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市政规范大全》GB51222-2023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88.pdf

上传人:周** 文档编号:7400222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PDF 页数:96 大小:3.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建市政规范大全》GB51222-2023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88.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城建市政规范大全》GB51222-2023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88.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建市政规范大全》GB51222-2023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8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建市政规范大全》GB51222-2023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88.pdf(9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UDC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曰GB51222-2017P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Te c h n i c a 1c o d e f o r u r b a n o o d i n g p r e v e n j o n a n d c o n t r o l2017一0121 发布20170701 实施串 鏊 暹 莆 雷 罾 豪 攮 髦f 鲞罨 矗 蘑 蜇 磬联 合 发 布申|隼人民 共枷回国家|标搀城镇内涝防埝技术飙抛T碱l 剩韭f o F岫棚 刂:l 圮莎 【:l l i i i 雪i p Fe v e n t IOn 畲嗣面 鱼t r o GI s 屹眨2 a Ol 氵韭编鼬门。l 串缂如

2、鼠栾翻国崔i 旁和娥乡建渡都宫 拙 匕濮韶闹:!蜂蚺榈圄佳鑫翮蝓乡霪设鄣施衔囿规-斟 彻 1|甲 :年 7 用 目申国计t l l 出版祧观|l t T北 京弹啤火艮 萁榈国国冢标膪城骧肉裙防洽擞恭趔蒗GB毒妮瘿H凹韦 贤:哗晷计蜊丨龃版耥垫版檬绗硒璞:猁渐砸 如弭 醌 酏骚蚍伏业庶市菡灏区未撮拙北里甲r 1骨国篝大医0麋a 屉|胛鞅缵躅 s OOa g f 跚胥f 灼Om 四1啻 岔 埯9乍 廴 垒 跚 奔翩)躐婴踉龉蒯g s Ou m 剐1B-咖2龋:甲鞲御t 串鲫u a.i,:卩曷。【|;:i m|!;i!z Ql l|!i i:熔甩檠L蜘 Ii i Ii|绣-韦号?l 骆l 翻,0淝邑

3、烹 富:雪侨:鲫:00l 嬴版钮薪右 夙粳啾毵,锓粳蛏摄嘞谙、C础胁 憾帅敬 咖如新柬龊帚 咖匠 鄂爵非趔龀嘟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444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的公告现批准 城镇 内涝 防治技 术规 范 为 国家标准,编号为GB51222z O17,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 3.2.2、4.1,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 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 中国计 划 出版社 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2017年1月 21日曰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 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 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 201346号)

4、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 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 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本规范共分7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 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城镇内涝防治系统、源头减排设施、排水管渠设施、排涝除险设施、运行维护等。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 的解释,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程 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城镇 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编制组(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由阝 政编码:z O0092

5、)。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 编 单 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参 编 单 位:北京市市政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I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城市排水系统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张 辰 吕永鹏(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亠刖茧镪 孳 潋圭裹卓 噩磊灞:搌瘟翮昌蘸腕i 蒯手龙 铡鳓孙勰拳 艺李董良 季槲癫:擘蜘 杨:纽杨豪蚝-搬潞:!i|I饣|辣,张-勇 i;1|丨|l:嵩圄|;i 丨;|!I丨I;l;:i|骼i|i l:罗 凯周苤文

6、周 湄蛐 邀赆搴盥酶红 徐昊昊 谢睐囊 翻-濉潘留明翻新昃圭醛啼|查:儿概鸶 骺 囊寿生 糍向平 圭洪廑罗 访审 乳 冷麝 詹建圈 向伶俊 挛 阁贲海峰o 2 o次目12总 则术语和符号2.1 术语 2.z 符号 城 镇 内涝 防 治 系 统 3、1 一般规定 3,2 技术要求 3.3 雨水量 源 头 减 排 设 施 4.1 一般规定 砝.2 渗透设施 4.s 转输设施 4.4 调蓄设施 排水管渠设施 5.1 一般规定 5.2 管渠系统 5.3 管渠调蓄设施排涝除险设施 0.1 一般规定 6.2 城镇水体 6.3 调蓄设施 6.4 行泄通道 运行维护 7.1 一般规定 1)2)(2)(4)6(

