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附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附答案.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2023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 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卢龙塞行送韦掌记 钱起 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注】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卢龙塞: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历史上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掌书记,后归附曹操。此处以陈琳借指韦掌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以“雨雪纷纷”点明卢龙塞环境艰苦恶劣,第二句写韦掌记与将士们出征卢龙塞为国戍边;一、二句体现作者对韦掌
2、记的担忧之情。B三、四句视听结合,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旌施凝滞为背景,表现了唐军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C五、六句中诗人将韦掌记比作陈琳,借用陈琳的典故,表达对韦掌记文采风流的赞美。D七、八句将唐王和汉皇相比,表达对文武兼备的圣主的赞美,表现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2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送别诗却具有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新意,请从场景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无衣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2
3、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芣苢是劳动之歌,以人们采摘芣苢的六种动作,表现劳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B 无衣描写秦军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真挚的战斗情谊。C 无衣采用问答式句法,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的热烈场面。D两首诗都采用了“赋”的手法,虽然没有“比”和“兴”,却都能引发读者对所描述情境的想象。4 芣苢与无衣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河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
4、,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河湟是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安史之乱后,驻守河西、陇右的军队被抽调去平叛乱,吐蕃乘机占领了河湟地区。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宰相,曾上书朝廷,对西北边防措施多所筹策,后因事被捕下狱,诏令自杀。借箸:史记中,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后用这一词表示代人筹划。衣冠就东市:指汉景帝时晁错任御史大夫,对于削藩有好建议,却因皇帝听信谗言,仓促错杀,“衣朝衣,就东市”。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河湟”地名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诗
5、歌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B前四句全部叙述事件,不着议论,但要表达的是非鲜明的爱憎情感却溢于言表。C颈联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在一抑一扬中传达出作者对朝廷收复失地的信心。D整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亦深沉,有鲜明的对照,亦有强烈的讽刺色彩。6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唐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6、注】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里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7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诗首联中“千里”与“片时”比照,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家的惆怅之情。B马诗颈联写景由远到近,“入”字写出夕照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乡愁之深,近一步渲染出感时伤逝的情绪。C李诗首联中“旧是”一词说明五原这片草丰景美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透露出诗人失而复得的欣慰,也暗含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D李诗颔联用“笳声”这一意象,蕴含着忧伤的情调,营造出悲凉的气氛,微妙地表
7、现五原一带局势依旧紧张、边防尚未巩固的现状。8两首诗尾联都有“照”容颜这一细节,请结合诗歌探究这一细节意蕴的相同点。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 隋薛道衡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4 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左贤皆顿颡,单于已系缨。绁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注】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顿颡:叩头。绁马:拴马。霍骠骑: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西京:指长安。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
8、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筛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9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笳声、孤雁哀鸣,烘托出战士悲
9、凉的思乡之情。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5 10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11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其五)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注】虎竹:兵符。龙沙: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虏”即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到了
10、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B“天兵”即唐朝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首联通过措辞的褒贬色彩,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C颈联中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近,诗人通过四种意象描绘出边塞的风光和战斗生活。D尾联借助诗中主人公的口吻来表情达意,表达了对战事的担忧以及征人与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13清人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该诗颔联“有气骨有采泽”,这一评价被后人认为深中肯綮。请简述这样说的理由。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1、!岁暮【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6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1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B 无衣 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C 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D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15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 杨巨源 两河战罢万方清:
