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水调歌头教案范文集合10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391387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水调歌头教案范文集合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23年水调歌头教案范文集合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水调歌头教案范文集合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水调歌头教案范文集合10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水调歌头教案范文集合10篇 水调歌头教案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调歌头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明圆缺当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指导学生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词的名句和哲理

2、句; 3,背诵本词,尝试默写有关月光与友情的古诗。 教学课型: 新授课。教学形式:讲授、提问、练习、诵读等 教学重点: 把握理解本词所表达的哲理和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各位同学,我们大家有谁听说过享誉文坛有名的“三苏”名?-对,他们就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他们并成为我国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今天我们学的水调歌头就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写中秋的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他的作品集叫什么?-东坡乐府,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

3、,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二、 新课简析讲评: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宫殿不胜shng禁受不住绮q户:雕花的门窗婵chn娟:指月亮 2边讲边评新课 A,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提

4、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B,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于是想到乘风飞往月宫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分析提问词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C,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

5、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1,什么语气-反诘埋怨;2,怀念谁?-弟弟子由。接着有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最后两句是名句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D,本词的特点:以月为中心贯穿,色彩绚丽,想象奔放,阐发哲理含蓄自然。 三,朗读背诵课文,思考提问: 1,本词哪一句最能体现对弟弟

6、的思念? 2,哪一句最富有哲理? 3,哪一句是名句? 4,你还知道哪一些描写月亮或者友情的古代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诗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四,作业 1,基础题; 2,写出描写月亮或友情的三句诗,默写本词; 本文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词牌名 苏轼北宋文学家 上片: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下片: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水调歌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7、。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

8、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

9、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

10、: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

11、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

12、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 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

13、,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

14、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5、;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

16、?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

17、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四、表情朗诵 1、体会语气、语调,背

18、诵。 2、分组比赛。 五、拓展训练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圆月 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 篇4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

19、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 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

20、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

21、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

22、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

23、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24、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

25、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

26、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27、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水调歌头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

28、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

29、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30、: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

31、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指名说; 小组间相互补充; 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

32、留人间 水调歌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板块设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

33、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34、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

36、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词读到现在,你肯

37、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四、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水调歌头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懂、背诵这首词。 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

38、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

39、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

40、、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 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水调歌头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工具: 课前把课文内容制成幻灯片、影片等多媒体。 五、教学设想: 1、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

4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4、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六、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 (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

42、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报告。 (二)、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媒体呈现课题: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1、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