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重点-wg.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重点-wg.pdf(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引这一章只是了解性的内容,考试时不会涉及。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 本章主要内容是需求和供给曲线,内容较简单,大家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即可。以下术语可能会考名词解释: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弹性(包括价格弹性和交叉弹性),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供给弹性,恩格尔定律,等等,但考试几率较小,不过这些概念都比较基本,所以掌握也比较容易。同时要了解影响需求,供给弹性的因素。总体上来说,本章考点不多。第三章 效用论(重要)本章重要知识点较多。(1)如下术语容易出名词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02 年西经)消费者均衡(01 年国贸)、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01 年)边际替代率(00 年国经,经济思想史),
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01 年)、预算约束线,补偿预算线 三个曲线(价格消费曲线(01 年),收入消费曲线(00 年西经),恩格尔曲线)三个曲线容易出名词解释 回答时要把曲线画出来,直观清晰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低档物品(04 年)、吉芬物品(99 年,01 年)(2)常见的问答题: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比较(区别和联系)(00 年初试,05 年复试)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00 年)需求曲线的推导(序数效用论由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基数效用论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边际效用递减来推导)(01 年西经,04 年政经和网经)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05 年初试涉及到)需求曲
3、线上的每一点都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00 年西经,由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的过程可知,需求曲线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水平上追求最大效用的结果,因而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对应予市场价格选择最大效用的商品数量。)预算约束线的含义(03 年,回答时要画曲线)注:回答名词解释时遇到有曲线的最好把曲线画出来!第四章 生产论 本章也比较重要,复习的时候要与下一章成本论结合起来,相互对照,相互比较。(1)重要概念、生产函数(包括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TP,MP,AP、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注意与边际替代率递减对照记忆)等产量曲线,等
4、成本线(02 年西经,大家要学会比较对照记忆,把类似的概念对比记忆)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斜线,扩展线(考试时最好把曲线画出来,清晰明了)规模报酬递增,递减,不变(规模报酬分析属于 长期生产理论问题)(2)以下重要知识点容易出问答题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的关系(04 年,02 年西经),利润函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的条件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期间)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原理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见课本本章结束语)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学会用图表分析,那书本上相联系的曲线都画出来,由曲线
5、再联系到相关的原理,图表曲线可以把所学知识系统的串起来。本章有可能与后几章结合出计算题(生产函数)第五章 成本论 本章与上一章应当联系起来看,总结比较一下两章的关系。(1)本章重要的概念有: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性成本(97 年,02 年)六个曲线(总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要把六个曲线在图上都画出来,找出它们的关系。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又称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2)其他知识点:边际成本曲线先降后升的 U 型特征(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的关系(MC=w/MPL);平均产量和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AVC=w/APL)长期平均成本线
6、下降后上升的 U 型特征(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注:本章有可能与生产论等结合出计算题(关于几个成本的计算)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重要)注:要注意总结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四种市场的比较,各种市场的特征,条件,需求曲线,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效率的比较等等。(1)重要概念(名词解释):、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结合看,再联系福利经济学)消费者统治(不太常见,在本章最后一节)(2)其他知识点: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四个)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形状及原因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要注意分析全面,当 MRMC 时怎样,当 MRAC,AR=AC,ACARAVC,
7、AR=AVC,ARs 时有超额产品需求;iM 有超额货币需求,LM 有超额货币供给等各种情况,需要掌握在图中分析实现均衡的过程)要掌握教材中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中的那个图表,即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纲要,这样有助于理解整个体系。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要)本章为宏观中很重要的一章,考试多次涉及,主要是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其中主要用到 IS 和 LM曲线的分析方法。(1)重要概念、挤出效应(99 年,01 年,回答时要全面)、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政府为制止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而采取的强制或非强制的限制货币工资
8、和价格的政策)、财政政策乘数(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和货币政策乘数(当 IS 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货币政策乘数(2)其他概念(要把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全部理解,彻底掌握)用 IS-LM 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大小(因 IS 斜率而异,IS 斜率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所决定,IS 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反应较敏感,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越大,因此,IS 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
9、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少,即政策效果越小。其他分析类似。00 年政经)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用 IS-LM 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类似上边的财政政策)(04 年)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四点)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极端情况(在图中表示,要比较两种情况的区别)在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对于增加国民收入来说)?(03 年)(3)本章有可能会出关于 IS 和 LM 曲线方程的计算题。(01 政经)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很重要)本章有很多的重要名词解释,在考试中
