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pdf(9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22 年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15 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
2、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
3、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b 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检查词语 捐赠角膜给予重见天日不假思索平静热泪盈眶 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a 出示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对捐献眼
4、角膜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b琳达,父亲做在我身旁,平静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哪个词表现了父亲对捐献角膜的态度?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父亲的平静是因为他和妈妈很久以前就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
5、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1出示诗歌:
6、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
7、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_的思想感情。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言
8、导入:触摸春天一课中,盲女孩安静用双手去触摸春天,用心灵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她对生命的热爱令我们感动,如果她能重见光明,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该多好啊!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_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2、读课文阅读提示,把握阅读内容和要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认读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语,交流理解不懂词语的情况。2、组内合作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流利。3、概括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三、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2、重点研读:(1)文中几处用到“骄傲”这个词?说一说
9、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2)出示句子: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一刻”是哪一刻?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你能读出其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回答。四、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 14 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
10、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它,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3、(教师朗读)这是_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将想说的话写下
11、来,用心写!五、布置作业(选做)1、小调查:你身边的人对“器官捐献”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2、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和这样的故事,和家人、小伙伴交流,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3、为“器官捐献”设计制作宣传语。六、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献器官 骄傲永生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4 课文简析 永生的眼睛展示了“我”的一家人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
12、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过程设计:昨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做了盲人走
13、路的游戏,请问同学们有什么感受?那么有没有使眼睛复明的办法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点击课件播放“悲情轻音乐”(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
14、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当 14 岁的我失去了妈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我的态度是什么?你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1)课件出示句子一:“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2)课件出示句子二:“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抓住“当然”、“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
15、同时进行感情朗读)(3)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4)反复引读:师引导:当世界上你最挚爱地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地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你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地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师: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
16、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学生读文)2、交流,引导质疑:课件出示: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 至 9 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句子一: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
17、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2)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3)引用资料,比较理解: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 400 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 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 3000 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师:
18、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1)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就是这样一句朴素但却感人至深的话使女儿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让我们不禁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出示课件)师引导:老师想问问同学,你有没有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生答 你愿意把它送给素不相识的人吗?生答 同学们,大家刚才谈
19、到珍贵的东西,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可是有一种东西,送给别人以后,就再也买不到了,那就是我们身体的器官,因此老师觉得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他死后捐赠给别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引导联想:(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预设】:透过父亲的话,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父亲看似普通的话语,给了女儿怎样的影响?(3)生交流父亲的话 读着父亲的话,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幅美妙情境!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让我们快乐的读一读这句话吧!(4)结合想像,感情朗读。(5
20、)再度想像,回归课题:师:是啊,我们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句子三:课件出示: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1)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我”的影响)(2)感情朗读。(3)拓展想像: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五、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引读(
21、课件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而是:“”2、解读句子: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3、回读父亲的话: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
22、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4、回归课题,升华理解:师:是啊,同学们,父亲的眼睛真是一双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5、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引导:温迪外公、外婆还有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但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他们无私的爱,是他们的奉献的精神。六、总结 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愿意捐献的人致以最崇
23、高的敬意!七、作业 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赠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你能想个办法吗?请同学们回家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有信心吗?永生的眼睛资料集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自愿把眼角膜捐赠出来,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也教育了周围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文中的父亲用耐人寻味的话语教育
24、了“我”,影响了小温迪,使小温迪为妈妈和外公感到骄傲,“我”也为小温迪从小就具有爱心而感到骄傲。教学时,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从故事的结尾出发,抓住“骄傲”一词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和“我”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永生”的含义,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1、认识 6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3、体会_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
25、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2、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教学过程】一、阅读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她的愿望能实现吗?根据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2、补充资料: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 400 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 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
26、我国每年仅实施 3000 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 84000 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 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_年仅有 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 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 16 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3、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想说什么吗?二、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角膜捐献的感人的_ 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说什么?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词。3、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动?三、
27、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文中有两处地方都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这两句话,读一读。2、出示这两句话:“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 岁的温迪而骄傲。”说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3、“我”一开始对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是怎样的态度?阅读第四自然段,重点感受琳达那痛苦、难以接受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4、是什么使我改变了态度?学习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四、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
