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山地_省略_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_李和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山地_省略_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_李和平.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区域和山地城镇在我国国土面积与城镇数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领域,现行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法规、部门规章与山地特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完全匹配,缺乏针对山地特殊地形地貌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山地的适应性,对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设计与实施造成了较大的困惑和限制。相关研究中,1987 年 10 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简称华盛顿宪章)中关于“山地”内涵有所涉及,指出了历史地区保护应保护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1。日本学者西村幸夫等认为历史城市、城区的景观控制和保护应强调对眺望景观的
2、保护,并力求保护具有城市特色的眺望景观来保持各自的城市特征;而且强调对区域景观的控制管理。他认为历史地段保护在三维的城市中的保护是赋予风景以生命的点睛之笔,是一种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象征。他梳理并总结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诸如英、法、意、美、加拿大等国所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内容,包括自然区、城镇与乡村、天际线与视线走廊、区域等多种类型 2。综上所述,国外城市历史地段、历史城镇等保护内容、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以及保护要素的研究,均强调其周边密切关联的环境及其空间景观关系应纳入历史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没有直接针对“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特征、保护方法等明确界定,但所强调与之关联的自然环境应包括山
3、地自然环境,因此,这对于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地形地貌、山水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等保护要素纳入整体保护以及具体保护方法的探索仍然是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中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1 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1.1 价值构成价值多元性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构成除历史文化街区所必备的历史文化价值外,还有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这是其所处的特殊山地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同时,从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尚具有独立的社会、经济、环境意义。如重庆黄山陪都遗址包含了重庆陪都文化、山地景观价值、山地生态价值 3。1)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具有历史文化街区所赋予的一般历
4、史文化价值,而且还表征为基于山地文化所产生的文化背景、文化感知、文化体验等方面,反映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差异性。如重庆因其山地地形的安全优势成为抗战时期中国陪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并生成了遍布于重庆渝中半岛呈网状密集分布的抗战文化遗址,因而积淀并形成了富有抗战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价值。2)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与山水相依、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营建思想,其街巷空间构成以及所依存的山水环境具有独特的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山地适应性方法研究 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Adaptive Methods in Preservation Planning of H
5、istoric Districts in Hilly Areas A Case Study of the Huguang Guild Hall and Dongshuimen Historic District in Chongqing 李和平 Li Heping 1,2 肖洪未 Xiao Hongwei 1作者单位1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2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5)收稿日期2015/05/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479)摘 要首先从价值构成、生成环境、空间格局、街巷肌理4方面阐释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并从空间格局、空间肌
