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核心名词解释(考研).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7374724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9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核心名词解释(考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魏晋南北朝核心名词解释(考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核心名词解释(考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核心名词解释(考研).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考研)三国卫协曹不兴,东晋戴逵善雕塑。卫协(曹不兴徒)西晋画家,他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他的创作被谢赫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谢赫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顾恺之认为他的画“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推崇他善于表达对象的内在气质。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颇有影响。曹不兴 曹不兴,孙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相关典故,落墨为蝇。他主要画人物,也是记载中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最初是在三国时由僧人支谦和康僧会先后传入江南的,)“佛画之祖”戴逵(ku)戴逵,字安道

2、,东晋著名雕塑家、画家、哲学家。在绘画方面擅长表现人物、故事、佛像及山水。他尤以擅长佛教雕塑著称,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改善国外传入的佛像样式而创造出为当时民众易于接受的佛教雕刻形象。他曾以十年时间制作五躯佛像,与顾恺之画维摩诘像、狮子国进献的玉佛像并称“瓦官寺三绝”。美术史上将戴逵与其子戴题(yng)创作的佛像样式称为“二戴像制”。东晋画家顾恺之,传神写照重眼神。论画画云台山记,女史洛神列女传。顾恺之(卫协徒)卫协徒,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他精通诗文书画,时称“三绝”:画绝、才绝、痴绝。善画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等。顾恺之绘画注重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他

3、认为绘画中传神最关键的是眼睛。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通过悉心体验,以微小的细节衬托出人物的个性,风貌。他为瓦官寺绘制的维摩诘壁画,被称为“瓦官寺三绝”之一。另外,顾恺之还是一位旱期的绘画理论家,其传世画论有论画和画云台山记。他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重要观点,对中国画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六朝四大家”之一(指三国吴画家曹不兴、中国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南朝宋吴人陆探微、东晋顾恺之。)完善“高古游丝描”代表作:瓦官寺维摩诘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传仁智图 论画 论画“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

4、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他特别注重人物画的“传神”,同时也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并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他是继卫协后极重神韵的画家。传神论 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顾恺之在论画中,强调人物画的“传神”,重视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与性格气质,并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思想。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直到唐代,传神论还是作为人物画主要的审美标准被运用。迁想妙得 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

5、传神的境界。“迁想”比“联想”更广泛,更有目的性,画家的想象力出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以形写神 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以形写神”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但“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以达到形神兼备。画云台山记 画云台山记是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魏晋胜流画赞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为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代表作品,根据晋张华文学作品女史箴而作。注重用线造型来创造绘画形象是其主要的特征,线条是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用线的力度不大,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6、一样。顾恺之已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的境地。全画共十二段,现存九段,选取当时贵族妇女生活片段进行描绘,意在向宫中妇女讲解和规劝封建道德规范。女史箴图中的人物刻画生动,是了解顾恺之绘画风格比较可靠的实物依据。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宋摹本)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画家根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成,描绘了一个浪漫而伤感的爱情故事。画卷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画中的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意,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悟对通神”的艺术主张。画卷为连续图画形式

7、的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反复出现的曹植和洛神的形象以及对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的描绘,曲折 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表现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动古林,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雅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姿”,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列女仁智图 列女仁智图原画为东晋顾恺之所作,现存为宋人草本。该画依据汉代刘向的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而作,描绘了历史上有智谋、有远见的妇女形象,如卫灵公夫人,全图勾线循忽超逸,富有节奏和韵律感,衣褶处用晕染强调质感,并通过人物的眉、眼、嘴的微妙差