28、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这两段话之间有什么关系?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5、温迪为妈妈和外公能捐赠眼角膜感到骄傲,实际上也是为他们的什么感到骄傲?有感情读读温迪说的这句话。6、“我”为什么为温迪感到骄傲?7、父亲离去了,他给人们留下了什么?课题中的“永生”指的是什么?8、父亲这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和小温迪,“我”从原来的不接受到遵从,在到后来的自愿捐赠。阅读原文结尾:(出示)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
29、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五、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1、同学们,读了琳达一家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2、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六、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
30、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6 【学习目标】1、认识 6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_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6、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教学过程】一、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
31、双明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投影出示)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 400 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 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 3000 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 84000 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 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_年仅有 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 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 16 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
32、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二、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_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研读重点:_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
33、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
34、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三、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
35、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_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3、交流体会,延伸课外: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认识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_的思想感情。、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
36、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捐赠遗体器官是令人骄傲的行为?【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准备】、调查了解周围人们对遗体器官捐赠的看法。、收集与捐赠器官有关的感人的事。、幻灯片。【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眼睛可以看到我们这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世界。而在我们周围,却有不少的盲人,无法用眼睛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想让他们重见光明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看看文中这一家人为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读“提示”,明要求:齐读“阅读提示”,想想:
37、“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读课文,认生字: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边读边认记生字,读通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抽学生认读生字、词语,并随机理解“屡屡获奖”和“热泪盈眶”这两个词语。屡屡获奖:在文中找到出现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联系句子意思理解这个词。热泪盈眶:先联系生活实际,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其意思。、再读文,知大意: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抽生说说主要内容。(师板书:捐赠角膜)、说看法,抓关键词:抽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你周围的人们对捐赠器官的看法。、抓出关键词“骄傲”:师导:是啊!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
38、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由此可看出,文中这一家人真了不起!那么,你为文中这一家子感到怎样?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吗?(板书:骄傲)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想想:文中谁最值得你为他而骄傲?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画一画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小组交流,谈感受。、抽生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特点,深化学生感受。交流:生:我觉得文中琳达的父亲最让我为他而骄傲,我是从第自然段感受的。课件出示课文第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其意,体会思想感情。师:这是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段话?(妈妈死后捐赠角膜劝“我”时)从这儿可看出琳达的父母有着怎样的崇高精神?指导朗读:抽生说说该怎
39、么读这一段?生读,形式:抽生读生评价再抽生读齐读。师导:的确,这样一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父亲,怎能不令我们为他而骄傲?生:我也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我是在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和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中感受到的。课件出示课文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指导生朗读:说读法抽生读齐读 师:你们看,父亲除了同意捐赠母亲的角膜,还立下遗嘱,自己去世后也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可见他的思想境界是多么高尚。为此,我们怎能不为他感到骄傲!师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段话:当妈妈去世后要捐赠眼睛角膜,琳达为此不理解时,爸爸坐到她身边,平静地说女生读。爸爸去世前,为了能帮助别人,他立下了死后也要捐赠眼睛角膜的遗嘱,并为此而高兴、自
40、豪地说男生读。小结:文中的父亲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他的家人,还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他的灵魂必将得到永生!交流:生:我为文中的温迪感到骄傲!我是从自然段中温迪说的话中感受到的。抽生读温迪说的话。师导:是的,岁的温迪在妈妈捐献了外公的角膜后,不仅没想当年的“我”那样痛苦难忍,反而为亲人能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这说明她小小年纪就对捐赠器官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仅如此,她也立下了自己死后捐赠角膜的志愿。这是受谁的影响?课件出示:想一想,说一说:因此,在温迪说这话时,作者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给我的还有_,还有_ 面对温迪的行为,你想说点什么?生:多么懂事的温迪呀!小小年纪,就能够这样
41、为别人着想,我觉得她真是很了不起!师:是呀,所以温迪的妈妈在_的结尾处这样写道(生齐读)“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岁的温迪而骄傲!”交流:生:文中琳达的妈妈值得我们为他而骄傲,因为她在课文里是第一个捐献眼睛角膜的人!师:_对这位母亲虽然是轻描淡写,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她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交流:生:我觉得琳达能改变自己对捐赠器官的看法,也很了不起!生:我觉得琳达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值得我们为她而骄傲!师:是啊,琳达是个贯穿课文始终的人物,她不仅爱父母、爱孩子、也爱别人。她同样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同样值得我们为她而骄傲!四、拓展思维,深化情感 、想象说话:接受了琳达父母捐赠的角膜移植的盲人,第一次睁
42、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交流课前收集的与捐赠器官有关的感人的事,联系题目,理解“永生”的含义。(板书:得到永生)五、课外作业 课余,请向你的亲人讲述这个故事,宣传捐赠器官的积极意义。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认识 6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_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_的思想感情,培
43、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课前准备: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调查:身边的人对器官捐献了解多少,他们愿意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触摸春天的盲姑娘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如果有人能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就好了。但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
44、法?谁来谈一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学生: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45、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_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师:仅仅 4
46、 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4)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47、,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生回答: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这么小也为别人着想。5)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6)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生回答: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
48、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 7)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8)生回答:不是,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拓展知识:1、在我们的社会调查中,共采访了_个人,只有少数人不愿意捐献角膜或其他器官,多数人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或其他器官,可是事实上又是怎样呢?请你看看网上提供的资料。2、生阅读上的国内外的数据资料。3、看了这些数据,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4、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5、生出主意:写传单、加
49、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 五、师小结。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9 一、情感铺垫 出示诗歌: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师:(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睛角膜移植手术后,重见光明之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大家想知道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的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齐读。二、情感体验 师: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琳达,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为此感到骄傲)师:是什么使她有如此大的转折呢?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话语也打动了我们的心。
50、下面老师找几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来画一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学生分自然段读)师:找到了吗?先不忙着汇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你找到的语句,练习有感情的读好它,还可以写上自己的理解。(学生练读,批注)师:现在开始汇报。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他们会为我自豪!”、课文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