7、6(7)(8)l 0)(10)(12)(16)(17)(19)(19)(19)(22)23)(23)(23)(24)25)(27(27l 7.2 日常维护(27)7.3 应急管理(28)附录A内涝防治设计报告门o)附录B内涝防治设计校核(32)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36)附:条文说明门门 2 1 2Co n t e n t sGe n e r a l p r o v i s i n s (I)To r m s a n d s y m b o l s ,(2)2,1 Te r m s 2)2.2 Sy m b o l s .(4)Ur b a n f l o。d i n g p r e

8、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l s y s t e n 1 (6)3.1 Gc n e r a l Fe q u i r e m e n t s (6)3.2 Te c h n i c a I r e q u i r e n n e n t s (7)3.3 s t o r m w a t e r q u a n t i t y 8)s o u r c e c o n t r o l f a c i t i e s (104.1 Ge n e F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Io)遮。2 In f i 1t r a t i n f a

9、 c i t i e s (12)4.3 Co n e y a n c e f a c i t i e s (16)4.4 De t e n t i o n a n d r e t e n t i o n f a c n i t i e s (17s t o r m s e We r s y s t e n n 195.1 G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c n t s (19)5.2 s t o r m s e w e r (19)5.3 s e w e r d e t e n t i o n a n d r c t e n t i o n f a c i h t

10、i e s (22)Ex c e s s s t o r r n w a t e r p r e v e h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f a c i l i t i o s (23)0.1 Ge n c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23)6.2 Wa t e r b d i e s ,23)6.3 De t e n t i o 众 a n d r e t e n t 0n f a c i t i e s (246.4 Er n e r g e n c y s t o r Wa t e r c n Ve y a n c c (25)

11、0p c r a t i o n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27)3氵,i C勘蛭=a l 燕项诫碗蚶 呛 蚁s.。|0f 0|0。灬 “。婀民2 盘 勘 曲 蚯 湮I9a n q g e 匦迢 碱|.冫0 0 b 0l f z T)艮爸 动 田靼 崆 塑y 唾垡 舆 驷 吵 ”i i I 0茹 i n Cz g 丿纳Pp 迦搌A垭蛐匦 夕e p Qd 锤翅逊狲纽咖璁p 剪c v 铡洫狙a m d c o t Lt r 碰。(郯9蛔蜊 洫B De 魄m 曲 碰 臌 颇i 盅g 啊r u=l a a n%龃i J1礓望p 踩骊e 珏侦o 豇a n d 御t FQl ”|

12、(黯密,匾 剔 濉锰碴 唾 耐喃眇d h 嘻蚯 毗泯 蛐 q p ,|湘“i 礻 C逯蠹妻L毖琚o f g u o 她创 刭 衷 卫d 卸乓 岱 。y、。岬 q 3愠a蛐o n:酗泅蜘 勰 癫o I呷踟 酞 必 少 迕 驷 宓。4。1总1.0.1 为有效防治城镇 内涝灾害,保障公 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镇内涝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维护。1.0.3 城镇总体规划应包含城镇 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内容,并应在城镇总体规划编制阶段为内涝 防治设施预 留地上、地下空间和通道。1.0.4 城镇 内涝防治设施的建设,应以城镇总体规划和城镇 内涝

13、防治专项规划为依据,并与海绵城市、城镇排水、城镇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和园林绿地等专项规划相协调。1.0.5 应按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确定内涝防治设施 的设计标准、雨水的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因地制宜进行内涝防治设施的建设。对近期难 以达到 内涝 防治设计重现期 的地 区,可结合地区的整体改造和城镇易涝点治理,分阶段达到该标准,并应考虑应急措施。1.0.6 城镇 内涝防治设施按用途可分为专用设施和兼用设施,内涝防治设施的类 型和形式应根据新建地 区和建成地 区的不 同条件,结合场地空间、用地、竖 向等选择和确定,并应与城镇景观、绿地、水体、运动场、广场、地铁、道路等设施和 自然调蓄

