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牌坡隧道风险评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界牌坡隧道风险评估.pdf(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改 建 铁 路重庆至怀化增建第二线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新界牌坡隧道新界牌坡隧道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YDK86+223.5)第一册 共一册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2010.02重庆长寿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 页 共 20 页目目目目录录录录一、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一、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一、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一、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2 2 2 2二、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二、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二、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二、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2 2 2
2、 2三、隧道地质概况三、隧道地质概况三、隧道地质概况三、隧道地质概况.2 2 2 2四、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四、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四、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四、施工阶段风险识别.8 8 8 8五、风险评估五、风险评估五、风险评估五、风险评估.14141414六、风险对策措施六、风险对策措施六、风险对策措施六、风险对策措施.15151515七、初始风险处理错七、初始风险处理错七、初始风险处理错七、初始风险处理错.17171717八、残留风险评估八、残留风险评估八、残留风险评估八、残留风险评估.1 1 1 18 8 8 8九、风险评估结论九、风险评估结论九、风险评估结论九、风险评估结论.19191919改建铁
3、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2 页 共 20 页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YDK86+223.5)一、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一、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一、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一、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1、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以下简称隧规)铁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规范(TB10119-2000)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铁路隧道辅助导坑技术规范(TBJ1010995)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J947-
4、2009)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TB10503-2005)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 号文)YDK86+223.5 新界牌坡隧道施工图渝涪二线施隧-17二、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二、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二、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二、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1.评估对象:新界牌坡隧道。2.评估目标:施工安全风险。通过风险评估,识别所有的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等级,提出风险处理措施,将风险降到可控制水平,从而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三、隧道地质概况三、隧道地质概况三、隧道地质概况三、隧道地质概况1.1.1.1.概况:概况:概况:概况:新界牌坡隧道为单线电化隧道,设计行车速度 12