8、别及身姿动态的描绘表现了人物神态和情节关系。秀骨清像陆探微,疏体一二张僧徭。陆探微 顾恺之徒,师徒二人密体并称“顾陆”张僧徭 张僧繇是萧梁时期最活跃的画家,也是最受梁武帝器重的佛画创作者。张僧繇既长于佛教壁画和卷轴画,又长于佛教雕塑,且富于民族特色,为世人所广泛接受,有“张家样”之称。张僧繇吸取天竺凹凸花之绘法,一改顾、陆以来的“秀骨清像”人物造型,首创“面短而艳”的富于立体感的形象,人物形象具丰腴美,唐代理论家评他“得其肉”,是绘画技法上的一大进步。他有较高的写实能力,曾为梁武帝摹写居于各地的诸王画像,达到“对之如面”的效果。顾恺之、陆探微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张僧繇是“笔才一二

9、,象已应焉”的“疏体”。萧梁时期画家,主要活动于 6世纪上半期,生平的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样”。于顾陆成对比,张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张、陆、顾。肉、骨、神。)相关典故“画龙点睛”。其画作多体现人物丰腴之美,用晕染手法。曹衣出水曹仲达,曲尽奇妙杨子华。曹仲达 曹衣出水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天竺风格的佛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这一风格特征吸取了印度笈(j)多朝造像的特点,同时融入中原画风,是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

10、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的体现。曹仲达的作品早已不存,但从克孜(z)尔早期壁画中可以感受“曹衣出水”的风采,反映出中外艺术在当时的交流与融合。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曹衣出水”吴带曹衣 “吴带曹衣”指两种风格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视觉效果;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尤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后人因称为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不仅存在于绘画艺术中,也同样存在于雕塑艺术中。杨子华 北齐宫廷画家,其作品多描绘当代题材和北齐的贵族生活。其画风对唐代人物画影响较大

11、 代表作:北齐校书图 谢赫画品出六法 谢赫 谢赫,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妆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画品 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全书共分六品 27 人。谢赫与画品(古画品录)谢赫是南齐著名的画家、理论家。谢赫的主要贡献是在绘画理论方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专著。画品先指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并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即品评绘画的教育功能和艺术标准。之后提出了绘画品评的标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并以此为依据,对曹不兴以来的 27 位画家

12、分品第高下,各论其优劣得失。画品以绘画“六法”为理论核心,是对古代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六法论 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最高准则。“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及构图。“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是对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是对中国 6世纪以前长

13、期的人物画创作实践的总结,是伴随此期文艺品评风气发展而提出的绘画评论原则。“六法”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姚最 南陈,姚最,续画品。仿谢赫画品而作,记录了南朝后期画家,是论述山水的画论,对后世山水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山水画论有两篇,宗炳山水序神思,王微叙画归情致。宗炳 宗炳,字文少,刘宋时期画家、理论家,也是著名佛学家。他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画山水序 宗炳画山水序“卧游,畅神”。画论使得山水画独立;提高了山水的地位价值;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终于写实;发明写景之法,绘造化与尺幅内,而不失寸尺之妙;画家应重于修

14、养;重畅神怡情,开文人画写胸中逸气之端倪。画山水序南朝刘宋时期的画家、理论家,著名佛学家宗炳的画论著作。他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所以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虚无之道;他在文中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作了十分精辟地概括。画山水序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及理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微 叙画 王微叙画王微,刘宋时人。绘事不同于地图,乃心物交融之物。以点为画,可状繁杂之物。变化不离乎规矩。迁想妙得,望画畅神乃山水画之最高目标。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北魏敦煌石窟鹿,龙门伊阙四洞窟。鹿王本生故事图 北魏所开凿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身故事图,描绘释迦牟尼前身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后在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时,溺水人因贪欣赏钱,告发九色鹿的行踪,而最终得到报应的故事。这幅画用一条横幅描绘了连续的情节,将鹿王救起溺水人、王妃梦鹿、国王悬赏直至国王放弃追捕、王妃气死等一系列故事情节,采用自左右向中间发展的方式展开,把事件高峰放在构图的中心,构思巧妙。但这种构图尚未形成固定格式,属早期的连环画式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模拟试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