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看养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黄帝内经》看养生.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黄帝内经看养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渊薮。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 81 篇。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但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所以黄帝、岐伯等显系托名。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内经非一人所作而是集体、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它也不是初创之作,而是经过编纂的作品。成编时间大约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内经的内容不局限于医学,而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从医学来说,内
2、经涵盖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包括:养生、阴阳五行、脏腑(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针刺、五运六气等。天人合一的人体理论 无论何种医学总是要以某种关于人体生理、病理为其理论基础的。现代医学是建立在以解剖学、生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生命科学之上。中医学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人体学理论。内经医理是已经成熟的医学理论,其产生要远早于内经成编时代,所以中医人体学理论至少诞生于 2000 多年之前。在那个时代,还不可能产生以精细的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的系统人体科学理论,只可能有些简单的关于人体生命的理论知识。但是临床实践却需要完整的人体生命科学理论指导。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的祖先非常有智慧,他们绕开
3、了以解剖、生理学方法来精细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思路,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建立人体生命学理论。内经脏腑(藏象)、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人体生命理论。这一理论是古人依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基本解剖、生理知识,再结合精气论的哲学思想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建立的。脏腑,即五脏六腑。古人通过解剖观察发现,人体内的众多器官可以分为以胃肠系统为主的六腑系统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脏与腑的分类体现了深刻的古代哲学思想。首先,脏腑(古作:藏府)之名是取外部建筑“藏府”而来。藏与府是古代两种不同功用的建筑,藏是存贮国家珍贵宝物或典籍的地方,如“宝藏”。“藏”一般是静止的关闭不开的
4、,属阴。“府”是存储民众上交的布帛、粮食等物资之处,这里的物资经常出入,府是活动的开张的,属阳。古人发现,六腑是中空的器官,而且其中的存储之物是经常流动出入的。五脏中的存储之物,如心中的血、肺中的气等,乃至很难确定其中到底存有何物的脾、肾,这些东西是静止的,不能随意出入。因而古人认为“藏”中存储的是精气。这种思想的形成是哲学思想指导的结果,古人认为精气是生成万物的基础,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本质。所以形成了五脏储藏精气以供给生命活动的思想。取象比类外部建筑的“藏”储藏宝藏、静止不动的特点而把心、肝、脾、肺、肾命名为属阴的五脏;同样,把以胃肠系统和膀胱为主的活动的空腔器官命名为属阳的六腑。至于五脏六
5、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也是根据,阴阳五行、四时阴阳变化的理论,结合对疾病现象的观察而形成的。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传递信息的网络系统。经络即经脉、络脉的简称。人体血脉系统是形成经络概念的基础。脉的概念取象于自然界的河流,河流从源头发出后形成不同的支流,称为“派”。“脉”的另一种写法是“脈”,是同源字。河的支流为“派”,人体广布的血脉如同自然界的河流,取象比类,故称“脉”。人体纵向行走的脉称为“经”,分支别行的脉称为“络”,这取象于纺织的经纬。纵向的称为经线,横向的称为纬线。人体正经是 12 条,称为 12 经脉,这取象于 1 年的 12 个月。另外,还有奇经八脉,奇经与正经相对,正经好
6、比主干水渠,奇经好比湖泊。经络在内与脏腑相互络属,在外与肢体官窍联系,这样就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结构。这样就可以来阐明生理、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了。养重于治的医学目的 一般人可能会以为发生疾病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治愈疾病就是高明的医学了。但内经认为最高明的治疗是通过积极的养生措施,不生病,才是至善的医学目的。这就是“治未病”。因为疾病是对人健康的伤害,即便能够治愈也不如不生病。内经认为发生疾病才去治疗,就如同口渴了才去挖井、发生了战斗才去制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所以高明的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里体现了中国古人共同的至善追求。孙子兵法认为百战百胜并不是兵法的最高
7、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军事为例,韩信在取得破赵之战胜利后,采用广武君的建议以外交攻势迫使齐、燕两国投降。至于在医学上,采取积极的养生方法,减少疾病特别是危害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内经把论述养生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篇章放在全书的最前面是颇具深意的。内经认为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自然界的异常气候,所谓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自身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异常以及饮食失节、劳逸失度三大方面。对外界的异常气候应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情志异常可能造成的伤害,应该加强修养,提高认识水平,构建起强大的心灵防护体系;在饮食方面
8、应该节制食欲,达到五味中和,营养平衡;既不过劳也不过逸,适宜劳作。依据以上原则生活,就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内经告诫我们:“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意思是说,生病是由于我们自己过度使用自己的身体,这是普遍的规律,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是负有责任的。因势重人的治疗原则 采用物理的(如按摩理疗)化学的(中西药物)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方法治疗疾病是医学上普遍的做法。在这些可见的治疗方法之后还蕴含着不可见的深层次的治疗原则。这决定于不同的医学思想体系。内经确立了中医治疗学的两大基本原则:因顺疾病的自然之势与重视病人在治疗中的主观能动性,简称因势重人。疾病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趋势,不同的疾病有不同
9、的趋势和规律,只有顺从这种趋势和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如在表的疾病,就可以根据其病邪在表这一特性而采用发汗法祛除病邪;在上的疾病,根据其在上的特点采用涌吐法,吐出病邪;在下的疾病,根据其在下的特点而采取泻下法泻除病邪。此外,还要根据疾病发生的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人群而采用不同的治法。这叫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治疗。一般认为,疾病治愈的关键在于医术高明的医生,这固然不错。但内经认为疾病治愈的首要根据是发挥病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内经 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在克服疾病的战斗中,病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医生是第二位的,如果病人与医生不能非常好地协调配合,是不能治愈疾病的。这不是医生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客观事实。人之所以能够健康无病,根本上是自身有一套维系健康的自稳系统,疾病就是自稳态遭到破坏而暂时失常。治疗是恢复人体的自稳机制,这其中病人自己处于关键的地位,医生仅仅起到辅助作用。内经的这种认识是非常科学的,运用这种理念,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