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极简中国哲学史 首先,哲学是什么呢?胡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第一,忧时派。第二,厌世派。第三,乐天安命派。第四,纵欲自恣派。第五,愤世派(激烈派)。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好,今天就讲这些。附录:伐檀 硕鼠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
2、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
3、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 通 汝)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
4、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我则以为要论独立的反抗的精神,最出色的该是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
5、去。老子 革命的种子发芽了,长出来了个老子。关于老子为什么叫老子,有各种说话,有说是因为他活得长的,说是 200 多岁,那是神话;有说是因为老子“生而皓首,故称老子”,这话出自神仙传,八成也是瞎话;胡适先生认为“老”不是老子的姓就是他的字。老子是个革命家。他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的政治因为政府没有干涉的本领,所以主张极端的放任。说到底,这也是种极端的破坏注意,是一种革命的政治哲学。老子是个哲学家。他的主要的哲学概念是:道、无、无名、无为。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也是老子的最大功劳。老子认为,天并非是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住在,天地并不与人同类,天地也没有恩意。然而天地
6、万物是怎么来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什么样的呢?道无声无形、单独不变、周行于天,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只是自然。这也是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啊!无。“无”其实是“道”的具体阐述。“无”到底是什么呢?看这两句话就明白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名”就是“物德”,就是物的德性,也说特性。有名,然后有知识,有知识然后有欲望,有欲望然后有纷争。老子渴望没有纷争,所以主张“无名”。无为。其实老子“无为”的深意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是在于“深信自然法则绝对有效”。若是用人力去赏善罚恶
7、,便是替天行道,便是“代司杀者杀”。所以老子主张的人生哲学是无知无欲无争。孔子 孔子,字仲尼,鲁国人。他是个实行的政治家,做过鲁国的司空,又做过司寇。他的政策不能在鲁国实行,还丢了官,于是去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能遇到行道的机会。六十八岁回到路过,专做著述的事业。那是一个充满暴行邪说的时代,暴行比如弑君弑父,春秋二百四十年,每七年就有一次;邪说,比如老子,哈哈!【本人认为胡适先生这一段以及该时代现象的反动,稍显混乱,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看,先生大概犯了因果互生的错误吧!】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积极救世派。正为“天下无道”,所以他才栖栖遑遑地奔走,要把无道便成有道。从何处下手呢?孔子的一切学说都在一部易经。
8、易经的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1.万物的变动,都是由简易变为复杂。2.人类社会的种种器物制度礼俗,都有一个极为简易的源起,就是“象”。3.这种种“意象”变动时,都有种种吉凶悔吝的趋向,这可以用“辞“来表示。这就能使人动作都有仪法标准,使人明知厉害,不敢为非。正名主义是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孔子致力于建设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标准,手段便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都要有各自的样子,是义务也是责任,否则就不会有“君罪该死,弑君不为罪;父罪该死,弑父不为罪”的伟大主张!)。正名的方法就是春秋。春秋的三种正名方法就是:正名字,定名分,寓褒贬。正名主义的影响:1.语言文字上的影响:“君子于其言,无
