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民间故事_关于民间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河南民间故事_关于民间故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河南民间故事_关于民间故事 河南民间故事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民间故事”。 河南民间故事 1.牲口生日 “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顿炒大米饭”这这话是指导林县民间给牲口做生的习俗而言。传说,元末,贫苦人家的儿子朱元璋,终日给财主放牛,每天连猪狗食都吃不饱。有一年七月十四晚上,财主在家里吃喝赏月,朱元璋却在山上饿的肚子咕咕直叫,便和伙伴将一头牛杀掉用柴烧着吃了,他把牛尾巴插进山缝,谎说牛钻山缝了。次日财主来山上一薅牛尾巴,真的“哞哞”地叫了几声。从此以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成了牲口的“生日”。这天东姚、任村等乡还相继兴起来“点花山”和“对鞭”活
2、动。2.郭巨埋儿 这故事出在林县姚村乡三孝村。那里有一郭巨墓,人们在谈论家常时,常以郭巨埋儿的典故来教育后代。传说汉时郭巨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其母舍不得吃,总是偏待孙子,郭巨见母惜子而消瘦,心里很难过,便同妻子商定,把孩子埋掉,以保老母之命。于是将孩子哄到野外,欲活活埋了,但在掘坑中得到一釜黄金,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用于赐汝。”(民国重修林县志)郭巨得金解除了衣食之难,儿子出免了一死。从此,郭巨“孝子名扬”。元时将郭巨埋儿孝母编为“二十四孝”之一,在全国宣传。林县民间为他立碑、修庙、竖牌坊,建了坟墓。3.虎头鞋 林县民间爱给孩子做双虎头鞋,以避邪防灾。相传很早以前,在太行
3、山脚下有个姓李的,靠打柴过日子,三十多了还没讨上老婆,山里人叫他李大。李大是个好心人,有一天上山打柴,遇一老奶奶赐了她一张姑娘绣虎头鞋的画。回家后,将画儿贴到床头,晚上李大准备睡觉时,那画儿上的姑娘竟从画上下来,要同李大作夫妻,李大一见画上的姑娘变活了,长得美人儿样的。喜欢的不得了,从此以后,姑娘每天夜里从画儿上下来,天亮就又到画儿上去了。后来,画上的姑娘生了个胖小子,叫小虎。一晃7年过去了。一天,小虎穿着虎头鞋,随父亲一块上山砍柴,路遇恶霸拦路,小虎虎头鞋上的老虎突然跑了下来,一口咬死了恶霸,而后又回到了鞋上。4.大梁挂红 林县民间盖房子要在大梁上挂红,并用红纸写上“上梁大吉”等字样。传说很
4、早以前,有一秀才武良新赴京应试未中,归途中在一棵大树下遇难,被一女子搭救,结为夫妻。这一女子便是这一棵树的化身。数年之后,皇帝要修一座宫殿,选准了那棵大树,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武良新就将此事告知其妻,其妻真诚相待,告知其夫:“要想把树砍,需在三月三,时辰不能差,鸡叫头一遍”。武良新盼官心切,将天机告知皇上,皇上立即派员把树伐倒运至京城,并封了武良新的官职,从此他抛弃了前妻,在朝中另娶官宦之女,寻欢作乐。可是在上梁那天,千人移不动,万人立不开,寻欢作乐。可是在上梁那天,千人移不动,万人立不开。夜间仙女给皇上应了个梦:“要想大梁上房,武良新人皮披上梁。”皇上醒后,下令将武良新的皮剥下披在了大梁上,果
5、然大梁腾空而起,稳稳当当地放在了墙上。从此以后,人们先用兽皮披梁,几经演变,又以红绸子披梁,写红帖子上梁。 5.泰山石敢当 林县民间十字路口的墙上,多见石或砖上刻有“泰山石敢当”,以避邪气对家庭的“冲撞”。相传泰山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专捉妖降怪,哪里有妖风,他就到那里去降。但是捉不胜捉,降不胜降。他想天下这么大的地方,我怎么管得了呢?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墙上,那妖就跑了。所以人们盖房子垒墙的时候,习惯于刻个“泰山石敢当”的字样垒在墙上。6.大年初一挂“破”灯 过春节时,家家喜欢在门口挂一灯笼,以示欢庆。但林县的灯笼却别
6、有一格,非挂“破”灯不可。此灯用竹篾编出一个鸟笼般的笼子,裱上粉纸,外贴剪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红纸,下边剪破壑沿,其故事就引在下边的“壑沿”上。相传,姜子牙封神时,其老婆上殿要位,姜子牙不予,经众神讲情,才免强给了她个“穷神”。但想起自己老婆平时奸、懒、滑、馋,心眼狠毒,她要到哪家,那家就非穷得家破人亡不可。便大声喊到:“穷神,你听着,你以后要见破即走”。所以人们每逢大年初一,总要在大门口挂一个“破灯笼”显示出破,让穷神走开。7.忏逆媳妇 传说民间有一农妇生了一个独生子叫李原,因生活所迫,李原经常外出,家中留下老母和其妻王小姐,每当李原外出回来后,其母都要向儿子哭诉媳妇不让吃饱的事情。二月二这天,
