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百科名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被称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目录 历史开展 选择标准 重要性 西方兴旺国家货币中介目标演变 西方理论界观点演变 中国货币中介目标演变历史 各类中介目标的 Granger 检验 历史开展 选择标准 重要性 西方兴旺国家货币中介目标演变 西方理论界观点演变 中国货币中介目标演变历史 各类中介目标的 Granger 检验 展开-编辑本段历史开展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最早是 60
2、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但当时的中央银行并不是从宏观控制的角度来考虑中介目标的,直 70 年代中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思想才得到开展,中介目标才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主要容之一。而在我国理论界,货币中介目标问题至今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很多理论界的观点和货币当局的具体政策分歧越来越大。编辑本段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主要是依据一国经济金融条件和货币政策操作对经济活动的最终影响确定的。由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特殊的传导机制和调控作用,可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数量化的依据,因此,准确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
3、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一是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拟准确的统计。二是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围。三是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严密的关联性。远期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长期利率 近期中介目标:根底货币、短期利率 -编辑本段重要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中介目标之所以重要,在西方货币理论看来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人们长久以来认识到货币政策作用机理具有滞后性和动态性,因而有必要借助于一些能够较为迅速地反映经济状况变化的金融或非金融指标,作为观察货币
4、政策实施效果的信号;二是为防止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时机主义行为,因此需为货币当局设定一个名义锚,以便社会公众观察和判断货币当局的言行是否一致。编辑本段西方兴旺国家货币中介目标演变 西方兴旺国家货币中介目标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50 多年来,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及中介目标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以下过程:20 世纪 5060 年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强调充分就业、经济 增长,一般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20 世纪 7080 年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以稳定通货为主,中介目标是货币供给量;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些西方国家实行以反通胀为惟一目标的货币政策,放弃了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监控
5、方法,货币政策目标就是盯住要控制 相关图书 的通货膨胀。局部国家建立了以短期利率为主要操作手段、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货币政策操作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而不再依赖-于其他中介目标。下面我们则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为例分析其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美国的货币中介目标演变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储藏银行根本上承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确定货币供给量作为对经济进展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宏观经济调控领域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就是预算平衡案被通过。在新的财政运作框架下,联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过扩大开支、减少税收等传统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从而在相当程
6、度上削弱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货币政策就成为政府对经济进展调控的主要工具。1993 年 7 月 22 日,现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突然出人意料地宣布,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给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而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这就是现在美国金融界的“泰勒规则。其含义可简要表述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泰勒认为,调整真实利率,应当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泰勒规则所确立的“中性原则既秉承了“单一货币增长规则的主旨精神,又比“单一规则更具灵活性,其优点是显