6、理、保护范围、建筑高度4方面提炼适应于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保护措施,然后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详细阐述将这些措施运用于保护规划实践的具体过程。关键词山地型;历 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山地适应性;方法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consisting of historic districts in four regards:constitutive values,historical environment,spatial arrangement and the texture of
7、alleys and roads,based on which it suggests measures appropriate for preservation planning adaptive to historic districts in hilly areas.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c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easures in the Huguang Guild Hall and Dongshuimen Historic District in Chongqing.KEY WORDShilly area;his
8、toric district;preservation planning;adaptive to hilly areas;method029ARCHITECTURAL JOURNAL山地景观价值。如从二维到三维的山地环境独有的景观意象,可以形成眺望景观、视廊景观、纪念物及其环境景观、农地山林、区域景观等,这些景观与历史文化街区浑然一体。同时,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也因地形变化而形成丰富多变的街巷景观,与诸多景观节点有机串联(如转折空间、交往空间等),形成宜人的步行景观体系,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3)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是历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价值。山地
9、生态环境一般相对敏感和脆弱,因其具备特殊复杂地形地貌、地质构成等自然要素,并经过人工一定改变形成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生态环境,如对地形的分台处理、室外台阶的交通连接、自然堡坎的加固、道路铺装对古树根系的避让等。另外,大部分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生态植被条件优越,不仅为居民创造相对安静的居住环境,而且还提供冬暖夏凉且通风采光俱佳的宜居气候条件。1.2 生成环境多元融合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生成环境,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的共生以及历史文化与山地社区文化的交融两方面。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所依存的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是骨肉相连、不可剥离的,历史环境是基于自然环境而产生并存在的,
10、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地段,只有对“主角与背景”进行整体阅读,才能完整传递街区所有历史记忆并展现完整的历史画面,离开了“背景”,街区将失去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三维地形地貌和灵活多变的街区空间形态,形成了特殊的山地社区文化。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滋生独特的文化营养,孕育出街区富有地域性的文化气质与内涵,对街区人居环境、生活方式和营建思想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经历时间的积淀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山地社区文化内涵,如重庆山地社区的邻里文化,是在“街巷院”特色空间基础上产生的最基本的社区生活居住模式。1.3 空间格局顺应山形的自由空间格局山地复杂的地理环境
11、包括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自然山体等,这些对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选址、空间生成和空间演变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地形地貌决定了历史文化街区顺应等高线分台而建,通过室外梯道联系不同台地上的步行系统。古人大部分沿江河码头建设街区,因此,历史文化街区临水建设需考虑防洪标高,同时需要避开通往江河的支流水系。自然山体在居民生活居住方面具有挡风、御寒、避暑等功能,因此街区在空间发展演变方面因要顺应自然山体而形成自由而高低错落的空间格局(图 1)。1.4 街巷肌理宜人的传统社区生活尺度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具有“街区”的空间属性,对于居民而言,也具有“社区”的社会特性,因此它是居民日常社会生活和居民邻里交往
12、的生活载体,使街区赋予了社区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的精神属性。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山地特色的街巷肌理空间,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和邻里交往的生活尺度。例如通过对重庆典型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肌理对比,其街巷与两侧建筑的宽高比通常位于 0.51 之间。2 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法探索历史保护规划应以“人”为核心,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具体方法要与城市设计、景观规划紧密结合,尤其注重空间情调、街区特色、视觉环境方面的保护、引导和控制,并且综合自然、文化和视觉的因素,协调生态的、环境的、文化的、景观的及其他方面的要求4。鉴于此,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因其价值构成、生成环境、空间格局、街巷肌理的独特