5、0km/h,按照重型轨道和一次铺设区间无缝化线路设计。隧道全长 4243 米,最大埋深为 250米,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3 页 共 20 页中心里程 YDK86+223.5,围岩类别有(3390米)、(380米)、(140米)级,进口 333 米(YDK84+102 至 YDK84+435)设计归入重钢专用线隧道统筹设计;出口采用挡墙式洞门。进口与既有线间距约为 30 米,出口与既有线间距为180米。进口轨面设计高程234.77 米,出口轨面设计高程244.59米,隧道为“人”字坡,自进口至出口分别为 244 米
6、 3的上坡、750 米的5.1的上坡、2020 米 4.6的上坡及 1225 米的 3.3的下坡,设计总工期24 个月。2.2.2.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本隧道位于重庆市长寿区石沱镇级涪陵区石龙场管理的长江防护领带,区内最高点位大溪,绝对高程为 730.80 米,最低点为夕阳破,绝对高程为 240.00米,属低山区地貌。地形起伏较大,陡坎较多,自然坡度为30-50,申家沟及夕阳沟为两深切 U 型谷,最大切割深度为 400 米以上,植被发育,灌木、杂草丛生;以农田、旱地为主;村舍、堰塘、水库密布;有乡间大道、简易公路相通,交通相对方便。区内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7、,具有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无冰霜期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8,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40.5,雾日年平均为 30-40 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1%。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150.6-1158.8mm,雨季为 6 至 9 月,年最大降雨量为 1490.8mm,日最大降雨量为 235.8mm,年平均风速为 1.8-2.1m/s,年最大风速 22.7m/s,风向 WSW。3.3.3.3.地层岩性:地层岩性:地层岩性:地层岩性:区内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土(Q4ml),坡洪积(Q4dl+pl)粉质黏土,坡残积(Q4dl+el)粉质黏土,滑坡堆积层(Q4del)粉
8、质黏土夹碎块石,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泥岩夹砂岩、侏罗系下统珍珠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4 页 共 20 页冲组(J1z)泥岩夹砂岩,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砂岩夹泥岩、页岩及煤层煤线,各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人工填土(人工填土(人工填土(人工填土(Q Q Q Q4 4 4 4ml1ml1ml1ml1):):):):紫红黄褐色,主要成分为粉质黏土夹碎石,经压实,厚 28m,分布于既有铁路上及边缘,为修筑铁路所填。属于 II 级普通土,为 D组填料。粉质黏土(粉质黏土(粉质黏土(粉质黏土(
9、Q Q Q Q4 4 4 4dl+pldl+pldl+pldl+pl):):):):灰紫灰黄色,软硬塑状,含少量碎石,厚 26m。属级普通土。分布于隧道出口及洞身沟槽、洼地中。为 D 组填料。粉质黏土(粉质黏土(粉质黏土(粉质黏土(Q Q Q Q4 4 4 4dl+eldl+eldl+eldl+el):):):):棕红、棕褐色,硬塑坚硬,含 5%15%的砂泥质角砾,厚 02m,分布于缓坡。属于 II 级普通土,为 D 组填料。泥岩夹砂岩(泥岩夹砂岩(泥岩夹砂岩(泥岩夹砂岩(J J J J1-21-21-21-2z z z z):):):):该群可分两套岩性,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灰色灰岩、砂岩;下
10、部为灰色页岩夹砂岩。泥岩为紫红色、暗紫红色,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质软。所夹砂岩呈灰色、浅灰色,中-细粒结构,钙泥质胶结,矿物成份以长石为主,石英次之。该岩层强风化带厚 04.0m,岩质呈角砾碎石状,质软,浸水后易崩解,属 IV 级软石,为 D 组填料;弱风化带岩层完整,属 IV 级软石,为 C 组填料。其与 J1Z 分界线为一套灰色介壳页岩及介壳砂岩。泥岩夹砂岩:(泥岩夹砂岩:(泥岩夹砂岩:(泥岩夹砂岩:(J J J J1 1 1 1Z Z Z Z):):):):该组可分两套岩性:上部为杂色(以紫红、灰绿为主)泥岩夹砂岩,下部为灰褐色页岩夹砂岩。紫红、灰黄、灰黑色泥岩、页岩夹薄中厚层状石英