7、李原责问其妻王小姐,王小姐却硬说婆母昧了良心说瞎话。为了取得丈夫的信任,她就端扁食喂狗充母食,中午将煮好的扁食,由李原在灶边看着,王小姐亲手送至。李原问其母是否吃饱了扁食,母说没有吃。李原很生气,王小姐却骂婆母昧良心,闹得李原黑白难分。此事龙王在云中看得很清。一个响雷,将狗和王小姐劈死,扁食从狗肚里溢出来,李原才恍然大悟。8.送穷灰 林县民间每年正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送穷灰,为的是在新的一年里,撵走穷困,迎来幸福。民间传说“年”原是个大怪物,有一天仙家洪钧骑着它上天。走时,“年”把它的儿子“蛩”(qiong,古书里指蟋蟀)留在了人间。蛩这种动物,虽说不象它爹“张口吸人谋害生命”那样历害,但它到
8、了谁家,谁家就穷。所发人的把蛩叫做穷。穷有三怕:一怕看见红颜色,二怕听见爆竹声,三怕闻到香柏味。因此,人们过年家家门上贴对联,鲜红耀眼;院里放鞭炮,声声不断,屋内点香柏,烟雾缭绕。逼得穷躲到了煤渣圪道,不敢出来。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都不掏煤渣,害怕惊动了穷,惹出了是非,直到初五才将它送出去。9.夫妻分居 林县南北风俗不一,县北可发夫妻在娘家同居,而县南却绝对禁止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相传明朝年间,县南有一户人家的闺女,长得非常俊俏,和某庄一姓张 的儿子成亲。由于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夫妻互不认识,拜过天地后的第二天就叫回娘家,有一浪子晚上趁机冒充其夫住一屋。待女子回婆家详细观察其夫后,觉得
9、办了亏心事,对不起其夫,便含恨悬梁自尽,娘家也有苦难言。此后县南就禁止夫妻在娘家同居。后来又说同居对娘家不吉。10.压纸与揭纸 林县人办丧事,有压纸与揭纸的礼仪活动。压纸去时哭,回来不哭;揭纸去时不哭,回来哭。这是为什么呢?传说,唐朝初期,药王孙思邈以四海为家,为穷人治病。他会使人起死回生,为了不让百姓往返找他,便对病人说:“你们不要到处找我,只需将病人的姓名、地址写在纸上,压在十字路口,我路过见到,就到家去医治”。众人都照药王的话办,果然很多病人得到了医治。人们一般压纸去时悲痛欲绝,回来时还阳在望;揭纸去时充满希望,回来幻想破灭,故有上述习俗。11.随耧秀耧 人们播种时多用耧耩地,歇息时,常
10、望着太行山顶的白婉寺讲述耧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那里住着一个漂亮的女子,名叫婉儿,很少丧母,随父亲打柴过日子。山下的一个恶霸多次上山逼婚,为逃避灾难,父女俩搬到了绝壁山顶。婉儿心灵手巧,她用荆条编啥像啥,编鸟鸟会飞,编狗狗会叫,感动了上帝,让何仙姑赐给了婉儿一张耧图。婉儿照图编成后,放在山顶上,耧便自动地在山顶上穿石破土,随即满山谷穗金黄,父女俩再也不愁吃穿了。后来人们仿这耧做成了木耧,一直沿用至今。12.黑心柿树 林县是柿子的故乡,柿树遍及整个山庄窝铺。可柿木用处不多,因它是黑心。这里有个故事。汉时,刘秀被王莽撵的心惊胆颤,躲进黄华山的桑树林中,仰面挺在树下,张大嘴喘息。一阵风过,树上纷纷落
11、下椹子,有几粒正好落在他的嘴里,片刻之后,饥渴全消,精神复原。转眼间刘秀称帝34年,于建武中元二年晏驾。玉皇大帝念其治世有功,封为“草木仙吏”,专管世间树木花草之事。一日清闲无事,忽然想起王莽追杀至太行黄华山时树果救驾之恩,但忘了是何树之果。为报此恩,便赐“是树活千年”这句话被柿子树钻了空子,立即叩拜道:“谢草木仙吏之恩”。桑树一步来迟,一怒之下,气破了肚皮,至今桑树总是崩裂。刘秀晓得后大骂柿树:“黑心!”。众树出皆指责柿树是黑心货。从此以后,柿树便全部都是黑心了。 13.出官与出匠 林县民间传说:“林县本来应该出很多官,却变成了泥水匠。”相传,林县城东南的龙头山是一条活龙,白天静静地躺着,夜
12、晚缓缓蠕动,为的是能够喝到城南大池里的黄华圣水。龙一旦喝到圣水,就能脚蹬金银山,触角冲上天,长双铁翅膀,飞向红日边。到那时,林县五谷丰登,六业兴旺,还要出一斗芝麻官儿呢。可惜的是,在龙头快要蠕动到面大池时,有人在龙的头部建起了一座7层砖塔,将龙压得动弹不开,无法喝到黄华圣水。使本来应该是出一斗芝麻官的林县,变成了出一斗芝麻的泥水匠。14.三聘台 相传,商朝时,有个宰相(那时叫阿衡)名叫伊尹,他出生在嵩县伊河岸边莘乐沟的一棵空桑树里,有个姓尹的采桑女听见树壁内有哭声就把他抱回家中,取名伊尹。 伊尹长大后聪明伶俐,开荒种田、栽桑养蚕,什么都会干,他还学着尧舜的办法治理乡郡,百姓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13、。 当时,还是夏桀当王,他十分残暴,百姓们叫苦连天,但谁也没有办法。成汤是夏桀手下的一个部落官,他时常劝谏夏桀,但夏桀根本不听。后来成汤听说伊尹治理天下很有办法,就想把他弄到身边。 成汤知道那些有本事的人都有一股子傲气,派人去请他肯定不会来,便亲自去请。 第一次,伊尹正在用牛耕地,听说成汤来请他,便撇下牛跑了。成汤到地里一看,叹了一口气说:“唉,人不在而牛在!”此后,这个地方就取名叫“牛在”,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的“牛寨”。 隔了些时候,成汤带着礼物又来请伊尹。伊尹听说后,就沿着伊河往东跑,眼看成汤快要撵上了,伊尹急中生智,躲进伊河的一个弯曲的山沟里。后来,这里也成了一个村子,取名叫“曲里”。
