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新版)新目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 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新版)新目标版.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武汉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套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
2、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
3、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
4、。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2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原文韩少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5. 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B. 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
5、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C. 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D. 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6. 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B. “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C. “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D. “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7. 下列对“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
6、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畅销读物往往不具备作为经典所必需的良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B. 畅销读物虽然能够流行于世,但却过不了经典化的隐秘门槛。C. 畅销读物往往不符合人类长久以来秉持的较为广泛的价值共约。D. 畅销读物虽然能够被“建构”,但却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答案】5. B 6. D 7. D黄石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带点笑容罗兰一位台大工学院的教授曾经在闲谈中对我说,他每次上课(特别是给新生上课),一定面带笑容。他不但面笑容,而且尽量用说笑话的方式来讲话,使得满室笑声不绝。他说,这样做是为了消除一般学生对理工科目的畏惧心理。3“剥下科学严肃、冷硬、令人生畏的外衣,显出它内在的、
7、原有的、,真正的趣味和美感!”这是这位名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宗旨。他说,本来科学是非常美妙、非常有趣的一种东西,可惜当初真正“通”的人太少,以致因为他们的不通,而不能把科学的真正面月很轻易地传授与人,而使科学蒙受了冤屈,成了深奥难解、令人不敢接近的东西。笑容是消除隔膜的媒介。我一向畏惧数理科学,相信这就是因为它们最初和我见面时,没有“面带笑容”的缘故。由此想来,文学、艺术、音乐之使人乐于接近,也不外是因为它们多少都带了一点或隐或现的笑容吧!A 。笑容还是增进感情的媒介。笑容好比机器上的润滑油,可以减轻摩擦,使齿轮与齿轮之问的运转灵活,又犹如桌椅脚下的胶垫,可以缓和锐角,增加彼此之间的和睦与协调
8、。B 。当我和朋友在谈话之间,偶尔意见友生冲突时,我喜欢停止谈话,用笑容来听他的滔滔雄辩。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消灭争执而又不伤和气的办法。而且我更相信,即使在你争却或抗议的时候,如果你仍能使自己面上点笑容,这争辩抗议也会很容易地变成了提醒与解释。减少了对方的敌意和反感,增加了胜利的机会。笑容不但能表现在面貌上,而且能表现在 里。也许我是因为职业的关系,做播音员做久了,对声音特别敏感。有好几次,接听电话时,因为对方声音里缺少笑容,被我误认为他很忙,或一面打电话,一面为办公桌上的公事在发烦,使我不敢和他多谈下去。而当我草草结束谈话,请他快去忙公事的时候,他才惊奇地问我:“为什么这样匆促?你不是有事要商
9、量吗?”我这才知道,他并不忙,也没有为公事发烦,他只是以为我看不见他的表情,因此省掉了笑容而已。还有一次,一位很熟的朋友,因为她在电话里的声音没有笑容,而使我以为她在生气。等我向她问罪的时候,她才连忙解泽,并没有生气,也并没有不欢迎我的电话。后来,她才恍然想起,说:“哦!对了我没有带上一点笑容。”笑容虽是脸上的事,但表情确乎会影响声音。当你带点笑容讲话时,你的声音里必定有点喜气。当你皱起眉头讲话时,你的声音里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不耐烦。当你拿起电话听筒,脸上毫无表情地问上一句:“喂!你是哪位!”对方听来,准觉得你是陌生和疏4远的。而假如对方通上名来之后,你还不能用笑容表示一点欢迎与惊喜之情的话,
10、你的朋友就难免以为他的电话对你是一种无礼的打扰,而急于想要把电话挂断了!生活虽然有它严肃的一面,但如果作懂得使这严肃的人生带上一点笑容,那么,那严肃的一面也就会交成音乐与诗章了。那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选自罗兰小语,有删改)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台大教授上课面带笑容,只是为了消除他与学生之间的隔膜。B. 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笑容”比作“润滑油”“胶垫”,论证形象生动。C. “带点笑容”和“皱起眉头”表现在声音上是不同的。D. 严肃的人生因带上笑容而变成音乐和诗章,那一定是件很开心的事情。16. 下面这段话出自原文,你认为是放在上文的 A 处还是 B
11、处呢?请简要说明理由。以前小学生的算术教科书上,把 2 画作一只游水的鸭子,把 6 画成一个汤匙,把 7 画成一把伞柄这正与国语的开始用诗歌体,慢慢才归纳到文法,音乐开始用唱游,慢慢才演绎出乐理相似。选_处:_17.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笑容”的含义。(1)也不外是因为它们多少都带了一点或隐或现的笑容吧!(2)我喜欢停止谈话,用笑容来听他的滔滔雄辩。18.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1)文章认为,笑容在生活中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2)结合上下文,在第段空白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词语,使文章论述完整。【答案】15. A 16. (1). A (2). 理由:备选文段,列举学科知识因带上
12、笑容而使初学者乐于接近的例子,这是论证“笑容是消除隔的媒介”的论据(或答“这是用来消除学习客的畏惧心理的”) 17. (1)“这些学科内在的、原有的、真正的题味和美感”成“这些学科美妙、有趣的一面”(2)“笑脸(含笑的面容)”或“面对冲突时的从容心态” 18. (1)笑容是消除隔膜的媒介;笑容是增进感情的煤介(2)声音【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论题及其观点,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然后逐5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A 项表述错误,台大教授上课面带笑容,是为了消除一般学生对理工科目的畏惧心。16.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述内容的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给处的被选语段,列举的是学科知识因带上笑容而使初学者乐于接近的事例,这一事例能够具体论证“笑容是消除隔的媒介”的观点,所以放在 A 处最恰当。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句(1)中“笑容”指的是“文学、艺术、音乐等学科美妙、有趣的一面;句(2)中的“笑容”指的是“笑脸”。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第段的内容来分析,“笑容”在生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消
14、除隔膜的媒介”“是增进感情的煤介”。结合第段应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结合下一段内容理解,空白处应该填写“声音”。十堰市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拓展人生的宽度 郑伟钦 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 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 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 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 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5、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 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 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 学习。习总书记也说:“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 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 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 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 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 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
1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 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 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 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 多一点。 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6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 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 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
17、,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 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 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 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 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 质的过程。 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 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读领导干 部从政道德启示录,要求我们立身用权、廉洁奉公、求真务实,那么我们就要
18、带着这样 的价值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读习近 平总书记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激励我们落实改革举措,切实为人民服务。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6.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中“书香”一词表明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B. 第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两段是分总关系。C. 第段中“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深度挖掘”,它们并不矛盾。D. 问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古今资料的使用,既有趣味性,又有现实性
19、。17. 文章第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18. 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15. 阅读可以拓展人生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16. B 17. 示例:道理论证。引用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突出论证这一段的分论点贵在坚持,忌躁贵恒。让人易理解,易接受。 18. 作者由“书香”引出读书是件好事,然后设问引出读书的好处让人知不足的观点,并分层进行论述;再自然过渡到怎样读书,用三个分论点逐层论证后,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解
20、析】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7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本题根据标题和结尾段可知,文章的论点是: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点睛: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
21、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16.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各段落间的关系。文章第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两段是总分关系。不是“分总”关系。17.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