11、砂岩,砂、泥质结构,钙泥质胶结,节理、裂隙发育,泥、页岩以粘土矿物为主,岩质软,表层 24m 易风化剥落质软。砂岩质较硬,以石英、碎屑物为主,多呈陡崖产出,底部为厚层灰白色石英砂岩,可见底砾岩,坚硬,与下伏(T3xj)地层呈整合接触。该岩层强风化带厚 04.0m,岩质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5 页 共 20 页呈角砾碎石状,质软,浸水后易崩解,属 IV 级软石,为 D 组填料;弱风化带岩层完整,属 IV 级软石,为 C 组填料。砂岩夹泥岩、页岩及煤层线(砂岩夹泥岩、页岩及煤层线(砂岩夹泥岩、页岩及煤层线(砂岩夹泥岩、
12、页岩及煤层线(T T T T3 3 3 3xjxjxjxj):):):):灰白色块状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灰黑色泥岩、页岩及煤层,中细粒结构,钙泥质胶结,主要矿物以长石、石英、碎屑物等,岩质较硬见黄铁矿结核及砾石团块,偶见铁质胶结的硅化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完整,系洞身穿越主要地层,砂岩为 V 级次坚石,为 B 组填料,泥岩、页岩、煤层(线)为属 IV 级软石,为 C 组填料。4.4.4.4.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地质构造:隧道位于扬子地台之川中台坳,川东褶皱束中,由一系列 NE 近于平行的狭长不对称褶皱组成,背斜成山多较窄,向斜成谷较开阔,有隔挡式褶皱之特点。(1)黄草峡背斜:该背斜
13、主轴走向 N20-55E,主轴与线路相交地表里程为 YDK85+213 处,交角为 56,层间褶皱较发育,岩层产状局部变化较大,该隧道范围地表出漏自流井-须家河组地层,轴部为珍珠冲组,受构造影响,区内岩层走向与背斜轴部基本一致,两翼产状渐变明显,地貌上呈高低起伏的低山地貌。(2)申家沟断层:该断层与线路交于地表里程 YDK86+860 处,交角为43,隧道附近其走向呈 N41E,断层面倾向 SE,倾角为 46,断距为 160米。在既有线附近,断层将上盘地层上移至地表,使下盘地层与地层呈断层接触,其破碎带约 24 米,对隧道有一定影响。5.5.5.5.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
14、数:隧道区主体构造为铜锣峡背斜,在它的东面为明月峡背斜,其间为大盛场向斜;在它的西面为龙王洞背斜,其间为沙坪向斜。这些背、向斜均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向斜宽缓,背斜紧凑,构成了背斜与向斜相间排列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6 页 共 20 页的构造格局。据国家地震局 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区划图(GB18306-2001 年图A1),隧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6.6.6.6.水文:水文:水文:水文:(1)地表水:长江为当地侵蚀基准面并制约地下水的径流,排泄条件。区内地表冲沟发育
15、,切割深窄,水田及堰塘众多,地表水发育。最大的山间沟渠位于隧道的出口段,平时流量 2.5L/S,雨季最大月 5-20L/S,四季均有水,主要由山间沟水及大气降水补给,流入申家沟,最终汇入长江。据既有线隧道渗水分析,水质类型为 SO42-Ca2+或 SO42-Ca2+.Mg2+型,对砼具有硫酸盐 H2 侵蚀。(2)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两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破残层、坡洪积层、坡崩积层、滑坡堆积层中,基本为透水层,该类地下水分布面积小,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对隧道影响较小。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基岩
16、裂隙水:隧道区主要赋存于三叠系须家河组等的厚层砂岩体组成的含水岩组中,水量较丰富。珍珠冲组地层岩性层间水力联系较弱,地表水主要沿中薄-厚层砂岩下渗,层理产状较缓,主要沿层间向黄草峡背斜的两翼渗出,须家河组厚-巨厚层砂岩储水条件好,由于洞身多为须家河组厚层砂岩,地下水发育,地下水具有承压性。该隧道进出口均有常年流水,且水量较大,进口量可达 3L/S,出口量可达 2L/S。对砼具有硫酸盐 H2 型侵蚀。(3)隧道涌水量估算:新界牌坡隧道预测最大涌水量为 1.8324104m3/d。正常用水量为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7
17、页 共 20 页0.7330104m3/d。7.7.7.7.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1)人为坑洞:YDK87+395 至 YDK87+900 左侧深切冲沟,沟侧有一人工坑道,高程288.0 米。据调查为小煤窑挖煤巷道,因砂岩层厚质坚,未遇煤层即停止,现洞口已坍塌。该坑道距离线路较远。(2)煤层瓦斯:根据重庆地区煤田资料,界牌坡隧道须家河组共有 8 个小煤层,上部3 个,下部 5 个。每个煤层厚 0.2 至 1 米,成层性较差。煤层上部较差,不易燃烧,下部较好,脆亮易燃,处于第二变质阶段,含硫、铁质较重。煤层厚度变化大,稳定性差,常以薄煤