14、第三次成汤又来请伊尹,这次他早早就坐在一个高台上,在高台上看见伊尹走过来,成汤就向伊尹诉说着自己治理国家的决心。伊尹听了很受感动,便跟着成汤走了。 后来,伊尹助成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并做了商朝的阿衡。 因为成汤三次请伊尹,第三次终得成功,人们便在那个高台上盖了座房子,以后形成了村庄,取名“三聘台”。 15.洛阳纸贵的故事 在印刷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诗歌和文章都是靠读者手抄流传的。在中国历史上,一位叫左思的文学家,因为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以至于贵族富豪们争相传抄,因而引起市场上纸张价格陡涨,一时传为佳话。 故事的主人公叫左思,他生于250年,是中国晋代文学家。左思相貌丑陋,从小天赋并不是
15、很高,他学习过书法和鼓琴,都没有学成个样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才发愤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 左思20岁那一年,妹妹左芬被选入王宫,他的全家因此迁往国都洛阳。这使得左思有更多机会接触上流社会的文人学者,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写出了传世名篇三都赋。 三都赋大约写成于左思30岁的时候。作品问世后,当时的文学家皇甫谧作序,张载作注,先是在文学圈内传播,后来贵族富豪们附庸风雅,也纷纷加入了传抄的行列,结果洛阳街头的纸店供货吃紧,纸张的价格也随着不断上涨。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 那么三都赋到底是怎么样一篇文章呢?赋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和运用典故,行文力求辞藻华美。“三都”
16、指晋之前的三个诸侯国蜀、吴、魏的国都。三都赋包含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每篇赋中都借假想人物之口,描绘和评论当地的形势、物产和制度。但整个作品的成就还不单单在形式上,更在于内容上。左思为了创作这篇作品,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证典籍,并实地调查,力求所引用和描述的事物真实。等材料准备好之后,左思在自己家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到处布满了纸和笔,以便于自己有了灵感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记下来。就这样殚精竭虑,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 三都赋比较广泛地反映了中国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涉及到当时朝野上下都关心的内容,像统一全国等问题,因此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好评。 实际上,作为一名文学家,左思并不是仅凭一
17、篇作品就流芳后世的。除了三都赋,他还写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其中著名的是他的咏史组诗。在这些诗歌中,左思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成为后世许多诗人效仿的榜样。16.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于连年战事,
18、白公墓碑毁茔平。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17.将军拜墓 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
19、军心混乱。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待冯大将军话音刚落,老翁已悄然消失。冯玉祥将军迅速回马,重返洛阳,专程修复了白公
20、之墓。修墓时,他惊奇地发现,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惊叹:“真乃绝地也!”从此,大将军冯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阳民间传为佳话!18.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种植着清一色的白牡丹,盛开时节,如玉似云,十分耀眼。据说,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传,唐元和年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风:“红牡丹为富贵,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种花者干脆将白牡丹连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时,白公因母病逝,辞官丁忧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兼济天下”之志不能实现,十分苦恼。见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联想自己的处景,随吟诗道:“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