10、经常出现。(1)重要概念、充分就业、摩檫性失业,非自愿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奥肯定律(01 年,04 年,描述 GDP 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GDP 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 1 个百分点。从奥肯定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实际 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 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即 GDP 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不变,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 GDP 必须快于潜在 GDP 的增长。)自然失业率(03 年,00 年,重要,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一般在 4%-6%
11、之间)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功能财政(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财政政策。)周期平衡预算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97 年,首先答定义,第二: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二者的差别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第三,意义: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是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道义劝告(央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
12、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99 年,重要,指排出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而实行“自由汇率”又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使经济稳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2)其他知识点:货币政策的工具(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金率,02 年政经)货币主义为什么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01 年西经,主要是货币政策时滞,先分析引起时滞的各种情况,然后弗里德曼认为,如果任其自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会出现波动的现象,但这种波动的幅度是轻微的,正确的经济政策虽然有可能
13、起着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然而,由于政策的时间滞后,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宏观经济不稳定,权衡得失,他不赞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微调,即反对执行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因为这种政策弊大于利。)鉴于此,他建议的唯一政策是使货币供给量每年按固定的比例增长,其中的固定比例等于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比较凯恩斯与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00 年政经,货币主义主张单一货币政策,而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如上述所讲)第十八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重要)(1)重要概念: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
14、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总需求函数 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 潜在就业量或充分就业量,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产量 货币中性(重要,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实际利率和实际产出不变,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实际产量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中性)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计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2)其他知识点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共有三种方式:一、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二、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中得到。S(y)=
15、i(r);M/P=L1(y)+L2(r);把 y 和 r 当成未知数,而把其他变量,特别是 P 当作参数来对这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则所得的 y 的解式一般包含 P 这一变量;三、根据 IS-LM 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在 IS-LM 模型中,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考虑价格水平变化对 LM 曲线的影响即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99 年,01 年国经,世经,重要,掌握形状,以及推导过程,用图形转换的办法得到)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原因(重要,位于经济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教材中这一节全部掌握)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效应(教材中这一节全部掌握)短期总供给模
16、型存在四个方程和长期总供给模型的四个方程的对比(教材中第七节)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本章属了解性内容,近年来并未有考题涉及,所以大家了解一下。知识点:、比较优势理论、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规模经济理论、汇率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同样,本章在今年考题中涉及很少,属了解性内容。知识点:汇率(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实际汇率、汇率制度、购买力平价理论(同一价格定律)净出口函数、国际收支、净资本流出或资本账户差额(F)国际收支差额(BP,重要,98 年,02 年,先画出 BP 曲线,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BP=nx-F,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也称
17、为外部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 BP=0)了解 IS-LM-BP 模型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重要)(1)重要概念:经济增长(产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自然增长率、黄金分割率(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资本的产出弹性(01 年政经,增长率的分解式中资本的增长率前边的系数,详见教材第一节)经济周期(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再用曲线表示)加速原理
18、(重要,在宏观经济学中,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一、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为加速系数,加速系数=资本产量/产量增量=投资/收入增量,加速系数表示收入和消费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取决于技术工艺的数量关系,即生产一定数量的最终产品所需要的资本数量,因此,加速系数可看作是倒过来的乘数。二、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加速系数的数值与资本-产量比率相同。三、加速系数同乘数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之一,但由于加速原理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全部运转,因此,在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加速系数不起作用。)(2)其他知识点:比较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理论(重要,
19、05 年,先把哈多模型和新古典模型的基本点写出来。哈多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上升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而新古典增长理论说明储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哈罗德模型只有 k=kA 时,经济达到稳定状态,这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唯一路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与哈多模型结论不同,重要原因在于假定资本和劳动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比较分析后指出供我们借鉴之处。)哈罗德模型和凯恩斯的比较(哈罗德模型是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得出了基本方程;区别:哈罗德模型是长期的动态分析,而凯恩斯的分析是短期比较静态分析)评述哈罗德模型(99 年,掌握第九节结束语中的国民收入增长率=积累率*投资的经济效果。这个公
