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建设“美丽中国”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根据全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部署会议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民生实事落地,补齐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短板,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凸显绿色生态特色,展现城市魅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因地制宜探索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经验和机制创新,有序实施一批试点项目,为美丽江苏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二、目标任务立足“江苏生态大公园”定位,
2、凸现生态优势,促进水城融合,构建品质卓越的人居环境,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体系,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绿色花园之城、水美魅力之城、品质宜居之城、精致智慧之城。系统实施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重点突出短板民生改善,打造高品质宜居空间,促进城市美好环境与人民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空间、更好的生活便利、更有品质的生活。兜牢底部,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设施供给。持续完善“人人有房住”的住房保障体系,围绕棚户区改造、住区微更新、邻里中心建设、公厕驿站广覆盖,提升安居水平和便民服务水平。加强供水老旧管网改造,整治易淹易涝点,增补停车设施,补齐基础设施短
3、板。品质提升,凸现绿色精美宜居特质。立足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特色。建设缤纷花园城市,提高城市吸引力,建设滨水蓝道、生态绿道、慢行步道、林荫街道,串联河湖绿地,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让河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形成“以水为脉、以绿为魂”的独特城市魅力。建设精美城市,提升住区绿色建造,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建设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完善应急避难体系,提升城市韧性。先试先行,探索重点领域实践创新。有序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发挥现有基础优势,在民生改善中推陈出新。围绕滨水地区活力提升、绿色街区创建、公共空间开放共享、便民设施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应急避难与园林一体化复合利用、智
4、慧社区治理、智慧城管等重点领域,开展一批试点项目建设,探索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系统谋划,持续增强美丽宜居建设。以年度常态化的人居环境质量体检评估为抓手,查找“城市病”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短板问题。定期评估现状城市建设和在建重大项目,为项目调整优化增补提供支持,加强宜居城市建设指引,为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支撑。实践过程中加强试点经验推广,扩大覆盖区域,将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常态化、持续化,建立长效实施机制。三、重点内容(一)缤纷花园城市打造一是城市色彩缤纷协调。围绕打造“眼前一亮、过目不忘”的特色景观,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向彩化升级,着力建设彩色生态景观城市,
5、为城市增色添彩,打造出“不同色、不同景”的城市风貌。加强城市建筑色彩设计与管理,体现特色的城市风貌,塑造统一和谐、丰富有序的城市建筑色彩形象。突出色彩分区规划。根据中心城市不同片区的区位特点、城市风貌等,对片区的色彩进行定位,因地制宜地打造彩色城市景观,形成了区域景观各有侧重、不同片区特色鲜明的园林绿化风格。城市北部片区打造红色植物景观片区;城市南部片区打造黄色植物景观片区;城市核心区以冠大荫浓的乔木搭配开花植物,打造多彩缤纷的复合景观片区。突出彩色树种选择。注重选择运用选用冠大荫浓的色叶树种、彩叶树种,营建初秋色彩斑斓、仲秋层林尽染、深秋万叶飘丹的富于季相变化的彩色林荫景观。公园绿地片植色叶
6、树种;道路景观以季相变化丰富的树种作为主打树种;住宅小区和庭院以彩叶小乔、灌木搭配观花、观果类植物;院墙、围栏、立体设施以开花攀援植物的广泛栽植。突出缤纷街区塑造。开展城市街区整体环境品质提升,美化、彩化、林荫化街道空间,对街区景观进行主题化、场景化节点营造。不断提升街区活力度,逐步丰富服务业态、复合服务功能、增补便民设施、塑造全龄友好环境、拓展健身空间、挖潜小微绿地、完善城市家具。重点塑造府苑片区绿色缤纷街区,整体打造城市街区环境,编制府苑绿色示范片区规划,通过提升古黄河沿岸环境、串联街区绿道网络、开放共享单位庭院、提升绿地服务功能、打造彩色林荫街区等措施,塑造安全安宁、慢行舒畅、健康活跃、
7、缤纷美丽的高品质美丽宜居街区。二是公园绿地布局均衡。坚持市民需求导向,加快推进“城市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规划建设,打造园林绿化特色景观,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大、中、小布局合理、类型丰富的公园体系。对老旧街头游园进行提升改造,梳理整合绿地内原有植被,搭配人性化座椅、廊架等服务设施,丰富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对街角路旁、城市废弃地等再规划再利用,建设新的城市街头游园,合理设置慢行绿道、健身娱乐场地,建设功能性设施,实现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从满足市民急需的健身休闲空间着手,持续推进机关单位、商业设施绿化对外开放,打开原来封闭的围墙、围栏,实现绿化景观、道路、设施的公共化。充
