷坎镣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想去推断它的有或没

14、有(正不正 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土大夫 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 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 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 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四、理解性默写.石钟 山记一文, 苏轼用一个定语从句 “,”来否认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 来历的看法。1 .石钟山记中除却郦道元“言之不详”的原因外,石钟山得名缘由没能流传 下来,还因为9; ,

15、 O.苏轼在石钟山记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总结出一个结 论:, ,?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点明了全篇的主旨。2 .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9O3 .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与儿子一起泛舟绝壁下, 见到:,o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石头 形状怪异,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4 .石钟山记中,苏轼探寻完毕石钟山命名的来历后,用一个宾语前置句 “”说明了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1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3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

16、搏,声如洪钟。5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6 .古之人不余欺也。五、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秦武王卒, 无子,诸弟争立。魏冉最贤,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 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 自治任魏冉为政。zzz/zxzzzxzs/zz/%/szsz/zs/xzszszzxzxzx/ixzszzzzz*xzxzs昭王七年,魏冉为秦相。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 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 寿烛为

17、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 余。昭王十九年,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 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 穰侯之富,富于王室。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梁大 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 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臣闻魏氏悉其百县 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 武复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

18、、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 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 那么前功必弃矣。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 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莺,得魏三县。穰侯益封。昭王三十四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 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 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夫三 晋之相与也,秦之深仇也。今破齐以肥赵,不利于秦。夫齐,罢国也,以天下 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焚也,必死,安能弊晋、楚?臣故曰秦

19、王明而熟于 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陶邑与秦不接,西构于魏,东连于齐。穰侯欲以通大梁,与秦为一体也。昭 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 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夫 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那么缺乏以伤齐,多出师那么害于秦。” 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 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 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太史公日: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

20、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 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 况于羁旅之臣乎!(选自史记穰侯列传,有删改)注:季君: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季君, 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向寿:时 为秦将,亲韩。三晋:指赵、韩、魏三国。奸说:请求进说;奸,通“干”, 求。1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 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B.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21、昭王 /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C.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 /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D.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 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2 .以下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客卿,古代官名。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春秋战国时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唐代鸿胪卿 亦称“客卿”。B.武安君,古代封号名。“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最早出 自西周,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可号“武安”,白起曾被秦封“武安君”,

22、李 牧亦曾被赵惠王封为“赵武安君”。“君”是卿大夫的一种爵号,是贵族权势的 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C.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以供住宿、斋戒沐浴、收 取赋税,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被封邑的人可以在封邑范围内自由 制定政策,实现自治。D.稽首,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其次日 “顿首”,再次日“空首”,这三种拜礼均为正拜。3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穰侯勇毅果敢,手段杀伐。秦武王死后拥立昭王即位,平定大臣叛乱,驱 逐武王后出国,消灭了参与谋反的宗室子弟,声威一时震动秦国。B.

23、魏冉攻城略地,战绩卓著。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了河内、蔡阳等地;攻打 齐国,夺取了刚、寿两城。C.魏冉四任秦相,位高权重。魏冉深受宣太后宠信,几次免相没多久即恢复 相位,位高权重可见一斑。D.穰侯富于王室,权高遭妒。魏人范睢谏言免除穰侯相位,穰侯只能出关回 到自己的封地,死后封地也被秦国收回改设为郡。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 多割地。(2)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吏也,必死,安能弊 晋、楚?5 .魏冉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攻城略地,战绩卓著。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呢?

24、请简要说明。(3分)1 .D 原句“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 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隹为政。”(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 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 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 让魏冉执掌大权。)2 . C被封邑的人只能在封邑范围内制定一些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政策。3 .B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欲”, 想要,并非事实。4. (1)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 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

25、地。(4分 要点:“何之有”宾语前置句式1分,“走”使动用法1分, 句意通顺2分)(2)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弱之国,率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就如 同用千钧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怎么能使三晋和楚国削弱呢?(4分 要点:判断句1分,“罢”通假字、“弊”使动用法1分,句意通 顺2分)5. (1)他凭着自己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擅权于诸侯”, “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2)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讨伐魏、齐等其他国家,但是目的都是为了 “以 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 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3)魏人范睢进谗言,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因而,穰侯的垮台具有必然性。(3分,每个要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