18、层及透镜体分布。根据既有线深孔勘测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煤层无自然倾向和煤尘爆炸危险,但仍有瓦斯逸出,无瓦斯突出危险,为低瓦斯隧道。但不排除个别地段由于瓦斯聚集而浓度升高。(3)天然气:嘉陵江组、飞仙关组及二叠系组为产气、储气地层是川东油气构造的特点。该隧道遇天然气的可能性较小。(4)膨胀岩: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岩层:根据渝怀线施工情况,珍珠冲组(J1z)底部存在一层厚 5-20m 的黏土岩,其具有膨胀性,施工时应对开挖岩性加强监测。(5)顺层偏压:YDK88+225 至 YDK88+350 段左侧顺层,岩层走向与线路走向 20 至 25,岩层产状为 N65-75/22-30SE,岩性为
19、泥岩夹砂岩。8.8.8.8.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8 页 共 20 页该隧道范围内植被较发育,灌木杂草丛生,水土保持良好,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铁路建设易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对环境地质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具体表现为:(1)隧道洞身开挖,降低地下水位,对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及植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2)隧道施工将产生大量的弃碴,弃碴应定点堆放;弃碴场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不当,将会诱发线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滑坡、泥石流等。9.9.9.9.隧道工程地质条件:隧道工程
20、地质条件:隧道工程地质条件: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约 330 米。进出口段斜坡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表广泛出露泥岩夹砂岩,下伏砂岩夹泥岩、灰质页岩及煤层。洞身在 YDK85+215 附近穿越黄草峡背斜核部;在 YDK86+860 穿越申家沟逆断层,其破碎带宽 25 米;隧道地质构造较复杂。地下水较发育。隧道最大用水量 1.83104m3/d;不良地质主要为煤层瓦斯及天然气;地下水具硫酸盐及酸性 H2 性侵蚀。进口段分布基岩泥岩夹砂岩,强风化层厚 2-5 米,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出口段分布基岩泥岩夹砂岩,强风化层厚 2-5 米,地表土层厚 0-4 米,且存在顺层偏压
21、。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四、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四、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四、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四、施工阶段风险识别1 1 1 1、风险指标体系、风险指标体系、风险指标体系、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对勘测资料、地勘报告、施工图及施工现状等进行分析,将新界牌坡隧道风险指标体系归纳为表 1 所示:表 1:新界牌坡隧道风险指标体系表风险事件风险因素变形塌方结构耐久性差瓦斯环境地形埋 深地质岩性构造(背斜、断层)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9 页 共 20 页注注注注:其中打“”表示该风险因素对风险事件有影响,以下表同。表 2: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风险因
22、素核对表地下水不良地质岩溶、富水区地下水侵蚀煤层特殊岩土膨胀岩、土人工填土及人工弃渣隧道断面长度坡度风险事件风险因素变形塌方结构耐久性差瓦斯环境施工准备情况气象调查与施工有关法令调查设计文件的核对情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其他施工地质勘察资料收集情况常规地质法情况(地质素描)超前地质预报其他开挖情况开挖方式循环进尺瓦斯预抽放爆破器材检查和落实预留变形量掌子面减压措施应力释放措施地下水处理爆破方法隧道超挖情况进洞落底挑顶断面变化处或工法转化处其他揭煤、防突情况资料收集情况常规地质法情况(地质素描)超前地质预报情况石门开启方法安全岩柱留设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