13、性,其保护实践应重点从空间格局、空间肌理、保护范围、建筑高度等4 个方面采取区别于平原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方法。1)空间格局的维系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的维系,需要保护与之密切关联的外部山水格局和街区地形地貌以及建筑与地形的高低错落的空间层次。保护街区因其特殊的地形特征和山水格局特征逐渐形成与平原型历史文化街区所不同的街巷空间形态和山地建筑的营建手法;若在保护规划中不考虑街区所在的山水格局和地形特征,将会导致其山水格局的丧失和山地建筑空间营建特殊性的缺失。2)空间肌理的提取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受山地地形因素限制,生成的街巷空间一般较为自由,通常以街为主干串联各枝干巷道和各生活院落
14、,形成典型的“街巷院”模式而呈树枝状结构。因此,在平面布局时,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应保护保留原有的空间和街巷尺度,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应提取既有的“街巷院”模式,改造建筑和新建建筑的实体空间与“街巷院”的虚空间所形成的虚实构成关系,空间尺度比例均应延续既有空间肌理,从而达到保护街区空间肌理和空间格局的目的(图 2)。3)保护范围的划定按照现有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评价体1 重庆金刚碑历文化史街区综合现状传统民居一般民居店宅工厂居委会垃圾站取水建筑公厕废弃建筑水体步行道车行道梯道桥古树电力线嘉陵江建筑学报 2016 03遗产保护Heritage Preservation030系,一般保护规划将街巷和其他人
15、工要素划定在核心区,山水环境一般划定在建设控制区或环境协调区。对于平原型历史文化街区,其保护范围的划定几乎不受地形限制,一般沿着历史文化街区边缘往外等距离偏移形成较规则的保护边界,这样的划定方法显然不适用于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容易导致一些具有文化价值关联的环境要素未被纳入保护范围或纳入的保护范围级别过低,割裂其主次和层级关系。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一般将与之关联的山水格局、自然环境等纳入到核心保护范围或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的划定需将与之关联的自然环境因素统一考虑,通常以天然堡坎、崖壁、河谷、山体等自然分界线作为保护范围划定的自然因素,而不能仅以城市道路或建筑物、权属界线等人工环境边界作
16、为保护范围划定的唯一因素。4)建筑高度的控制建筑高度控制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景观环境和街区整体上的视觉关联性,而建筑高度分区是为了保持街区的整体尺度。建筑高度控制通常应考虑现状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高度及空间轮廓要求并通过通视性分析,确定各保护对象对周围环境要求,使街区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6。平原型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高度控制,通常是以核心保护区为中心由内往外按片区进行梯级控制,一般局限于二维层面的考虑。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建筑因随地势呈现高低错落的空间特征,其建筑高度的控制需要结合现状三维地形条件和各种眺望景观的要求进行多维度控制,分别从景观廊道、天际线等要素进行控制。景观廊道即对“景点
17、、视点、视廊”通过纺锤形保护控制,通常采用3种纺锤形形式,分别为“远景、全景和视廊”。“远景”,指自一处或多处眺望点眺望历史纪念物、景观地,阻止景观障碍物建筑入侵的纺锤形,通过纺锤形可对周围及前景、背景实行高度控制;“全景”,指在能望见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纪念物部分或整体景观的特殊点设定眺望点,以保护眺望点与参照建筑群之间的前景为目的的纺锤形;“视廊”,指以保护从一处或多处眺望点所眺望到的、街道及两侧街景构成的“峡谷”般景观,或是进一步在看到街景的同时所看到的历史纪念物或是景观地“一部分”景观为目的的纺锤形,其特征基本以参照建筑的前景为控制对象。此外与前两种形式不同,该形式中的眺望点可沿街道移动
18、(图 3)。天际线即街区内现状建筑随自然地形高低起伏变化的轮廓线,天际线的保护控制,首先应保护街区原始地形地貌,避免大填大挖,其次保护天际线轮廓中起主导作用的建构筑物,控制周围建筑体量和建筑高度,以延续传统天际轮廓的特征(图 4)。3 案例研究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3.1 现状概况3.1.1 区位条件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是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广会馆、重庆古城墙-东水门城墙及其周边历史建筑、民居等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是 2002 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位于重庆母城渝中半岛下半城,东距长江朝天门港约 500m,北距重庆城市中心解放碑商圈约 1
19、km,区位优势明显(图 5)。3.1.2 历史沿革明末清初发生了以“湖广填四川”为代表的大规模移民活动,移民们到四川落脚生2 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上:重庆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下: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3 “远景-全景-视廊”建筑高度控制示意4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沿下洪学巷天际线远景参照线参照线参照线参照线全景视廊解放东路湖广会馆长江滨江路031ARCHITECTURAL JOURNAL9 街区“清代-民国-解放后”的空间意象对比根,各地移民为联络感情、沟通消息,举办聚会、宴会、庆祝日等均建设了同籍的移民会馆。在此背景下重庆也吸引了外地大量移民,并建立了移民社会组织和商帮,移