7、而易见的。该规则将规则性和相机抉择为根底进展两种政策模式配合起来,相互协调,以规则性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以相机抉择来为货币政策增加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货币当局一方面通过规则性的货币政策作用于人们的预期,另一方面可通过微调操作进展渐进调整,在到达政-策目的的同时,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减缓经济系统的震荡,因此该规则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并为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所承受。从 1993 年泰勒规则提出,美国宏观经济在通胀率和失业率“双低的情况下持续稳定增长,以泰勒规则为理论指导的美联储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功不可没,从实践层面证明了泰勒规则的政策效果。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以及高盛投资公司众多学者的研究
8、还说明,德国、日本等兴旺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与开展中国家的货币操作与利率调控也根本上都是遵循泰勒规则或其演化形式进展的。以上种种说明,泰勒规则对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从“单一规则向“泰勒规则过渡,原因主要有二:一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来,规模日益增大的“金融创新浪潮,使得货币供给的定义和统计变得日益困难。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实践在 20 世纪 80 年代遭到的迅速失败并不出人意料。实际上,货币主义理论对于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从而货币供给量目标的适当性也曾抱有疑心。首先,货币当局所能控制的充其量只是根底货币,而决定着根底货币到货币供给量之间
9、的杠杆货币乘数,并不是货币当局所能控制的,它取决于商业银行意愿持有的超额准备率和公众意愿持有的通货比率;其次,由于物价水平的涨跌变化会影响持有货币的时机本钱,在通货膨胀期持有货币的时机本钱较高,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反之货币流通速度则会降低,从而导致面对一样的货币供给量水平在不同的经济景气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名义需求。-二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以离岸金融和跨国银行活动为主导,国际上也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国际间资本流动与 70 年代相比有跳跃性增长,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增长更为迅速。这些资金流动对各国货币政策的实施,进而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正是基
10、于上述原因,美国货币当局从原来稳定货币增长的 “单一规则继而转向“单一规则和以利率为指针的“泰勒规则相结合的宏观调控。英国的货币中介目标演变 英国从 1993 年开场货币政策操作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不再依赖于其他中介目标,而货币供给量指标只是作为对宏观经济金融进展分析研究的监测指标。i 自从英格兰银行 1694 年建立以后的三百年里,英国的平均通胀率仅为 1.4。但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胀率到达了 6,并且在 1965 年至 1980 年间平均到达不下于 10.3。英国 1945 至 1996 年间的通货膨胀面对如此严重的战后通货膨胀,海外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政府应该在长期从通货膨胀和产
11、出两者直接做出权衡。1970 年,货币总量目标被引入,先是面对宽口径的货币量,而后面对窄口径。在八十年代中期,一些无法预期的变化导致了政府舍弃货币总量目标,转向汇率目标。在 1990 年,英国参加汇率机制,但在 1992 年 9 月 16 日被迫放弃了会员资格。在这期间,来自国外的压力迅速积累。在离开汇率体系之后,英国需要建立新的货币政策根底以适应国目标。1992 年-10 月,在经过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的协商之后,宣布了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两个方面:1利率作为面对通货膨胀控制在 2.5以下每年的直接货币政策目标;2英格兰银行作为设定利率的重要角色。这种变化增强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性和开放性。在新
12、政策公布的 10 个月,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了 2.5以下,在 1996 年底又到达 3.1。至今,英国仍然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日本的货币中介目标演变 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在其货币政策手段和最终目标之间设置了两类金融变数: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如图:政策手段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贷款政策银行间市场利率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债券,票据买卖操作 支付准备金贷款增加额国际收支平衡准备率操作根底货币贷款利率相应总需求窗口指导 70 年代以前,日本银行主要以银行同业拆放市场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同时也经常关注民间金融机构尤其是都市银行的贷款增加额。进入 70 年代后,随着世界金融形式的变化,主要兴旺国家都将货币政
13、策的中介目标从利率转向货币供给量,受其影响,日本银行也将中介目标的重点转向了货币供给量。最初选择了 M1 作为主要中介目标,在 1979 年引入可转换大额存单制度后,就改为 M2CD。这是因为:1972 年后,日本发生通货膨胀,利率曾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活期存款是无息的,因而利率升降便引起活期存款同定期存款之间的资金频繁转移,使 M1 这个指标不稳定,而 M2CD 包括了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 CD 等项,可防止这种不稳定性。-M2CD 较之 M1 与将来的收入和支出有着更为密切的因果关系。因为 M2CD 能先于收入和支出变动,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产生影响。而作为中央银行,最重要的