8、分利用开放出来的“小微空间”,建设“微设施、微绿道、微景观”,让群众“进得来、坐得下、可健身”,实现“绿道共享、绿地共享、设施共享”,为市民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绿色生活圈”。按照统一规划,中心城市庭院绿地应开尽开,推进市委党校、司法局、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庭院开放,并按照“四有二共享”的改造标准(即有方便进入的健身绿道、有休息坐凳、有特色微景观、有亮化设施以及单位厕所对外共享、停车位对外共享),完善开放绿地的景观和服务功能。同时,进一步推动城市商业设施、居住小区“庭院开放”试点工作,探索通过将庭院开放纳入用地出让条件等措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高品质庭院开放共享空间。三是滨水空间活力提升。依托大运河、
9、古黄河两河穿城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提升城市水景观、水特色、水文化、水环境,做好做活“水文章”。建设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着力提高水生境生态亲和力,丰富岸线景观,形成连续可达的慢行通道。增加滨水游憩、运动、旅游等配套设施,结合创新创意、商业休闲、展览设施和功能,营造促进户外健康活动的魅力空间,并结合滨水开敞空间建设平灾结合的应急避难场所。重点推进大运河和古黄河滨水景观和公共空间建设。高质量建设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打造运河湾公园和中运河景观廊道,提升大运河水利博物馆至项王路五号桥运河两岸滨水空间,贯通沿河步道,塑造具有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特色的运河历史之路,以花园式的滨江绿地连接各个地块,
10、形成特色滨水开敞空间。持续治理改善古黄河水环境,以古黄河为生态水轴沟通市区河湖水系,打造古黄河风光带、建设黄河故道文化公园和古黄河文化小径,实现古黄河“珠联碧河”滨水特色风貌区的全线贯通。(二)宜人居住环境改善一是棚户区改造攻坚。在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的基础上,严格把握棚户区改造范围和标准,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收官,努力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完善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拟新建、在建安置房规划建设进度,保障被征收人安置需求,并结合国家、省政府棚改政策,调整完善市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二是既有住区改善提升。考虑我市建市较晚,2000年前老旧小区数量较少且基本完成改造,重点改善提升20
11、00年后、2005年前既有住区宜居环境,梳理评估住区改造需求,针对停车位不足、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不足、部分住区人口老龄化而适老设施不足等薄弱环节,完善住区内基础性功能设施配套,兼顾增补和提升社区养老、托幼、医疗、便民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形成一批安全有序、环境整洁、生活便利、管理规范的“完整社区”。探索适老住区建设模式,通过公共用房空间改造、功能嫁接植入等方式,增加适老设施和服务,并考虑闲暇有余力老人兼业需求,与社区厂企联合,开辟“老有所用工作室”。推广“政府送餐”+“居民点菜”改造模式,合议确定改造“必选项”和“可选项”,并深入探索“业主巡视员”、第三方评估等制度,加强改造全过程监督管
12、理,提升居民满意度。三是绿色健康住区塑造。建设绿色住区,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应用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创新建设模式及技术,实施海绵住区整体设计,建设健康舒适的低碳住区。重点依托苏宿园区省级绿色生态城区,打造高品质绿色健康住区,在区域范围内集中集聚推进绿色住宅与建造,以精益化、数字化、绿色化、装配化推动住宅建造转型升级,建设高星级高能效绿色住宅,全面推进绿色施工,加强绿色住宅的运行管理,并设立绿色生态专题展示场所,增强居民对绿色建筑的感知和认可。四是“三位一体”社区治理创新。在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党建引领和共同缔造,进一步提升社区长效治理水平,实现街道、社区、物业服务单位同频共振、和
13、谐共治。重点探索推行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业主委员会及物业公司协同配合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提质增能,通过机关下派、社区下沉、定向招聘等方式为小区配备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并结合智能监控、网格员记录仪等设施,推动智慧化精准治理。针对居民家门口就业等实际需求,在住区中创新建立“妇女微家”“创业客厅”等服务平台,为外出务工困难的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并拓展丰富学习培训、情感呵护、法律维权、矛盾调解等特色服务,帮扶救助贫困家庭、单亲家长、困境儿童等弱势居民群体。(三)便捷便民设施提升一是智慧供给化解“停车难”。以“全市一张网,收费差别化,服务同标准,实现大共享”为目标,强力推进停车便
14、利化工程,加快停车资源整合并多元化增加停车供给,完善停车信息化建设,实现由停车难向“好停车”的转变。重点打造完善“好停车”智慧管理平台,在实现车位动态管理、数据监控、计费缴费等功能的基础上,加快各类停车资源接入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实施政府性停车资源整合,对政府性资金建设的停车场采取移交管理。针对机关单位停车的潮汐特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资源错时开放共享。全面优化道路停车泊位管理,采取差别化、错时化收费管理手段,提高道路泊位的使用率和周转率。提升停车智慧化程度,创新车位预约、精准导航、反向寻车等功能,提升车主智慧泊车体验度,打通居民出行停车“最后一公里”。二是邻里中心生活服务提升。结合“完整社
15、区”打造,以容纳更丰富、更精准便利的生活服务功能为导向,改造和建设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功能”服务的邻里中心,因地制宜融入公共安全、社会福利、娱乐休闲、公共卫生、防病防疫、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社区金融、社区办公等功能。重点推进“城市之家”民生综合体功能完善,围绕周边居民需求查漏补缺,提升空间设施,丰富服务业态,引入早餐铺、水果铺、熟菜店、净菜超市、药房等便利市场和便利店,补充和完善社区养老、助餐、助医、托幼、家政等生活服务设施,增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街道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合理引入文创展览、共享办公、线下体验店等新型业态,并预留可变的多功能公共活动空间。三是“城市公厕+街坊
