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阶段性综合检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阶段性综合检测.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由于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 B C D 解析:选 C。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相反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这些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
2、代。均为“用进”的实例,为“废退”的实例。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2.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多选)()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解析:选 CD。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原理,我们知道,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本身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某种抗菌素的可遗传变异,当人们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
3、起到一个选择作用(注意:这种选择不能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的),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少数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亦具有了抗药性这一特性。3.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解析:选 D。由于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谈不上对人类有益或有害,因而 A、B、C 三项都混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条件和目的性,是错误的。D 项表明了自然选
4、择中起作用的正确条件。4.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解析:选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决定了进化的方向。进化的结果是使种群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5.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 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 40%的斑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
5、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 解析:选 C。密集喷洒杀虫剂后,种群数量减少了 99%,说明该种群中有少量个体有抗药性基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杀虫剂不能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只是对抗药个体起到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6.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下的地雀物种 B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
6、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解析:选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群岛上各种地雀进化过程的正确解释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再经过生殖隔离后逐渐进化形成的。那些原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在不同群岛上(地理隔离)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
7、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7.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A)和隐性基因(a)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 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 C会使隐性基因灭绝 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 解析:选 B。由于 aa 个体不能产生后代,所以后代中 a 的基因频率降低。又由于 Aa 个体具有繁殖能力,所以 a 基因不可能消失。8.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经过基因突变后,原有的等位基因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C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 99.5%,则色
8、盲基因的频率为 0.5%D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选 BD。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经过突变后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可以改变,如 A 与 a 中的 a 可以突变出 A1,与 A 共存时 A1为显性;女性中的正常者包含有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所以色盲基因的频率应大于 0.5%;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型频率的改变。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
9、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解析:选 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 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 错。基因库随着种群的繁殖而具有延续性,同样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也具有连续性,C 对。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增大而减小,反之,种群数量越小,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就越大,D 错。10.由于真菌传染而使某森林所有树的颜色都变成灰白色。多年以后,不同颜色的蛾类增长率最可能的结果是()解析:选 D。环境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由于所有的树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所以在生存斗争中,体色与环境色彩相近的蛾
10、类易于生存下来,并产生子代个体,这种情况逐代进行就会使个体中体色与环境色彩相近的个体数越来越多。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在群体中可能还会有棕色等其他颜色的个体存在。11.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抗病两种纯种水稻杂交,让 F1自交三代,在自然状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AY 逐渐增大、R 逐渐增大 BY 基本不变、R 逐渐增大 CY 基本不变、R 基本不变 DY 逐渐减小、R 逐渐减小 解析:选 B。在自然状况下,短期内对糯性和非糯性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 Y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环境对是否抗病的选择作用非常明显,抗病
11、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病的个体会死亡,所以抗病基因的频率会增大。12.某植物种群中 AA、Aa、aa 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个体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A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 解析:选 C。由图乙分析可知,aa 的繁殖成功率较低,而 AA 的繁殖成功率较高,所以会使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减少,而 A 基因频率增加。13.某生物的基因型为 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 a 基因的基因频率是()A12.5%B50%C25%D无法估计 解析:选 B。由于自交一代后,产生的
12、AA 个体和 aa 个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所以不会改变基因频率,由于 AA、aa 比例相同,Aa 自交后代中 AA、aa 比例也相同,所以 A 与 a 的基因频率均为 50%。14.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 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 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A10/19 B9/19 C1/19 D1/2 解析:选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丈夫正常,为隐性纯合子,假设基因型为 aa,妻子患病,基因型为 AA 或 Aa,发病率为 19%,可知正常概率为 81%,a 基因频率为 9/10,A 基因频率为 1/10,可推出妻子为 AA 的概率为1/101/1019%1
13、/19,Aa 的概率为29/101/1019%18/19。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几率为 1/1918/191/210/19。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 B C D 解析:选 B。生殖隔离不一定来自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也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当基因库出现较大的差异时就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导致了
14、物种的多样性,新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自然选择导致生物进化是定向的,但变异是不定向的。16.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的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的有关推断,正确的是()年 AA(%)Aa(%)a(%)1 30 40 30 2 25 50 25 A该种群朝着 Aa 增多的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该种群较易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选 B。错选 A 项的原因为:知识理解不透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根据题意可知第一年
15、 A 频率为 50%,a 频率为 50%,第二年 A 频率为 50%,a 频率为 50%,这两年中这对基因的频率不变,故没有进化。17.在某一地区存在着两种体色的蛾类,下表为该物种在该地区建立工厂以前,不久以后和很久以后,不同体色蛾的数量,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解释最为科学()建厂前 建厂不久 建厂很久后 绿色个体 3000 2500 500 灰色个体 750 200 2800 A.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灰色变异逐渐积累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B绿色蛾适应了环境变成了灰色蛾 C工厂排出的煤烟增加了灰色蛾的突变频率 D灰色蛾大量从其他地区迁入到该地区 解析:选 A。自然选择学说中心内容指出种群个体间存在个
16、体差异,在特定的环境中适应环境的得到保留并且通过生殖使数量增加,不适应的逐渐被淘汰,数量因而减少,环境在不断 地改变,适应的方式也随着改变。18.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昆虫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却上升。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 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 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选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19.如图中的 A、