9、所苟而已矣”。也就是,正经说话。2.名学上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名学的始祖,苏格拉底的“概念说”是希腊名学的始祖。3.历史上的影响:春秋的余毒使得中国只有主观的历史,没有物观的历史。孔子的哲学方法:一以贯之。“一”为何?曾子曰“忠恕”。“忠恕”为何?中心为“忠”,如心曰“恕”。所以,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和曾子说的“忠恕”,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还指要找出事物的条理系统,用来推论,举一反三。知识论上的一以贯之:孔子因为注重推论而注重思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后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一国的“书生”废物。人生哲学上的一以贯之:仁。孔门说的“仁”与墨家“
10、兼爱”不同,是有等级的爱。并且,仁不只是爱人,还是理想的人道,统摄诸德君子便是标准。在人生哲学上,孔子不仅注重模范的伦理,还注重行为的动机,即利与义。孔子一声痛恨那些聚敛之臣,斗筲之人的谋利政策,故把义利两桩分得太分明了。但是,他反对的利,乃是个人自营的私利。而且,与其说孔子的人生哲学注重动机,不如说他注重养成道德的品行。后来的儒家不能明白这个区别,所以有极端的动机道德论。孔子论行为,分动机、方法、品行三层。孔子不信好德之心是天然有的。好德之心虽不是天然生就的,却可以培养得成。“从心所欲,不逾矩”,需要教育的涵养孔子的教育靠正名和礼乐。正名以寓褒贬,别善恶,使人见了善名,自然生爱;见了恶名,自
11、然生恶。主张礼乐治国,故反对用刑治国。孔门弟子 孔子那样的精神魄力,富于历史的观念,又富于文学美术的观念,删 诗 书,订 礼乐,真是一个气象阔大的人物。不料他的弟子那么多人里面,不曾有什么人真正能发扬光大他的哲学。他们那么多人的成绩,不过是在一个“孝”一个“礼”字上做了一些补绽的功夫,这也算是孔子的大不幸了。孔子死后两三代里竟不曾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直到孟轲、荀卿才有两派有价值的新哲学出现。孔子也说孝道,但不如曾子说得透彻圆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后来的人只从这个养字上用力,因此早出许多繁文缛节来。细看祭义 孝经,简直不承认个人的存在。我并不是我,不过是我的父母的儿子。这是
12、孔门人生哲学的一大变化。孔子的“仁的人生哲学”,要人尽“仁”道,要人做一个“人”。孔子以后的“孝”的人生哲学,要人尽“孝”到,要人做一个“儿子”。这种人生哲学固然也有道理,但未免太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里面了。从孝的哲学,又到了孝的宗教。儒教有很多丧葬祭祀的礼节,但是他们并不信鬼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切丧葬祭祀都是为了“慎终追远”,都是为了“民德归厚”,都是为了“民兴于仁”。礼: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制裁力。礼只教人依礼而行,养成道德习惯,使人不知不觉的“徙善远罪”。所以,礼只是防恶于未然的制裁力。礼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礼是规定伦理名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3、嘛!第二,礼是节制人情的。儒家向来不主张无欲 第三,礼是涵养性情,养成道德习惯的。“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墟墓之间,有哀的空气;宗庙之中,有敬的空气。儒家重礼乐,本是极其合乎宗教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只可惜儒家把这种观念推行到极端,故后来竟至注意服饰跪拜,种种小节,便把礼的真义失掉了。以上就是空门弟子的补绽工作,能不可叹吗!墨子 墨子,名翟姓墨。有人说他是宋国人,有人说他是鲁国人。胡适觉得孙诒让说得对,鲁国人。墨子是一个极热心救世的人,所以提倡“非攻”论。墨子并不是一个空谈弭兵的人。“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话本有责备墨子之意,其实是极恭维他
14、的话。试问中国历史上,可曾有第二个“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人么?墨子是一个宗教家,墨子的天是有意志的。墨子是一个实行的宗教家,他主张节用,又主张废乐,所以他教人要吃苦修行。“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篇虽批评墨家的行为却又不得不称赞墨子道:“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可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墨子的哲学方法 孔子的哲学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的哲学则是一种行进的方法。墨子因为讲方法,于是产生了一种“应用主义”。墨家说:“义,利也。”这个“利”字并不是“财利”的利,这“用”也不是“财用”的用。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真知的应用。【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15、”说,与此说多有相似。