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课件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系统课件课件.pptx(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概述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淋巴管系统(lymphatic system)由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导管组成,主要功能是辅助静脉回流。淋巴管系统内的淋巴经静脉流入心脏。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搏出的血液经动脉到毛细血管,在此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经静脉汇入心脏。第1页/共74页一、血管壁的一般结构除毛细血管外,血管壁从管腔面向外依次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图9-1)。内膜中膜 平滑肌/弹性膜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血管壁血管壁内 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第2页/
2、共74页(一)内膜 1内皮内皮(endothelium)是衬贴于血管腔面的一层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大多呈梭形,核突出,其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光滑的平面。电镜观察,可见内皮细胞腔面有稀疏而大小不等的胞质突起,胞质突起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有助于内皮细胞的吸收作用及物质转运作用。胞质内有丰富的质膜小泡,质膜小泡可互相连通,形成穿过内皮的暂时性管道,称为穿内皮性小管(transendothelial channel),具有向血管内外输送物质的作用。胞质内还可见一种外包单位膜的杆状细胞器,称 Weibel-Palade小体(W-P小体)(图9-2),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小体内有62
3、6条直径约15nm的平行细管。其功能可能是一种合成和储存与凝血有关的第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related antigen,FRAg)的结构。第3页/共74页2.内皮下层及内弹性膜内皮下层(subendothelial layer)是位于内皮和内弹性膜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内弹性膜(internal elastic membrane)有的动脉的内皮下层深面还有一层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组成,膜上有许多小孔。在血管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内弹性膜常呈波浪状(图9-3)。第4页/共74页(二)中膜中膜(tunica media)的厚度及组成成分因血管种类而异:大动脉以
4、弹性膜为主,其间有少许平滑肌;中动脉主要由平滑肌组成,肌间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血管平滑肌纤维比较细,并常有分支。肌纤维与内皮细胞之间形成肌内皮连接(myoendothelial junction),平滑肌可借助于这种连接,与内皮细胞或血液进行化学信息交流。在病理状况下,动脉中膜的平滑肌可移入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使内膜增厚,是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中膜的弹性纤维具有使扩张的血管回缩的作用,胶原纤维起维持张力的作用,具有支持功能。第5页/共74页(三)外膜外膜(tunica adventitia)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含螺旋状或纵向分布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并有小血管和神经分布。有的
5、动脉在中膜和外膜的交界处还有外弹性膜(external elastic membrane),外弹性膜也由弹性蛋白构成,但较内弹性膜薄(图9-3)。第6页/共74页二、动脉动脉(artery)从心脏发出之后,反复分支,管径逐渐变细,管壁亦逐渐变薄。故根据管壁的结构特点和管径的大小,可将动脉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各类动脉之间逐渐移行,没有明显的界限。动脉在较高的血压下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机体的各个部分,因此中膜比较厚,其中的弹性成分和平滑肌比较发达,这使得动脉管壁具有较强的收缩性和回缩能力。第7页/共74页(一)大动脉(large artery)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
6、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管壁的中膜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则较少,故又称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其管壁的结构特点是(图9-4):1.内膜 内皮下层较厚,内弹性膜为多层,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楚。2.中膜 主要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弹性膜之间有环形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3.外膜 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第8页/共74页(二)中动脉除上述大动脉外,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medium-sized artery)。中动脉管壁中膜的平滑肌相当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muscular artery)。
7、中动脉管壁三层膜分界清楚,其结构特点为(图9-5A):1内膜 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2中膜 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3外膜 厚度与中膜相等,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第9页/共74页(三)小动脉管径0.3 1mm的动脉称为小动脉(small artery),也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随着管径变细,内弹性膜逐渐消失。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没有外弹性膜(图9-6)。第10页/共74页(四)微动脉管径在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arteriole)。其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8、图9-7)。第11页/共74页(五)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使血管内血液的流动维持连续不断,起辅助泵的作用。中动脉中膜平滑肌发达,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血管管径缩小或扩大,可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壁的舒缩,能显著地改变血流的外周阻力,调节进入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并维持正常血压,因此小动脉和微动脉又称外周阻力血管。第12页/共74页(六)动脉的年龄变化动脉管壁结构的发育到成年时才趋完善。中年时,血管壁中结缔组织成分增多,平滑肌减少,使血管壁硬度逐渐增大。老年时,血管壁增厚,内膜出现钙化和脂类物质等的沉积,血管壁的硬度更加增大。只有在血管壁结构的变化已超