14、就是要控制与将来可能出现的收入和支出联系最密切的通货指标。80 年代中期,由于划分货币层次的复杂性和金融创新引起新的货币产生,日本银行对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依赖性逐渐减弱,注意力转移到一整套以金融市场为背景的金融变量上,这一时期,市场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广义货币都被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其中市场利率日益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中心,作为货币政策的指示器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如 1989 年和 1990 年,日本银行将市场利率的上升视为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刺激的结果。进入九十年代末,海外经济的普遍下滑对日本经济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的恐惧袭击事件更加提高了日本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作为应
15、对措施,2001 年,日本银行改变了主要的操作目标,从隔夜拆借利率转向经常性未偿付差额,并且在物价停顿紧缩之前始终保持这个政策。虽然日本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复的影响有限,但对于低谷中的日本经济,还有具有很多积极影响。德国的货币中介目标演变 德国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较为简单: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973 年前,联邦银行一直是把银行银根作为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体指标是自由流动储藏,包括商业银行的超额储藏、商业银行持有的货币市场上的证券存量、短期外国资产及未使用的再贴现限额。把自由流动储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自由流动储藏与银行信贷
16、活动之间要有一个稳定的联系,也就是说联邦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自由流动储藏来到达控制银行信贷、影响货币量和整个经济活动水平的目的。这只有在商业银行需要依靠联邦银行来获得流动性的情况下,联邦银行的目的才能到达。在 70 年代前,这种条件是具备的。然而进入 70 年代后,欧洲货币市场的急剧开展壮大,为商业银行的国际融资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便利,CD 市场的出现,行际关系的扩大,都使得商业银行得流动性来源渠道多样化。联邦银行不能再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来控制银行提供信贷量了。形势的变化使得自由流动储藏作为中介目标有时会给货币政策的执行造成错误的信号。1973 年的石油危机及联邦银行一贯实行的紧缩银
17、根的做法,导致市场上对贷款的需求很大,推动利率上升,储藏额大增,商业银行为攫取利润尽力降低流动性比率来满足信贷需求,造成联邦银行对银行银根和货币总量失控,致使当年通货膨胀率到达 7%。进入七十年代后,德国保卫马克的政策目标受到威胁,银行认识到货币供给量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比银行银根与实际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样,从 1974 年开场,联邦银行就把中介目标从自由流动储藏转向货币供给量。在 1988 年以后,由控制中央银行货币存量转向控制 M2,可以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编辑本段西方理论界观点演变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受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影响,西方主要国家货币当局一般采用利率作为货币
18、政策的中介目标,对宏观经济实施积极调控。然而随着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主宏观干-预政策无效的货币主义理论逐渐兴起,货币供给量目标开场受到货币政策制定者的青睐。实际上,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一批货币主义者就正确预见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崩溃,提出了凯恩斯主义宏观微调管理政策无效的观点。随着这些预见逐渐得到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现象验证,以及货币主义者通过对长期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趋于稳定的结论,再加上整个 70 年代频繁发生石油危机这类实质性冲击,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自然成为西方各国货币当局的必
19、然选择。在当时的政策制定者看来,货币供给量指标无论是在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上似乎都要比利率指标略胜一筹,货币当局只要盯住货币。然而,虽然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在抑制通货膨胀上一举成功,但由此造成的利率剧烈波动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美国等的经济的困难。不仅如此,在引入货币供给量目标后,美联储等很快发现货币流通速度大幅偏离原有的趋势,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和相关性都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该中介目标,当然,虽然近年来这些西方国家的货币中介目标根本已经稳定下来,但经济学界对此的争论缺从未停息,学者仍在运用各类方法,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Edward Nelson(2003)iii 从新凯恩斯现代整体经济框架出发,
20、去考虑货币总供给变量的地位,认为货币总供给也应该受到持有货币通胀目标的央行的足够关注尽管他们一直在以利率作为操作工具。文章也综合了许多其他学者的所持有的一样论点,认为货币总量仍然是货币政策的根底,尽管很多模型无视了这一点。而更多的学者则是志力于对 Taylor 规则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判断。例如在为纪念泰勒规则发表十周年,Athanasios Orphanides 发表?Historical monetary-policy analysis and the Taylor rule?iv,检验了 Taylor 规则对货币工具对美国经济的整体推动,再一次对 Taylor 规则根本原理,从宽窄两个口径进