16、公舍”提质。深入践行“厕所革命”要求,将“城市公厕+街坊公舍”打造成为展现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通过选址新建、加密、改造等措施,逐步完善以独立式公厕为主、组合式公厕为辅,沿街公共建筑内厕所对外开放的网络格局。规范公厕引导牌设置,标明公厕方向、距离,加强导厕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智慧公厕”。合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城市公厕,设置“第三卫生间”,增加轮椅坡道、安全抓杆、呼叫按钮等无障碍设施,提高老年人、儿童、女性、残疾人等群体的如厕便利。引导更多机关单位和沿街商铺加入“厕所开放联盟”,统一悬挂联盟标志,实现公厕共享化。重点推广“街坊公舍”建设模式,拓展和完善公厕配套便民服务设施,配备WIFI、自动存取款、
17、自动售卖、电子阅览、手机充电、饮水机、电视机等便民服务设施,设置包含空调、座椅、急救包、打气筒、微波炉等设备“安康驿站”,为过往行人、附近环卫和园林绿化养护工人、城市快递从业人员提供临时休息和必要的救助服务。(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一是城市供水水质提升和漏损率控制。开展高品质饮用水研究,通过实施水源地达标建设、水厂工艺调整、配水设施改造、水质监控管理,进一步改善水质指标,全面提升饮用水水质,从供合格水向供优质水转变。持续推进老旧管网升级改造,优化管网压力和调度系统,改进漏损检测技术与设备,实施自来水分区计量改造和管网GIS系统建设,进一步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二是系统化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污水源头
18、收集和污染源头管控,推进管网高质量建设,不断补齐排水短板。动态推进易涝片区整治,完善排水防涝基础设施,结合河道疏浚、管网改造、泵站提标等多方面措施,逐年逐步消除易涝点,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广以滞、蓄、净为主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控制地表径流与面源污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完善网格化河长管理体系,推动水体管护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重点推进西南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配套、全域修复、全域清流的“五全”理念,对235平方公里范围内河道和管网两大排水系统进行系统规划、同步改造提升,深入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19、,开展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建立排水管网的GIS系统,实施“厂网河闸站”一体化管理,同时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包括控源截污、防洪排涝、活水保质、生态治理、再生水利用和智慧水务等,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园林城市新形象。三是应急避难空间与园林一体化复合利用。满足城市抗震防灾要求,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公园绿地提升改造,结合空间改造、植物绿化以及应急避难设施改造等,促进公园现状景观、建筑、设施与防灾功能相互融合与转化。探索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结合公园绿地规模和选址,分类推进长期、中期和紧急避难空间建设。推广公园绿地和应急避难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重点推进古黄河故道公园、三台
20、山森林公园、酒都公园等新建公园绿地中应急避难功能建设,重点完善平灾错时利用、平灾结合空间改造、植物绿化以及应急避难设施改造等,逐步开展既有公园绿地改造,健全城市防灾体系,发挥城市绿地与应急避难场所的双重功能效益。四是建筑抗震品质提升。引导中心城区内新建公共建筑,选择抗震有利地段,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强化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抗震中的应用,科学合理选择结构体系,高标准选择建筑材料,加强消能减震设计,全面提高公共建筑抗震性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重点探索钢结构装配式学校建设模式,保证建筑抗震能力,提升建筑整体装配率,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施工污染,减少建筑垃圾产生,打造高品质校园环境。重点推进玉泉山路
21、小学、豫新初中、太湖路小学、黄山路初中等抗震高品质学校的建设。(五)精细化智慧城市管理一是“信用承诺+契约管理”的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推进重点道路和街区沿街商铺 “信用承诺+契约管理”管理模式,有效破解沿街商铺出店经营、乱停乱放等城市管理难题。制定完善信用监管等相关制度,建立信用档案,明确评价标准体系和商户主体责任,签订协议保障监管对象履约情况。优化完善沿街商铺信用管理系统,设置GIS分析等功能,提高信用管理效能。根据监管对象年度积分结果产生守信、失信名单,采取授予荣誉、政策优惠、户外曝光、严查重管等差异化监管措施,激发监管对象参与城市管理积极性、主动性,构建城市管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格局。重
22、点推进沿街商铺信用管理系统手机APP端口及GIS分析功能开发,推动市区重点道路沿街商铺信用承诺+契约管理全覆盖。推进“信用承诺+契约管理”机制在全市域范围拓展延伸,结合县城推广先行试点,构建“上下一体、高效联动;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信用管理格局。二是精准管理、多平台融合的智慧城管建设。推进智慧城管综合监管系统二期平台建设,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采集上报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监测城市管理内部各类专项业务运行情况,加强城市管理执法的精准度、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城市综合运行平台,整合政务数据、指挥协调、交通大脑、雪亮工程、智慧水务、12345政务热线等多部门智慧化平台应