9、越该年龄组血管的变化标准时,方能认为是病理现象。第13页/共74页(七)血管壁的特殊感受器血管壁内有一些特殊的感受器,如颈动脉体、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颈动脉体(carotid body)位于颈总动脉分支处的管壁,是直径约23mm的扁平小体,主要由排列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团或细胞索组成,细胞团或索之间有丰富的血窦(图9-8)。电镜下上皮细胞可分为两型:型细胞聚集成群,胞质内含许多致密核心小泡,许多神经纤维终止于型细胞的表面;型细胞位于型细胞周围,胞质中颗粒少或无。生理学研究表明,颈动脉体是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含量和血液pH变化的化学感受器,可将这些信息传入中枢,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调节。第1
10、4页/共74页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capillary)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它们分支并互相吻合成网(图9-9)。各器官和组织内毛细血管网的疏密程度差别很大,代谢旺盛的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肌、心肌、肺、肾和许多腺体等,毛细血管网很密;代谢较低的组织如骨、肌腱和韧带等,毛细血管网则较稀疏。第15页/共74页(一)毛细血管的结构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图9-10)。细的毛细血管仅由一个内皮细胞围成,较粗的毛细血管由23个内皮细胞围成(图9-11,图9-12)。基膜外有少许结缔组织。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有一种扁平而有突起的细胞,细胞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称为周细胞(peric
11、yte)(图9-13)。周细胞的功能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它们主要起机械性支持作用;也有人认为它们是未分化的细胞,在血管生长或再生时可分化为平滑肌纤维和成纤维细胞。第16页/共74页(二)毛细血管的分类电镜下根据内皮细胞等的结构特点,毛细血管可分为三型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continuous capillary有孔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ted capillary:fenestrated capillary血窦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窦状毛细血管:sinusoid:sinusoid第17页/共74页1连续性毛细血管连续性毛细
12、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的结构特点为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内皮细胞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图9-14)。连续性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甚薄,含吞饮小泡较少。第18页/共74页2有孔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ted capillary)的结构特点是: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孔,孔的直径一般为6080nm,有的孔上有隔膜(diaphragm)封闭,有的孔上没有隔膜;隔膜厚46nm,较一般的细胞膜薄;内皮细胞基底面有连续的基膜(图9-15,图9-16)。有孔毛细血管主要存在
13、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第19页/共74页3血窦血窦(sinusoid)或称窦状毛细血管(sinusoid capillary),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图9-17),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血窦内皮细胞之间常有较大的间隙,故又称不连续毛细血管(discontinuous capillary)。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常有较大差别,某些内分泌腺的血窦,内皮细胞有孔,有连续的基膜;有些器官如肝的血窦,内皮细胞有孔,细胞间隙较宽,基膜不连续或不存在;脾血窦的内皮细胞呈杆状,细胞间的间隙较大,内皮细胞外有网状纤维环绕形成的栅栏状结构,基膜不完整(图9-18)。第20页/共7
14、4页(三)毛细血管的功能毛细血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能力称毛细血管的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不同器官内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很大差异。第21页/共74页四、静脉根据管径的大小,静脉也分为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和微静脉。静脉管壁大致也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但三层膜常无明显的界限。静脉壁的平滑肌和弹性组织不及动脉丰富,结缔组织成分较多。故与伴行的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而柔软,弹性也小,因此切片标本中的静脉管壁常呈塌陷状,管腔变扁或呈不规则形。第22页/共74页1.微静脉微静脉(venule)管径50200m,管腔不规则。紧邻
15、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ostcapillary venule),其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内皮外只有薄层结缔组织,但管径略粗。随着微静脉的管径增大,内皮和结缔组织之间出现稀疏的平滑肌,外膜薄(图9-7)。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故通透性较大,也具有物质交换功能。2.小静脉 小静脉(small vein)管径在200m1mm之间,内皮外平滑肌逐渐增多。较大的小静脉的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外膜也逐渐变厚(图9-6)。第23页/共74页3.中静脉中静脉(medium-sized vein)与中动脉伴行,管径为110mm。其内膜薄,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环形平滑肌分布稀疏.