14、空间统筹考虑、相互协调。1.0.7 城镇 内涝 防治设施 的建设 和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 范外,尚应符合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贝 刂1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内涝 l o c a Hl o o d n g一定范围内的强降雨或连续性 降雨超过其雨水设施 消纳能力,导致地面产生积水的现象。2.1.2 城镇 内涝 u r b a n o o d i n g城镇范围内的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雨水设施消纳能力,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的现象。2.1.3 城 镇 内涝 防治 系统 u r b a n Ho o d i n g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c o

15、n t r o l s y s t e m用于防止和应对城镇 内涝的工程性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包括雨水渗透、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和利用的 自然和人工设施以及管理措施等。2.1.4 设计雨型 d e s i g n r a i n f a l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典型降雨事件中,降雨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2.1.5 净T厅鹰 墼 n e t r a i n f a l l d e p t h扣除蒸发、下渗、洼蓄和植物截 留等作用之后,完全转化成地面径流的雨量。2.1.6 净雨过程线 h y e t o g r a p h降雨事件中,净雨

16、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曲线。2.1.7 土壤渗透系数 p e r m e a 凵i t y e f】c i e n t o f 单位水力梯度下水在 土壤 中的稳定渗透速度。2.1.8 入渗率 i n 伍l t r a t i o n r a t c单位时间内渗人单位面积土壤的水量。2.1.9 初始入渗率 而t i a l i n t r a t i。n r a t e2入渗开始时,雨水在土壤 中的人渗率,与土壤类 型、湿润程度和植被覆盖情况有关。2.1.10 稳定人渗率 雨n i m u m i n l t m t i o n r a t e人渗后期,雨水在饱和土壤 中的人渗率。2.1.11 源头

17、减排 s o u r c e c o n t r o l雨水降落下垫面形成径流,在排人市政排水管渠系统之前,通过渗透、净化和滞蓄等措施,控制雨水径流产生、减排雨水径流污染、收集利用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2.1.12 不透水面积 i m p e r v i o u s a r e a由混凝土、沥青、石材等不透水材料覆盖的下垫面面积。2.1.13 透水路面 p e r m c a b l e p a v e m c n t采用透水材料或透水结构铺设的具有一定下渗能力的路面。2.1.1 生物滞 留设施 b i o r e t e n t i o n f a c i l i t y通过植物、土 壤 和微

18、生物 系统滞 蓄、渗 滤、净 化径 流雨 水 的设施。2.1.15 植草沟 g r a s s s w a l e用来收集、输 送、削减 和净 化 雨 水 径 流 的表 面覆 盖 植 被 的明渠。2.1.16 绿色屋顶 g r e e n r o o f在建筑物屋顶铺设种植土层并栽种植物,收集利用雨水、减少雨水径流的源头减排设施,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2.1.I7 边 沟 g u t t e r街道路面边缘处,由立缘石与平缘石或铺装路 面形 成的用 于收集和排除路面积水的侧沟。2.1.18 下凹式绿地 s u n k e n g r e e n b e h低于周边汇水地面或道路,且可用于渗透

19、、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绿地。用于源头减排时,主要功能为径流污染控制,兼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用于排涝除险时,主要功能为削减峰值流量。2.1.19 羽 吕 涝除险设方 包 l o c a l f l o o d i n g c n t r o l f a c i t i e s3用于控制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超出源头减排设施和排水管渠承载能力的雨水径流的设施。2.1。z O 下沉式广场 s u n k c n o p e n 盯e a高程低于周边汇水地 面标高的广场,当降雨超 出源头 减排设施和排水管渠的承载能力时,可临时调蓄周边地区的雨水径流,起到排涝除险作用。2.1.21 路面积水宽度 w i

20、 d t h o f n o w,s p r e a d路缘石到道路 中心线方向积水的宽度。2.2 符 号2.2.1 雨水设计流量D。截留和洼蓄量;E蒸发量;天稳定人渗率;i 初始人渗率;凡、土壤人渗率;J设计降雨强度;花地面截留系数;戍衰减常数;L地面集水距离;。粗糙系数;q 设计暴雨强度;R。净雨量;S地形坡度;r 降雨历时;r a 地面集水时间;犭x 下渗时间。2.2.2 源头减排设施设计Ah 横断面面积;4A、有效渗透面积;d,全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厚度;f l l l,半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地下集水管下方透水基层厚度;H设计降雨量;氵l 纵 向坡度;J水力坡降;K土壤渗透系数;i 透水路面平

