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表格分析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表格分析试题.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表格分析 1.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2.徐汇为了探究影响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的有关因素,小汇同学用形状大小一样、质量不同的重物进展实验,实验中他将重物放在程度面上,如图 18 所示。改变重物与支持面的接触面积,用传感器测出压力大小,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观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分析比拟实验序号 1、4、7或者 2、5、8 或者 3、6、9,得到的结论是:11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 1、2、3或者 4、5、6 或者 7、8、9,
2、得到的结论是:_ 12 。小汇将重物放在一块长薄板上,观察到图 19a所示的现象,将薄板的一端抬高,表一 重物放在程度面上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质量千克 1 1 1 2 2 2 3 3 3 接触面积 厘米2 4 5 6 4 5 6 4 5 6 压力牛 图 18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使支持面倾斜,观察到图 19b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初步判断: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可能与支持面的倾角 13 选填“有关或者“无关。在进一步的实验探究中,小汇测出了斜面的倾角注:倾
3、斜的支持面称为斜面,如图 19c所示,并改变继续实验,同时用力传感器测出相应的压力大小,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分析比拟实验序号 10、11、12,得到的结论是:13 。2.宝山在学习压强概念后,晓红知道了固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对支撑面产生压强,由此提出问题:地面附近的液体也受重力的作用,它所产生压强的特点与固体一样吗?(1)晓红继续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利用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水和烧杯等器材进展了实验。她先在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然后将有薄膜的一端浸入水中,研究过程如图16 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她进展了合理的假设。你认为晓红的假设是:_。表二 重物放在斜面上 序 号 10 11 12 质
4、量 千克 1 1 1 斜面倾角 1(=0)2(0)3(2)压力牛 A A B B A B(a)(b)(c)图 16 橡皮膜 图 17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2)为了验证假设,晓红接着将玻璃筒分别浸入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的不同深度处进展研究。她在玻璃筒中参加适量的水,使橡皮薄膜在液体的不同深度处都能保持平整,如图 17 所示。她通过测量玻璃筒所参加水的质量,再设法求得橡皮薄膜所受的液体压强,并将实验有关数据分别记录在下表中。液体甲密度为l03千克/米3 液体乙密度为1.Ol03千克/米3 液
5、体丙密度为l03千克/米3 分折比拟实验序号 1 与 2 与 3(或者 4 与 5 与 6,或者 7 与 8 与 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 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分析比拟实验序号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深度一样,不同液体内部,液体密度越大,该处液体的压强也越大。进一步综合分析比拟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出结论:(a)分析比拟_;(b)分析比拟_。(3)观看了宇航员王亚萍在“天宫一号上的太空授课后,晓红发现:水滴在“天宫一号舱内悬空时呈球型,便提出“该水滴内部存在压强,但各处压强的大小均相等的猜测。实验 序号 深度 (厘米)压强 (帕)l 15 l03 实验 序
6、号 深度(厘米)压强(帕)7 10 l03 实验 序号 深度(厘米)压强(帕)4 12 l03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你认为她的猜测是_ 选填“合理或者“不合理,理由是_ _。3.崇明小明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电路图如图 13(甲)所示电源电压不变,1R为定值电阻,电流表 A 选用 0 A 量程,电压表1V选用为 03 V 量程,电压表2V选用为 015 V 量程,滑动变阻器2R上标有“50 1A的字样 1请根据电路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图(乙)中电压表 V2的连接 2
7、 如图 13(甲)中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应放在 选填“A或者“B端 3闭合开关 S,发现电流表 A 与电压表2V的示数为零,电压表1V的示数不为零,那么电路存在的故障是 4排除故障后,继续进展实验,记录电流表 A 与电压表1V的示数,得到一组实验数据,如表格(丙)所示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得结论:序号 电压表 V1的 示数 U1/V 电流表 A 的 示数 I/A 1 I/A U2/V 丙 丁 甲 V1 V2 A S R1 R2 A B P 图 13 乙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5)实验
8、中,记录电流表 A 与电压表2V的示数,得到一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作出2IU图线,如图(丁)所示,电源电压是 V在保证实验器材平安的前提下,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不得小于 嘉定某小组同学为了“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连接了如图 18 所示电路。他们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电路元件完好,在闭合电键后,发现无论怎样挪动滑片,两个电流表的指针偏离零刻度线的角度都不一样,小明认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等的,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14 写出一种即可。他们解决问题后继续实验,挪动滑片将数据记录在下表实验序号 1、2、3 中,然后又改变电源电压后继续实验,将数据记录在下表实验序号 4、5、HY。1小强分析比
9、拟表中每次实验中各电压表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了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在串联电路中两端的总电压等于 15 。2小红分析了表中电流表 A1的示数与电压表 V1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发现这个实验也可验证欧姆定律,她得出的结论是:对同一电阻而言,16 。静安某小组同学研究金属球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时,提出不同的猜测。猜测:金属球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跟金属球的密度有关;猜测:金属球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实验序号 示数 安 示数 安 示数 伏 示数 伏 示数 伏 1 2 4 6 2 3 3 6 V1 V A1 A2 V2 图 18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10、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跟金属球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于是他们将半径均为 5 厘米但密度不同的金属球甲、乙分别挂在测力计下,将其逐步浸入水中进展实验。他们通过测出球心到水面的间隔 h来表示金属球浸入水中的深度、并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且计算得出F浮,实验数据分别见表一、二。该小组所进展的序号为 1、7 实验的示意图是图 11 中的 10 。选填“a或者“b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 26 或者 812 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同一金属球浸入水中的深度增加时,所受到水的浮力 11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 2 和 8、3 和 9、4 和 10 或者 5 和 11 的实验数据