20、式在已知投资经济效果的情况下,这个模型可以被认为是表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积累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公式。)评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98 年,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主要特点在于资本与劳动可以相互替代,强调市场机制作用,存在着完全竞争,把经济增长主要归结于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所以,在经济政策上主张鼓励私人投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比例,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乘数-加速数模型(重要,基本思想,基本方程,96 年考加速原理定义及其与乘数原理假设前提的不同之处。一、投资乘数理论是用来说明投资的变动将如何引起收入的变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只注意到了乘数的作用,而未注意加速系数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
21、来,才能说明收入、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二、阐述加速模型的内容。三、乘数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这一模型是凯恩斯主义者解释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这一模型可以部分的解释西方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第二十二章 通货膨胀理论(重要)(1)重要概念: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 平衡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惯性的通货膨胀、消费者价格指数、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注意比较几种类型的区别)、通货膨胀螺旋 价格调整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实际收入对其潜在水平的偏离,即与通货膨胀压力又正向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为价格调整曲线),有预期的价格调整曲线
22、 菲利普斯曲线(98 年,画出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价格调整曲线又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的曲线。)动态总需求曲线(02 年,曲线,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的关系,可以从 IS-LM 模型中推导出来。在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之间存在方向相反的关系,其位置取决于包括上期产量水平、货币增长率和自发支出变化在内的多种因素。)动态总供给曲线(公式,曲线)牺牲率(指作为反通货
23、膨胀政策结果的 GDP 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收入政策 异端稳定计划(指在货币、财政措施之外,还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直接干预。)(2)其他知识点:经济的动态调整过程(即在按产量和通货膨胀划分的四个区域的调整过程)说明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种类:西方学者有三种区分的方式: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二、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加以区分为均衡的通货膨胀和非均衡的通货膨胀。三、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未预期到的和惯性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二是对产量和就业量的影响。平衡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正和一切价格和货币的面值以相同
24、比例增加一样;平衡的和预期不到的,对产量和就业影响不大,对收入分配有影响;非平衡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影响就业与产量,但不会影响收入分配;非平衡和预期不到的对两者都有影响。)西方有哪些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1、紧缩性需求管理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2、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收入指数化是指把工资薪金、储蓄和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租金、养老金、保险金和各种社会福利津贴等名义收入同生活费用指数紧密联系起来,名义收入同消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即对各种名义收入实行指数化,使其能按照物价指数的变动而得到随时调整,以抵消物价变动时对各种实际收入的影响。3、对外经济管理。实行浮动汇率制 4、供给管理包括
25、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人力政策指增加对国民的教育和技术上的投资,增加教育经费和制定开发人才的战略等,经济增长政策指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计划化与平衡增长等)()本章有可能出关于通货膨胀的计算题(利用到价格调整方程)。比如教材上课后题最后一道利用价格调整方程描述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第二十三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重要)本章要注意两个学派之间观点的对比。(1)重要概念:交易方程,剑桥方程(写完公式后要把相关的解释和阐述写下来,同时注意两个方程的对比,交易方程是从商品供给者角度对货币需求下定义,式中的 M 为货币供给量,式中的 V 适应人们简单的直觉,但忽视人的
26、行为因素;剑桥方程是从商品购买者的角度对货币需求下定义,式中的 M 为货币需求,是公众为了交易而自愿持有的现金数量,式中的 K 则从经济主体的理性决策出发,首次将分析重点置于货币持有者的动机。)理性预期(先答定义,相对于适应性预期,再答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效果,会被理性预期的作用所抵消,因为政府的决策不如公众的决策那样灵活和及时,所以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政策归根结底都是徒劳无益的。)市场出清 公债非中性理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 菜单成本(00 年,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或费用,正和饭馆由于价格变动而重新印制菜单
27、价目表一样。虽成本数值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菜单价目表变动次数很多,也会给厂商带来一些不利之处。它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刚性的重要理由)工资黏性(先答定义,再答其四点理由)效率工资论(为了保持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比平均工资稍多一点的工资,否则,工人易于外流到其他的厂商,而为了补充流失的工人,培训职工会引起一笔培训费用。此外,为了使原有职工不会外流并且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厂商一般也不愿意轻易降低工资。)自然率假说(先答完教材中的内容,再解释一句:它是货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永久性作用(经济萧条状态的长时期存在可以对自
28、然率的数值造成永久性的作用)(2)其他知识点:新古典模型(见教材第五节,学会用曲线分析,得出其政策含义)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提出,目的在于解释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即为什么消费者和企业手中愿意持有一定量的货币。公式以及货币需求量取决的因素见教材第一节)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主张(01 年,见教材中第一节:理论观点有四个,政策主张有三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重要,02 年,基本假设有四个;主要观点: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公债中性理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等等。)新凯恩斯主义的
29、主要观点(理性预期,微观基础,工资价格黏性,市场非出清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分歧(重要,一、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坚持市场出清,而新凯恩斯则坚持市场非出清,前者认为工资敬爱个具有充分的伸缩性,而后者认为工资黏性。二、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并且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且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解释经济波动。三、在政策主张上,前者不变的主题就是反对政府干预,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而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后者认为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