21、被人还唤作朝官。”白公怜悯白牡丹,他将被抛弃的白牡丹收集起来,“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从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阳履道里,所养植的白牡丹已是琼玉满园。这年冬季,白府院内的白牡丹忽然开放,与白雪竞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请来亲朋友好友以及“九老会”的成员前来赏花,轰动洛阳。赏花毕,公设酒宴招待众人,送别客人回府,忽见一群美貌少女着白衣,戴玉花,从牡丹丛中走来,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声高唱:“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下漫夸兰”白公酒醒后,欣喜不尽,意识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临终,他嘱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种值白牡丹。19.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后裔中流传最广泛的当属“一白二
22、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阳地区一部分白姓为“石敬塘”之后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为正宗白居易后裔。 传说,白居易与“石敬塘”同朝奉君时。有一次,“石敬塘”与皇上娘娘下棋,一阵风吹过,棋子撒落满地,“石敬塘”捡棋子时,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脚,娘娘大哭,告于皇帝,皇上大怒,传旨:“将调戏娘娘罪人石敬塘家灭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后,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见白居易上来奏本,赋诗一首:“大胆石敬塘,敢摸娘娘脚。居易来保奏,究竟为什么?”面对皇上的质问,白公也赋诗对答:“不是石胆大,并非想作恶。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尽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脱家灭九族之厄运。部分石姓将
23、祖茔的“石”字上面一横涂去,真于“口”字中,变“石”为“白”,逃脱了朝廷的追杀。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为白姓了。 该传说实为荒唐之传说,因石敬塘为后晋人,比白公所处的唐代晚百余年,不可能同朝奉君。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白公当朝面君,直言敢谏。编选此故事的人用意在于此也!20.白鹿救驾 相传唐李渊平定西方以后,派儿子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当时盘踞洛阳的是郑王王世充。王世充手下有员战将名叫单雄信,有勇有谋,武艺高强。秦王率部多次与之交战,不能取胜。 一天夜晚,月明星稀,秋高气爽。秦王在山上散心,信马由缰,不觉来到王世充的营地附近。秦王看看四下无人,便偷偷地观看敌方的部署。 忽然一声断喝:“贼人
24、大胆,休走看刀!”原来单雄信巡营来了。秦王一看不好,回马便走,单雄信扬鞭催马,紧迫不舍。由于秦王的座骑是一匹白龙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鞭下去如风似电,秦王把单雄信撇得老远。单雄信看看无奈,便张弓搭箭,想射死秦王。正巧秦王走人片低凹地,看不清。于是单雄信一跃而起,站立于马背之上,目视秦王正好在他的射程之内。只见他开弓似满月,箭去如流星,眼看着秦王就要丧命,说也凑巧,从秦王身边的树丛中窜出一头白鹿,与秦王并马而行。秦王听见风声,知道大事不好,急忙伏于马背,也许是这风声惊动了白鹿,只见它往上一跃,正好以身体挡住了射向李世民的箭,当场倒地而亡。李世民趁机逃回。 在战事结束以后,为了报答白鹿救命之恩
25、,秦王李世民在白鹿死亡的地方盖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白鹿庙”,并把附近的村庄赐名“白鹿庄。” 据说,这个“白鹿庄”就是现在孟津县送庄乡的白鹿庄村。 21.鲤鱼跳龙门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线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
