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答题时间:30 分钟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阅读下列地理事象,完成 13 题。中新网 2012年 4 月1 日电 2月中旬至3 月下旬,XX 甘孜石渠县融雪性洪涝灾害已致1200 余人受灾。中新网 2012 年 4 月 4 日电 今年 2 月以来,XX 降水量同比偏少 6 成,因无有效降雨,当地云阳、綦江、丰都等 16 个区县出现旱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青藏高原无人区发生 5.6 级地震。2012 年 3月 22日,XX 省XX 灯塔市大黄二矿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 5人死亡,17人被困、1 人受伤。1.四个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B.C.D
2、.2.按照成因与发生过程分类,这两起自然灾害属于_灾害 A.气象 B.生物 C.地质 D.水文 3.这些自然灾害 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 是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几乎没有间接损失 A.B.C.D.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 45 题。.4.修建水库后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A.B.C.D.5.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多建高架桥 6.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 20 世纪 60
3、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分,该地区的沙尘暴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220 世纪 50 年代,在 L 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会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3 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2011 年 3 月 19 日,一场沙尘暴席卷了华北地区,下图为沙尘暴发生时的天气示意图。读图完成 13 题。.1.沙尘暴席卷时的华北地区 A.副热带高气压带强盛 B.单一暖锋盛行 C.受锋面气旋控制 D.有准静止锋徘徊 2.沙尘天气多发的季
4、节是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3.为减少沙尘暴发生,应在沙尘源地采取的措施是 A.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 B.倡导游牧、轮荒制度 C.禁止任何经济活动 D.调整农牧业结构 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 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45 题。4.图示 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 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 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5.造成该河流下游
5、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A.B.C.D.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经济发达地区的损失 A.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 B.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大 C.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大 D.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小 我国河流众多,其中长江流域洪涝频繁。治理洪涝灾害是该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读长江流域 1949 年来发生洪涝的次数图。回答 24 题。2.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在 A.洞庭湖平原
6、B.鄱阳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长江三角洲 3.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洪涝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大 B.支流众多 C.地势低平 D.湖泊萎缩严重 4.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作用最显著的是 A.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 B.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C.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D.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 2011 年 5 月 16 日晚上 21 时 20 分左右,XX 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西面山坡突然滑坡,导致山坡上住宅小区 4 号楼两个单元坍塌,事故发生后,公安、武警、安监、国土、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救援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抢救。据此回答 56 题。5.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7、 A.灵江水对土体的长期浸泡 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 C.坡体载重过大 D.建筑抗震能力差 6.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 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B.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D.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7.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自2010年12月22日开始的持续降温降雪给新疆部分地区造成雪灾,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 1500 余人,迅速调运饲草料 500 多吨,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灾资金 860 万元,运送燃煤 10
8、0 多吨、面粉和大米 70 吨,发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 600 余件,灾民的衣、食、住、医基本得到保障,此次强冷空气到来之前,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应要求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灾情发生后,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当地民政部门也迅速赶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 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2 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A 解析:无人区的地震,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没有危害,煤矿瓦斯爆炸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不是自然灾害。2.A 解析:洪灾和干旱属于气象灾害。3.C 解析
9、: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正常事件;自然灾害也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4.C 解析:城市化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降水会很快地转化为地表径流,故洪水来得快且径流量大,如线所示;而修建水库后,受水库蓄水的影响,洪水将会比自然状态下来得更迟、流量更平稳,如线所示。5.B 解析:疏浚河道及完善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城市地表径流排泄的速度,从而有效防治城市内涝。6.1 风 2 该地气候干旱,垦荒会导致土地荒漠化。3 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图示区域是中亚的咸海周边地区。可以从湖泊的轮廓及注入河
10、流判断,也可以根据该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来判断。中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更加恶化,如垦荒极易导致土地沙化,引用河水灌溉,导致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从而使得湖水的盐度增加,这也是该地区盐尘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C 解析:题干中提到沙尘暴席卷时为 3 月 19 日,从季节上看属于冬末春初,大地刚刚回暖,北方形成低压中心,而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与暖空气在华北地区相遇形成锋面气旋。2.D 解析:沙尘天气多发于降水较少的冬春季节。3.D 解析:为减少沙尘暴
11、发生,应在沙尘源地防风固沙。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会导致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游牧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土壤沙化程度;禁止任何经济活动太极端,不可取;调整农牧业结构,适度放牧,退耕还草,能有效防风固沙。4.A 解析:从示意图来看,t1至t4时期出现城市化和坡地开垦现象,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水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均减弱,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升高,春旱可能会加剧,春季流量应该减小。5.D 解析:由图可看出该地区林地面积减小,城镇面积扩大,故选 D。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A 解析: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
12、,或者小灾大害。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同时要求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及分布。3.D 解析:根据上题的判断,该地是洞庭湖平原,由于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大大缩小,对河流径流的调节能力下降,导致洪涝灾害增多。.4.B 解析:四个选项表示的措施均能减轻洪涝灾害,但是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在河流汛期时蓄积洪水,明显减轻下游地区洪水压力,大大提高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能力。5.C 6.D 解析:本题组以时事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此次自然灾害为滑坡,其发生和人类在坡面建设大量人工工程,使坡面载重过大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这也是不同人类活动形成不同土地利用形式,进而导致不同易损程度的体现。7.1 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2 降低。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解析: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灾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