11、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12 。并由此可知,金属球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跟金属球的密度无关。他们进一步提出问题:金属球在水中所受最大的浮力跟哪些因素有关?为继续研究,最需要添加的实验器材是:跟甲或者乙 13 不同的金属球。选填“半径、“密度或者“质量 闵行某同学想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块露出液面的体积与什么因素有关。他把 A表一 金属球甲 甲=3.0103千克/米3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球心到水面的间隔 h厘米 5 2 0 2 5 8 表二 金属球乙 乙=6.0103千克/米3 实验序号 7 8 9 10 11 12 球心到水面的间隔 h厘米 5 2 0 2 5 6 创 作人
12、: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材质的不同物块放入水中,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一所示。再将 B 材质的不同物块放入水中,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二所示。表一 表二 实验 序号 物块体积 厘米3 物块露出水面体积 厘米3 1 200 80 2 160 64 3 80 32 实验 序号 物块体积 厘米3 物块露出水面体积 厘米3 4 200 40 5 160 32 6 80 16 1分析比拟表中的实验序号 1、2、3 或者 4、5、6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13 。2分析比拟表中的实验序号 1、4 或者 2、5
13、或者 3、6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14 。3某同学又将 A 材质的不同物块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做同样的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三所示。根据表三的实验数据,按表一、表二的规律可计算出此种液体的密度是 15 千克/米3。表三 浦东某小组同学用如图 17 所示电路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关系,并实验序号 物块体积厘米3 物块露出水面体积 厘米3 7 200 100 8 160 80 9 80 40 材质:A 材质:B 材质:A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将实验数据填写上在表一中。表一
14、分析比拟实验序号 1、2、3、4(或者 5、6、7)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4);分析比拟实验序号 1 与 5(或者 2 与 6 或者 3 与 7)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5);实验序号 8 的数据不符合上述实验结论,接下来他应该 (16)(选填字母);A把表中电流数据 B尊重事实,不作处理 C推翻前面结论,寻找新的规律 D查找错误原因,重新进展实验 他们在分析的根底上继续进展研究,探寻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长度的关系。请你根据实验要求在表二中填写上相应的栏目 (17),并从表三所提供的实验器材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导体,把所选的导体编号填写上在表二中 (18)。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
15、/V 电流/A 甲 1 2.0 0.10 2 0.20 3 0.30 4 乙 5 2.0 0.20 6 0.40 7 0.60 8 8.0 6 S 导体 V A 图 17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普陀某班级同学做“探究并联电路规律的实验,所用器材包括电源6 伏、电键、假设干阻值的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和假设干导线,他们首先按照如图 17 所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通过探究得到并联电路各电阻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在继续探究过程中,屡次改变 R1 和 R2 的阻值,并将电流表分别接到 A、B、C 处
16、,测出通过电阻 R1 的电流 I1、通过电阻 R2 的电流 I2、以及并联电路干路电流 I,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1)分 析 比 拟 I1、I2 和 I 的 数 量 关 系 以 及 相 关 条 件,可 得 出 的 初 步 结 论是:。2)分析比拟表中实验序号1、2、3的第二、三和六列的数据以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 论 是:在 并 联 电 路 中,当 一 条 支 路 电 阻 一 定 时,干 路 电流 。3分析比拟实验序号 4 和 5 的数据以及相关条件,可知:序号 5 中的两个并联电阻 选填“能或者“不能替代序号 4 中的两个并联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理由是:。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拟表中 I1、
17、I2 与 R1、R2 的关系,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松江小李和小明为研究导体的某种性质。选用的器材有:多节新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电键、假设干导线,以及长度一样,但材料不同A、B 两种金属和横截面积不同粗、细两种规格的甲、乙、丙三根导体。该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表一 导体甲金属 A 粗 表二 导体乙金属 A 细 表三 导体丙 金属 B 粗 实验 序号 1 2 3 实验 序号 4 5 6 实验 序号 7 8 9 UV UV UV IA
18、 IA IA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是用 11 的方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分析比拟实验序号 1、2 与 3或者 4、5 与 6 或者 7、8 与 9的电压和电流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的初步结论是:12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 13 可得的初步结论是:当导体两端电压一样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是不同。进一步分析比拟表一或者表二或者表三中的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可得到的结论是:14 。小李和小明在仔细研究了表一、表二和表三后又有了新发现:导体的材料和导体的横截面积会影响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小明分析表二和表三得出了“导体横截面积越小,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越小的结论,你认为这一结论是 15 的
19、选填“正确或者“错误。长宁某小组同学按图 22 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做“探究 并联电路的特点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用电压表测出各支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创 作人:莘众在 日 期:二 O 二二 年 1 月 15 日 路和干路两端的电压值,用电流表测出各支路和干路中的电流值,并通过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屡次实验和改变电源电压,得到的实验 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比拟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分析比拟表格中第 7、8、9 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该小组同学在得到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的特点后,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得到了教科书上的并联电路总电阻与各并联电阻的关系式。假设要验证推导得到的关系式是否正确,同学们采取的验证方案如下。a尝试计算电阻:_。写出计算公式 b进展实验操作:_。写明操作的要点 c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_。写明观察的要点和得出结论的根据 实验 序号 电阻 R1 欧 电阻 R2 欧 电压 U1 伏 电压 U2 伏 电压 U 伏 电流 I1 安 电流 I2 安 电流 I 安 1 10 10 6 6 6 0.6 0.6 1.2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