26、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 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客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
27、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22.蔡襄造洛阳桥的传说 传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拔剑剖腹,将肠肚抛落在洛阳江中。后来,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不时兴风作浪,危害过往船只。 一日,一只渡船过江,龟蛇作怪,大风狂吼,浊浪翻滚,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过去。这时,天上传来了喊声:“蔡学士在船上,不得无礼!”龟蛇两怪听了,吓得钻入江底。只一会儿,江面又风平浪静。船上的客人很惊奇,相问谁是“蔡大人”,全船没有一个姓蔡的,只有一个怀孕妇女,丈夫姓蔡。那孕妇心里清楚,就对天暗暗许愿:“我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便利过往客人。”
28、 那孕妇果然生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蔡襄从小聪明伶俐,二十岁那年中了进土,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很受皇帝的器重。他在京城时,挂念着建造洛阳桥之事。但当时朝廷有规定:不准文武官员回原籍做官。 有一天,蔡襄要陪皇帝游玩御花园,事前,他暗中叫一个太监,预先在路边的芭蕉叶上,用毛笔蘸蜂蜜写了八个大字,蚂蚁嗅着香甜味,都围来叮蜜,排成了字阵。皇帝经过这里便顺口念了芭蕉叶上的字:“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赶紧跪下谢恩。皇带笑着说:“朕只是念叶子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一直跪着不起来,说:“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于臣?”接着,又将母亲许愿造桥的事情对皇帝讲了一遍。皇帝也很感动,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了
29、。后来,蔡襄就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 23.河南杂烩菜的由来 河南人遇到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来客,总爱做一大锅杂烩菜来招待客人。杂烩菜就是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锅。吃时,一人一碗,或配蒸馍,或配白米饭,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这种就餐形式在河南一带由来已久。其实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杂烩菜,而是叫做“炸桧菜”。关于它,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南宋时期,金兵屡屡南犯,赵宋王朝摇摇欲坠。当时朝廷内部分作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身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张抗金,被奸相秦桧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丢了
30、官职。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后,对朝廷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常常约上三五个好友饮酒作诗,打发时光。 这一年,时逢朱敦儒六十寿辰,便邀集了一些亲朋旧友前来小聚。不料这时突然从京城临安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因接连打败金兀术,惹恼了被金国收买的奸相秦桧,秦桧遂与其妻王氏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亭。一时间,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朱敦儒哪里还有心情饮酒欢聚,但客人既已前来赴宴,又怎能让他们空着肚子回去。于是朱便吩咐家厨:“今日不饮酒,也无需摆那些盘碟,只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来即是。” 想来这些亲朋旧友都是些养尊处优的人,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喝顺了美酒佳酿,如今这一碗碗粗