12、原上军回识旧营。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圣代止戈资庙略,诸侯不复更长征。【注】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 817 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
13、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17颔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7 1A 2场景:一般送别诗常选用长亭、江水、夕阳、杨柳等凄婉之景为背景,这首诗却选用黑山、雨雪、万里飞沙等壮阔之景为背景。情感:一般送别诗往往表达惜别、牵挂、担忧、不舍等悲伤情感,本诗却表达为戍边将士送行时的豪情与壮烈,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激励和鼓舞。【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A.“一、二句体现作者对韦掌记的担忧之情”错误,依据“行人共指”分析,应是体现了唐军面对严酷的天气和紧急的战情无所畏惧的英勇精神。故选 A。2本题
14、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的能力。场景上,本诗与一般送别诗采取的“柳”“笛”等意象不同,选取了塞外雄浑壮阔的风光,如“雨雪”“黑山”“飞沙”等,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为背景,显得气象非凡,令人耳目一新。情感上,一般送别诗都会表达惜别之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安慰祝福之情;而本诗却用塞外环境的“飞沙咽鼓鼙”,三军将士“杀气凝旌旆”来为韦掌记送行,显得豪情万丈。“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两句用陈琳的典故,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采优秀,料敌如神,巧于设兵,前往边塞一定能够杀敌取胜,表现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赞美唐皇上的圣明,而韦掌
15、记出征有功,自当晋职封侯,尾联对韦掌记再表赞美和期许。3B 4手法:复沓(反复、重章叠唱)。效果:(1)层层递进,突出描写内容。无衣通过反复,突出了大敌当前,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芣苢通过反复,突出了采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2)反复咏唱,增强感染力,强化对主题的表达。无衣表达了战士们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芣苢则表达了劳动的欢欣和热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错误,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故选 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手法:复沓或者叫重章叠句。效果:(1)在内容上,呈现出层进关系:无衣 诗共三
16、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首二句,都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分别从情绪方面、行动的开始方面、行训往方面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形成一种层进关系,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8 芣苢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2)主题上,升华主题,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无衣全诗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增强了感染力,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
17、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凸显主题。芣苢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升华了主题。5C 6诗人借助典故和对比倾吐满腔抑郁不平之气:如使用张良、晁错的典故,写出了元载相公提出收复失地建议而未被采纳的故事,突出了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运用黄帝乘龙升仙的典故,写宪宗之死,表达了收复失地无望的痛心;如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而此“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
18、载、宪宗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朝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讽刺。【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传达出作者对朝廷收复失地的信心”错误,颈联写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并没有被征服,依旧白发丹心,永为汉臣。此处与后文的统治者醉生梦死之态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对统治者持批判的态度,并没有对其收复失地抱有信心。故选 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结合具体的手法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由注释和可知首联“元载相公曾借箸”和颔联“旋见衣冠就东市”中“借箸”“衣冠就东市”使用典故,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后
19、用这一词表示代人筹划;晁错任御史大夫,对于削藩有好建议,却因皇帝听信谗言,仓促错杀。结合注释二“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宰相,曾上书朝廷,对西北边防措施多所筹策,后因事被捕下狱,诏令自杀”可知,此处是说元载提出收复失地的建议却没有被采纳,表现作者想要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的悲愤。“忽遗弓剑不西巡”意思是“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指宪宗喜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诗人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他猝然逝世的叹惋,这里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诗人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借助这些典故表现出来。颈联“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意思是“湟百
20、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9 尾联“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意思是“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颈联所写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十分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至于统治者,诗人在尾联中不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先从河湟传入京城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同时尾联的富贵闲人与首联和颔联中的元载以及宪宗又形成对比。作者就是在这典故和对比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7B 8相同点:时光流
21、逝的感伤;容颜衰老的怅惘;羁旅思乡的愁苦。【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情和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B.“由远到近”错;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颈联的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故选 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意思是“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诗人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