21、均孔隙率;设计流量;透水路面周边地面汇水面积与透水路面面积之 比;R横断面的水力半径;r s 渗透时间;莎。放空时间;Tf 与设计降雨量对应的时间;Vs 渗透设施的有效储存容积;Vi 渗透设施进水量;W渗透量;安全系数。2.2.3 排水管渠设施设计E。雨水口正面截流分数;G道路表面流量;Qw 雨水口宽度范围内纵 向流量;Qs 雨水口宽度范围外纵向流量;Sx 道路横向坡度;SL边沟纵向坡度;Sw 边沟横 向坡度;T路面积水宽度;W雨水口宽度。3 城镇内涝防治系统3.1一般 规 定3.1.1 城镇 内涝防治系统应包括源头减排、排水管柒和排涝除险等工程性设施,以及应急管理等非I程性措施,并与防洪设施

22、相衔接。3.1.2 城镇 内涝防治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在流域 范围和城镇排水与污水 处 理 规 划 范 围 内统 筹规 划、合 理 布 局,并应 符 合下列规定:I 当城镇内涝防治设施跨行政 区划时 不应以行政区划作为界限;2 应为城镇雨水径流提供空问和出路,对于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超出源头减排设施和排水管渠承载能力的雨水,应预设城镇水体、调蓄设施和行泄通道并核实下游的受纳能力;3 应遵循就地解决本区域 内涝问题的原则,不宜把内涝问题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将上游的问题转移到下游;4 宜采用或模拟 自然排水方式,利用城镇水体、绿地、广场和道路等现有设施,提高内涝防治能力;5 应考虑上游的

23、过境流量。3.1.3 城镇 内涝防治系统除应满足规划确定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 外,尚应 考 虑 超 过 该 重现期 时 的应 急措 施,并应符 合 下 列规定:1 保护既有的河道和明渠等敞开式的雨水调蓄、行泄通道;2 保持雨 水 调 蓄、行泄通道 和 河道漫滩 的畅通,不得非 法占用。3.1.4 城镇 内涝防治设施应便于维护管理,且不应对公众健康和6安全产生影响,并应在安全设施、安全防护和危险部位、危险场所等设警示标志。31.5 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内涝防治设 计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在项 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编制内涝防治设计篇(章);2 项 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结论中,应提出初步设计阶

24、段编制内涝防治设计报告的要求,对城镇 内涝防治系统影响较 大的程应编制内涝防治设计报告,其他工程可编制 内涝防治设计报告,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3.1.6 源头减排设施、排水管渠设施和排涝除险设施应通过整体系统校核,满足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要求。内涝防治设 计校核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有关规定。31.7 新建、改建和扩建地 区,应根据 当地水 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雨水综合利用 的方式和规模。雨水利用设施 的设置、运行和管理,应与其他内涝防治设施相协调。3.2技术 要 求32.1 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应在工程范围内汇水 区的出 口处设置固定的雨水排放点。3.2.2 当地区整

25、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 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3.2.3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 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2.3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I 人 口密集、内涝易发且经济条件较好 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2 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3 当地面积水不满足表3.2.3的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行泄通道和内河整治等措施;7城镇类型重现期(年)地面积水设计标准超大城市l,居 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2,道路 中一条 车道 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 m特大城市50-l O0大城市30-5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6、20-304 对超过 内涝 防治设计 重现期 的降雨,应采取应 急措施。表3.2.3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注;l 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适用于采用年最大值法确定的暴雨强度公式。2 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l O00万以下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 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犭城市指城区常住人 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3 本规范规定的地面积水设计标准没有包括具体的积水时间.各城市应根据地区重要性等因素,囚地制宜确定设计地面积水时问。3.3雨水量3.3.1 当汇

27、水面积大于2k m 2时,应考虑区域降雨和地面渗透性能的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管 网汇流过程等因素,采用数学模 型法确定雨水设计流量,并校核 内涝 防治设计重现期下地面的积水深度等要素。3.3.2 她面集水时间应根据 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地 面种类 和暴雨强度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地面汇水距离不大于90m 时,可按下式计算:戍=G式中:莎钭地面集水时间(m i n);缅粗糙系数;L地面集水距离(m);q 设计暴雨强度L/(s h a);8S地形坡度。2 当地面汇水距离大于90m 时,可按下式计算:=瓦诺荃可 J乇)式 中:虑地面截 留系数,用混凝 土、沥青或砖石铺装 的地