31、制的熬菜哪里咽得下去!朱敦儒见大家迟迟不动筷子,便夹起碗中一个丸子说:“如今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元帅一生精忠报国,竟然惨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头颅下油锅”,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来,义愤填膺地说:“大人,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的肠子。来,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我们的岳元帅报仇!” 于是,满座客人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了,有人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 很快,这件事传入了民间。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纷纷做起“炸桧菜”吃。后来,因为这
32、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们就将它叫做“杂烩菜”。24.洛河北岸“窈娘堤” 洛阳八大景之一的天津晓月,讲的是唐宋时期天津桥(今洛阳桥东边)一带景色的娇好。凌晨时分,残月尚存,晓雾蒙蒙中,桥上车水马龙,桥下亦波光粼粼,一切全似仙境。这在今日,景色亦属赏心悦目,令人心醉,何况在那自然环境尚未受到污染的百千年前呢? 这美丽的地方,却曾发生过一个令人悲伤的抗暴殉情故事。 相传武则天执政时期,补阙(官名)乔知之的婢女窈娘,能歌善舞,色艺冠时。乔十分宠爱她,且因此不再婚娶。 不幸,武则天那个霸道的侄儿太常卿武承嗣闻知,强行夺走了窈娘。乔知之痛恨成疾,在细绢上写一首绿珠怨,用重金买通武
33、的守门人,送给窈娘。诗写道: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娉。昔日可怜偏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娇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这首诗借石崇爱姬绿珠殉情坠楼的故事,抒发了对权贵武承嗣娇横的恨、对心上人窈娘的思。窈娘读罢诗,悲伤痛哭,饭食不下,益加思念乔知之,终于一怒之下,将诗绢藏于裙带中,偷跑出武府。她刚刚跑出正南的应天门(今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之间)不远,琥家的爪牙就追来了。窈娘不愿重落虎口,就跳进附近一口井中而亡。爪牙们打捞出窈娘,武承嗣发现了她裙带里藏的诗绢,恨得咬牙切齿,就罗织个罪名,将乔知之杀
34、害了。 许是洛神也同情窈娘的遭遇,呜呜痛哭,河水暴涨,冲毁了坚固的天津桥,一直漫到窈娘投井处,淤填了这口深井。 后来,天津桥北岸重修了河堤,百姓们同情那对不畏权势、生死相爱的主婢,就叫这段河堤为窈娘堤。 25.河南商丘的来历 商丘城西南三里,有一座十来丈高的土台,人们都叫它“阏伯台”,台上有一座庙,人们叫它“火神庙”。说起阏伯台和火神庙来,倒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
35、,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咋能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
36、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
37、火种的土丘上,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来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时间长了,“商丘”便成了这儿的地名,直到现在。26.信阳毛尖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一个叫春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
38、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摘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
39、。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 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27.原阳烩面的传说 原阳烩面是响当当的名吃,听说过的吃过的人很多。可原阳烩面的故事,听过的人就不多了。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个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难于一回民农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称麋鹿)屠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