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是,阳明的知是心内的良知,而墨子的知是心外的实用。】墨子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只在于他的“应用主义”。他处处把人生行为上的应用,作为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兼爱、非攻、节用、非乐、节葬、非命,都不过是几种特别的应用。他又知道天下能真知道“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不过是少数人,其余的人,都只顾眼前的小利,都只“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他又恐怕这还不够,他又是一个很有宗教根性的人,所以主张“天的意志”作为“天下之明法”,要使天下的人都“上同于天”。因此哲学家的墨子,变成墨教的教主了。杨朱 杨朱比老子小 130 多岁。杨朱的时代战事连年不休
16、,人民痛苦不堪,所以一种极端的消极的哲学应运而生这就是杨朱的哲学。杨朱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他的无名主义。【老子最先讨论名的用处,要人复归于“无名之朴”。孔子深知名的用处,故主张正名。以为若能正名,便可用全称的名,来整治个体的事物。儒家所注重的名器、礼仪、名分等等,都是正名的手续。墨子注重实用,故提出一个“实”字,攻击当时的君子“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杨朱更趋于极端,他只承认个体的事物(实),不承认全称的名。所以说:“实无名,名无实。实者,伪而已矣。”杨朱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极端的“为我主义”。“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他又恐怕人把存我观
17、念看作损人利己的意思,故刚说了“智之所贵,存我为贵”,连忙接着说“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痛苦的时势,生命财产朝不保夕,自然会生出两种反动:一种是极端苦心孤行的救世家,像墨子、耶稣一流;一种就是极端悲观的厌世家,像杨朱一流了。杨朱所主张的只是“乐生”“逸身”两件。他并不求不死,不求长寿,不求速死,只是“从心而动,任性而游”。这就是杨朱的“自然主义”。别墨 战国时期墨家各派均自命墨家的正支,视其他各派为别墨。别墨主要讲论知识、人生哲学、论辩、名学。一、论知识(一)知识如何产生?曰名与心。(二)知识的种类?曰稳说亲。(三)知识的目的?那自然是应用 二、人生哲学:知行合一 人生的行为不完全受知识的节制
18、,知识之外,还有欲望。欲望有正当与不正当,那么,如何才是正当的欲望呢?曰:“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比如:“断指与断腕,利于天下相若,无择业。”所以,别墨的乐利主义并不是自私自利,乃是一种为天下的乐利主义。三、论辩(一)辩的两大观念:故、法 1.故,所得而后成也(1)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2)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3)“物之所以然”是故。能见得这个故的全部,便是“智”。(1)法的本意是一种模子。(2)法师根据“有之必然”的道理,去求“所以然”之故的方法。【懂得这两个观念,方才可讲墨辩的名学】(二)辩的用处: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同志们,辩论不等于
19、抬杠啊!更不等于人身攻击。想起某些人,哦,呵呵!】(三)辩的七法:或【不尽】、假【假设】、效【演绎】、辟【举物例】、侔【举辞例】、援【举事例】、推【推理】(四)墨辩概论:墨辩六篇乃是中国古代第一奇书,里面除了“论知”“论辩”之外,还有无数有价值的材料:1.论算学 2.论形学 3.论光学 4.论力学 5.论心理学 6.论人生哲学 7.论政治学 8.论经济学 四、墨家名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儒家的正名论,老子、杨朱的无名论,都是极端派。“别墨”于两种极端派之间,找出了一种执中的名学。他们不问名是否有实,实是否有名,消解了名学的本体论问题,而只谈名和实在名学上的作用。(二)墨
20、家的名学不单可为论辩之用,实有科学的精神,可算得科学的方法。(三)墨辩中有论光学和力学,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四)墨家名学论“法”的观念,上承儒家的“象”的观念,下开法家的“法”的观念。惠施 惠施这个人厉害得很。“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又说有一个叫做黄缭的,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和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只可惜那五车的书和那“万物说”都失掉了。惠施的思想总结说便是:时间空间的分割区别,都非实有;一切同异都非绝对。故曰:“天地一体也。”并因“天地一体”而“泛爱万物”。“泛爱万物”是极端的兼爱主义。墨子的兼爱是根据“天志”的,而惠施是一个科学家,他的兼爱主义是