28、面取6.19,未铺装地面取4.91。33.3 进行城镇 内涝防治设施设计时,降雨历时应根据设施的服务面积确定,可采用3h 24h。33.4 进行城镇内涝防治系统设计时,应采用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设计雨型。当缺乏设计雨型资料时,可采用附近地区的资料,也可选取 当地具有代表性 的一场暴雨 的降雨历程,采用 同倍 比放大法或同频率放大法确定设计雨型。当设计降雨历时小于3h 时,可根据暴雨强度公式人置合成雨型。3.3.5 净雨量和净雨过程线 的确定应扣 除集水 区蒸发、植被截留、洼蓄和土壤下渗等损失,并应按下式计算:R。=(Fy、l)r _D。_E (3.3.5)式 中:R。净雨量(m m);犭设计降雨

29、强度(m m/h);凡土壤人渗率(m m/h);彦降雨历时(h);D。截 留和洼蓄量(m m);E蒸发量(m m),降雨历时较短时可忽略。3.3.6 土壤下渗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按下式计算:y 1=五+(r O一丘)丽 (3.3.6)式 中:丘稳定人渗率(m m/h);r O初始人渗率(m m/h);尼。衰减常数(h l),可取2 7;r x 下渗时间(s)。94 源头减排设施4.1一般 规 定4.1.1 源头减排设施的建设应根据城镇 内涝防治专项规划,并应与其他内涝防治设施相互协 调,合理确定各项设计参数。4.1.2 城镇 内涝防治应按低影响开发理念,在雨水进人城镇排水管渠设施前,采取渗

30、透和滞蓄等措施。4.1.3 源头减排设施的设置宜保持或模拟 自然水文和生态过程。4.1.4 源头减排设施的类 型,应根据该地 区的地理位置、水 系特征和场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同一地 区或项 目,可采用单一形式或多种形式组合的源头减排设施。4.1.5 绿地和广场等场所兼作雨水源头减排设施时,其标高应低于周围汇水地区,并应设置地表或地下雨水通道。4.1.6 源头减排设施的设计程序,应包含下列 内容:1 调查分析相关规划要求、可用空间、土壤渗透性能、地下水位、地形坡度和排水现状等技术因素;2 确定源头减排 目标,并通过技术经济 比较,确定源头减排方案;3 进行源头减排设施设计;4 对设计结果进行校核。

31、4.1.7 源头减排设施 可用 于径流总量控 制、降雨初期 的污染防治、雨水利用和雨水径流峰值削减,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源头减排设施用于径流总量控制时,应按 当地相关规划确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 目标计算设施规模,并宜 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连续模拟校核;当降雨小于规划确定 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时,源头减排设施的设置应能保证不直接 向市政雨水管渠排放 10 未经控制的雨水;2 降雨初期的污染物削减要求,应根据汇水面积、降雨特征、地表状况和受纳水体环境容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3 雨水利 用 量 应 根据 降 雨特 征、用 水 需 求 和经 济 效 益 等确定;4 雨水径流峰值流量削减

32、应满足本规范第3.2.2条的要求。4.I.8 源头减排设施设计规模 的计算,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 准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的有关规定。4.1.9 严禁在地表污染严重的地区设置具有渗透功能的源头减排设施。41.l O 具有渗透功能的源头减排设施,设施边界距离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m,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不应小于1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措施 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41.渗透设施的有效储存容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Vs=Vi w pWp=KJAs r s式 中:y s _渗透设施 的有效储存容积(m 3);l/i 渗透设施进水量(m 3);Wp 渗透量(m 3)

33、;土壤渗透系数(m/s);J水力坡降;As 有效渗透面积(m 2);r s 渗透时间(s)。4I.12 当人工景观水体兼作源头减排设施时,其设计水位应根据景观和内涝防治要求综合比较后确定,调蓄水深应根据安全性、水量平衡、竖 向关系和景观设计要求等因素确定。41.13 当植草沟等雨水转输设施用于排除一定设计重现期下的雨水径流时,其设计流量应为该重现期下的径流峰值流量。11(4.l。l l-1)(茌。1.11-2)4.1.10 当调蓄设施 以雨水利用为主要 目的时,调蓄量应根据 当地气候条件、雨水利用的途径和场地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 比较后确定。当用于地下水补给时,应防止地下水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发