23、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0 页 共 20 页震动或远距离爆破瓦斯泄压与排放注浆封闭瓦斯其他通风情况通风系统通风设备通风质量其他施工期防排水注浆堵水措施排水措施降水措施其他火源控制措施洞口火源检查焊接切割等危险作业规章制度及执行进洞人员禁穿化纤服装其他支护及衬砌情况支护刚度超前支护预注浆隔离措施气密性混凝土施工缝沉降缝处理地层加固与改良支护时机支护方法支护质量比合成换周期其他防护情况机械设备防护人员防护其他电器设备与作业机械电缆选型设备选型电器与保护情况风电闭锁其他监控量测水量水质水压掌子面稳定情况量测器材与布置量测频率规范要求监测项目监控量测制度信息反馈及处理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
24、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1 页 共 20 页表 3:新界牌坡隧道洞口段施工风险因素体系表瓦斯(浓度、压力)其他施工管理培训情况检测情况应急预案情况人员管理情况施工队伍情况机械装备程度施工质量施工经验辅助工法的掌握与运用监理情况其他隧道特征埋深断面大小长度坡度风险事件风险因素顺层偏压边坡坍塌其他其他施工准备情况气象调查与施工有关法令调查设计文件的核对情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其他施工地质勘察资料收集情况常规地质法情况(地质素描)超前地质预报其他施工组织施工顺序开挖情况开挖速度地下水处理爆破方法爆破器材检查和落实弃渣堆放其他施工期防排水排水
25、措施降水措施其他支护情况支护强度支护形式其他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2 页 共 20 页表 4:新界牌坡隧道其他风险因素体系表表 5:新界牌坡隧道风险清单表监控量测量测器材及布置量测频率规范要求监测项目监控量测制度信息反馈及处理其他施工管理培训情况检测情况应急预案情况人员管理情况施工队伍状况机械装备程度施工质量施工经验辅助工法的掌握与应用监理情况其他隧道特征开挖跨度开挖深度其他风险事件风险因素安全环境工期投资第三方交通事故司机运输设备交通管理道路状况通风照明情况洞外天气其他用电事故用电设计施工组织设备状况用电管理其
26、他火灾事故火源及传播途径消防教育消防措施消防器材人员管理其他风险清单表编号YFSG-2-01日期2010.02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3 页 共 20 页隧道名称新界牌坡隧道审核阶段施工序号风险事件风险产生的原因险源类别后果备注1坍方1、水平岩层2、岩层产状顺层、偏压3、围岩软弱、破碎4、埋深G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1、无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或设计不全面支护措施薄弱注浆方案针对性差监控量测方法不明确D2地下水侵蚀1、地下水水质2、岩石化学成分3、地下水循环条件G结构耐久性差1、设计为采用合适的耐腐蚀混凝土2、隧道防
27、排水系统不完善3、未预计到地下水中的有害气体D3瓦斯1、含煤地层G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1、无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或设计不全面2、通风设计不合理3、瓦斯监测设计有遗漏4、瓦斯段落不明确D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4地表失水1、长时间排放地下水2、地形水位3、地表水与地下水贯通4、地貌G可能引发环境灾害1、缺乏设计预案2、缺补偿费或处理措施3、主体结构防排水措施不当D5施工影响临近隧道结构安全1、钻爆法开挖,爆破振动影响2、邻近隧道的影响G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1、设计控制爆破振动速度不合理2、隧道开挖方式不合理3、加固措施及监控方法不合理D6对环境的影响1、地质环境2、地形、水位、地表水3、地貌G可能引发环
28、境灾害1、缺乏设计预案2、缺补偿费或处理措施3、对环境保护措施不当4、爆破振动及隧道出渣对周围环境及用地影响D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4 页 共 20 页五、风险评估五、风险评估五、风险评估五、风险评估本阶段风险评估根据已掌握的勘测、设计、施工各方面资料分析确定各风险因素导致的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在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条件、原勘测、设计有关资料后,将各种风险因素导致相应事故发生的的概率及后果分别用 1-5 五个数值来表示(见表 6)。表 6:事故发生概率等级标准注:(1)当概率值难以取得时,可用频