21、有科学的依据的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也发达了,宗教的迷信便弱了,所以兼爱主义也不能不随着改变。公孙龙 公孙龙及其“辩者”最为著名的是“二十一事”(卵有毛,鸡有三足)。这二十一事的主旨思想就是一切异同都是因为主观的分别,而不是绝对的。但是,若没有这些分别异同的“物指”,便不能有知识了。所以这些异同,虽非实有,虽非绝对,却不可不仔细辨别。有了正确的“名”,知识学术才可以进步。公孙龙一班人的学说,大旨与惠施相同。但惠施的学说归到一种“泛爱万物”的人生哲学,这班人的学说归到一种“正名”的名学。这是他们的区别。但公孙龙到处劝人“偃兵”,大概也是信兼爱非攻的人,可知他终是墨家一派。墨学的结论 墨学有两派
22、:宗教的墨学、科学的墨学。墨学在在韩非的时代还很兴盛(“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篇),但史记里竟然没有墨子的列传。墨家,何以消灭得这样神速呢?第一,儒家反对。两家互攻。孟子竟然骂墨子兼爱为“无父”,为“禽兽”。汉兴以后,独尊儒术,墨家自然没有兴盛的希望了。第二,政客猜忌。很简单,那时候战争最激烈,各国政府多不很欢迎兼爱非攻的墨家。第三,墨家后进的“诡辩”太微妙了。各国需要的是军人政客两种人才,不但不欢迎这种诡辩,并且有人极力反对。庄子 庄子这篇主要讲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和庄子的名学和人生哲学 庄子名周,是蒙人。曾做过蒙的漆园吏。庄子的学说,一言以蔽之,曰:“出世主义。”他虽与世俗处,却
23、“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中国古代的出世哲学派到庄子才完全成立。万物变迁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孔子认为,万物起于简易而演变为天下之至。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墨子之后也有许多人研究生物变化的问题,如“卵有毛”“犬可以为羊”列子书中的进化论:列子 书中的“无”是一种不生不化,无形色声味的原质。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这个“无”“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的结果。当然这就不承认有个“主宰”的天了,更不认为天有好生之德。庄子书中的进化论:“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几”即种子,也叫元子,遇
24、着水,成为一种微生物,细入断丝,到了陆地,变成一种陆生生物,自此之后,层层进化,直到最高等的人类。人死了,还腐化成微细的“几”,所以说“万物皆出于几,皆入于几。”而“始卒若环,莫得其伦”。然而,既然生物进化,都由自化,并无主宰。请问万物何以要变化呢?庄子承认自己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庄子生物进化论的大缺点了。近代生物学者认为:生物为适应环境而必须进化,不能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庄子的名学和人生哲学 一、庄子的名学 惠施曾说:“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但是惠施虽知道万物毕同毕异,他却最爱和人辩论,“终身无穷”。庄周既然和惠施来往,定然也知道这种辩论。况且那时儒墨之争正烈,
25、自然有许多激烈的辩论。庄周是一个旁观的人,见了这种争论,觉得两边都有是有非,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所以他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墨家认为,谁辩胜了谁就是正确的。但庄子却不以为然,他说你就算胜了我,也不能证明你就是正确的。墨家因为深信辩论可以定是非,故造出许多论证的方法,在中国名学史上大放光彩。庄子因为不信辩论可以定是非,所以他的名学的第一步只是破坏的怀疑主义。不过,他也有建设的一面。他说因为人有偏蔽不见之处,所以争论不休。若能把事理见得完全透彻了,便不用争论了。但是如何才能见到事理之全呢?庄子说:“以彼明此,以此明彼。”东西可以相反却不可以相无,看似
26、相反而实相生相成。天下的是非,本来就不是永远不变的。以上说的是庄子名学的一段真理。但当庄子把这学说推到极端,便生出不良的效果。他以为是非既由于偏见,我们又如何能知自己所见不偏呢?这就是不可知论了。既然不可知,倒不如安分守己听其自然吧。“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种极端“不遣是非”的达观主义,即是极端的保守主义。二、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只是一个达观主义,因为他把一切变化都看作天道的运行,又把天道看得太神妙不可思议了,所以他觉得这区区的我哪有做主的地位。这种人生哲学看起来高超得很。其实流弊严重,轻的会造成一种不关社会痛痒,不问民生疾苦,乐天安命,听其自然的废物;重的则会养成