22、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从文章中选择一种论证方法,结合论点和分论点分析其作用即可。答案是多元的。18. 试题分析:考查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解答时要结合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在梳理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其次”“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思路的词语,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注意对事实论据要作简明概括;表述中要分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此类试题的解题的格式一般是:首先,写了内容,引出中心论点(论题);接着,运用了论证方法(事实或道理)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襄阳市(四)议论文阅读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每到世
23、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 年 10 月22 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 3 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8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 3 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
24、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
25、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 2000 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
26、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景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9摘自人民日报2018 年 04 月 23 日 04 版(有删改)22. 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3. 有人认为将第段和第
27、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4. 第段面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25. 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B. 选文笫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C. 第段中武亦妹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D. 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26.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
28、论点?请说明理由。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 1.2 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答案】22.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 23. 影响。第段和第段分别对应第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一般认知规律。 24. 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25. B 26. 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提振了
29、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可以丰盈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解析】22. 试题分析: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可提取尾段的“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一句作为答案。23. 试题分析:考查安排材料的顺序。第段对应的是第段中的“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这个分论点。而第段应的是“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一分论点。它们属于一一10对应的关系。读懂文章内容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24. 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表现力。递进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后一个分句,去掉这组关联词,使文章强调的内容无法突出。也就是说,用此关联
30、词是表达中心的需要。25. 试题分析:B 项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此句的意思是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所以不是对比论证,应该是举例论证。26. 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所给材料中士兵通过阅读提振了士气,可以论证了本文“阅读可以丰盈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所以这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咸宁市 荆州市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面相与
31、品相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賽,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
32、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语。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11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
33、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抢”字。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
34、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作者:于文岗,选自广州日报)19. 揣摩第段划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20. 研读第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21. 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責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22. 第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_。23. 有人从文中发现了商机,准备开一家“深度美容院”,请你为这家美容院写一句广告词。【答案】19.
35、该不算“狗拿耗子”。这句话引用俗语,看似自贬或戏谑,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0. 对比论证。文段通过现实中比比皆是的“重相貌”和“轻品相”进行对比,论证了社会中“重面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1. 应该放到第段合适。这一段是从反面举例,所以此事例合适。 22. 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只有品相好,才是永远的,不朽的。 23. 示例:深度美容,美到你心灵深处!12【解析】19. 试题分析:品析语句的表达效果。这句话是引用了俗语“狗拿耗子”,自嘲的说法。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在此处还有一个作用,
36、即引发读者的思考。20.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重相貌”和“轻品相”这两个短语,明显是运用了对比论证。作用这种想象已经非常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答作用时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21. 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所给材料是从反面举例,正好可以证明第段的“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观点。22. 试题分析:考查对
37、论据所证明的观点的把握。可分析此段的观点句,即“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只有注重品相,才能真正立足社会,被人认可。而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23. 试题分析:广告词要巧用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用比喻、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使广告词生动形象,增强宣传效果。注重押韵,读来上口,易记易诵。简洁明了。既给人以视觉的整齐美,又便于记忆,加深印象。巧用成语、熟语,化为己用。巧用多音多义字,利用汉语词汇音义的相关性进行比附、暗示。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联系本文的中心,即人生一定要注重品相,注重心灵。黄冈市朴素美朴素也是一种美。“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
38、的美。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13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
39、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当我们知道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煞的。以朴素为麦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
40、,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12. 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13. 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12. 以朴素为美,讲究仪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着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的表现。 13. 第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第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随州市(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书评,完成下列小题。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刘永红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
41、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 24 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14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
42、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
43、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
44、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
45、,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15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选自 2017 年 9 月 7 日“新华网”,有删改。)1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8. 第段在文章
46、结构上有何作用?19. 作者在第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20.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B. 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C. 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D. 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答案】17.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18. 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
47、 19. 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20. D【解析】17.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18. 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列举了事例(或引用了名言),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来看,这段文字引出了论题,从“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
48、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可以看出来;议论文的结构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此段属于引论部分。1619. 此题考查的是举例论证的作用。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段列举了鲁迅、周国平、胡适、冯友兰等人的事例,生动而具体,更加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 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从“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可以看出来。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鄂州市(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2124 题(共 11 分)培养自己的“静能量”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得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 岁的崔亚蕾说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