29、率代替概率。(2)中心值代表所给区间的对数平均值。施工图设计阶段隧道洞身各风险识别单元的初始风险评估结果见表 7。表 7:新界牌坡隧道初始风险等级表概率范围中心值概率等级描述概率等级0.31很可能50.030.30.1可能40.0030.030.01偶然30.00030.0030.001不可能20.00030.0001很不可能1隧道初始风险等级表编号日期隧道名称新界牌坡隧道审核阶段施工序号风险事件瓦斯地下水侵蚀塌方施工影响临近隧道结构安全环境影响风险因素概率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等级概率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等级概率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等级概率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等级概率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等级1YDK84+435至
30、YDK85+24533高度41中度2YDK85+245至YDK85+31533高度41中度33高度3YDK8+315至YDK85+50233高度41中度4YDK85+502至YDK85+72522中度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5 页 共 20 页通过分析,识别出的该隧道中,对隧道威胁最大的是瓦斯、塌方及重钢专用线隧道下穿段施工带来的风险。风险等级为高度。综上所述,判定新界牌坡隧道初始风险等级为 II 级,即高度风险。六、风险对策措施六、风险对策措施六、风险对策措施六、风险对策措施按照以上评估结果,该隧道尚未开挖地段的
31、风险因素段落所关联的风险等级有 6 处为 II 级风险,3 处为级风险,属于不可接受范畴,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或可忽略范围。根据施工图提供的详勘地质资料,在风险辩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对策表 8。表表表表 8 8 8 8:新界牌坡隧道风险对策措施表:新界牌坡隧道风险对策措施表:新界牌坡隧道风险对策措施表:新界牌坡隧道风险对策措施表5YDK85+725至YDK85+76543高度6YDK86+765至YDK87+04522中度7YDK87+045至YDK87+16533高度8YDK87+165至YDK88+22522中度9YDK88+225至Y
32、DK88+34533高度序号风险因素瓦斯地下水侵蚀塌方施工影响临近隧道结构安全风险等级对策措施风险等级对策措施风险等级对策措施风险等级对策措施1YDK84+435至YDK85+245高度利用超前水平钻孔进行地质预报,加强施工通风。中度采 用 耐 腐蚀砼,完善排水系统2YDK85+245至YDK85+315高度中度高度加强监控量测,采用 IV 级加强衬砌,拱墙格栅及拱部锚杆加强支护。3YDK8+315至YDK85+502高度中度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6 页 共 20 页4YDK85+502至YDK85+725中度加
33、强监控量测5YDK85+725至YDK85+765高度采取重钢专用线隧道先穿越交叉段后,再进行该隧道施工,该段开挖采用非爆破作业方法。6YDK86+765至YDK87+045中度加强监控量测7YDK87+045至YDK87+165高度采用V级加强衬砌,全环格栅钢架及拱部小导管加强支护。8YDK87+165至YDK88+225中度加强监控量测9YDK88+225至YDK88+345高度加强监控量测,出口右侧设置 2根预加固桩,采用加强衬砌、格栅钢架及拱部锚杆加强支护。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7 页 共 20 页七、初
34、始风险处理措施七、初始风险处理措施七、初始风险处理措施七、初始风险处理措施1.1.1.1.实施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反馈施工情况,验证设计和预防风险事件实施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反馈施工情况,验证设计和预防风险事件实施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反馈施工情况,验证设计和预防风险事件实施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反馈施工情况,验证设计和预防风险事件。在施工过程中,应按照设计文件中的监控量测要求对洞内围岩和支护结构的位移、变形、受力情况等进行施工过程的完整监测,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评定施工期间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避免施工安全事故、支护结构破坏。针对瓦斯,加强超前地质预报,采用超前探孔及加深炮眼的措施,并制定瓦斯探测和
35、开挖预案,降低风险产生的概率和后果危害的等级。2.2.2.2.通过煤层防瓦斯措施:通过煤层防瓦斯措施:通过煤层防瓦斯措施:通过煤层防瓦斯措施:隧道 YDK84+435 至+502 段通过含煤地层,为低瓦斯、低含煤隧道,按含煤地层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同时加强通风,以免造成危害。3.3.3.3.浅埋段塌方、背斜核部及断层破碎带风险减缓措施:浅埋段塌方、背斜核部及断层破碎带风险减缓措施:浅埋段塌方、背斜核部及断层破碎带风险减缓措施:浅埋段塌方、背斜核部及断层破碎带风险减缓措施:采用加强衬砌,IV 级围岩加强段设置 1 榀/1 米拱墙格栅钢架及拱部 42超前小导管加强支护;V 级围岩加强段设置 1 榀/