34、生。4.2渗透 设 施I 透 水 路 面4.2.1 透水路面宜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砖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 面可用于新建城镇轻荷载道路、园林绿地中的轻荷载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透水沥青路面可用于各等级道路;透水砖路面可用于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和步行街等。4.2.2 透水路面应根据土基透水性要求,采用全透水或半透水铺装结构。当土基渗透 系数大 于1106m/s 时,宜采用全透水铺装结构;当土基渗透系数小于或等于1106m/s 时,宜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并应在土基中设置地下集水管,排人下游雨水管渠或其他受纳体。4.2.3 透水路面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行道、广场、室外

35、停车场、步行街、自行车道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等宜采用渗透性铺装;2新建 地 区硬 化 地 面 中可 渗 透 地 面 面 积 比例 不 宜 小 于40%,易发生内涝灾害的地区不宜小于50%;3 有条件的地区应对既有硬化地面进行透水性改建。4.2.4 当透水路面接纳周边地面的径流时,周边地面的面积不宜大于透水路面面积的1.2倍。4.2.5 透水路面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透水路面结构层应由透水面层、基层、垫层组成,功能层包括封层、找平层和反滤隔离层等;2 寒冷与严寒地区透水路面应满足防冻厚度和材料抗冻性要求;123 严寒地区、湿陷性黄土地 区、盐渍土地 区、膨胀土地 区、滑坡灾害等地 区的道路

36、不得采用全透式路面;4 表层排水式和半透式路面应设置边缘排水系统,透水结构层下部应设置封层。42.6 透水路面的设计、施工、验收和养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q J/T188、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q J/T190和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相关规定。4.2.7 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时,地下集水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集水管应设置沉泥井等预处理设施;2 集水管管径宜为100m m 15o m m;3 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为0。01 o。o 2;4 渗透检查井出水管内底高程应高于进水管内顶高程,并低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管底高程;5 集水管设在机动车道下时,覆土厚

37、度应大于700m m;6 集水管可采用穿孔塑料管、聚乙烯丝绕管、无砂混凝 土管等,塑料管开孔率宜为1%3%,无砂混凝土管的孔 隙率 宜大于20%,孔间距不宜大于150m m;7 集水管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4.2.8 仝透水铺装透水路面的厚度应满足道路荷载的要求,并应按下式计算:碥=式 中:PP全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厚度(m m);H设计降雨量(m m);r 透水路面周边地面汇水面积与透水路面面积之 比;卜安全系数,可取0.5;Tf 与设计降雨量对应的时间(h);i 透水路面平均孔隙率,一般取0。l o.4。42.9 半透水铺装透水路面的基层厚度,应按下式计算:13气)=肾 “式 中:饯半

38、透 水铺 装透水路 面地下集水管下方 透水基层 厚度(m m);r。放空时 间,可取48h。4.2.10 透水路 面 的透 水基层底 部应 比当地季节性 最高地下水位高l m。当不能满足要求 时,透水路 面下方 应采取 防渗措施。4.2。当透水路面下方 不采 取 防渗 措施 时,透水 路 面应 和周 围建筑保持安全距离,并可按 表4.2.11的规定取值。表4.2.11 透水路面与周围建筑的安全距离4.2。I2 透水路 面应设 置观察井。观察井 的水平 间距不 应大于50m。当设有地下集水管时,观察井底部宜与集水管连通。绿 色 屋 顶4.2。I3 当屋面坡度不大于15时,可设置绿色屋顶。4.2.