40、是策马谢别。 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以厚加赏赐。还真是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麒麟面。 后来,因为四不像极其稀少,觅猎困难,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但是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 清代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难,仍牢记烩面补身祛寒,多次差总管李莲英诏贡山羊做烩面食用,及时解除了寒疾病险。直到清末满汉全席宗师御厨
41、庞恩福因不甘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逃出皇宫隐居黄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阳烩面才传艺民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阳烩面日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青睐。原阳烩面也以其汤肥肉瘦、浓香爽口、营养丰富、独特的风味而享誉全国。28.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
42、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和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
43、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29.客家文化与中原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
44、神。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中原
45、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分离。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30.商丘清凉台的传说 清凉台在商丘古城西北三十五里的地方,传说建于战国时期。古时候,是中原有名的风景区。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来过这里游览,宋朝的开国皇
46、帝赵胤曾在这里避过署。直到清朝,还仍以它的风景秀丽吸引着四方的文人墨客。它是归德七台之一。说起它的来历,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商丘城在战国时期宋城,是当时宋国的国都。战国末期,由于宋王偃荒淫无道,所以宋国在当时又被称为“桀宋” 传说,当时宋国乡下有一个青年,名叫韩凭,父母早亡,家中只有他和妻子何氏。韩凭自幼读书,很有学问,就想到都城去做官,好为百姓做事。妻子何氏把他送出去好几里,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不管做得成官做不成官,都要早早给家里捎信来。韩凭说:“你放心,宋王要给我官做,我马上派人来接你;要不给我官做,我就仍然回来种田。” 谁知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既不见人
47、,也不见信。何氏整天睡不安,坐不宁,连饭也吃不下。难道会出什么意外吗?她焦急得一会儿也不想待在家里,收拾收拾行李,便匆匆忙忙到都城找丈夫去了。 原来韩凭到都城去见宋王,宋王偃见他满腹经纶,就把他留在自己身边,辅助自己料理国务。韩凭是个很能干的人,什么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宋王偃便把所有的国务都推给他,自己只顾整天让美女陪着钦酒作乐。韩凭一天到晚忙得头不是头,脚不是脚,不要说顾不上回家接妻子,就连给妻子写封信,都抽不出时间。 这天,宋王偃出外游玩一阵,正要回宫休息,忽见路边有一个乡村女子在问路。这女子虽然衣服褴褛,却长得花容月貌,光彩照人。宋王偃神飘荡起来,立刻命人停下车辇,把这一女子唤到跟前,一问
48、,原来是韩凭的妻子,找韩凭来了。宋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人把女子拉上车,跟他回宫。来到宫中,宋王对她说:“我是一国之主,爱你容貌,想封你为妃,你意下如何?”何氏说:“大王这话不该说!我虽是乡民,也懂得点道理。我和韩凭是结发夫妻,恩爱无比,怎能贪图富贵,停夫再嫁呢?”几句话说得宋王无信可对。他心想:这女子还是舍不得韩凭,我不如绝了他这个念头,看她还有啥话说。他命人去找韩凭,叫韩凭休了何氏,可韩凭宁死不干。而且韩凭听说妻子徒步走了几百里路程来找他,又想自己出来求官时与妻子说的话,非常惭愧,非要立即和何氏见面不可。宋王偃见不能达到目的,便 一怒贬了韩凭的官职,罚他做奴隶,叫他身戴枷锁,到宋城西北二十五里的地方去修清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