16、外膜一般比中膜厚,没有外弹性膜(图9-5),有的中静脉外膜可有纵行平滑肌束。4.大静脉大静脉(large vein)管径在10mm以上,管壁内膜较薄,中膜很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形平滑肌,有时甚至没有平滑肌。外膜较厚,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图9-19)。第24页/共74页5.静脉瓣 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vein valve),由内膜凸入管腔褶叠而成,为两个半月形薄片,彼此相对,其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其中心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表面覆以内皮(图9-20)。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第25页/共74页五、微循环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由微动脉到
17、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图9-21,图9-22)。微循环可按组织的需要调节局部的血流量,使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以实现物质交换。微循环功能障碍,会导致组织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因此,微循环对机体组织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十分重要。第26页/共74页(一)微循环的血管 1.微动脉: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的收缩,起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作用(图9-21)。2.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微动脉的分支称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后者继而分支为中间微动脉,其管壁平滑肌稀疏分散,已不是完整的一层。3.通血毛细血管:中间微动脉延伸形成通血毛细血管,结构与真毛细血管相同,只是管径略粗。
18、4.真毛细血管: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网,称真毛细血管。在真毛细血管的起点,有中间微动脉的少许环形平滑肌组成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调节微循环的的分闸门。5.微静脉:如前所述。第27页/共74页(二)微循环的通路 1迂曲通路 血液从微动脉到微静脉流经真毛细血管网(图9-21)。真毛细血管网行程迂回曲折,血流缓慢,有利于充分实现物质交换,是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在一般生理状态下,体内约20%血流量通过真毛细血管网。当组织处于功能活跃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大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网,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第28页/共74页2直捷通路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19、channel)是指血液流经通血毛细血管,路径较短而直,血流速度较快。在组织处于静息状态时,微循环的血流大部经直捷通路快速入微静脉,这是一条经常开放的途径(图9-21)。第29页/共74页3动静脉吻合由微动脉发出的侧支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称动静脉吻合(arteriovenous anastomosis)(图9-21)。动静脉吻合主要分布在指、趾、唇和鼻等处的皮肤内及某些器官内。一般情况下,动静脉吻合常处于关闭状态,只在应急状况下才开放(如急性大出血),这样可缩短循环途径,使大部分血液由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直接入微静脉而迅速返回心脏,因此它是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的重要结构。第30页/共74页六、心脏(
20、一)心壁的结构心壁也由三层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浆膜心壁心壁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第31页/共74页1心内膜心内膜(endocardium)表面是内皮,内皮下为内皮下层,其中除结缔组织外,还含有少许平滑肌;内皮下层与心肌膜之间是心内膜下层(subendocardial layer),由较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含血管和神经,心室的心内膜下层还分布有心脏传导系的分支普肯耶纤维(图9-23)。第32页/共74页2心肌膜心肌膜(myocardium)主要由心肌构成,心房的心肌较薄,心室的心肌很厚,左心室的心肌最厚。心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和
21、外斜三层。心肌纤维多集合成束,肌束间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图9-23)。有些心房肌纤维的肌质中含有电子密度较大的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specific atrial granule),颗粒中含肽类物质,称心房利钠尿多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血压作用。第33页/共74页3心外膜心外膜(epicardium)为浆膜(serous membrane),是心包膜的脏层。其表层是间皮,间皮下面是薄层结缔组织,与心肌膜相连(图9-24)。心外膜中含血管和神经,并常有脂肪组织。4心瓣膜心瓣膜(cardiac value)