27、一种阿谀奉承,苟且媚世的废物。结论:庄子的哲学,只是一个出世主义。因为虽然他与世人往来,却不问世上的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贫富一切只是达观,一切只要“正而待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庄子的名学和人生哲学,都只是要人知道“万物皆一”四个大字。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庄子的哲学。譬如我说我比你高半寸,你说你比我高半寸。你我争论不休,庄子走过来排解道:“你们二位不用争了罢,我刚才在埃菲尔铁塔上看下来,觉得你们二位的高低实在没有什么分别。何必多争,不如算作一样高低罢。”这种学说初听了似乎极有道理,却不知道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如果依庄子的话,把一切是非同异看破了,说泰山不高,秋毫不小,
28、尧未必是,桀未必非,这种思想,见地固然是“高超”,但却可使社会国家世界的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庄子是知道进化的道理,但他不幸把进化看作天道的自然,以为人力全无助进的效能,因此他虽说天道进化,却实在是守旧党的祖师。荀子 这部分主要写大学 中庸和孟子 一、大学 中庸两部书的要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方法。大学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指明明德于天下。中庸的方法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又说诚之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学 中庸的长处只在
29、于方法明白,条理清楚。第二,个人之注重。孔门有一派把一个“孝”字看得太重了,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中。这种家庭伦理的结果,自然生出两种反动:一种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如杨朱不肯“损一毫利天下”;一种是极端的为人主义,如墨家的兼爱主义。有了这两种极端的学说,不由得儒家不变换他们的伦理观念。所以 大学 的主要方法,把“修身”作一切的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效果。这个“身”这个“个人”便是一切伦理的中心点。曾子曾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这是“思事亲不可以不修身”。这和中庸说的“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恰恰相反一个是“孝”的人生哲学,一个是“修身”的人生哲学。中庸最重要的一
30、个字就是“诚”。“诚”即是充分发达个人的本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的最高目的,是要充分发达个人的天性,使自己可以配天,可与“天地参”。第三,心理的研究。儒家到了大学、中庸时代,已经从外务的儒学进入内观的儒学。大学说的“正”,就是中庸的“中”。但中庸的“和”却是进一层说了。若如大学所说,心要无愤懑、无恐惧、无好乐、无忧患,岂不成了木石了。所以中庸只要喜怒哀乐发得“中节”,便算是和。喜怒哀乐本是人情,不能没有。只是平常的人往往太多了,或是太缺乏了,便不是了。所以中庸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孟子 孟轲,邹人,受业于子思。一、论性(一)人的本质同是善
31、的。见孺子落井,皆生恻隐之心。(二)人的不善都由于“不能尽其才”。不能尽其才的缘故,约有三种:1.由于外力的影响。2.由于自暴自弃。“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3.由于以小害大,以贱害贵。“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那哪一体是大的贵的?哪一体是小的贱的呢?孟子认为耳目五官之得为小为贱,心思所及为大为贵。其实这种议论,大有流弊。人的心思并不是独立于耳目五官之外的。耳目五官不灵的,还有什么心思可说?中国古来的读书人的大病根正在专用记忆力,却不管别的官能。都后来只能便成一班四肢不灵、五官不灵的废物!二、个人的位置 孟子把个
32、人看得十分重要:他论“大丈夫”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因为他把个人的人格看得如此之中,为他以为人性都是善的,所以他又一种平等主义(圣人与我同类者。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但他的平等主义,只是说人格平等,并不是说人的才智德行都平等。孟子很明白经济学上“分工”的道理。孟子曾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说得何等明白!因此,他的政治哲学很带有民权的意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三、教育哲学(一)自动的。孟子深信人性本善,所以不主张被动的
