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讲义五言律诗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讲义五言律诗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典诗词赋联写作五言律诗 下 我们上次讲到了律诗的粘对原则。按照这个原则,颔颈联可以无限铺展,句数超过四韵八句时,即是“排律”(又称长律)。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就是著名的五言排律作品: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我们看每句的第二个字之间的关系,呈现“对粘粘对”的循环,只要有足够的韵脚,理论上五言排律可以无限地续下去。这里必须要说明,五七言绝句和律诗,韵脚是不能重字的,也就是说,一个韵脚字不能重用两次(以上)。在正文写作中,除叠音词
2、外,也尽量不重复用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叠音词可以重字)如果是由多人联手创作五言排律,即是唐宋之后很流行的“联句”。联句相传始于汉武帝柏梁台诗,多人轮流出句、共同创作一首诗。联句不限于五律,但唐宋以后的联句五律居多。比如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就是多人共联五言排律。五言律诗的平仄,是两组五言绝句的组合,我们来看诗例: 犬吠水声中,仄仄仄平平 桃花带露浓。平平仄仄平“露”,一作“雨” 树深时见鹿,平平平仄仄 首字可平可仄 溪午不闻钟。仄仄仄平平 首字可平可仄 野竹分青霭,仄仄平平仄 “竹”是入声字 飞泉挂碧峰。平平仄仄平 无人知所去,平平平仄仄 愁倚两三松。仄仄仄平平首字可
3、平可仄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群峭碧摩天,仄仄仄平平首字可平可仄 逍遥不记年。平平仄仄平 拨云寻古道,平平平仄仄 倚石听流泉。仄仄仄平平 “石”是入声字 花暖青牛卧,仄仄平平仄首字可平可仄 松高白鹤眠。平平仄仄平 语来江色暮,平平平仄仄首字可平可仄 独自下寒烟。仄仄仄平平“独”是入声字 -李白寻雍尊师隐居我们学诗的次序,首重押韵,其次平仄,再次对仗。对形式初步掌握后,我们开始对内容进行探究。比如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为什么首句是“犬吠水声中”?为什么后接“桃花带露浓”?庾信对酒歌首句“春水望桃花”,李白将之扩展成两句,意象更丰富了-雨后桃花倒映春水,春风骀荡,小犬望水而吠。戴天山亦名大匡山,在
4、四川江油,李白写这首诗时,不到二十四岁。一个年轻人,满怀修仙幻想,游走山野,寻访高人,内心兴奋难表。“犬吠水声”“桃花带露”,清幽可喜。“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孤身走进幽深的树林,时有野鹿见人而惊(可见此处人迹罕至);正午时分蹚过溪水,山间的庙宇并未传来钟声(可见庙中并无几个和尚)。漫山野竹,在一片烟霭中只有绿茫茫一分,风吹雾散,方能辨识何者为竹,何为云烟,“野竹分青霭”即是“野竹与青霭难分”之意;转过山崖,一道“飞泉”赫然“挂”在奇伟巉岩的“碧峰”。前六句都是写寻访道士的旅途中所见所闻,步移景换,似是一个少年在漫游奇境。最后,“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道人外出,并没有人知道他的所在
5、,自己只能在暮色中倚树惆怅。寻雍尊师隐居与访戴天山道士可能作于同一时期,都是李白年轻时代求仙访道之作。“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远观群山,峭壁摩天,想象着山中住着遗世独立的高人,逍遥自在,不知活了几百岁了。“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怀着对高人的崇仰,不畏艰险,沿着古道望云而攀;累极了,倚着松树休息,听着山间泉声泠泠,让人忘记攀登的疲倦。“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好不容易到了山顶。啊,仙人所居果然与凡间不同,青牛-仙人的坐骑,慵懒地卧于花丛之中,而洁白优雅的仙鹤,在古松上高眠。仙人与我抵掌而谈,不觉日暮,仙人要闭关修炼,我只好带着满满的收获和一点点惆怅,在苍茫的夜色中独自归去。五言律诗的文