22、包括房室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是心内膜突向心腔而成的薄片状结构。瓣膜表面覆以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其功能是阻止血液逆流。第34页/共74页(二)心传导系统心壁内有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其功能是发生冲动并将冲动传导到心脏的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的节律收缩。该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房室束分支以及分布到心室乳头肌和心室壁的许多细支(图9-25)。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外膜深部,房室结等其余的部分均分布在心内膜下层,由结缔组织把它们和心肌膜隔开。组成心脏传导系统的心肌纤维有以下三种。第35页/共74页心传导系统的细胞组成1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简称P细胞
23、,组成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较小,呈梭形或多边形,包埋在一团较致密的结缔组织中。胞质内有少量肌丝,糖原较多。这些细胞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2移行细胞(transitional cell)主要存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边及房室束,起传导冲动的作用。细胞呈细长形,胞质内肌丝较P细胞略多。3普肯耶纤维(Purkinje fiber)也称束细胞(bundle cell),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细胞比一般心肌纤维短而宽,胞质中肌丝较少,位于细胞周边。细胞间有较发达的闰盘相连(图9-23)。此种细胞能快速传导冲动。第36页/共74页七、淋巴管系统1毛细淋巴管(lymphatic capillary)以盲端起始于组
24、织内,互相吻合成网,然后汇入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特点是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仅由内皮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无周细胞。内皮细胞间有较宽的间隙,无基膜,故通透性大,大分子物质易进入其中。2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结构与静脉相似,但管径大而壁薄,管壁由内皮、少量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瓣膜较多(图9-26)。3淋巴导管(lymphatic duct)结构与大静脉相似,但管壁薄,三层膜分界不明显。第37页/共74页图9-1 血管壁组织结构模式图第38页/共74页图9-2 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第39页/共74页图9-3 中动脉横切面 HE染色 高倍 第40页/共74页图9-4 大动脉横
25、切 地衣红染色 棕棕黑黑色色的的弹弹性性膜膜呈呈波波浪浪状状,弹弹性性膜膜之之间间为为平平滑滑肌肌和和少少量量胶胶原原纤纤维维和弹性纤维和弹性纤维 左:低倍左:低倍 右:高倍右:高倍 第41页/共74页图9-5 中动脉和中静脉横切 醛复红染色 低倍n nA A:中中动动脉脉 紫紫红红色色的的内内外外弹弹性性膜膜呈呈波波浪浪状状,使使管管壁三层分界明显壁三层分界明显n nB B:中中静静脉脉 管管壁壁三三层层分分界不明显界不明显 第42页/共74页图9-6 小动脉(左)和小静脉(右)横切 HE染色 高倍第43页/共74页图9-7 微动脉和微静脉 HE染色 高倍第44页/共74页图9-8 颈动脉体
26、 HE染色 高倍第45页/共74页图9-9 毛细血管网扫描电镜像 第46页/共74页图9-10 毛细血管结构模式图第47页/共74页图9-11 小血管 HE染色 高倍第48页/共74页图9-12 毛细血管纵切 HE染色 高倍n n箭头示内皮细胞核箭头示内皮细胞核第49页/共74页图9-13 毛细血管扫描电镜像第50页/共74页图9-14 连续性毛细血管横切电镜像 n n箭头示细胞连接箭头示细胞连接 n n三角形示周细胞突起三角形示周细胞突起 第51页/共74页图9-15 有孔毛细血管横切电镜像 n n箭头示内皮细胞孔箭头示内皮细胞孔n n三角形示基膜三角形示基膜 第52页/共74页图9-16
27、有孔毛细血管腔面扫描电镜像 n n箭头示内皮细胞孔箭头示内皮细胞孔第53页/共74页图9-17 肝脏 HE染色 高倍n n肝血窦腔内充满血细胞肝血窦腔内充满血细胞 第54页/共74页图9-18 脾血窦扫描电镜像第55页/共74页图9-19 大静脉横切 HE染色 低倍第56页/共74页图9-20 中静脉 HE染色 低倍n n箭头示静脉瓣箭头示静脉瓣第57页/共74页图9-21 微循环模式图 n n示迂曲途径;示迂曲途径;示直接示直接途径途径;示动静脉吻合示动静脉吻合第58页/共74页图9-22 微循环血管 肠系膜铺片 HE染色 第59页/共74页图9-23 心内膜和心肌膜 HE染色 高倍第60页
28、/共74页图9-24 心外膜 HE染色 高倍第61页/共74页图9-25 心脏传导系统分布模式图第62页/共74页图9-26 淋巴管 HE染色 低倍n n箭头示瓣膜箭头示瓣膜第63页/共74页图9-23 心内膜和心肌膜 HE染色 高倍第64页/共74页图9-6 小动脉(左)和小静脉(右)横切 HE染色 高倍第65页/共74页图9-7 微动脉和微静脉 HE染色 高倍第66页/共74页图9-23 心内膜和心肌膜 HE染色 高倍第67页/共74页图9-3 中动脉横切面 HE染色 高倍 第68页/共74页图9-5 中动脉和中静脉横切 醛复红染色 低倍n nA A:中中动动脉脉 紫紫红红色色的的内内外外
29、弹弹性性膜膜呈呈波波浪浪状状,使使管管壁三层分界明显壁三层分界明显n nB B:中中静静脉脉 管管壁壁三三层层分分界不明显界不明显 第69页/共74页图9-21 微循环模式图 n n示迂曲途径;示迂曲途径;示直接示直接途径途径;示动静脉吻合示动静脉吻合第70页/共74页图9-21 微循环模式图 n n示迂曲途径;示迂曲途径;示直接示直接途径途径;示动静脉吻合示动静脉吻合第71页/共74页图9-21 微循环模式图 n n示迂曲途径;示迂曲途径;示直接示直接途径途径;示动静脉吻合示动静脉吻合第72页/共74页图9-21 微循环模式图 n n示迂曲途径;示迂曲途径;示直接示直接途径途径;示动静脉吻合示动静脉吻合第73页/共74页感谢您的观看!第74页/共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