36、0.8 米拱墙格栅钢架及拱部 42 超前小导管加强支护。出口段拱部设置一环 15 米长的 108 大管棚加强支护。4.4.4.4.顺层偏压段措施:顺层偏压段措施:顺层偏压段措施:顺层偏压段措施:采用加强衬砌,于出口右侧 YDK88+345 和 YDK88+353 处设置 2 根预加固桩,桩长分别为 14.5 米和 12.5 米。5.5.5.5.上跨重钢隧道段措施:上跨重钢隧道段措施:上跨重钢隧道段措施:上跨重钢隧道段措施:为了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采取重钢隧道先穿越交叉段并超前 50 米距离后,再进行该隧道的施工。隧道在 YDK85+725 至+765 段采取非爆破开挖,每次施工进尺不超过 1
37、米,衬砌采用钢筋砼底板结构,及时支护和衬砌,以减少对重钢专用线隧道的影响。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8 页 共 20 页八、残留风险评估八、残留风险评估八、残留风险评估八、残留风险评估通过及时采取了相应的风险对策措施,隧道施工风险会相应降低,但是不可能完全消除;故在结合初始风险评估结果和制定对策措施的基础上,对隧道残留风险进行评估,残留风险评估结果如表 9 所示:表 9:新界牌坡隧道残留风险评估结果隧道初始风险等级表编号日期2010.02隧道名称新界牌坡隧道审核阶段施工序号风险事件瓦斯地下水侵蚀塌方施工影响临近隧道结
38、构安全环境影响风险因素概率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等级概率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等级概率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等级概率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等级概率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等级1YDK84+435至YDK85+24523中度31中度2YDK85+245至YDK85+31523中度31中度22中度3YDK8+315至YDK85+50223中度31中度4YDK85+502至YDK85+72512低度5YDK85+725至YDK85+76532中度6YDK86+765至YDK87+04512低度7YDK87+045至YDK87+16522中度8YDK87+165至YDK88+22512低度9YDK88+225至YDK88+3452中
39、度改建铁路渝涪二线重庆至涪陵段站前 II 标新界牌坡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中铁电化局渝涪二线项目部第 19 页 共 20 页表表表表 10101010:铁路隧道风险评估暂行规定所提出的风险接受准则:铁路隧道风险评估暂行规定所提出的风险接受准则:铁路隧道风险评估暂行规定所提出的风险接受准则:铁路隧道风险评估暂行规定所提出的风险接受准则九、风险评估结论:九、风险评估结论:九、风险评估结论:九、风险评估结论:通过对新界牌坡隧道初始风险等级进行统计,该隧道不存在“极高”风险,7.93段落塌方初始风险等级判定为“高度”,66.57段落塌方初始风险等级判定为“中度”,27.2%段落瓦斯初始风险等级判定为
40、“高度”,1.02%段施工影响临近隧道结构安全初始风险等级判定为“高度”,环境影响初始等级判定为“低度”。采取相应的工程对策后,新界牌坡隧道残留风险为“中度”、“低度”风险。综合考虑各风险因素,新界牌坡隧道残留风险等级为“中度”。施工安全目标风险方面都是可以接受的,设计方案可行。通过本次风险评估,认识到新界牌坡隧道岩性和地质构造较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不理想。分别存在一定的坍塌、瓦斯、地下水侵蚀和影响临近隧道结构安全的风险,不同程度的对隧道安全、工期、投资、环境及第三方造成不利影响。但通过一系列对策措施,可将风险降至可接受区域的中度(III 级)或可忽略区域的低度(IV 级),对残留风险,施工过程中,应将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等纳入工序管理,科学组织施工,以使风险降低到最小。风险等级接受准则处理措施低度()可忽略此类风险较小,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和监测中度()可接受此类风险次之,一般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但需予以监测高度()不期望此类风险较大,必须采取风险处理措施以降低风险并加强监测,且满足降低风险的成本不高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极高()不可接受此类风险最大,必须高度重视并规避,否则要不惜代价将风险至少降低到不期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