21、展了解释。虽然本文是主要为了证明 Taylor 规则的可靠性而发的,但是仍会明确指出,这种规则也决不是毫无缺陷的货币政策,正相反,它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以及局限性,货币政策的准确性验证仍然是不能确定的。此外,美国和欧洲的数据对 Taylor 规则进展了佐证,论证了 Taylor规则长时期的较好的符合欧美的货币政策开展。总之,相对国来说,近年来西方学者对此的研究总体上已经成熟完善,根本上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编辑本段中国货币中介目标演变历史 我国货币中介目标演变历史 1979 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完全的方案经济体制,强调的是“钱随物走,资源分配主要通过国家行政命令决定,人民银行的职责是根据国民经
22、济方案供给资金,即“守方案,把口子,货币政策的目标则是便利方案的贯彻,经济方案的执行结果与方案要求非常接近。货币政策的传导几乎是在人为地进展控制,中间经济变量简单而且变动很小。也就是说,这一阶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并不大,人民银行并不重视中介目标的控制。1979 年之后,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之后,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上升,特别是 1984 年人民银行行使了中央银行职能,1985 年信贷管理体制改为“实贷实存以后,货币政策传导中,又有许多新的经济变量发挥着重要作用,设置中介目标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而且,选择哪种经济变量作为中介目标也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在改革之初,我
23、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是控制现金量,之后,转向控制广义货币供给量,但当中央银行对根底货币吞吐不能自主操作时,为了货币、金融的稳定,就不得不又将贷款规模也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贷款规模对于抑制信贷需求,控制货币供给量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贷款规模的作用在逐步削弱,其弊端也逐步日渐暴露出来。1贷款规模不利于地区间资金的合理调整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受信贷限额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有资金无规模,或规模无资金的现象,银行绕规模放贷、非法拆借、资金投向证券、房地产等违规现象也陆续出现。资金一反改革之初西北及陆地区存差、沿海地区借差的状况,沿海地区成了存差、西
24、北及陆地区形成了借差,差距越来越大。2贷款规模制约了企业的开展,加剧了企业吃“大锅饭现象。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一个地区即使效益好的企业急需资金,因受贷款限额的制约,也不能从银行取得贷款。另一方面,银行为了争规模、占指标,不管企业是否需要资金,不管是好企业还是差企业,到年底就大规模突击放贷,造成众多恶性影响。3贷款规模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已不能真实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我国在每年年初都要制定贷款规模方案,而且都力争不突破方案,而到年中,几乎每年都要调整方案,有时到年底还要调整。比拟典型的是 1990 年,年初方案信贷规模 1700 亿元,结果年中三次调整规模达 2700 亿元,实际完成亿元。可见,贷款
25、规模在特定时期,把它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手段还有其可行性,而作为中介目标与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不甚相符。于是-1998 年,中央银行取消了实行近五十年的贷款规模限制。这一传统调控手段的寿终正寝,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当局认识到“信用总量这一中介目标现实意义的局限性,并已淡化其在货币政策中的调控地位。1993 年,央行首次向社会公布货币供给量指标。1994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根据流动性的上下定义并公布了中国的 M0,M1 和 M2 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指标。M0 即流通中现金;M1,包括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活期存款,农村活期存款以及个人持有信用卡类存款;,M2、包括 M1 及城市居民
26、储蓄存款、各种单位和个人的定期存款以及各类信托存款。1996 年,央行采用货币供给量 M1 和 M2 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场引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98 年,随着信贷规模控制遭到放弃,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更是无可争议。目前,我国的货币供给量指标已受到政府的重视,被看作是货币政策取向的风向标。在 1994 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 1995 年通过的?中央银行法?中,货币政策的目标被表述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决定?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货币供给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同美联储相比拟,我国货币政策
27、也有“中性货币政策和“泰勒规则的影响。比方“保持币值稳定规则目标和中介目标中的“两量“两率。国学者今年来对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理论研究 我国学者对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研究始终保持着非常活泼的状态,这其实是与我国转轨时期经济体制的复杂多变性密切联系的。在我国以信贷限额为中介目标的时期,国的经济学者已对此做出很多广泛而深刻的研究,-认为信贷限额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有代表性的例如卞志村1995vi对信贷规模作为货币中介目标的影响做了实证性的分析,认为信贷规模不宜再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文章提出三点证据,一是信贷规模并不是我国近年来导致资金扩的主要原因。二是信贷规模对资金调控严重失真,对货币供求的