30、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其需求政策仍然是很有力的。)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工资黏性的主要理论(01 年,见教材第十节,工资黏性存在的理由:1、合同的长期性 2、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 3、效率工资论 4、就业与失业职工的差别)2004 年真题解析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说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 1 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N;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 P;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V,即一定时期内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前两项的乘积就是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
31、的货币量同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它们相互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M=NP/V)。2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主要有两种表达形式:交易方程式:MV=PT 现金余额方程式(剑桥方程式):M=kY=kPy 式中,M 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强调货币需求;V 是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P 是价格总水平;T 是一定时期的交易量;PT 表示一定时期的交易的总价值,MV 表示一定时期用于交易所需的货币量。式中,M 是用于交换的货币,强调货币供给;k 是人们持有的货币量与名义收入的比例;Y 是名医的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货币价值。通过
32、变化,式可转换为 MV=Py,式可转换为 M/P=ky,其中 k=1/V 3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在形式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待流通的货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以及货币流通速度来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4 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的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他说,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纸币的发行代表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而货币数量论的两个方程式表示的都是一种恒等关系或者均衡关系。式表示名义总需求与名义总供给相等,式表示货币需求量等于既定总收入为 Py 时,应持有的货币数量。货币数量论背后
33、并没有金货币作为基础,只是表示一种表面上相等的关系,仅仅把货币看作交易媒介,是方便交易的手段,没有看到货币是一种资产、有价值贮藏的职能。纸币发行量如果相当于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就具有等于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购买力,如果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的购买力就低于金属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产生通货膨胀。而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数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看作是一种单向的、简单的数量关系。货币数量增加,人们手头的实际持有货币余额大于人们意愿持有的余额,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价格就上涨了。货币数量论通过这样的机制来解释货币数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二、(1)劳动生产率
34、,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的能力或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量不变,从而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的劳动量约定好,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越小,反之。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是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生产率发
35、生变化时,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不会发生变化。部门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价格越低。三、说明资本主义经济中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及阻碍这种下降的因素 1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是马克思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进行总结性研究作揭示出来的一条重要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这个规律产生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家为了提高剥削程度和追逐超额利润,争相采取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日益减少。这意味着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同所使用的总资本价值的比率
36、及利润率,也必然不断下降。这种情况和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的不断提高是同一的,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另一种表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其根源在于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个别资本为追逐较高的利润率所采用的方法,归根到底成为促使一般利润率下降的手段。马克思说:“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利润率的下降和绝对利润量的增加是同时发生和同一些原因引起的。在实际的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总资本的不断扩大,可变资本的绝对量会增长,资本所支配的劳动军会扩大,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会提高
37、,从而资本所榨取的利润绝对量也必然会增加。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的增长同时产生于与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积累规律在利润领域中所引起的两重结果。所以,利润率下降规律是“利润率的下降和绝对利润量的同时增加”的“二重性的规律”。2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利润率的下降只是一种趋向,因为同时还有阻碍它下降的多种因素。其阻碍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劳动力价格便宜;对外贸易的发展;股份资本的增加,它们只作为生息资本来使用,不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等等。四(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
38、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实行国有资产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2)国家统一所有,就是要纠正目前存在的将国有资产变为地方所有、部门所有、企业所有的倾向,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统一在国家手中。就国有企业的财产而言,属国家所有,而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3)政府分级监管,就是在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监管权相分离的基础上,由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所辖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包括制定有关政策、监督国有资产的运营,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业绩,对国有资产经营主体实行奖惩等。(4)企业自主经营,从广义上讲,使之所有拥有国有资产的企业,都应在相应的资
39、产经营责任制的约束下,自主经营企业资产。但从国有资产经营方式的发展趋势看,自主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应是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授权的,专门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其前提是生产经营企业与资产经营企业的分工。基本设想是:将全国性行业总公司以及地方性行业总公司,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将这些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职能逐步消除,变为专门从事资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此外,还要将这些经济实体担负的部分政府职能解除。(5)当前,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是,维护国家所有权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挥赞要求,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在近年内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一套组织健全