33、和逼迫的教育,只主张个人自动的教育。(二)养性的。人性既本来是善的,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这本来的善性充分发达。(三)标准的。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没有标准。标准的教育法是教育的捷径。【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废其觳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四、政治哲学 孔子的政策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政策是“妈妈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的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极力区分义利。孟子攻击“利”,只因这种“利”究竟不是不是真利。【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34、告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人。荀子好厉害的:“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一、论天与性(一)论天 庄子把天道看得太重,生出种种安命主义和守旧主义。荀子对于这种学说,遂发生一种激烈的反响: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荀子在儒家重最为特出,正因为他能用老子一班人的“无意志的天”,来改正儒家、墨家的“赏
35、善罚恶”有意志的天;同时又能免去老子、庄子天道观念的安命守旧的种种恶果。(二)论物类变化 荀子不主张进化论,认为万物“有化而无别”。(三)法后王 因为荀子认为上古的制度文物都不可靠,不如后王的制度文物“粲然”可考。(四)论性 荀子的天道是对庄子发的,他的性论则是对孟子发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后来的儒者只把这个“伪”看作真伪的伪,便大骂荀卿,不肯再往下读了。荀卿为这句话受了许多冤枉。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家都崇拜“天然”过于“人为”,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都是如此。后来渐渐地把一切“天然的”都看作“真的”,一切“人为的”都看作“假的”。所以后来“真”字竟可代“天”字。只有荀子极力反对这
36、种崇拜天然的学说,以为“人为的”比“天然的”更好。所以他的性论,说性是恶的,一切善都是人为的结果。人的天性有种种情欲,若顺着情欲去做,定做出恶事来。可见人性本恶。因为人性本恶,故必须有礼仪制度,方可以为善。可见人的善行,全靠人为。他说人人虽有一种“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但是“可以知”未必就知,“可以能”未必就能。以此说来,荀子虽说性恶,其实是说性可善可恶。(五)教育学说 荀子说性恶,故他的教育学说趋向“积善”一方面。“性也者,无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的教育学说以为学问须要变化气质,增益身心。不能如此,不足为
37、学。“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荀子的知行合一说。(六)礼乐 荀子的礼论乐论只是他的广义的教育学说。荀子以为人性恶,故不能不用礼义音乐来涵养节制人的情欲。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情欲,故要作礼制,使情欲有一定的范围,不致有争夺之患;人又是生来爱快乐的,故要作正当的音乐,使人有正当的娱乐,不致流于淫乱这是儒家所同有的议论。但是荀子是主张性恶的。性恶论的自然结果,就是主张用严刑重罚来制裁人的天性。荀子虽然自己主张礼义师法,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就是老老实实的主张刑法治国了。二、心理学与名学(一)论心:荀子说性恶,单指情欲一方面。但人的情欲之外,还有一个心。心的作用极为重
38、要:“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天性有欲,心为之制节。”荀子认为人不必去欲,但求导欲;不必寡欲,但求有节。但是只有心里拥有合理的知识,才能正确合理的疏导欲望。心如何能拥有正确合理的知识呢?第一要虚心,第二要专一,第三要静心。如中心不定,不能静思,不能专一,则易生谬误。知识易有谬误,故不能不有个可以取法的标准模范荀子认为是“圣王之道”,故曰:“法圣王”。三、名学 荀子名学的大旨是首先要建立一个“隆正”,一个标准的大前提,把社会上已经通行的名,用国家法令制定,制定之后,不得更改。凡是符合这个“隆正”的,都是“是的”,不合的都是“非的”。所以,他是演
39、绎法的名学。(一)名的作用。荀子认为名的作用首先是明贵贱,其次是别异同。【墨家认为只(二)(三)第二,正名主义。“法”的功用只是要“定此名分”,使“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第三,平等主义。儒家不但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成见,还有“亲亲”“贵贵”种种区别,故孔子有“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议论;孟子有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的议论。所以,我们简直可以说儒家没有“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观念。儒家所主张的礼义也只能行于少数的“君子”,不能遍行全国。这个观念得墨家的影响最大。墨子的“兼爱”主义直攻儒家的亲亲主义,这是平等观念的第一步。“法”的作用要能“齐天下之动”。第四,客观主义。人治主义的缺
