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评析(汇总7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384290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评析(汇总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评析(汇总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评析(汇总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评析(汇总7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评析(汇总7篇)第1篇:题西林壁教学评析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学评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一、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 于老师把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教学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课题与作者、首联和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课题与作者”部分,读课题,解课题,加进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在“首联和颔联”部分,出示幻灯片,要求看图说话,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是怎么样的;在“颈联和尾联”部分,揭示主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教

2、学重难点、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含义,再经由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得出正确读法。难点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关键就是两个部分:读诗句和悟诗情。 三、课堂结构设计 本堂课的结构大致是三个部分:初探性自学、深究形自学、练习。 1.初探性自学:读诗句。这一环节的要求是,读出正确的字音、正确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另外,教师以作者为一个点,引出以前学过的作者的其他古诗,联系了旧知。不仅如此,还以ppt形式简要给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它有利于对下个环节“解诗意”对课文的更透彻的理解。但是,写作背景这段话太

3、空泛,缺乏教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只不过是百科里复制粘贴的内容。对于学生真正了解背景基本不起作用。 2.深究形自学:解诗意。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是,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从六个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这个过程中出示图片,实质上是看图说话。但是,也正是因为给出了图片,学生只会说实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说的内容大都千篇一律,很难再展开自己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个人认为,小学生“解诗意”不单是要说出字面意思,还要在说的时候运用诗化的语言,这里主要是要靠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准备,深入挖掘,小学生的课可以不教得那么深入,但是课一定要备的深,因为教师要有更高的眼界。 3.练习:悟

4、诗情。这一环节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或感觉呢?我们看不清楚的仅仅是庐山吗?这一环节进行的比较仓促,因为时间问题,这个环节只由老师一人自问自答了一番就结束了。而且,这首诗的主旨也不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对于主旨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部分老师的焦点都在后半句,其实要是没有渴求“庐山真面目”的求知态度,又何来“身在此山中”的原因揭秘。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还可以依据教学条件。这堂课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选择了朗读法、背诵法、问答法、讲解法、练

5、习法、反馈教学法等,根据教学条件选择了幻灯片放映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基本功 1.备课基本功:能正确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抓住了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这个重点;教学目的明确,要求恰当,要求朗读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前面也讲到,文本解读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2.组织教学基本功:熟悉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易到难;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学结构合理,但是教学层次不够清晰,比如当问出“认识苏轼吗,我们以前学过苏轼的哪些诗?”这样一个问题后,又是先背诵苏轼的诗再介绍苏轼,类似这样的错误比较多;及时辅导,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反馈,并能给予一适当的指导。 3.板书基本功:板书布局合理,条理清楚,详

6、略得当;字迹工整规范 4.语言基本功:讲普通话;能正确使用名词和术语;但是,语言太累赘,不精要。这或许可以归结到花在备课上的时间太少。平时经常听老师们说起,乱七八糟的琐事太多了,根本没有时间备课,拿着一本书就进教室了。 六、教学建议 首先,“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三步骤教学结构是合理的,但是,之前、之间、之后的一些环节,或者说话语太冗赘了。比如,花了四分之一的时间才进入课题,可以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之后教师直接呈现方法,再解释一遍各自的含义。又比如,看图说话环节花的时间太多,教师先是让学生看一幅图说一句话,大家都说过之后,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看。这两个步骤是重复的浪费时间。可以缩减为只出

7、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并给画命名。类似的。累赘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其次,文本解读不够全面和深刻,就像前面所说的,关于本文主旨的把握,仅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八个字就能概括的.吗?完全不是。这个可以延伸到作者的价值选择,苏轼为什么要“识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去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以此做一次作者的专题研究。当然这个研究适合小学生那种程度就好。作者为什么选择去探究真理呢?如果是我们,我们又会怎么选择呢?其实,作者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俯瞰、仰视,就已经透露出作者的选择,他在看一座山时,又横看、侧看,又远看,近看,又俯瞰、仰视,就是因

8、为他追求真理。所以我们还知道了,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看出他的选择,他的为人。 最后,说一说课文的教学资源。本堂课并没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只是具备了古诗的一些基本元素:朗读,字义,情感等基本知识。建议可以考虑提炼方法。比如古诗前两句是写景,教师就此启发学生:状物写景的特点大家可以从写景的角度方面去思考。什么叫写景角度呢?这里的远近高低就是角度。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有视觉、听觉结合,有远近结合,还有上下结合、冷色调和暖色调结合等角度。另一方面,再启发学生,一般而言,写景的诗歌,景和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从之前对写景的分析之中看作者寄托的感情。并在此过程中贯穿“知人论世”

9、,使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2篇:题西林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 知识与

10、能力 1、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出来。 2、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在古代有许多

11、诗人都曾以山水为题作下了很多诗。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并请你来说一说,你看到的图片会想起哪一首诗呢? 图1:(配乐)望庐山瀑布 图2:(配乐)望天门山 2、同学们的朗诵呀与诗中描写的景色一样美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风景的古诗。 这首诗是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经过庐山时所写下的。 诗的名字叫作题西林壁(ppt出示课题和作者)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设想:可能有同学不懂“题”的意思,可让同学们先组词,比如“题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正确的译义。)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了解诗人 1、我们再来了解一

12、下本诗的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2、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游记诗之一,同时所写的游庐山诗还有7首,题西林壁是他所写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他游遍庐山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诗。 四、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赶快来读一读,听清老师的要求,自由读故事、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开始!(师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作上标记。(PPT出示节奏) 3、全班朗读,教师纠音。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

13、音、评价。 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五、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想诗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有岭又有峰) 5、延伸: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

14、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展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六、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认识;清楚。缘:因为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15、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七、深入体会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师归纳: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八、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教学设想: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 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

16、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等)教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即: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 横看-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 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 旁观者清 2、谈感受: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九、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分

17、组竞赛背诵。师生互背: 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自评、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练习默写 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各”不要写成“个”,“缘”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学生练习默写。 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十、总结、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过多个

18、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一、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第3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原文: 题西林壁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

19、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未完,继续阅读> 第4篇:评析:题西林壁 评析:题西林壁 【评析】 一、“实” 实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本课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有效的。 1、关于字典的运用。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本课中,老师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两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缘”,重点理解“缘”字第四、五画的名称,二是通过查字典区分“岭”“峰

20、”意义的不同。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关于知识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本诗的意思。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绍有关庐山的古诗和最后对苏轼的词的歌唱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美” 语文是美的,尤其是经典的古诗。 1、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具有韵律美,适合朗读与吟诵。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理解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多次 未完,继续阅读> 第5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

21、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教材我知道,领悟哲理美是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流程设计过程中,我尝试以诵读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韵味,读出美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构建。针对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景美情美,在互动中放飞思维,在语境中锤炼语言,飞扬文采。通过教学,我也有了点滴收获。 一、教学古诗要把握好诵读和积累关。熟读成诵是理解、欣赏、内化的最好手段。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注重理解内容,探明意境,充 未完,继续阅读> 第6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

22、材分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3、四、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未完,继续阅读> 第7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品赏析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未完,继续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