23、用数据,动态展现城市体征,有效发挥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效能。推进平台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联网工作,积极争取全国城市运行管理平台试点城市,推广智慧城管项目的多场景应用,丰富相关便民服务,推动“大城管”工作格局向纵深发展。重点推进各县、区平台专项设计,搭建视频融合平台,完善市政公用、园林绿化、交通运行、舆情监测等行业应用数据的整合力度,分步推进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充实城市管理数据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三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改革。推进工程监管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化技术对接用户需求与建造管理体系,共享工程管理信息,落实工程管理环节责任,协调工程整体进度,提高管理绩效,实现项目协同管理。推
24、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划分审批阶段,全面推行并联审批,精简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分类制定审批流程,规范工程审批事项,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缩短全流程审批时间。推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信息共享、在线审批、统计分析、监督管理等全流程功能,全面对接省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探索地方个性化制度设计,从系统设置上满足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创新功能。重点优化工程监管系统功能定位及网络流程管理,根据部门工作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需求。完善工程监管系统建设,实施插口补缺与系统优化,推进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高度整合的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体系。四、进度安排全面启动
25、(2020年9月至2020年底)。印发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全面推动各项试点项目,明确责任单位,明晰详细实施计划,按计划有序推进实施。稳步推进(202*年)。持续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总体工作进度完成60%以上,部分项目基本完成初步建设。对试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中期和年度评估。完善提升(2022年)。完成所有试点项目建设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和运营,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成果成效。对试点项目进行验收考核,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住房和
26、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和宿豫区、宿城区政府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湖滨新区、市区、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领导为成员,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确保试点项目有序实施、取得成效。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对上联络、督促检查、工作评估、进度通报。(二)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构建有利于推动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的制度体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统筹推进的政策合力和叠加效应。加强试点项目财政资金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对试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部分试点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三)完善建设指引与管
27、理。编制美丽宜居住区、美丽宜居街区以及相关专项建设指引或设计导则,以高水平设计引导高品质建设。加强试点项目实施管理,采用跟踪检查、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评估等方式,定期对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四)严格监督考核。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已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各区、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工作主体责任抓好组织实施,细化试点项目方案和推进任务表,形成工作任务清单,每季度末及时上报试点工作推进情况、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下一部工作打算。领导小组将定期对试点项目进展情况检查通报,及时调度进展,强化考核。(联系人:陈剑峰,联系电话:13003492696,电子邮箱:2737370065)(五)强化宣传引导。深入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充分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共治氛围。加强媒介宣传引导,及时报道宣传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推进过程、实施成效,形成社会共识,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六、试点项目清单在全面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基础上,围绕重点内容,结合已有工作基础,以试点项目为主导,探索创新的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