40、点在于只能希望“惟仁者宜在高位”,却免不了“不仁者而在高位”的危险。法治的目的在于建立标准法,使君主遵守不变。第五,责效主义。儒家所说的“为政以德”“保民而王”何尝不好听,只是没有收效的把握。法治的长处在于有收效的把握。四、讲讲韩非 法家之中,韩非最有特别的见地。之前的法家以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无为而治”,有了法律,便可做到“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的无为之治。我们称之为保守派。韩非是一个极信历史进化的人,故不能承认这种保守的法治主义。韩非的政治哲学,只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根据社会事物的变化,来确定相应的策略)八个字。他的守株待兔的本意可是在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啊!韩非虽是荀卿的弟子,他
41、的这种学说却恰和荀卿相反。荀卿骂那些“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的人都是“妄人”。如此说来,韩非是第一个该骂了!韩非的学说注重实验,以为一切言行都该用实际的“功用”作实验。他认为言行若不以功用为目的,便是“妄发”的胡说胡为,没有存在的价值。韩非的“功用主义”和墨子的“应用主义”大旨相同,但韩非比墨子还要激烈些。这种极端的“功用主义”,在当时韩非对于垂亡的韩国,固是有为而发的议论。但他把一切“微妙之言”“商管之法”“孙吴之书”都看作“无用”的禁品。后来他的同门弟兄李斯把这学说真实行起来,遂闹成焚书坑儒的大劫。这便是极端狭隘的功用主义的大害了。古代哲学之中绝 平常的人都认为古学中绝是因为秦始皇焚
42、书坑儒。但是,政府禁书,无论古今中外,是禁不尽绝的。秦始皇烧书,虽不无小小的影响,其实是一场大失败。坑儒一事,更不重要了。秦始皇所坑杀的四百六十人,乃是一班望星气、求仙药的方士。这种方士,多坑杀几百个,于当时的哲学只该有益处,不该有害处。胡适先生认为古学中绝的真正原因有四:一、怀疑的名学。这种怀疑主义出世后,人人以“不遣是非”为高尚,如何还有研究真理的科学与哲学呢?二、狭义的功用主义。庄子的怀疑主义出世后,哲学界又生出两种反动:一是功用主义,一是一尊主义。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科学与哲学虽然都是应用的,但科学家与哲学家却须要能够超出眼前的速效小利,方才能够从根本上着力,打下高深学问的基础,预备
43、将来更大更广的应用。若哲学界有了一种短见的功用主义,学术思想自然不会有进步。一、专制的一尊主义。“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这九个字便是古学灭亡的死刑宣判书!学问无止境,如今说学问的目的在于寻一个止境:从此以后还有学术思想发展的希望吗?哲学的发达全靠“异端”群起,百川竞流。异端不过是一种不同的观点。譬如一根手杖,你拿这端,我拿那端,你未必是,我未必非。一到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李斯)的时候,一家专制,罢黜百家(董仲舒是荀子的私淑弟子);名为“尊”这一家,其实,这一家少了四围的敌手与批评家,就如同刀子少了磨刀石,不久就要锈了,不久就要钝了。二、方士派迷信的盛行。当哲学发生之时,中国民族的文化已脱离
44、了幼稚时代,进入成人时代,故当时的文学、史记、哲学,都没有神话的性质。老子第一个提出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念,打破了天帝的迷信,从此之后,这种天道观念遂成中国“自然哲学”的中心观念。但中国古代通行的宗教迷信,有了几千年的根据,究竟不能一时打破。这种通行的宗教,简单来说,有这么几个要点:1.有一个有意志知觉,能赏善罚恶的天帝 2.崇拜自然界种种质力的迷信,如祭天地日月山川之类。3.鬼神的迷信,以为人死有知,能作祸福,故必须祭祀供养他们。这几种迷信,可以算是中国的国教。这个国教的教主即是“天子”。并可想见当时那种半宗教半政治的阶级。周朝瓦解之后,周天子不能统治诸侯,政治权利与宗教权力都渐渐消灭。政教从此分离。宗祝巫觋之类也渐渐散在民间。哲学发生以后,宗教迷信更受到一种打击。老子有“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的话,儒家有无鬼神之论。但是后来发生的几种原因,颇为宗教迷信添一下势焰。一是墨家的明鬼尊天主义,二是儒家的丧礼祭礼,三是战国时代发生的仙人迷信,四十战国时代发生的阴阳五行之说,五是战国时代发生的炼仙药求长生之说【多因吸收周边四境民族的文化;航海业也日渐发达,传来海上神话】。这五种迷信,渐渐混合,遂造成一种方士的宗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极力倡导这种“方士的宗教”。这十几年的热闹,遂使老子到韩非三百年的哲学科学的中国,一变竟成了一个方士的中国了!古代哲学从此遂真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