39、1J 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强度、景观和内涝防治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绿色屋顶的类型。4.2.15 既有建筑设置绿色屋顶设施,应校核屋顶 的荷载和防水性能。4.2.16 不具各设 置 绿 色屋顶 条件 的建筑,可采 取延缓 和减 少雨水进人雨水斗、落雨 管 和地 下排 水管渠 的措 施。雨水斗 的数量和布置,应根据 单个雨水 斗 的过 水 能力和设计 屋顶 积水 深 度确定。14 透水路面 面积(m)与周l s l 建筑地面高程的关系安全距离(m)1000高于周围建筑地面高程低于周围建筑地面高程804.2.17 绿色屋顶 自上而下宜设置土壤层、过滤层、排水层、保护层、防水层和找平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0、:1 土壤层宜选择轻质、适宜植物生长的材料,其铺设厚度应根据种植植物的类型确定;当种植乔木时,其厚度应大于600m m;当种植其他植物时,其厚度不宜大于150m m;2 过滤层应采用透水且能防止泥土流失的材料;3 排水层宜采用卵石、碎石或具有储水能力的合成材料,孔隙率宜大于25%,厚度宜为100m m 150m m;4 保护层厚度应能防止被植物根系穿透;5 防水层宜选择对屋顶变形或开裂适应性强的柔性材料;6 找平层宜 由水泥砂浆铺成,厚度宜为20m m 30m m。4.2.18 绿色屋顶应设置屋面排水沟或排水管等设施。下凹式绿地4.2。I9 用于源头减排的下凹式绿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

41、选用适合下 凹式绿地运行条件,并满足景观设计要求的耐淹植物;2 绿地土壤的人渗率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 绿化种植土壤 CJ/T340的相关规定;3 绿地应低于周边地面和道路,其下凹深度应根据设计调蓄容量、绿地面积、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等因素确定,下凹深度宜为50m m 250m m;4 宜采用分散进水的方式,进水集 中的位置应采取消能缓冲措施;5 应设置具有沉泥功能的溢流设施;6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在绿地低洼处设 置 出流口,通过出流管将雨水缓慢排放至下游排水管渠或其他受纳体。应根据快进缓 出的原则确定出流管管径,绿地排空时间宜为24h 48h。生物滞 留设施4.2.20 生物滞留设施

42、的位置和形式,应根据设施功能、场地条件 15 和景观要求等因素确定。4.2.21 生物滞 留设施的调蓄面积和深度应根据汇水范围和径流控制要求综合确定。4.2.22 生物滞 留设施 自上 而下宜设置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层、透水土工布和砾石层,各层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的有关规定。4.2。z 3 生物滞 留设施应设置溢流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溢流口标高应根据 当地土壤 的下渗能力和植物 的耐淹程度等因素确定;2 超过表面雨水滞留层积水深度的雨水,应通过溢流装置排至下游排水管渠或其他受纳体;3 溢流装置应设置在远离进水口的位置。4.2。z 0 生物滞 留

43、设施宜设置雨水径流预处理设施。4.2。药 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水位观察井(管)。水位观察井(管)顶端的高度应高于生物滞留设施的溢流高度。4.3转输 设 施I植草沟4.3.1 植草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植草沟应采用重力流排水;2 应根据各汇水面的分布、性质和竖 向条件,均匀分配径流量,合理确定汇水面积;3 竖向设计应进行土方平衡计算;4 进口设计应考虑分散消能措施;5 植草沟的布置应和周围环境相协调。4.3.2 植草沟的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 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2 植草沟的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3 植草沟的纵 向坡度不宜大于4%;164 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

44、于0.8m/s,曼宁系数宜为0,2 0.3;5 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为100m m 0m m。4.3.3 植草沟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Q=Ah R667J早5 (4.3.3)。式 中:Q设计流量(m 3/s);Ah 横断面面积(m 2);R横断面的水力半径(m);f t 纵向坡度。4.3.4 当植草沟的纵 向坡度大于4%时,沿植草沟的横断面应设置节制堰。渗 透 管 渠4.3.5 当采用渗透管渠进行雨水转输和临时储存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渗透管渠宜采用穿孔塑料、无砂混凝土等透水材料;2 渗透管渠开孔率宜为1%3%,无砂混凝土管 的孔 隙率应大于z O%;3 渗透管渠应设置预处理设施;4 地面