20、民以两广、两湖和山西、陕西、福建、江西、云贵等省的百姓为主7。各商帮自乾隆时期就陆续在城里设立会馆,形成了当时重庆城最为著名的“八省会馆”8。“八省会馆”中的湖广会馆、广东会馆、江南会馆构成了现今的湖广会馆建筑群,它见证了 19 世纪重庆成为当时最早的内陆开埠城市和区域商业中心,以及重庆在“陪都时期”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指挥中心时开展的系列军事活动与生产生活。另外,该街区现存一座古城门东水门,东水门作为重庆古城门“九开门”中位于正东的开门于明洪武初年建造(图6),历史上曾是过长江到重庆南岸区、去云贵的重要通道。足见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悠久,是重庆明清时期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积淀
21、了移民和开埠两时期浓厚的历史文化,更是明清至今巴渝民风民俗变迁和重庆城市发展演变的缩影(图 7、8)。3.1.3 空间发展演变街区总体上经历了“清代开埠-民国抗战-解放后至今”3 个主要历史阶段,其空间也呈现出不同的布局特征(图 9)。清代开埠时期商业发达,街区作为通过长江口岸经东水门运往古代重庆府城区的物资集散地,湖广会馆建筑群成为各省商人聚会之所。商业主要沿撬脚街、平衙子街分布,其余为居住功能。街区建筑以广东会馆、湖广会馆(禹王宫)、江南会馆为中心展开布局,交通组织则以芭蕉园、打锣巷、洪学码头巷、平衙子街、望龙巷为主要骨架,总体形成以湖广会馆建筑群为核心、商住功能混合、院落式空间为基本单元
22、的空间形态 9。民国抗战时期商业功能减弱,主要以居住为主,湖广会馆建筑群成为抗战大后方堆放军用物资的仓库。内部道路系统和古城墙走向基本沿袭了开埠时期的格局,但街区内建筑组合模式以及建筑与地形的契合形式更加体现了巴渝传统建筑空间形态。解放后至今时期道路系统以东水门上巷、太华楼巷、下洪学巷、石灰仓、打锣巷、芭蕉园巷及望龙门巷为主要骨架,以若干巷道为支路形成山地特征较明显的网状平面格局。由于古城墙外修筑了滨江路、东水门大桥等基础设施以及体量较大的行政办公建筑等,沿主要街巷道两侧布局了住宅院落。建筑布局保留了部分台地院落模式和巴渝建筑空间形态,但由于部分 19 层现代建筑的植入,使得原有台地院落空间模
23、式不是十分明显,但总体空间形态更为自由。3.1.4 历史遗迹分布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遗迹包括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遗址、历史街巷几类,具体包括1处国家文保单位(湖广会馆)、2 处市级文保单位、12 处未定级历史建筑,历史遗址共4处,历史街巷共8条。3.1.5 山地空间特色街区内街巷形态和建筑形式基本上维持着清末开埠时期、抗战时期的巴渝传统风貌特征,体现了重庆山地空间形态和以湖广会馆建筑群为核心展开布局的街区风貌。街区山地空间格局决定了建筑与地形处理方式的特殊性,其建筑接地模式分为筑台式、阶梯式、悬挑式、吊脚式 4 种类型 10(图 10)。3.2 针对山地空间特征的保护措施3.2
24、.1 空间格局维系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的维系,需要保护街区与长江及周边环境5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在主城及渝中半岛的位置7 修复后的湖广会馆与周边建筑群8 修复后的东水门及其城墙6 清代时期的湖广会馆建筑群及周边历史遗迹渝中区嘉陵江长江建筑学报 2016 03遗产保护Heritage Preservation03210 街区建筑接地模式11 街区沿江立面控制示意空间格局关系,禁止改变街区自然地形地貌,保持沿江面建筑顺应地形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格局。具体手法是对街区空间层次按前景、中景、后景 3 个层次进行控制(图 11),同时对街区内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大体量建筑进行降层,以
25、顺应整体地势走向,保持沿江面形成丰富的空间轮廓关系。3.2.2 空间肌理延续街区空间肌理体现了山地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延续空间肌理主要从保护街区内 7 条历史街巷、延续以台地院落式空间组合模式、保护宜人街巷尺度等方面着手,整体空间格局仍然以湖广会馆建筑群为核心,延续传统山地街区风貌,形成以“一纵四横”为主要街巷骨架的网状肌理(图 12)。3.2.3 保护范围划定街区保护范围划定在依据国家有关规范基础上,以整体性、延续性、特色性为原则,以重庆湖广会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2011)确定的保护范围为前提11,结合现状保留历史遗迹、传统民居分布情况、周边路网、用地权属以及地形地貌特征进行综合划定。保护
26、范围划定为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地带,其中“保护区”形成“一片两线”的空间结构,用地面积为 2.75hm2。“一片”以湖广会馆建筑群保护划定的核心保护范围为核心,将与之相邻的历史建筑和东水门及其城墙整体纳入,形成不规则轮廓范围的核心保护片区。“两线”分别为沿望龙门巷呈线状分布的明清城墙和民国时期建设的望龙门缆车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在湖广会馆保护的建设控制地带基础上结合周边路网(解放东路、东水门大桥往城区的匝道)进行划定,用地面积为 4.52hm2。街区保护范围划定原则有别于平原型历史文化街区,因其特殊历史沿革(明清、民国)和特殊空间(立体三维)特征,因而保护范围划定综合考虑
27、了其历史环境和山地空间环境,体现多维性和复杂性特征12(图 13)。3.2.4 建筑高度控制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高度不能进行任意更改,应从严控制。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建筑高度控制根据“从严性”原则,各级保护范围按照从严至轻的顺序依次为:“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文物古迹的建设控制区历史街区的建设控制区”,因此本街区范围内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必须满足文物古迹的建设控制要求。1)上层次规划控制的建筑高度评估重庆湖广会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2011)明确规定“建设控制地带建筑高度不得突破 10m”的刚性要求。很明显,这样一刀切的平原式控制方法是不适应山地型历史街区保护要求的。解放东路一侧的陪都时