40、、权责分明的国有资产基础工作管理体系。(2)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国有资产经营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3)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转让市场体系。(4)建立一套规范的、具有权威性的国有资产立法、执法体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2003 年研究生入学试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相对剩余价值: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2、相对于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
41、经济体制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市场经济,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办事,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但同时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要特别注意研究和把握在社会主义的特殊条件下,市场经济所呈现的一些特点和运行的特殊规律性,一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更快更好。3、特点(详见吴树青编教材320 页)二、论述:1、(1)先答生产力的定义。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资资料的能力。(2)生
42、产力的构成。人的因素,物的因素。(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的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有机的必然联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资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的统一体。(4)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5)生产关系不是消极被动的有生产力所决定。它对生产力其巨大的反作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钟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要求
43、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1)效率和公平的定义。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使生产出的产品对社会福利最大化。公平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得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2)两者存在矛盾。由以上讨论得知分配中的效率要求分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公平要求以政府为主体,因此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矛盾的存在不
44、是偶然的,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效率,就必须给生产要素所有者即提供者以相应报酬,这些报酬构成他们的收入。而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是不同的,根据要素供给分配收入,则人们的收入必然会产生差别。如果取消或缩小这种差别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则必然损害效率。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保障的人数越多,保障项目越权,保障待遇越高,虽然越有助于实现收入均等化,然而也会损害效率。这样,效率和公平存在矛盾关系。(3)公平和效率必须兼顾。在市场经济中,效率的发挥是建立在社会不平等或差别基础之上的。不平等就是有差别,有差别才有运动,才有发展,才有效率。但差别的经济作用又存在上下两条界限。绝对的平均主义损害效
45、率,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无法保证。所以公平和效率必须兼顾。兼顾的原则: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如保证各种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尽可能消除各种进入壁垒等等。3(1)商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然后再分别介绍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关概念。(2)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种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的二重性为劳动价值论奠定
46、了坚实的基础。(3)商品生产的劳动可以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详细介绍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概念和区别等。(4)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对体力劳动的分析,也包括了对脑力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的总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既适用于个体商品生产,也适用于社会化商品生产。对社会化生产劳动而言,它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这不同于集各种劳动只能于一身的个体劳动。在总体劳动中,不仅直接加工与劳动对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凡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劳动,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都是“总体劳动”中必要的构成部分,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5)在现代经济中,技
47、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拥有丰富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一个普遍共知的事实。在以自动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直接生产工人的比重大大减少,而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科技人员等的比重则大大提高,这就是说复杂劳动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能创造更多的价值。(6)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或劳动的形式,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诱惑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
48、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在商品生产中,物化形式的科学技术进入劳动过程,但不进入价值增值过程。可见,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力商品【06】: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二是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之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历史表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小商品生产者日益两极分化,最终沦落为无产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可见,在任何社会里,
49、劳动力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才成为要卖给资本家的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商品拜物教【01】:商品拜物教是指人的社会关系被物的社会关系所掩盖,人的关系被颠覆地表现为物的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支配人们的命运的现象。商品的神秘性质是由商品的形式本身所引起的。因为随着劳动产品取得了商品形式,人类劳动的同一性质便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而人们之间互为交换劳动的关系,则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这样一来,商品形式就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
50、,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反映成为存在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力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本来是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却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成了物对人的统治关系。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矛盾 固定资本无形消耗【99】:是指固定资本在其使用期内,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在价值上的损失。这种损耗在固定资本的物质形态上是观测不出来的,故称之为无形损耗。无形损耗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