22、耳。尾联充溢着一种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怅惘,以及因羁旅而愁苦思乡的惆怅落寞的心绪。“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意思是“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收束全篇。五原饮马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诗人从饮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饮马泉的历经变迁,从饮马泉的历经变迁联想到自己多年从军的坎坷生涯。国势的衰颓,战乱的频繁,个人的失意,使忧国思乡的诗人在军旅中度过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华消逝。“照”字,照出了诗人的命运,国家的局势、边防的安危以及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进而产生了时光流逝、容颜衰老以
23、及羁旅思乡的愁苦。9 B 10 薛诗结尾处用骠骑将军霍去病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并受到嘉奖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出征大军歼灭敌人、取得卓著战功的赞颂之情。高诗结尾处用痛击匈奴、有勇有谋、爱兵如子 的李将军,比讽刺了那些骄傲轻敌、只顾寻欢作乐、不顾士卒生死的将领,也表达了诗人对 饱受征战之苦的士卒们的同情。11 诗歌通过描写指挥出塞大军直取敌营的如云战旗,直捣龙庭的叠起的声声进攻的战鼓,衬托 出隋军将士英勇作战,大军所向披靡的雄壮、刚健气势;还通过写左贤王顿颡、单于系缨,反映出敌军叩首臣服、束手就擒的惨败之象,反衬出隋军的英勇强大、战果辉煌。诗人借助 以上意象,表现了出征大军威武、雄壮的特点及将士
24、们的英勇、豪迈之情,从而体现了诗歌 雄壮刚健的风格。1 0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错误。这四句是写北国荒寒凄凉之状,使全篇在雄健壮阔之中透出悲凉,没有体现思乡之情。故选 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出塞的尾句“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此处反用典故。霍骠骑:西汉名将霍去病讨匈奴有功,封骠骑将军。汉武帝要为他修建第宅,他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薛道衡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意为匈奴已灭。表达将士们历尽艰辛,战争得以胜利之后,将士遨游、主帅受赏,喜悦与豪迈的情感。是全诗一个豪放的尾声。燕歌行的尾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
25、将军”,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用了飞将军李广威吓匈奴的典故,唐将形成对比。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从而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这是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边庭”“插羽”插羽:古以羽毛插于檄书上以示紧急,此处言征兵文书急如星火。这两句是说,军情紧迫,征兵之举乃是连日连夜的进行。“金气”“将星”,当此肃杀之秋日,兵气大起。将星摇动,是命将出师之象。“鞮汗”,高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夫人城:指范夫人城,也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
26、境内,西汉大将李广利曾率军至其处。综合写大军浩浩荡荡,开出塞外,直驱敌境。开头六句写军情紧迫,命将出征,传达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和凌厉刚健的气势。“绝漠”、“穷阴”,平沙万里,都笼罩在一派沉重浓郁的阴气之中。“鹿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东汉大将窦宪击匈奴时曾经由该地。“龙庭”:匈奴祭先祖、天地处名龙城,“龙庭”一语即由龙城而来。这些意象渲染边塞风貌,意境雄浑。“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这两句是说长驱直入。叠鼓:击鼓。“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妖云:不祥的云气。月晕:包围困守之象。这两句是说敌军的失败。“絏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絏马:系马。玄阙:极北处的高山。鲲:大鱼,北溟
27、:北海。这两句以夸张手法表现海外清晏,将士逍遥之状。综合显示战争胜利,将士们刚健的气势。12D 13有气骨:此两句紧接上文塞虏入侵,天兵出征而来,朝廷刚刚颁发诏令,唐军很快就深入敌区,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争相建功报国,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热情。有采泽:对仗工整,极富画面感,身穿铠甲的统帅手握兵符,遣兵点将,与卧于白沙堆沙漠中的士兵互为一体,在苍茫的戈壁滩的衬托下威武而雄壮,整幅图画恢宏壮丽。【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表达了对战事的担忧以及征人与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错误。尾联的意思是“战士们还 1 1 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这是征人对妻子的劝慰
28、,抒发了此次出征的必胜信念和为国献身的精神。故选 D。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从表现内容的角度看,颔联“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与首联“天兵出汉家”照应,叙述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表现了将士们迅速集结,深入敌区,同仇敌忾,立志建功报国的豪迈情怀,体现了评价中的“有气骨”的特征。从艺术特色的角度看,“将军”对应“战士”,“分虎竹”对应“卧龙沙”,颔联的这两句对仗工整,表现内容极富画面感,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在苍茫的戈壁滩的衬托下威武而雄壮,将士们同仇敌忾,威严整肃,都争相建功报国。朝廷刚刚颁发诏令,将士们很快就已经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
29、速,所向无敌,展现出一派恢宏壮丽的景象,体现了评价中的“有采泽”的特征。14D 15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岁暮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只得暂时保全自己”错,“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诗中无“只得暂时保全自己”的意思。故选 D。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与子同袍”“与子同仇
30、”“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体现了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朝廷中无人请缨,无人能当大任,是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报国无门,空有一片豪情,是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16D 17通过“立马”“望云”“射雕”等细节刻画(动作描写),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以宁静的“秋塞”、傍晚晴丽的天空、秋水等美的意象,衬托
31、征人美的形象。以点带面。通过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错误,这首诗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表达了作者所处时代人民期盼和平的共同心愿。没有体现“悲凉”。1 2 故选 D。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颔联“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承首句“万方清”荡开,“立马”“望云”“射雕”等,对征人的细节刻画,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秋塞静、晚天晴、秋水美,以具象兴抽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对句射雕临水,因对仗和平仄而倒装,实际意思是临水射雕。以点带面。通过对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表明上是描述军队打仗结束的情形以及军旗等与战争相关的物品,实际表达了战争年代平民百姓对和平的渴望与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