28、期12 空间肌理对比分析(左:现状空间肌理,右:保护规划空间肌理)13 街区保护范围划定(左:湖广会馆建筑群保护范围划定,右: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划定)建筑街道巷道筑台悬挑阶梯式勒脚吊脚后景后景中景前景中景前景局部突出局部突出局部突出会馆建筑群保护范围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长江东水门大桥湖广会馆滨陕解滨江西放江路路东路路033ARCHITECTURAL JOURNAL章 G.华盛顿宪章,1987.2 西村幸夫,历史街区研究会.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 M.张松,蔡敦达,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52.3 黄光宇,李和平.山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9、观念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J.城市规划,1998(3):43-45.4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70-71.5 磁器口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设计 G.重庆: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2000.6 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论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65.7 何智亚.重庆老城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56-57.8 周勇.重庆通史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426-429.9 唐英瑜,扈万泰.(清末明初)重庆母城老地图M.重庆:重庆学苑出版社,2013.10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重庆湖广会
30、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Z.重庆,2014.11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湖广会馆文物保护规划(2011-2030)G.重庆,2011.1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图片来源图 1:重庆金刚碑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 成果(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2006)提供;图 2:根据重庆金刚碑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成果(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2006)与参考文献 5 改绘;图 3:参考文献 2;图 4、10-12、13(右)、16:参考文献 10;图 6:参考文献 9;图 9 左:张云轩.重庆府
31、治全图 O,光绪十二年;图 9 中:唐冶泽,冯庆豪.老城门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20-28;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或自拍。风貌较好的多层建筑大部分都在 20m 以上,因此若按此法控制必须通过“降层”处理才能满足该要求。另外,解放东路与滨江路之间平均高差约 40m,坡度约 24,望龙门沿线古城墙外侧和内侧两台地高差达 20m,若按建筑高度 10m 进行控制,将导致台地间空间层次的衔接太生硬,缺乏山地型历史街区建筑错落有致的空间韵律和各空间层次的有机过渡(图 14)。2)建设控制地带视线景观的控制采取纺锤形控制法中的“远景”控制法,从滨江路眺望街区,阻止景观障碍物建筑入侵的纺锤形,通过纺锤
32、形对周围及前景、中景、背景实行高度控制。通过视线景观控制即沿长江滨江路往街区垂直仰视,其视线能将街区范围所有建筑收入眼帘。通过分析,人站在沿滨江路仰视街区,能看清解放东路一侧现状风貌较好建筑 1/3 部分,即解放东路一侧陪都风貌建筑 1/3 的顶部。同时,为保证自望龙门巷古城墙一侧视线的通透性,需留出自古城墙内侧向长江及对岸平视和俯视的视域范围。即通过自滨江路对街区的仰视和街区内古城墙内侧向长江及对岸景观的平视和俯视综合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高度控制结果为:解放东路一侧建筑高度不得突破现状建筑高度,解放东路与古城墙北侧之间建筑高度分布为 12m、9m、6m,沿古城墙与滨江路之间建筑高度分布为 12
33、m、9m、6m(图 15)。因此,按照从严控制性原则,依据上层次规划,建设控制地带建筑高度控制原则上不突破上层次规划确定的10m限高,但为适宜于街区山地风貌特色,并与街区原有空间格局协调,建设控制地带内局部地段结合地形、视线景观分析后可以允许突破 10m(图 16)。4 结语由于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针对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技术规定,因此针对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以国家规范为前提,探索区别于平原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法。本文从空间格局、空间肌理、保护范围、建筑高度 4方面提炼适应于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一般方法,仅以重庆历史文化街区为个案进行总结和概括,由于
34、地方差异较大,其保护规划方法还需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另外,空间仅作为保护和传承街区历史文脉的载体,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还需要从社会生态的延续、功能业态的更新、历史文化的展示、街区活态化利用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协调,从而实现街区可持续发展。14 按 10m 高度控制的沿江纵向断面示意15 根据视线景观控制的纵向断面示意16 街区沿江立面景观意象参考文献1 ICOM.保护历史性城市和城市化地段的国际宪1415解放东路滨江路滨江路望龙门巷长江长江解放东路现状建筑古城墙6m6m6m9m9m9m9m12m12m古城墙225.0187.0建筑学报 2016 03遗产保护Heritage Preservation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