6、字容量,比五七言绝句要大一些。五七言绝句可以只写一个画面,或某个情绪片段,而五言律诗,往往包含一个故事。以上两首,即是李白年轻时代求仙访道的故事,一次“不遇”,一次方遇即别。我们在读五言律诗时,要努力还原诗中的故事,然后逐次展开画面和情绪。我们读古人诗熟透后,自己写起来就比较有把握。我们还可以将古人的五言律诗改写成白话诗,检验读诗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我们以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为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听”字平仄两读,这里读仄声(去声“径”部)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值”是入声在细读原诗的基础上,我们试用白话重写诗意如下: 秋天的风,暗暗
7、地,使青山,变换了冷翠的颜色;涧水的声音,听起来也更加清清泠泠。每逢这种节候,人特别容易感到孤独。因此,我时常倚着手杖,在简陋的茅斋外徘徊。群山寂寥,只有秋风,吹送暮蝉的哀鸣。黄昏的古渡口,只一轮红红的落日,迟迟不肯坠落,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而那古老的村落,也燃起了冉冉的炊烟,似乎,召唤着远方的友朋。在这寂寞的时刻,如果有你,我的朋友,到敝舍小聚。我定会拿出最美的醇酒款待,而你,也定会痛饮此酒。当你带着三分醉意,在我的柴门前狂歌,而我也许为你弹琴,也许,为你欢呼;也许,只是默默地、微笑地注视着你,心会神怡。啊,两个世外知音的相聚,是秋日里多么美丽的风景!我们读诗时,对诗题要有足够的重视,“辋川闲
8、居赠裴秀才迪”,这就是一个故事,王维隐居在辋川别业,他写了一首诗赠给他的朋友裴迪,而裴迪此时的身分还只是一名秀才,没有取得功名。裴迪是比王维小十余岁的一位朋友,当时也隐居在辋川。二人经常诗酒唱酬,引为知己。这一年秋天,隐居的王维又开始想念这位朋友,期待这位朋友能来相访。诗人的邀约是富有诗意的,诗先从秋天、秋水写起,写到自己的孤独,倚仗柴门,临风听蝉,似所期待;而那渡头落日,迟迟未下,似乎也和我一样有所期盼;墟里炊烟,家家户户都在团聚,友人没有来,只有我寂寥独守;若我们能再次相约,你定会醉舞狂歌,而我也能默默欣悦,享受一个美好的秋日。通过这样的细读,我们会发现,古典诗歌往往会有一个写作次序:A时
9、间上从先到后推移;B风景-情绪-人事逐次推移。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秋天到了。时令,风景。)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像我这种中年人会感到孤独。画面,情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我在等待朋友,就是你裴迪。画面,暗示情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如果你能来我们一定欢聚一场。想象相聚画面,托出情绪)诗歌,本质上是用直接诉诸感觉的“形象”来表现生活中的“理”“事”“情”。诗歌在表达“理”“事”“情”时,往往会借用优美画面,而不会直白地说出“我好孤独”、“我好开心”、“我喜欢谁谁谁”。这样的表达,古人认为这样不够含蓄,没有风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很显然,“倚杖”即是有所等待,等待谁
10、呢?诗题明示“赠裴秀才迪”,不是等裴迪是等谁?“临风听暮蝉”显然不是因为暮蝉叫得好听。而是,秋蝉哀鸣将死,人到中年的王维感觉格外孤独。孤独就会渴望朋友。当时,王维最好的朋友,即是-裴迪。我们扣紧诗题来展开意境,一切景语背后都是情语,整首诗呈现出“蕴藉”之美。“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渡头本是人来人往之地。渡头只留一轮落日,格外苍凉。人呢?天晚了,该回家的都回家了,而我所等待的那个人,并没有在那渡口出现;“墟里上孤烟”,炊烟袅袅,我们似乎闻到了米饭的香气,似乎看到了农人们围坐在大木桌吃晚饭的温馨场景。而王维呢?此时他没有家人。他的妻子早已去逝,他虔心事佛,不愿再娶。王维是渴望朋友来访的。但这个