17、B、C 表示 3 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 地区某些个体由于迁移开始分布到 B、C 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 3 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选 B。上述过程表示了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经过地理隔离后由于基因库差距较大,产生了生殖隔离,即形成了新的物种,由于甲、乙、丙分别属于不同的物种,所以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种群基因
18、库差距较大,但不是完全不同。20.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了一种月见草的遗传,发现一株月见草的染色体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 24 条(2N)变成了 48 条(4N),成了四倍体植株,该4N 的植株与原来的 2N 植株()A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两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B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两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C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D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解析:选 D。该 4N 的植株与原来的 2N 植株是不同的物种,因 4N 植株与 2N 植株杂交后代不育,说明它们之间已有生殖隔离;但它们生活在一起,没有地理隔离。21.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
19、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约 4 亿年前出现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解析:选 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 A 选项中没有涉及到生物。22.下列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B通过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取胜,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被淘
20、汰,所以生物进化是以个体作为基本单位的 D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 解析:选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不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23.如图所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解析:选 D。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了;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表现型,间接被选择的是基
21、因型,可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24.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 C马和驴交配产生骡以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 解析:选 A。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有关概念。物种间的根本界限在于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通过杂交进行基因交流。绵羊和山羊是两个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东北虎和华南虎虽然经过长期地理隔离,但尚未发生生殖隔离,因此是两个虎亚种。马和驴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是不育的,不能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
22、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表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25.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 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双选)()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金属 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 解析:选 BC。抗生素的滥用相当于对细菌进行自然选择,导致超强耐药性基因 NDM-1 被选择,B 对。NDM1 基因编码金属 内酰胺酶,由此推测金属 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C 对。突变是不定向的,A 错。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可能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
23、耐药基因,D 错。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小题,共 50 分)26.(11 分)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2)有些水蚤能在 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 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的。(3)能在 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 20 环境的个体,而能在 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 28 环境的个体。所以,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作用,这种作用是_的。(4)把 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 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把 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 20 环
24、境中也引起水蚤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就要被环境淘汰。解析:通过实验过程可知两组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说明温度是自然选择的条件,在两组中第一步都有部分个体得到了保存,说明个体间存在差异,这是不定向变异的结果,在 28 中生存的个体放入 20 环境后全部死亡,说明这部分个体中没有适应 20 环境的变异。答案:(1)25 (2)差异 不定向(3)选择 定向(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27.(12 分)右图表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B 曲线下降的原因是_ _。(2)BC 曲线上升是因为马铃薯甲虫中存在_个体,这种个体的出现是
25、在使用农药之_(前或后),从而说明_是不定向的。(3)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甲虫起了_作用。(4)长期使用农药会导致甲虫抗药性的增强,并对环境_,破坏生态平衡。答案:(1)大多数害虫不具抗药性而被农药杀死(2)具抗药性的 前 变异(3)选择(4)造成污染 28.(15 分)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导致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_和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图中指_,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_隔离。(3)指_。(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 AA 的个体占 20%,基因型 aa
26、的个体占 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 AA 的个体占_,aa 的基因型个体占_,此时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_,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原因是_ _。答案:(1)突变 基因重组(2)自然选择 生殖(3)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55%15%70%发生了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29.(12 分)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阅读以下材料:材料 1: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 A、B 两部分,用 DDT 处理每组的 A 部分,B 部分不接触 DDT。处理后选
27、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 B 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 A、B 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 B 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家蝇。材料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 A、B 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 B 地区流行疟疾。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 1 的实验说明:抗药性的出现是_的结果,DDT 起_作用。_是不定向的,_是定向的。(2)材料 1 中,若家蝇的长翅(T)对残翅(t)为显性,长肢(R)对短肢(r)为显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 63%,长翅短肢 21%,
28、残翅长肢 12%,残翅短肢为 4%,则基因型为 TT_ _和 TTRR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_、_。(3)材料 2 中 A 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下图:计算 A 地区中 A 的基因频率为_。画出 B 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的大致比例图。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映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_。通过上述材料充分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实质为_ 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变异与自然选择的关系,及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1)由于每组中的 B 部分以及重复多次后,它自始至终没有接触过 DDT,而其中有较多的抗药性个体,说明抗药性的出现不是来自于 DDT 的诱导,DDT 对其有选择作用。(2)此题的突破点为随机交配,
29、说明不会改变基因频率,可用遗传平衡定律来解题,由题干中数据可知短肢(rr)个体占 25%,残翅(tt)个体占 16%,则 t 的基因频率为 40%,r 的基因频率为 50%。故 TT_ _个体所占比例为:(T)60%(T)60%36%,而 TTRR 个体所占比例为60%(T)60%(T)50%(R)50%(R)9%。(3)由图中数据可知:A 的基因频率为:AA12Aa90%8%1294%。Aa 对疟疾有较强抗性,所以 Aa 个体所占比例最大,AA 对疟疾抗病能力弱,故所占比例较小,aa 个体既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又对疟疾无抗性,故比例最小。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血红蛋白结构改变而直接引起的一种疾病。答案:(1)基因突变 选择 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2)36%9%(3)94%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