28、干预乏力。三是政策性因素弱化了信贷规模作为调控手段的有效性。同时也对可供选择的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做了分析,认为应采用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中介目标。同时,这个时期理论界里,学者们已经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我国在今后假设干年的货币中介目标应该趋向货币总量或是利率。而在我国货币中介目标转变为货币供给量后,对此的争论依然没有停顿,而是在最近几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焦点主要集中在利率和货币供给量上。其中支持货币供给量的主要观点如下:万进,文君2002 vii 重点分析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放弃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背景,认为与 20 世纪 90 年代西方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开展尚未对放弃货
29、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提出客观要求,金融市场远没有则兴旺,间接融资仍是社会融资的主要方式,人民币资本项下尚未开放,金融创新处于起步阶段,选择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必要的。我国货币供给量具备作为中介目标的“三性。而吴晶妹2002viii 重点从分析货币供给量 M0、M1、M2 和根底货币与国生产总值(GDP)的关系入手,以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作为主要分析方法。M0、M1、M2 和 GDP 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与 RPI 相关性较弱。虽然从相对增长量的角度来看,M2 导致 GDP 的增长量最小,M1 导致 GDP 的增长量最大;-从绝对数的角度来看,M0 对 GDP 的增加奉献最大,M2 对
30、 GDP 的增加奉献最小。但与此同时,文章也对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提出置疑。而相对来说,近年来抵抗货币总量作为货币中介目标的文章较多,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此进展的分析。夏斌,廖强2001i*撰文直接指出,利率或货币供给量哪个更适宜作为中介目标取决于一国经济波动的特定构造,并对货币供给量目标失效进展了构造分析以及对当前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进展了效果分析,认为货币供给量已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除了货币总量的可控性之外,文章提出货币的流通速度在下降,也是导致中介目标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认为我国近期比拟适宜的措施是放弃货币供给量目标后,暂不宣布新的中介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模拟通货膨胀目标,努力使
31、物价恢复并稳定在一个合理围。芸2003*认为“货币供给量是块平稳跳板,利率才是最恰当的货币中介目标,同时对利率的相关性、可控性、可测性进展了理论分析,并提出要加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健,武俊2001*i 在较详细分析了美国近期的货币政策之后,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两量、“两率的作用都没有充分发挥,然而与“三大法宝中的最后一项“公开市场操作严密联系的国债利率却未列入中介目标。国债利率风险低,国债发行主流动性高,有准货币之称,应成为金融市场中的基准利率。此外,众多学者还在更为细致的方向上对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进展了分析,例如在?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影响?一文中,作者认为电子货币的产生与
32、开展,使传统的货币理论出现新的变化,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面临挑战,给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带来影响。认为需要优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外部环境,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投资等体制改革。特别是在我国入世之后,金融体制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学者的纷纷出谋划策,认为现行的货币中介目标需要进展很大调整。编辑本段各类中介目标的 Granger 检验 1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所期望到达的、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结果,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依据。我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在一些分析中,货币最终目
33、标也被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即抑制通货膨胀,保持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不发生显著或剧烈的波动。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即有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为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宜的工作。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即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就是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4、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即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在本文中,我们选择了最终目标中的前 个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作为参数继续下一步的检验分析工作。在本节中,对中介目标的检验主要分以下三步:-一,用德尔菲法Delphi得出我们主要三个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权重。二,用模糊判断法为每年各项最终目标效果打分。三,对各类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加权分值进展 Granger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