11、朋友-裴迪,比王维小十多岁,当时还是“秀才”,在辋川山中,准备科举考试,所以并不能时时过来相聚,王维也不忍经常打扰他。期待朋友又不忍心打扰到朋友,这样的情绪本身就很有诗意?同一时期王维也写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我们不妨和诗一起对读: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王维很想在这个冬天与裴迪同游华子冈,但因裴迪在“温经”,准备科举考试,只能独往,看到萧瑟清疏的良辰美景
12、,身边没有游伴,心事无处诉说,不禁感慨万端。想起从前与好友同游,“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多么美好。当我们读诗时能体贴诗意,进到诗的现场,我们自己在写诗时,也会努力将现场情景传达出来。阅读促进写作,写作反过来会提高阅读水平。“读”与“写”要形成良性循环。我自己写了一首清明回乡偶成,虽然是一篇“流水帐”式的回乡日记,但是也努力传达出了当日的气氛: 春雨舞红黄,仄仄仄平平 连山十里香。平平仄仄平“十”是入声字 清明时节,雨湿花香童喧花戏闹,平平平仄仄车动鸟仓皇。仄仄仄平平 静谧的山村,人至则花闹鸟飞 寺古欣人少,仄仄平平仄 云高恨路长。平平仄仄平 携家人游赏山中
13、古寺,时间关系未能登顶山幽人何处觅,平平平仄仄烟水莽苍苍。仄仄仄平平 没能遇到传说中的幽人,只在湖边惆怅怀想 “幽人”指范蠡西施,相传家乡桃花山镇为范蠡西施终老之地,故云。 “黄”,“香”,“皇”,“长”,苍在下平七阳部。我们初学诗,不宜操之过急,陈义太高。在真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用朴素的语言传达出当下的情绪和氛围,让读者比较容易进入到诗的现场,押上韵,合了平仄,就是一首合格的诗。 另一首诗的背景是,我和两个朋友久别重逢,餐叙后在校园里散步。我们漫步至几株蜡梅树旁,月光下梅花开得正好,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叹赏之余,我们相约要以诗记下今日月下之景。结果诸事繁杂,从春历秋,诗也没有写成。到了第二
14、年冬天,诗还没有写成。我独自再往故地重访蜡梅,终于找到了灵感,写成以下诗句: 人忆久离后,仄仄仄平平 花怜再赏时。平平仄仄平 晨喧色柔谨,平平平仄仄“色”“柔”拗救 夜寂影参差。仄仄仄平平 照水盈盈立,仄仄平平仄 迎风细细吹。平平仄仄平 荣衰只如此,平平平仄仄“只”“如”拗救 风雨任妍媸。仄仄仄平平 “时”,“差”,“吹”,“媸”在上平四支部。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很慢,是因为找不到好的起句。当我们起句很难时,不妨随手翻阅前人诗句,以获得启发。我是在第二次游园赏梅回来后,信手翻阅杜诗,偶读后游(后游即重游)一首,受到了启发,诗云:“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杜甫想表达的是,第
15、二次去游玩那个寺庙(修觉寺,在四川新津县),曾经走过的那条路、那座桥,那座寺、那路边的花柳、那远处的山川,都像对待老朋友那样热情地欢迎我,让我倍感亲切。“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表达了“重游”的特殊感受吗。我不也是与朋友重聚,又重访梅花吗?“人忆久离后,花怜再赏时”就直接套用了杜诗句法,所表达的意思是,无论朋友、师生、情侣,当我们在一起时并不觉得有多么珍贵,而离别多年、久别重逢时就会倍感珍惜;而那静静绽放的蜡梅,初访时只知其形,重访时我才深深地理解梅的性情与品格,那种淡淡的、柔柔的、低调的、羞涩的,那么地独立不迁、风骨高华。我自己特别反感媚俗与功利。所以很容易与梅的“淡泊”与“高华”产生共鸣
16、。“晨喧色柔谨,夜寂影参差”,“照水盈盈立,迎风细细吹”,“荣衰只如此,风雨任妍媸”。当物象与性灵交感互通时,似乎物象也具备性灵、性灵也找到了它的象征物。这样的诗,所传达的内容,就比一般的记事、咏物要深刻一些。古人云:“诗道性情”。我们要想写出好诗,在规则、技巧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在性情格调上下功夫。课后作业:一、 请标示诗歌平仄、韵部,并试用白话重写一遍,要求:重现情境、贴切诗意。 (1)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 登岳阳楼二、请用五言律诗写一篇日记。要求:押韵、合平仄、颔颈联对仗。三、如有条件,可尝试与同学进行五言长律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