45、雨水进人渗透管渠处、渗透管渠交汇处、转弯处和直线管段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置渗透检查井;5 渗透管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应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小于Om m。4.4调蓄 设 施4.4.1 新建、改建和扩建地区,应就地设置源头调蓄设施,并应优先利用 自然洼地、沟、塘、渠和景观水体等敞开式雨水调蓄设施,或通过竖向设计营造雨水滞蓄空间。4。4.2 源头调蓄设施的设计容积,应根据 当地的内涝防治设计标准、其他源头减排设施 的有效容积和位于下游 的排水管渠、街道、17内河、湖泊等受纳体的调蓄能力等因素,经技术经济 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 城镇雨水调 蓄工程技术规范 G

46、B5117犭的有关规定。4.4.3 敞开式调蓄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前端宜设置拦污净化设施;2 调蓄水体近岸2.0m 范围内的常水位水深大于0.7m 时,应设置防止人员跌落的安全防护设施,并应有警示标志;3 敞开式雨水调蓄设施 的超高应大于0.3m,并应设 置溢流设施。4.4.4 在人口和建筑物密集或地上空间紧张的地区,宜设置地下雨水调蓄设施。地下雨水调蓄设施 宜 由预处理设施、主体调蓄池和出水井等构筑物组成。每个构筑物单元应单独设 置人孔或检查口。4.4.5 地下雨水调蓄设施宜建在绿地、广场和停 车场下方,应满足与周围地面相同的荷载要求。调蓄设施周围和上方应 留有检修通道和空间。绿

47、地内的地下调蓄池应满足绿地建设 的总体要求,调蓄池覆土厚度应根据绿地种植要求确定。5 排水管渠设施5.I一般 规 定5.1.1 城镇 内涝防治系统 中排水管渠设施可 由管渠系统 和管渠调蓄设施组成。5.1.2 排水管渠设施除应满足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外,尚应和城镇 内涝防治系统中的其他设施相协调,满足内涝防治的要求。5,1.3 排水管渠按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进行校核时,应按压力流计算。5.1.4 易受河水 或潮 水 顶托 的排水管渠 出水口应设 置 防倒 灌设施。5.2管渠 系 统I雨水口5.2.1 雨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雨水口的高程、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现有道路宽度和规划道路状况确定

48、;2 道路交叉 口、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人 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均应设置雨水口,路段 的雨水不得流入交叉 口;3 雨水口间距宜为25m 50m,重要路段、地势低洼等 区域距离可适当缩小;4 当道路两侧建筑物或小区的标高低于路面时,应在路面雨水汇人处设置雨水拦截设施,并通过雨水连接管接人雨水管道。5.2.2 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设计流量应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1.5倍 3.0倍,并应按该地 区内涝 防治设计重现期19进行校核。5,2,3 路面积水宽度应根据道路表面的构造形式进行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道路具有单一横坡断面(图5.2。1),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

49、=(/Qs=0376S167S15T267,a o式中:T路面积水宽度(m);电道路表面流量(m 3/s);Sx 道路横向坡度;S.边沟纵向坡度;Qs 雨水口宽度范围外纵向流量(d/s)。图5.2。1 单一横坡断面 三角沟型)当道路具有复合过水断面(图5.2.3饣),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Qw+Qs1(5.2.3-1)(5.2.3-2)(5.2.3-3)(5.2.3-4)QwSw/S*(1+f 升圣i)EO=Q。1+lQs=0376S卜67跳5(TW)267 20式中:Qw 雨水口宽度范围内纵向流量(m 3/s);风雨水口正面截流分数(%);W雨水口宽度(m);Sw 边沟横向坡度。L图5.2

50、.2 复合过水断面5.2.4 雨水口的泄水 能力,应根据其 构造 型式、所 在位置 的道路纵 向 和 横 向坡 度 以及 设 计 道 路 积 水 深 度 等 因 素 综 合 考 虑确定。泵 站5.2.5 管渠系统中排水泵站的设计规模,应与城镇内涝防治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相协调,在满足 内涝 防治设计重现期要求 的前提下,经技术经济 比较后确定。5.2.6 泵站宜设在地势低洼、易汇集区域雨水 的地点,且宜靠近受纳水体。5.2.7 泵站出水口宜设置消能设施,出水口流速应小于0.5m/s。5.2.8 用地紧张的地区可采用节地型泵站。5.2。9 泵站配电、自控等设备的安全高度,应按该地区内涝防治设计重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国家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